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手足相殘乎??----------一場鮮為人知的越境作戰(zt)

(2009-08-22 22:49:15) 下一個
1960年11月21日,在緬甸爆發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與緬甸國防軍攜手的中緬聯合勘界警衛作戰,中國人民解放軍越過邊境線,追殲外逃到緬甸的國民黨殘敵。這在我軍作戰史上是一場鮮為人知的越境作戰。48年過去了,讓我們來揭開它當年的神秘麵紗。

  中緬為什麽要聯合勘界?又為什麽要聯合作戰?警衛作戰的對象是誰?戰果又如何呢?這些謎底,本文將一一揭開。

  英國霸占緬甸後,利用曆史上中緬關係融洽,疆界不明的狀況,借機侵占中國領土,製造了中緬邊界矛盾。

  1955年11月初的一天,中緬邊境尚未定界的黃果園附近,大霧彌漫,槍聲突然在霧中響起,中國邊防軍與緬甸邊防軍在大霧中發生誤會,雙方都開了槍。

  這就是當年的“黃果園事件”。開槍誤會發生後,中緬兩國政府都感到解決邊界問題已迫在眉睫。建國初期,周恩來總理就明確指出:“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當然不擴張,但人家不信。一些亞洲國家很擔心,認為大國必然擴張。所以要用實際行動使他們慢慢相信,爭取和平共處,在10年內要努力解決同鄰國的邊界問題,先從緬甸開始,陸續解決,解決後他們就放心了。”

  “黃果園事件”發生後,周恩來總理感慨地說:“解決中緬邊界問題應該加快步伐了。”

  中緬邊境究竟存在什麽問題,需要解決?而且還發生了開槍的誤會呢?

  中國和緬甸曆史上關係十分友好,兩國沒有十分明確的疆界。1885年英國統治緬甸後,利用這種疆界不很明確的狀況,借機瘋狂侵占中國領土,擴大殖民領地;緬甸獨立後,西方勢力又利用中緬邊界問題,挑撥中緬兩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企圖製造緊張局勢。


  中國與緬甸的邊境線長達2000多公裏,英國殖民主義者當年在三個地段製造了邊境矛盾。

  第一段未定邊界是佧佤山區的一段。英國與清政府在1894年和1897年簽訂的兩個關於中緬邊界的條約中,鑒於有關條文自相矛盾,這一段邊界長期沒有劃定。英國殖民者想造成既成事實,便於1934年派兵進攻班洪、班老地區,遭到當地佧佤族人民的抵抗,未能得逞。

  1941年,英國乘中國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期,以關閉滇緬公路作為壓力,同國民黨政府於1941年6月18日用換文方式在佧佤山區劃定了一條對英方有利的邊界,將班洪和班老轄區的一塊土地劃入英國領地。這就是所謂“1941年線”。因為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界線並沒有豎立界樁。緬甸獨立後,繼承了這個協定,班洪和班老在“1941年線”以西地區的土地,被劃入緬甸的撣邦。

  1950年人民解放軍解放雲南,國民黨軍隊李彌率第八軍殘部逃往緬甸撣邦,在台灣當局的直接指揮和控製下,利用中老、中緬、中泰邊境3國控製薄弱的特點,盤踞下來,成為一個獨立王國,並對中國境內進行破壞和騷擾。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追剿國民黨殘部時,進入了南段“1941年線”以西地區,並在那裏駐紮下來。當時緬甸政府內戰尚未結束,也沒有對這一事件表態。

  第二段未定邊界是在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猛卯三角地區,又名南畹三角地,麵積約250平方公裏。這一地區的邊界問題又稱“南坎問題”。這個地區是中國的領土,過去英國在條約中也明文承認了這一點。但是,在1894年中英兩國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以前,英國不經中國的同意,強行通過這個地區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

到1897年,中英兩國再一次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的時候,英國又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中國這塊領土的管轄權。緬甸獨立以後承繼了對此地區的“永租”關係。

  第三段未定邊界是尖高山以北的一段。這段邊界過去始終沒有劃定,清末時兩國都未管。英國在這個地區不斷地製造糾紛,以圖擴大殖民地,其中1911年初英國武裝侵占片馬地區,製造了“片馬事件”,引起中國強烈抗議。

