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淨無界

禪淨本無界,吾人當了之。
正文

什麽是佛教

(2009-06-06 13:25:20) 下一個
           距今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徹底明白了宇宙和人生的本來麵目,從此他老人家在以後的四十九年裏,走遍了印度很多地方,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基礎和見地,因人而教,開導眾生。在他老人家入滅以後,他的弟子大迦舍和五百弟子將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集結成了佛典,而他老人家對弟子的教導稱為佛的教導,中國人簡稱佛教。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究竟圓滿的教育。

既然是教育,那我們要明白,佛陀教育的以下幾個重點:對象,目的,綱領,內容和方法.
教育對象:九法界眾生。
                    佛經中常提到十法界,那是:
                                                            佛,菩薩,緣覺,聲聞為四聖法界。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稱為六凡。
佛教育的對象是,不包括佛法界的九法界眾生。

教學目的:離苦得樂,破迷開悟。
佛在經典為我們詳細的闡明了苦的由來,苦的表現形式,又告訴我們如何得到真正的樂。指出我們迷在何出,從何開悟。
古往今來,很多經曆了大難大苦的人,非常珍惜學佛的機會,在學佛的路上勇猛精進,因為他們經曆了這些大苦大難之後,才能明白一息不來,殊途永隔,所以他們在學佛修行上會有很高的成就。
相反,福貴人家,由於生活環境的優越,難得體會到人生苦短,因而古語雲:福貴學道難。然而卻有很多的祖師大得,他們出生於帝王,將相,大富長者之家,他們能舍棄優越的生活,在學佛的路上勇猛精進,成佛做祖,佛在經典中就提到:棄位出家,苦行學道,做斯示現。我們明白了,那是佛菩薩來示現給我們看的。
我們要明白:苦樂皆從心來,迷悟隻在刹那。

教學綱領:三皈,四弘,六度。
三皈是:佛,法,僧。又稱覺,正,淨。
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教學內容:佛教的法門(宗門教下)。
教學方法:信,解,行,證。

佛教流傳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看到佛教有以下幾種形式:
(1)表演,作秀。
          表演,作秀原本是一件好事,讓大眾能有機會觀看佛的形象,佛在經上提到:一曆耳根,即為道種。 今天他看到了佛的形象,念一句阿彌陀佛,他成佛的金剛種就種下了,時節,因緣成熟時,他就會成佛。但我們要明白這不是我們學佛的主要目的,其次要隨緣去做。
(2)學術探討。
          學術探討原本是好事,是讓我們明白明了佛理,是讓我們能相互:傳道,受業和解惑。是為了更好的幫助我們的正行。要做到這樣良好學術探討,你要善於認識你周圍的善知識。如果學術探討隻是炫耀己長,談玄說妙,而沒有正信,正解和正行。那會給自己和大家帶來很多負麵的影響。
(3)拜佛,念佛而不明佛理。
          這裏有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不明佛理,拜佛,念佛隻是為求世間的福報,不明白如何修福,修善,平日裏放任自己,貪財,色,名,食。這種情況佛拜再多,念再多,其起的作用都是有限。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明佛理,但他很老實,佛要讓他多拜佛,念佛,不要貪財,色,名,食。他都能盡力去做到,這種人雖然他現在不明道理,但佛在經上提到: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等到他拜佛,念佛到無念而念,心空人亦亡時,原來是彌陀念彌陀時。他突然刹那明白佛的三藏十二部,證的果地與佛等同。在淨土聖賢錄中,就提到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的成就相當的殊勝,其關鍵的關鍵就是老實。
(4)真正有正信,正解,正行。
         現在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或做法師,或做布衣,深入經藏,按佛的經典來修行,有正知,正解,或遠離紅塵,努力修行,刻期求證;或現於紅塵而不戀紅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性”;或修淨土,深信彌陀大願,二六時中,佛不離心;或入宗門,自性清靜,不如二流,證無所得,自明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