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淨無界

禪淨本無界,吾人當了之。
正文

淨土法門

(2009-06-07 11:34:48) 下一個

淨土法門:即心淨則土淨法門。其巧借彌陀聖號,以期達自心清靜,最終導歸自性寂光淨土。其難中之難是信真與願切。所以蕅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若不能深入經藏,融會貫通,則須聽聖言量,誠懇切摯,不做它想,一心稱念,求願往生。

淨土法門:是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徑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見義之微妙法門.

一乘了義出自《法華經》,即是成佛之道.不是二乘(大,小乘),三乘(聲聞,緣覺,菩薩).
萬善同歸:萬善同歸(導歸極樂)就是《華嚴》的總綱領.因為善才五十三參就是表演的眾善,最終是普賢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佛法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可見佛法包含的範圍很廣.那《弟子規》當然是佛法,從這裏可見我們學佛人要明白佛法的廣大,要觀照我們的心量,同樣做到廣大無邊.因為我們學佛,就是為了作佛,首先我們要有佛的心量和胸懷.這樣我們才能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才能體會到生活處處有佛法.就如我們古代的聖賢人,他們在學習前就立誌為天下百姓而學習,因為他們有誌在天下的胸懷,所以他們才能有傳世千古的佳作.如果隻是為一己之念,他是寫不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至高至廣的境界的文章.

三根普被:淨土法門上至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覺菩薩,下到凡夫俗子.
念佛法門,先為凡夫,兼為聖人.(朝鮮元曉大師語)

淨土是橫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欲界天人生活在欲望之中,即我們所的五欲(財,色,名,食,睡).欲界天越高,欲望越淡,但欲界的六道眾生是沒有脫離欲望的.修欲界天是通過五戒,十善.
欲界天以上是色界,色界天是沒有物質的欲望,他們隻有禪樂,修色界天不僅要五戒,十善還要修禪定,其有四禪天.
修了四禪再加上修八定,才能修到無色界天.
佛在《法華經》雲:於此三界火宅,東西弛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可見,三界是火宅,我們學佛就要修能跳出三界的法門,我們修五戒,十善,四禪八定就如上台階,我們修成一點則成就一點.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自力修行.而淨土法門則是自力加阿彌陀佛的佛力,不用一步一步修出三界法門,而是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性成佛.因而是橫出三界.
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九品,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


為什麽我們要念佛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古大德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法有個比較,從理論上,修學上,因果上講,大家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稱《華嚴經》)第一,因而有經中之王一說,《華嚴經》善才童子五十三參(善才親近彌勒,而彌勒菩薩勸善才親進普賢),最後圓滿於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八十華嚴末後的普賢行願品).
《華嚴經》善才能親近普賢,有機緣聽聞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經中開示善才所修學的法門那是等覺菩薩的修行.那我們六道凡夫又如何能導歸極樂呢?世尊在世講經所法四十九年,在許多經典裏提到西方極樂世界,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覺菩薩都是往生西方淨土.那是讓我們明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花開見佛是究竟圓滿的修行法門.是讓我們心生向往之心,之願.要我們一是信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二是我們確實想去。這是為我們樹立正信,正願。

那有沒有為業障深重六道凡夫開示往生西方的法門?如果我們不能斷心中的貪,嗔,癡三惡,不能修持菩薩戒律那如何能往生西方呢?如果沒有,那殊勝的西方極樂世界對於我們凡夫而言,就如畫餅充饑。


這也是世尊為六道眾生開示三部最重要的往生西方的經典,那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又稱《觀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靜平等覺經》(又稱《無量壽經》)和《佛說阿彌陀經》(又稱《彌陀經》).
而《無量壽經》和《彌陀經》開示我們六道凡夫最重要的法門:念佛法門.
我們要明白四萬八千法門,並不是為凡夫,有為天人說法,有為阿羅漢,有為菩薩而說.而念佛法門是特別為末法眾生而說.這也是古大德常說的,迷人念佛(六祖言),念佛法門,先為凡夫,兼為聖人.(朝鮮元曉大師語).可見我們要明白,念佛法門是我們末法時期六道迷人今生唯一的一乘了義的法門,舍此別無它法.
這也是祖師大德提到:世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唐善導大師).

這也是大德提到:念佛法門,理上深,行上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