片馬自古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從公元8世紀的唐朝到1911年清朝覆滅前夕,片馬一直為中國政府管轄。但是,英國侵略者早就對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垂涎三尺。19世紀中葉,他們就開始派出間諜勘察地形,收集情報,為奪取片馬做準備。

  1898年,英政府照會清廷總理衙門,放言中國政府不得幹預高黎貢山西境地方事務,1904年提出以高黎貢山分水嶺為界進行中緬邊境“劃界”。

  1910年底,英軍趁高黎貢山冰雪封山、片馬與內地交通暫時阻斷之機,派兵2000多人,武裝強占了片馬。片馬廣大人民,不分民族、貧富、老少、男女,紛紛起來反抗。他們身披蓑衣,赤裸雙腳,手持彎弓大刀,號稱蓑衣兵,在民族英雄勒墨奪扒的領導下,與用洋槍洋炮武裝起來的英國遠征軍展開了浴血奮戰。他們下暗弩,斷水源,放毒藥,一次次地打擊了侵略軍的囂張氣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學生、工人和市民也紛紛走上街頭,聲討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聲援片馬人民的正義鬥爭。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片馬事件”。

  迫於壓力,英國政府不得不在1911年4月10日給當時中國政府的照會中,正式承認片馬、崗房、古浪屬於中國,但卻毫無道理地繼續侵占這個地區。

  由於中緬邊界問題由來已久,問題本身也很複雜,因此,新中國政府從著手處理中緬邊界問題時,采取了審慎從事的態度,有準備、有步驟地尋求這個問題的解決。


  1954年6月28日到29日,應緬甸聯邦總理吳努的邀請,周恩來總理對緬甸進行首次訪問。兩國總理舉行了會談並發表聯合聲明,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導處理兩國之間的關係。在這次訪問中,周恩來首次談到了中緬邊界問題。

  1954年12月,吳努應邀訪華,兩國領導人首次就邊界問題全麵而深入地交換意見。

  1956年10月25日至11月4日,周恩來同前來北京訪問的吳努進行了4次會談,發表了聯合公報,宣布中緬兩國政府取得諒解,從1956年11月底起,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以西地區,緬甸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地區。1956年底以前,中緬兩國政府分別完成了撤軍工作,為解決中緬邊界問題提供了緩和的氣氛和良好的開端。

  此後,中國政府為妥善解決中緬邊界問題,又做了大量工作。1960年1月28日,中緬政府簽訂了“中緬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和“中緬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並發表聯合公報。

  1960年10月1日,中緬兩國終於正式締結了《中緬邊界條約》,使中緬邊界問題得到了雙方都能接受的合理解決。

  《中緬邊界條約》劃定了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的這一段未定界。這一段邊界除片馬、古浪、崗房地區原屬中國外,完全按照傳統習慣線定界。在條約中,緬甸方麵同意把1905年到1911年期間為英國軍隊所侵占的,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歸還給中國。

  《中緬邊界條約》也合理地解決了猛卯三角地的複雜問題,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猛卯三角地所保持的“永租”關係,中國方麵同意把這一地區移交給緬甸;作為交換,並照顧到曆史關係和部落的完整,緬甸方麵同意把按照1941年中英兩國政府換文規定屬於緬甸的班洪、班老部落在“1941年線”以西的轄區劃歸中國。在條約中,中國政府根據一貫反對外國特權和尊重其他國家主權的政策,正式放棄1941年中英兩國政府換文規定的中國參加經營緬甸爐房礦產企業的權利。

  中緬兩國總理並互致照會,對於邊界居民的細節問題達成諒解。雙方相互協議:一方移交給另一方的地區的居民,應該被確認為所屬一方的居民,如該居民有異議,可在一年內聲明選擇原來一方的國籍,並在兩年內遷入原來一方境內居住;關於邊界耕地問題,確定不再發展新的過界耕種土地,現有的過界就種現象,雙方政府應在3年內逐步加以消除。換文還規定,雙方邊境地方官員舉行會晤,解決邊境上發生的地方性問題。

  中緬邊界問題的和平、合理解決,成為亞洲各國人民和睦相處的光輝榜樣,也是世界各國解決懸而末決的邊界問題的良好範例。

  但是,中緬雙方政府都擔心中緬邊境勘界問題能否順利進行?

