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齋閑話

忙裏偷閑說閑話,靜齋獨居難靜心。
個人資料
正文

端午節前說端午

(2013-06-10 20:57:05) 下一個
 


端午節前說端午

明天就是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就是“五月五”了。身在異鄉,連年味兒也淡了,一般的節日就更不易記得了。

端者,開端之意也。而午與五通。古人以五月為陰,端午節起源於盛夏到來前先人們祛病防疫的習俗,所以端午節要掛菖蒲、熏艾蒿、喝雄黃酒。這樣的節日還有正月初七的“人日”、三月初三的“上巳”、七月初七的“七夕”、以及九月九日的“重陽”,每個節日都有相應的緣起、習俗和傳統程式,通過這些或祭拜、或出遊來把那些古老的記憶刻在人們的遺傳基因裏。後來人們逐漸忘了“人日”,把大年初一、二月二龍抬頭和六月六見穀秀加進來成了所謂的七重節。

端午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和荊楚地帶遠古先民的圖騰崇拜有關。其習俗的最早記載見於晉朝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麥黍”。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裏則有更詳盡的描述:“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穣毒氣。是日競渡采雜藥,以五彩絲係臂,名曰辟病,令人不病瘟、、、”。後來人們把烹角黍和競渡附會到屈原還有伍子胥身上,更給佳節抹上了一層教化的色彩。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駕船打撈,始終找不到屈原的屍體。百姓們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了屈原的屍體。這就成了後來端午節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

在日本,端午的風俗隨著與隋唐的文化交流傳來,除了也吃粽子以外,漸漸演變為男孩子的節日。當然,這種習俗也可能是彌生人在戰國時代飄洋過海來到這個島國時帶來的,同為以種植水稻為生,同為炎熱潮濕氣候條件煩惱的民族,生活習慣和祛病防瘟的記憶傳承了下來,而稍後點的屈原傳說的比重,相比中國就淡了許多。到了鎌倉時代,由於“菖蒲”與“尚武”在日文裏發音相同,菖蒲的葉子又太像劍刃了,端午節成了祈禱男孩子成長的節日。所以,在“五月人形”裏都是一些英雄的形象,比如金太郎、武蔵坊弁慶、神武天皇、鍾馗等等。鍾馗的傳說來源於唐代,說的是唐玄宗夢見鍾馗捉鬼,言道由於武舉不捷,誓除天下之妖孽之事。這個故事在當代就很有名,還被吳道子畫了下來,被空海的話那些徒子徒孫們傳到日本也就不奇怪了。當然,像一些電視劇演繹的,安史之亂時楊貴妃並沒有死,而是逃到了日本,順便把鍾馗傳說帶來也未可知,畢竟她是唐明皇的老婆。

自古以來,不分東西,男孩子都是不好養的,日本人家生了男孩又長到了幾歲,一是希望神佛保佑,二是想誇耀,就有了請神來家招標的布條變成了望子跳龍門的大魚旗,一到五月就會鯉魚滿天飛。日本是一個擅長雜拌的國家,硬是把端午和鍾馗還有天皇給扯在一起了。不過,由於日本改用了西曆,無論是五月五日孩子日還是七夕,以及月見酒、盂蘭盆節,都讓人覺得季節不對有點滑稽。

近幾年來,韓國在極力裝點自家的文化傳承門麵,端午節的起源也被他們說成了是自己的,其根據之一據說是屈原就是朝鮮半島人士。因為這個問題太沒有懸念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沒理這個茬。端午節已經被列入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成了中國的法定節假日。

文化需要傳承,習俗需要記憶。很多好的東西,由於你沒有刻意去保持,慢慢地就失傳了。更別提我們老喜歡大破大立,人為地毀掉了多少寶貴的文化遺產。而這些東西,一經破壞就是毀滅性的,我們已經看得太多太多。


2013/6/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