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淨無界

禪淨本無界,吾人當了之。
正文

阿含部簡介

(2009-07-04 10:58:51) 下一個

         阿含: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各類阿含經的統稱。為梵文的音譯,也作阿   、阿含暮、阿笈摩等。《長阿含經·序》意譯為“法歸”,謂阿含經乃“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

         內容   基本上是以一種言行錄的體裁,記述佛陀所說及其直傳弟子們的修道和傳教活動;闡述當時“外道”的學說以及佛陀對他們的批駁。其中所述佛教的基本教義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緣起、無常、無我、五蘊、四禪、善惡報應、輪回等等。小乘佛教各派均宗阿含。小乘律、論也都引述或闡發阿含的內容。阿含經為研究佛教產生以及原始佛教教義的主要典籍,其中還包含當時印度政治、宗教和哲學的重要資料。


           成書過程  據佛典傳說,佛涅槃不久,大迦葉遴選500名碩學僧人在王舍城結集三藏。釋迦牟尼所說的經由阿難誦出,有五大部阿含。一般認為,第一次結集時已確定了阿含經的基本內容。但在阿育王之前尚未經編輯。直到部派佛教時期,阿含才陸續係統地經過整理。約公園前1世紀寫成文字,按經文篇幅長短,北傳佛教分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四部。南傳佛教分為《長部經典》、《中部經典》、《相應部經典》、《增支部經典》和《小部經典》等五部。北傳四部與南傳五部的前四部大體相應。但經文排列次序相差甚大,收經的數目也不盡相同。又因兩傳文本出自不同部派,經文內容也有所出入。據說各大部派都有自己的阿含經,但都不同程度的添加了非佛說的後期內容。
長阿含經序

         漢譯: 四部阿含的漢譯出自不同部派,編成時間有先後。《雜阿含經》出自化地部,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共50卷。此書各經文句雜碎,夾雜匯編。《增一阿含經》,屬說一切有部,並以大眾部本修補。東晉僧伽提婆譯,共50卷(或作51卷)。此經以法數相次,從一法增至十法,一一相從,文義條貫。《中阿含經》為說一切有療所傳。東晉僧伽提婆譯,共60卷。《長阿含經》編輯最晚,依法藏部本。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共22卷。中國譯經始於阿含。漢明帝時,譯出《四十二章經》,從內容看當是阿含中某些章節的節譯或編譯。其後200餘年間,有安世高、支謙、法護、法炬等譯出阿含若幹單品。所據文本既有梵文本又有西域各國文本,各品出自何部派已難稽考。4世紀末到5世紀中葉,四部阿含經陸續依梵本整部譯出。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衝默。玄旨非言不傳。釋迦所以致教。是以如來出世。大教有三。約身口。則防之以禁律。明善惡。則導之以契經。演幽微。則辨之以法相。然則三藏之作也。本於殊應。會之有宗。則異途同趣矣。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誦。法相。阿毗曇藏也。四分五誦。契經。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誦。中阿含四分五誦。雜阿含四分十誦。此長阿含四分四誦。合三十經以為一部
  阿含。秦言法歸。法歸者。蓋是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其為典也。淵博弘富。韞而彌廣。明宣禍福賢愚之跡。剖判真偽異齊之原。曆記古今成敗之數。墟域二儀品物之倫。道無不由。法無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開析修途。所記長遠。故以長為目。翫茲典者。長迷頓曉。邪正難辨。顯如晝夜。報應冥昧。照若影響。劫數雖遼。近猶朝夕。六合雖曠。現若目前。斯可謂朗大明於幽室。惠五目於眾瞽。不窺戶牖。而智無不周矣
  大秦天王。滌除玄覽。高韻獨邁。恬智交養。道世俱濟。每懼微言翳於殊俗。以右將軍使者司隸校尉晉公姚爽。質直清柔。玄心超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上特留懷。每任以法事。以弘始十二年歲次。上章閹茂。請罽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出律藏一分四十五卷。十四年訖。長阿含經序
      
《佛學大辭典》解:
        屬於阿含之部門也。原為佛說之總稱,後大乘經興,舉凡有阿含之經名者,總名為小乘,遂為小乘經之異名。北方佛教謂長中雜增一為四阿含,四阿含及屬於此者,總稱為阿含部。南方所傳者,於四阿含之外,稱小乘雜部為屈阤迦阿含,是為五阿含。至元錄六出一百十一部,三百三十七卷。注曰:“重單合譯,阿含部類支派別行,並編於此。”明藏目錄舉稱為小乘阿含部者一百三十七部。又南方所傳之巴利聖典,於四阿含經外,現存屈阤迦阿含十五部 (選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