  周恩來總理是最早關注這一問題的。1960年4月末,周恩來結束對緬甸訪問後,他考慮到《中緬邊界條約》簽訂後,將進行勘界和立界標、界樁,於是,在昆明短暫停留期間,他與陳毅副總理一起,召見了昆明軍區副司令員魯瑞林等,了解逃入緬甸的國民黨殘軍情況。

  周恩來的擔心不無道理,國民黨殘軍在緬甸侵占了相當幾個台灣的領地了。


  新中國解放初期,國民黨殘兵逃到緬甸,占地為王,在中緬邊境地區時常製造事端,成為緬甸政府的一大心病。

  中緬聯合勘界,為什麽還要警衛作戰呢?就是因為國民黨殘軍霸占緬甸邊境領土引起的。

  1950年3月9日,在人民解放軍的窮追猛打下,國民黨軍隊最後的800餘人,從雲南西盟阿佤山與西雙版納傣族居住區之間的小壩子逃出了國境線,至此,國民黨的最後一支部隊被趕出了國土,殘兵敗將逃入了緬甸金三角地區。這也是現代中國惟一的一支駐外部隊。

  這批殘軍屬原國民黨第8軍237師709團,團長為李國輝。

  李國輝在國民黨軍中沒有後台,是在潰敗中才被破格提為團長的。逃出國境的709團殘兵,在原始森林逃生,沒有向導,螞蝗、毒蚊、蟒蛇、瘴氣、野獸時刻威脅著他們。

  4月20日,他們走出了森林,來到了緬甸東部大其力市的一個村子——小孟棒。在這裏他們奇跡地遇到了自己的同夥——國民黨第26軍93師278團的600餘人。

  同為天涯淪落人,同命人憐同命人。278團副團長譚忠熱情地把李國輝迎進了簡陋的指揮部,向李國輝敘說了278團和自己的經曆:團長羅伯剛和我一同退入緬甸的,但他以弟兄們的35條槍換了金條,自己乘飛機到台灣去了。為了弟兄們我沒有如法炮製,我要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對這600多人命負責啊!

  李國輝感到譚忠很講義氣,安頓下來後,兩人商量與台灣聯係,請示今後的去向,並請求物質和裝備援助。好不容易把損壞的電台修理好,與台灣終於聯係上了,但上司的回電卻使他們寒了心:“你部自謀出路。”

  李國輝沉默。

  譚忠沉默。

  全體官兵則愕然,台灣不要他們了!

  六個字的回電,決定了這些國民黨殘兵敗將隻能選擇另一種未來。

  麵對冷冰冰的回電,李國輝和譚忠更堅定了他們在此地謀生求存的念頭。

  兩人謀劃,不回台灣了,立足金三角,求發展。

  金三角地處中國、緬甸、泰國、老撾四國交界地帶,狡兔可選四穴,進可攻,退可守,而且這裏山高林密,人煙稀少,大規模圍剿施展不開,利於遊擊戰,緬甸地方的散兵在他們看來不足一懼。這裏的地域範圍要比台灣大幾倍,倘若這麽多孤苦的士兵到了台灣,擠在那達官貴人多如牛毛的小島上,又能如何呢?

  李國輝和譚忠拉起了隊伍,名曰:複興部隊。他們廣泛地擴軍,把當年抗戰時散落在當地的國民黨遠征軍和中緬邊境及泰國境內的華人統統招募到複興部隊,使兵力到達1500多人。

  李國輝要求士兵同當地民眾搞好關係,能夠安穩下來,再求發展,並約法三章,不得強搶民眾東西;不得強奸婦女;不得騷擾百姓,違者重懲。李國輝知道,彈丸大的小孟棒養不活1500多人的部隊,一切都要靠自己給養。他把部隊分開,一部分人開荒種地,伐木造屋;另一部分人投入馬幫運輸;另一部分進行艱苦的山地戰訓練。

