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打油詩
小時候聽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個也會吟,說得是哼幾句打油詩,像新體詩的格律平仄,宋詞的韻律,不去學、記、練是哼不出來的。然而,想想中國古典文化起源的《詩辭歌賦》,其實都是打油詩,隻要立意新穎,感情真摯,流傳千古亦不會有絲毫褪色。但是打油詩之所以被稱為打油詩,來源於明人筆記中的一段傳說,說最初寫這種詩的人叫張打油。打油詩即俳諧體詩,通常是指不要求格律對仗,不講究用典音韻,內容通俗易懂、譴詞用句不刻意求工,甚至采用一些俚語、俗語的詩,這在正統的詩家眼中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因此曆來“詩話”甚少論及。但據明楊慎《升庵外集》中記載,唐代一位姓張的打油匠寫過一首《雪詩》:
江上一籠統,
井上黑窟籠。
黃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腫。
所用都是俚語,且頗為詼諧。明明詠的是雪,卻全篇不用一個“雪”字,而是用俗詞與形象刻畫,給出了一幅生動的雪景圖,可謂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打油詩可以是五言,也可以是七言或長短句,既然平仄不論,長短更可以沒有定規。清朝時候,官員犯事常被判充軍新疆,而宗室出身的大多被趕回東北。乾隆年間有一位小官因罪充軍遼陽,思想今生回家無望,碰到在當地做官的舅舅,哀慟衷腸、痛哭流涕,賦詩一首曰:
充軍到遼陽,
見舅如見娘。
相對淚長流,
三行。
人們看了不懂,說你流淚就流淚得了,怎麽還三行?這小官說你不知道我舅舅他是一隻眼,倆人隻好三行淚。據說這種打油詩就是後來天津快板裏的“三句半”的緣起,曾經有一個時期紅極中國。以前有一首三句半是這樣的:
遠望一姣娘,
近看不平常。
金蓮三寸半,
橫量!
哇噻,要是再加上膀闊三停、腰大十圍,可以當夜叉了。
咱家小的時候,有一鄰居常在外麵跑銷售,見多識廣,又喜歡拽詞,常常吹噓說男子漢應該四海為家,說過幾句順口溜叫四大寬綽:
鋪著地、蓋著天,腳抵黃河頭枕山。
另一鄰居純粹農民沒讀過幾天書,但天性聰明詼諧,緊跟著就來一首四大窄卡:
鋪麥莛、蓋草葉,扁擔上睡覺枕雀蛋。
會河北話的念念,很有意思喲。還有很多很多,什麽時候回憶一下寫出來逗大家一笑。
還有一個故事說有人娶媳婦兒,賓客酒足飯飽之後大鬧新房不肯離去,新郎新娘無法入寢,又不好趕眾人走,這時有人說隻要新娘子作一首詩就可以過關,但要關於新婚之夜感受的。新娘多才,七步成詩:
拜天拜地拜諸君,
妾本無才哪會吟?
隻記唐人詩半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
這首打油詩妙在最後一句,雖為引語,但此時此地,別有新意,個中奧妙,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眾人一笑,說新娘等不及了,散了罷。後麵如何,諸君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了。其實,最後一句不是來自唐詩,而是蘇軾的《春夜》: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台聲細細,
秋千院落夜沉沉。
本文源於有網友說咱家老送她雞蛋,其實雞蛋也不錯啊:
雞蛋也不錯,
簡單有營養。
村童壓歲錢,
農婦小銀行。
不知有多少人知道這小銀行的意思。留此以為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