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淨無界

禪淨本無界,吾人當了之。
正文

佛經要集:無量壽經之一

(2009-06-09 23:26:45) 下一個

佛經,乃字字皆要,句句應集。然學有主次,領悟有別,是餘集之以便溫故而知新。

古德雲:一門深入,方能學有所成。孔子亦有韋褊三絕之說,淨空老法師再三強調其重要性。餘深信之,餘以為行門上要一門深入,解門上一門為主,它門為輔的可多學多聞。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靜平等覺經》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知一切法,悉皆空寂。《菩薩修持第三十》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積功累德第八》

如何理解佛說的法,如何學習佛法
世尊再世八十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多次提到一切法,悉皆空寂.如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要明白佛經是幫助我們破我們障礙,我們的障礙大體有兩大類:我執和法執.
如何破我們的障礙,我們要有智慧才能破我們的障礙,智慧從那裏來?
我們要明白佛法講戒定慧三學,可見智慧是從定中來的,定又是從持戒得到的。
定學是禪定:息慮靜緣.可見禪定是一切法門的總樞紐,念阿彌陀佛,參禪,念咒也都是為得定.而持戒是是一切法門基礎,持戒是幫助我們修身,口,意.因為持戒,我們能把我們的心收回來.

世尊再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根據眾生的機緣應機說法,因而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雖然有種種法門,但我們要明白,佛在《法華經》"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放便說".可見世尊所說的一切法都講的一件事.勉強提名為"實相",其實不用去知道那是什麽名,如果我們證得了,自然知道了,如果沒有證得,知道的一切都是名詞相,<<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要把心定下來,老老實實讀一本適合自己根性的經。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如何是學佛的心態
我們無論是學習還是作人,做事,保持一個平常心.平常心很重要,因為有平常心,我們能生清靜心,平等心.雖然我們有機會聽聞《無量壽經》,能讀頌,受持,能持彌陀名號,願生西方淨土,相信淨土法門是我們今生了生脫死唯一法門,相信自己今生一定能花開見佛.信是非常重要,而佛在《華嚴經》上提到: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提到: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是第一要因.
我們能信自己今生成佛,當然心無下劣.
我們還要知道我們心還不能貢高,佛在《楞嚴經》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如果我們能保持平常心,我們的心就會清靜.因為我們心清靜,我們容易得定,開慧.
可見我們學佛的心態很重要.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德尊普賢第二》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積功累德第八》

關與修行的苦
佛陀為何給我們的示現的苦行,但有又雲:無益苦行當遠離.
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苦行當遠離.這是周利槃陀尊者的哥哥教他的四句偈,他學了三個月沒學會.
這裏的欲是我們的心法,色是我們的境法.
無益苦行當遠離,對自己身心修養沒有真實利益的苦行,不必修.小乘不一樣,小乘修苦行,著相,大乘不修苦行,因為知道那是空的,不是真實的.但佛在經中常常讚歎苦行,這是為何?因為人能吃苦,才能斷絕一切貪,嗔,癡,慢;能過清苦的日子,對種種色法的享受,不去追求,不去爭取,心就容易安.我們過苦一點,常常能警惕自己,以苦為師,這樣才能激發我們的出離心.(選自淨空法師語)
佛教給周利槃陀兩句: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孟子對我們人生的所經曆的苦,非常精彩的敘述:
         孟子雲:天將降大任與斯其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孟子.

         假令供養恒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法藏因地第四》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積功累德第八》
         若曹作善,雲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刹。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刹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念佛生西的條件
佛在本經開示我們往生西方極樂的正因是:
(1) 善男子、善女人
(2) 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並能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3) 發菩提心。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
這裏世尊給我們很重要的開示,發菩提心,憶念西方阿彌陀佛.這也是本經最重要的開示,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八―――十念必生和十九願―――聞名發心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八、十念必生願;)《發大誓願第六》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十九、聞名發心願;二十、臨終接引願;)《發大誓願第六》

這也是古德公認的,《無量壽經》四十八品中,最重要的是第六品,第六品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八願,十九願.

這也是古大德所說的:深信,切願和持名.
蕅益大師雲: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蕅益明朝人,與憨山,紫柏,蓮池稱明代四大高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