  大約300多人組成馬幫隊伍,從事運輸鴉片,解決了生存的資金問題。
  國民黨278團和709團,都是步兵部隊,沒有經過山地叢林戰訓練。但在緬甸,沒有山地戰和叢林戰的經驗,根本無法生存。緬軍就在幾十裏外的景棟駐紮,他們必須隨時做好準備。李國輝請教了當地的一個土司,並聘用了他的家兵教頭,教他的複興部隊如何適應山地叢林作戰,如何遊擊,如何找水,如何獲取食物,如何識別方向,如何逃亡。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各種的生存條件降到了最低點。

  雖然在夾縫中求生,他們的隊伍卻壯大了,原本1500人的隊伍增至3000多人!

  憑的是什麽?是春天爛漫於山野中的萬花之王:罌粟。他們以此謀生。

  也許這些國民黨殘兵還要感謝當年的法國人。

  法國人在18世紀後半期,出於同英國傳鴉片入中國一樣的目的把鴉片傳入了中南半島。英國在20世紀初期收拾了攤子,但法國人依然故我,堅持販毒到底。反正吸毒的沒有法國人,他們又在乎什麽?他們派遣專家來到中南半島北部,跟當地的土司相勾結,傳授當地人種植收割的知識,從此,鴉片泛濫,源源外運。

  新招募的人,成分極複雜,但多數還是中國人。其中一部分就是中國遠征軍留下的散兵,當年國民黨第6軍在中緬邊境的東南駐紮長達4年多時間,撤退後,遺留下的散兵,或是傷兵,或是兵痞,或是開小差的中下級軍官,都成了職業強盜。


  在複興部隊新擴編的幾個獨立支隊中,有許多就是中國遠征軍原班人馬。其第一支隊隊長張偉成為原93師留守處排長,私盜軍火,拉起了私人武裝。二支隊隊長蒙保業為原93師27團機槍連連長。另有許多人歸附了馬幫,這些馬幫多為當地人,適於叢林活動,而且有大批健馬帶入部隊,又為複興軍注入了活力。

  正當複興部隊兵強馬壯之際,壞消息傳來:緬甸軍隊正在集結,緬甸政府要全殲占領其國土的國民黨複興部隊。

  很快,緬軍派人送信:要求複興軍速派代表至大其力會晤,並派飛機在複興軍駐地上空偵察。

  結果,很簡單,盡管沒帶槍支去赴會的總部副官鄧克保和參謀長蒙振生一再聲明複興部隊隻是借地休整,沒有任何異圖,但緬方卻板起麵孔:限十天內撤出緬甸。

  李國輝知道一切都不可以避免,一麵安排防務,一麵把眷屬撤入泰國夜柿市。又同時召集當地華僑,以求資助。

  1950年6月3日,緬方又通知要李國輝本人至緬軍軍部一晤。

  李國輝當然不會去,隻是請當地的兩個支持複興軍的華僑丁作詔和馬鼎臣去大其力市。兩位代表剛到,即被逮捕。

  6月16日晨,緬軍終於發動了進攻。雙方開始交火,複興軍抵住了緬軍二個團的進攻,但是這場戰鬥並不怎麽激烈,指揮官有些納悶,為什麽緬軍的進攻力是如此之弱呢?

  李國輝突然在一霎之間明白過來,但已經晚了。緬軍攻占了複興軍後方重鎮孟果!切斷了他們退往泰國的途徑。他接到孟果來電同時,緬軍的空軍也開始行動,在小孟棒上空一頓狂轟濫炸,而小孟棒方麵緬軍也一舉攻破工事,複興軍全線撤退,撤向叢林。

  複興軍叢林戰的訓練沒有白費,這次進入叢林,他們有充分的糧食和彈藥。

  整整12天,複興軍在叢林中臥薪嚐膽,拭目以待,而此時緬軍防守開始鬆懈了。

  時機到了!

  6月28日,複興軍發動了反攻。當時港台各報都登出了消息。709團的兩個營擔任攻擊孟果的任務。

  當夜十時發動了總攻。

  李國輝對兩個營長隻說了一句:“次此偷襲若敗,全軍上下死無葬身之地!"

