正文

[ZT]孔子與學生樊遲的故事

(2016-04-12 09:38:25) 下一個

樊遲,名須,字子遲,生於公元前515年,比老師孔子小36歲,比同學子夏大8歲。

樊遲來自農村,他的父母是種地的農民。樊遲從小就跟父母下地幹活,了解農民種地的艱辛和種地效率的低下。因而,樊遲來到孔子那裏上學的第一天,就向老師請教怎麽種莊稼,希望從老師那裏學到提高種地效率、減輕農民負擔的學問。然而,孔子告訴他:“種莊稼,我可比不上那些老農民。”樊遲又繼續請教種蔬菜的學問,孔子又告訴他:“種蔬菜,我不如那些老菜農。”樊遲很失望,於是悻悻地走出了教室。孔子望著樊遲的背影,感歎道:“樊遲這小子,真是個沒出息的人!做領導的講究禮製,那麽,老百姓就沒有不恭敬的;做領導的講究合理公平,那麽,老百姓就沒有不服從的;做領導的講究誠信,那麽,老百姓就沒有不真心愛戴的。如果能這樣,那麽,四麵八方的老百姓就會拖兒帶女來投奔,哪裏用得著去學種莊稼呢?”

師生之間雖然鬧了點小別扭,但樊遲知道老師孔子的學問和為人了得,於是堅持下來繼續在孔子那裏上學讀書。孔子雖然覺得樊遲比不上其他學生有出息,但知道樊遲是個很樸實、很善良的小夥子,有教無類,孔子打算慢慢地開導他。

樊遲家裏很困難,於是,孔子給他找了個勤工儉學的機會,讓樊遲給自己開車,做自己的兼職司機。一個周末,樊遲駕著車載著老師到祭天禱雨的舞雩台下去遊玩。路上,孔子對樊遲說:“孟懿子問我什麽是‘孝’,我告訴他不要違背禮製就是‘孝’。”樊遲一邊駕車,一邊問道:“這是什麽意思呀?”孔子告訴他:“父母親活著的時候,按照禮製來侍奉;父母親去世之後,按照禮製來安葬,按照禮製來祭祀。”聽了老師的解釋,樊遲明白了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遵照禮製來處理,即使是對待父母親,也必須按照禮製來處理,不能違背禮製來做任何事情。到了祭天禱雨的舞雩台下後,樊遲一邊陪著老師在舞雩台下遊玩,一邊向老師請教:“老師,請問怎樣才能做到尊從道德、消除怨恨、辨別是非呢?”孔子用慈祥的眼光看看樊遲,高興地點點頭,說道:“問得好!先要付出努力,然後才去收獲,這不就是尊從道德嗎?經常檢查、糾正自己的缺點、錯誤,而不要去苛求、攻擊別人,這不就可以消除怨恨嗎?因一時的氣憤,竟然忘記了自身的存在,甚至忘記了父母親,這不就是不能辨別是非嗎?”樊遲聽得入了迷,用十分崇敬的眼光看著老師,繼續問道:“老師,那又怎樣才能做到‘仁’呢?”孔子告訴他:“生活起居莊重謹慎,辦理事情嚴肅認真,與人交往忠誠信實。即使到了野蠻落後的地方,也不改變、丟棄。”樊遲聽完老師的話,心中豁然開朗,明白了很多道理。不知不覺中,時間接近傍晚,師生倆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樊遲的學問有了長進,他對上次老師在舞雩台下關於“仁”的解答已經不滿足了。於是,利用一次課間休息的機會,樊遲直接跑到孔子的辦公室問起老師來:“老師,到底什麽是‘仁’呀?”孔子知道樊遲的學問有了長進,知道他已經在探求更高深的學問了,於是告訴他:“愛人就是‘仁’啊!”樊遲這下又明白了:要想做到“仁”,光“生活起居莊重謹慎,辦理事情嚴肅認真,與人交往忠誠信實。即使到了野蠻落後的地方,也不改變、丟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做到“愛人”。樊遲又繼續問道:“老師,那什麽是‘智’呢?”孔子說:“了解人就是‘智’。”樊遲沒弄明白,孔子十分溫和地繼續說道:“提拔正直的人放在邪惡之人的上麵,便能夠使邪惡的人改邪歸正。”樊遲聽了老師的解釋,仍然沒弄明白,但又不好意思繼續再問,於是離開老師的辦公室,找到同學子夏,問子夏說:“剛才我去求見老師請教什麽是‘智’,老師告訴我說,‘提拔正直的人放在邪惡之人的上麵,便能夠使邪惡的人改邪歸正’,這是什麽意思?”子夏告訴他說:“這話的含義非常豐富啊!舜治理天下的時候,在眾人之中選拔人才,他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走得遠遠的;湯治理天下的時候,在眾人之中選拔人才,他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走得遠遠的。”聽了同學子夏的這一番解釋,樊遲終於明白了什麽是“智”。

樊遲在孔子那裏經過學習,不僅學到了學問,而且提高了品德修養,確立了遠大誌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君子”。

http://www.jydoc.com/article/467197.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