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雜談

人類曆史由來和發展的重新認識
正文

(1)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回顧

(2009-06-14 22:14:49) 下一個

關於人類社會的由來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早有闡述。一些哲學家也編寫過多種版本的人類社會發展史。史學界早已把人類社會的曆史定格在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五個曆史發展階段。恩格斯曾經對曆史唯物主義做了最簡明的敘述:“這種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曆史事變的基本原因和決定動力,乃是在於社會的經濟發展,生產方式與交換的變更,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以及這些階級之間的鬥爭。”這種觀點的基本特點是用經濟發展、生產交換方式的改變說明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一切,這種“唯生產力論”的觀點,正好是與“以人為本”的觀點相對立,把人類社會的曆史發展簡單化為物質財富生產方式的演化,於是便引伸出一百多年來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不經過這樣一場運動的客觀實踐的檢驗,我的一切思想的產生將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曆史,才能反映出我的全部思想觀點產生的必然性。我的思想正是對曆史唯物論的社會實踐的信仰、學習、反思的整個過程中產生的。隻有通過一百多年來以唯生產力論為支點的曆史唯物論的實踐,才有可能使人們直觀地認識到曆史唯物論的錯誤所在。

18726月《共產黨宣言》問世以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湧、遍布全世界,蘇俄、中國等十幾個國家在共產黨領導下先後奪取了政權,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馬克思和恩格斯身逢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野蠻期,各個國家和民族內部階級分化加劇,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殘酷現實,深深地觸發了偉大思想家拯救勞苦大眾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形成了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曆史唯物主義學說,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壯烈口號,使全世界的勞苦大眾都受其感召而奮起抗爭,形成了難以抵禦的共產洪流。在這個進程中,生產力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就更加殘酷,勞動人民連自身生存都難以為繼,所以,社會主義暴力革命首先在這些國家成功。盡管這些國家的資本主義還很不發達,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學說,這些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尚不成熟,但偏偏就是這些條件不成熟的國家革命先後成功。俄國十月革命是以工人和造反的士兵為主力奪取了中心城市,從而擴大戰果,在列寧領導下的俄國共產黨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把企業和土地全部收歸國有,一步就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公有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是農民革命戰爭,所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所走的道路極其複雜而生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共產黨按照毛澤東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先去占領農村,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財、救窮困,實行共地主豪紳的財產的第一次共產運動,獲得了勞苦大眾的支持和擁護,直至把蔣介石趕到台灣,完成了大陸的解放。在這個階段,共產黨的確是窮苦百姓的救星,國民黨雖有800萬軍隊也經不住風起雲湧的共產風的摧擊。

中國共產黨奪得大陸政權之後,所進行的第二次共產運動就是“一化三改"(“一化就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就是改造個體農業、改造手工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即將私有製改造為公有製。這兩種形式的共產運動是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的基本活動內容。共產的任務一旦完成,共產黨最具活力的曆史階段已經基本結束。因為按照《共產黨宣言》所指明的革命道路,一旦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製,亦即消滅了產生階級和階級鬥爭的根源,再經過一段時期就可以過渡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了。中國在完成了“一化三改”任務之後,五八年大躍進中出現了“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架橋梁”的口號就是這種思想最生動、最集中的體現。

然而,曆史的發展並不如好心的共產主義思想家所想的那樣,不僅革命成功五十多年之後的蘇聯出現了自發的資本主義傾向,出現了“修正主義”,就是在毛澤東同誌親臨執政的中國,雖然他老人家天天在抓階級鬥爭,天天都在預防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但是資產階級的糖彈總是打而不爛,資本主義的尾巴總是割而不斷。中國共產黨為此以馬列主義衛道士的姿態一方麵開展了矛頭直指蘇共的“反修鬥爭”;另一方麵又深化了國內的階級鬥爭,開展了兩個階級、兩種思想、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鬥爭,直至把階級鬥爭不止不息的根源又推到舊的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上,從而把階級鬥爭演化為一場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對中國人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慘重損失。

麵對這一切,全世界的共產黨人都在思索、都在傍徨,蘇聯共產黨人曾發出了“共產主義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平線”的哀歎,隨著這聲極其沉重的哀歎,蘇共在改革家戈爾巴喬夫的領導下,率先放棄了共產黨的執政黨地位,取消了馬列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開始了翻天覆地的大改革。但是由於共產黨是蘇聯的領導核心,抽掉了這個核心,就引起了民族主義的抬頭,從而造成了蘇聯的解體。

中國偉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鄧小平緊隨其後,以軟著陸的方式啟動了改革的進程。所謂改革,就是把過去革過命的東西再扶起來、改過來,從前麵走不通了,再倒過來走,曆史總不會停止運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中國的改革在清算“四人幫”,批判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平反冤假錯案,給右派摘帽、給地主富農摘帽的同時,鄧小平同誌很巧妙地推行了經濟上的“雙軌製”,即所有商品的價格實行國家調撥價和市場銷售價兩種差異很大的價格政策,使中國上層領導的親屬子女可以利用調撥價的極大優勢大規模地從事“官倒”,使這些領導人的親屬子女在短短的幾年內,積累了6600多億元,率先登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製高點。這使所有為革命奮鬥了一生的老帥們得到了實惠,穩定了軍心,穩住了江山,這是中國特色的“軟著陸”的一招絕妙的好棋。因為隻有把掌握國家命脈的老帥們都安頓在一個令人羨慕的製高點,中國才可以放開資本主義的閘門而平安無事,共產黨也不會因為一場國內戰爭而丟掉自己的統治地位。也隻有這樣的“軟著陸”,才能最快地形成資本實力,並依靠黨的政策的大力支持,把已經多年形成的,與國家政權幾乎融為一體的公有製經濟鐵網撕開,使私營經濟盡快發展起來,使整個國民經濟形成競爭格局。

既然是發展資本主義,必然有一個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而資本的原始積累有史以來就是殘酷的、不說理的,從英國貴族的“圈地運動”到各種形式的赤裸裸地掠奪,要不就是走私、販毒、製假等,這都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必經途徑。所以不能企求資本的原始積累進程是“文明的、道德的、合法的”。在這裏過多的無謂的責難都顯得多餘。試想,如果要以勤勞致富積累億元資本,按每年收入十萬元計算,不吃不喝一千年後才能達到一個億;即使加上資本運作的累進效應,最少也需要幾百年才能有億元資本參與競爭。可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大業不可能、也不允許有這樣漫長的時間等待,隻能采取激進的、變通的方式,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隻有這樣才能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車輪前進。

當然任何政治舉措在取得正麵效應的同時,也必然會有負效應跟蹤而來。在“軟著陸”平穩成功之後所形成的官僚資本主義勢力,成了中國式市場經濟的骨幹力量,使市場經濟很難實現公平競爭,也使老百姓耿耿於懷,給中國政局深深地埋下了不穩定因素。

當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共產黨人都在啟動改革開放的車輪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人們仍然有解不開的迷團:究竟馬列主義所指引的這條消滅私有製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道路是錯的還是對的? 共產黨要把“天堂”搬到人間的偉大舉措是功還是過? ……本文就想圍繞曆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論點進行討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