絕望是力量!

  求生也是力量!

  400名複興軍在四個小時的偷襲戰中,隻傷亡兩名,俘虜了370多名緬軍。董亨恒營長親自幹掉了鎮口的衛兵後,衝進鎮子,200多名緬軍在睡夢中被俘。此戰,複興軍不但奪取了軍事要塞孟果,而且鼓舞了軍隊的士氣:他們同緬甸國防軍打,也能勝!


  緬軍舉國震驚。重新調兵譴將,擬再次進攻。

  7月5日,緬軍重新發動總攻,這次投入了14000多兵力,配備了重炮等武器,空軍也來助戰。

  7月7日的中午,複興軍占領的孟果已失守,彈藥也隻能支持到天亮。似乎到了死亡的邊緣,眼看著端著衝鋒槍的緬軍愈來愈近!

  “頂住!”李國輝隻有這樣一句。但他知道,沒有彈藥,再強的勇士也隻能做炮灰。

  正當此時,華僑馬守一托人捎話來:隻要他們撐到天亮,就會有支援。

  果然天亮時,有4000發子彈送來。

  後來,李國輝又組織敢死隊,由董亨恒的三營擔任突襲,搶奪緬軍的重武器。但不幸的是在半路遇雨,並且同緬軍的一營遭遇,這一營緬軍也是向複興軍包抄的。兩軍猝遇,分外慘烈,一場惡戰,三營連長以上軍官無一生還!

  但,畢竟是勝了,而且奪取了四門重炮,六挺機槍。有了重武器,就有了勝利。

  複興軍打紅了眼,拚了命地窮追猛打。在江口,他們用繳獲來的105榴彈炮瘋狂地向江中猛轟,兩個多小時內將400多發炮彈全部打光。薩爾溫江的江麵上一片殷紅,到處漂浮著布滿彈洞和血漬的緬軍軍帽、衣衫,還有緬軍的屍體,緬軍1000餘人隻逃出300多人,其餘全都葬屍薩爾溫江......

  複興軍迅速奪回孟果,並一舉攻占大其力市。

  緬軍敗了。

  很快緬政府的照會來了,答應複興軍可在緬竟內滯留,但必須撤離大其力及公路沿線,並要以華僑代表換回緬軍俘虜。
  複興軍有了立足之地!

  複興軍戰勝的消息不脛而走,震動了整個東南亞:絕境求生的國民黨殘軍,竟頂住了萬餘緬軍正規部隊的攻擊。

  消息傳到台灣,蔣介石驚喜異常,中緬邊界居然還有如此能打的國軍,便立即召見原國民黨軍長李彌,命他赴金三角統帥舊部。

  蔣介石插手緬甸複興軍後,美國也前來趁火打劫,緬甸遭殃,中國邊境也不得安寧,國際社會紛紛進行譴責。

  李彌,究竟何許人也?

  他是昔日李國輝部的頂頭上司,國民黨第8軍軍長,黃埔軍校第四期學員。李彌原本任職四川賴心輝部隊,初為連長,後升任團長。1936年在熊式輝部隊中任職,以強諫蔣介石,而深得蔣賞識。後來在武漢保衛戰中,曾以繳日軍槍支346支的戰績提升,而後一路順風,直至第8軍軍長。

  李彌頗具指揮能力,部署嚴密,慎重而不失大膽,擅長指揮師團作戰。而且老奸巨滑,1949年12月,曾以詭計逃脫投誠部隊盧漢滇軍的軟禁,並且調兵反撲,若不是共產黨陳庚的部隊來的快,盧漢也許隻能在九泉之下罵李彌的奸詐了。

  複興軍指揮部副官鄧克保原為李彌貼身秘書,他帶領一營的兵力將李彌從泰緬邊境接至複興軍所在的大其力市。

  狡猾的李彌見到複興軍的官兵後泣不成聲,痛呼:“弟兄們受苦了!”頓時令全體官兵大為感動。翌日,李彌又約見連以上軍官,以穩軍心。接下來,李彌按照台灣的指令,命令複興軍按緬方要求撤出大其力,選定100裏外的孟撒為總部。

  1951年2月20日,李彌又來到孟撒,與下級軍官肯談,收買人心,鼓舞士氣。

2月29日,台灣來電,宣布正式接納複興軍,由李彌統帥。孤苦伶仃的複興軍將士們欣喜若狂,他們終於又有家了。

  李彌帶去了一些部屬,使該地區殘軍漸漸擴充到近萬人,占據了比台灣還大得多的地盤。

  李國輝從決定留在金三角的那一刻起,不光是帶領弟兄們為生存拚命,更重要的是為了“黨國”的“光複大計”拚命。

  3月份,李彌發出了改編、反攻雲南的指令,與李國輝不謀而合。

  先是部隊改編,兩個團改成一個師、一個軍,並撤消“複興部隊”的番號,更名為“雲南反共救國軍”。部隊改編,新派了三位將軍,分別擔任93師(原278團)副師長,新編26軍軍長、副軍長。原278團副團長譚忠,在複興軍中德高望重,槍林彈雨中未曾離開過部隊,居然原職未動!

  不光譚忠心冷,複興軍兄弟們個個心冷。大家想著他可以同93師師長李國輝平起平坐,誰想來了兩個十裏洋場的敗將,又加上一個大陸新逃出來的棄甲將軍,譚忠居然原職未動。

  國民黨的部隊,到底是任人唯親的部隊。細查新來的將軍曆史,就能發現其中的奧妙:彭偉,原26軍軍長彭佐熙的侄子;而彭佐熙與李彌為老朋友;呂國銘,中國遠征軍93師師長,原李彌的好友。

  或許李彌不放心這些在國外漂流已久的官兵,所以才如此。
  3月18日,李彌又到雲南反共救國軍總部孟撒。這次的目的,很明確,反攻雲南!李國輝心中明白,以僅有的兵力反攻大陸,豈不是飛蛾撲火?但是他無權改變台灣的命令,隻能硬著頭皮幹。

  李彌在總部的作戰會議上聲稱北梯隊會一舉攻下昆明,欺騙官兵人民是站在他們一邊的。

  李彌如此狂妄,因為他知道有後台。當時聯合國為美國控製,朝鮮戰爭已經爆發。美國三軍聯合參謀長已注意到東南亞國民黨部隊的活動,並建議實施“一項旨在幹涉東南亞共產黨活動的地下特別行動”。

  美國果然有了行動。

  美國駐泰武官謝爾在曼穀開設了“海軍供應公司”,開始向國民黨殘餘部隊救濟軍火和服裝。

1951年3月由兩名美國人送250馱武器、服裝至孟撒,並在戰鬥期間用C-46和C-47式運輸機空投。每月支援國民黨殘軍20萬銖泰幣,8月改為7萬美金,9月起又為家屬增加20萬美元救濟金。並空投大量偽造人民幣,供國民黨殘軍在進入大陸後使用。

  1951年5月下旬,國民黨殘部由李彌坐鎮指揮,分路侵入雲南思茅臨洛邊防地區。一路是由93師師長李國輝率領2500餘人,5月間占領西盟、滄源、岩帥等地,並向耿馬進犯;另一路是由26軍軍長呂國銘領的2000餘人占領臘福、孟馬、孟連等地。並有遊擊大隊、特務大隊500餘人竄入孟遮以東地區。

我軍雲南省軍區在完成“放敵入境”的戰略意圖之後,發布了剿滅李彌殘軍的命令,以5個步兵團,分四路追剿。殘軍稍作抵抗,立即潰逃,於當月下旬全部遁入緬甸。李彌的牛算是吹破了,別說昆明,就連一個小縣城也不能立穩腳跟。

  李彌第一次竄擾雲南慘敗後,重返故土的夢想雖然破滅,然而在緬北山區,他仍以“雲南省政府主席”、“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的名義發號施令,繼續指揮他的殘軍進行反共活動。但李彌再不敢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隻是以二三十人的小規模對中國邊境進行騷擾。

  李彌同時分兵四處強占緬甸地盤,對解放軍對抗不是對手,打緬軍卻得心應手。李彌所部迅速占領了緬北撒爾溫江以北,雲南境外以南的科康、佤邦、懸棟三個省的地區,控製了該地的貿易,鴉片種植,並收納賦稅,收繳公糧,儼然是緬甸的當地政府。

  李彌還在緬北的孟撒總部辦了一所大學:“反共抗俄大學”,並自任校長,由李則芬任副校長兼教育長,大量收容華僑及其子女擴充力量,同時又收編各地地主武裝。

  1952年1月,孟撒機場建成。台灣C-47運輸機每周兩次往返,運來M-1步槍、五O口徑輕機槍、反坦克炮等武器,裝備了近一萬名國民黨新兵。


  1952年2月,台灣又派800名軍官及情報人員到緬北充實李彌部隊。到1953年1月,李彌部隊已擴充到18500餘人,編製為一個總部,一個指揮部,4個軍區,3個師,12個縱隊。活動範圍也大大擴展:北到緬甸若懂,南至耶縣,西至孟蘇,東至老撾,活動區域甚至比台灣還大好幾倍!

  主權國家緬甸,難以容忍自己的國土被異國軍隊長期盤踞,況且是四分之一的領地被國民黨殘軍所擁有。

  1953年春季,緬甸政府自知本國國防軍的力量不濟,他們調動了素有“山中虎”之稱的克欽族軍隊,8000名剽悍驍勇的克欽族將士善於在山地叢林中作戰,平時有著極嚴格的森林山地作戰訓練,能夠身背輕機槍像壁虎一樣爬躍山崖。“二戰”時的克欽族軍曾使日軍吃盡了山地戰的苦頭。另一支勁旅就是4000名印度兵,他們是一個國際兵團,同樣赫赫有名,戰功彪炳,這次為緬甸重金所聘,定然不會枉然而歸。

  緬甸政府組織克欽族軍隊和印度兵對金三角地區的國民黨殘軍發起新一輪清剿,但事與願違,國民黨殘軍經過血戰、苦戰,又一次轉敗為勝。

  緬甸無奈,隻有向聯合國控訴“中華民國”及美國的罪行。他們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數據,照片,實物及戰爭狀況。東南亞被震驚了!聯合國被震驚了!東南亞各國聯合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紛紛譴責台灣當局和美國粗暴侵犯緬甸主權的行徑,要求維護緬甸主權。因為,這些國家都感到了國民黨殘軍存在的威脅。

  盡管美國千方百計地擱置緬甸主權的提案,無奈各國不肯通融。美國無奈,不得不於1953年5月22日在曼穀召開美、泰、緬、台四方軍事會談。國民黨駐緬甸殘軍副總指揮李則芬出席了會議。


  美國政府和國民黨當局迫於各國壓力,最終達成的協議是:國民黨駐在緬甸的殘軍全部撤往台灣。

  1953年11月18日,緬甸國民黨殘軍開始乘美國民航飛機撤往台灣。先後撤離的有李彌總部、“反共抗俄大學”、26軍軍部、93師、193師、第10縱隊、第4縱隊、第18縱隊、第21縱隊等共5473人,另有家屬1036人。整個撤離工作一直延續到1954年3月。但仍然有一部分殘軍潛伏下來,主要是彭程的93師部分官兵留下了,其餘就是收羅的當地武裝。

  兩年後,蔣介石再次想到利用中緬邊境一帶的殘軍,從雲南進犯大陸,委派曾擔任過自己衛隊副隊長的原第8軍副軍長柳元麟,潛入緬北,搜羅殘部。柳苦心經營了兩年,殘軍又擴充到3000餘人。

  1959年,蔣介石召柳元麟到台灣,親命他設法策應雲南、西藏等地匪特暴亂,並告以將增加對殘軍經費和補給的供應,使之鞏固和擴充實力。

  柳返緬後積極招兵買馬,聲稱:“不僅緬敵找上門來要打,而且要打進雲南,以擊引暴,以暴致亂。”他還擬訂了襲擾雲南的“突擊計劃”。

  1960年春,台灣向緬北殘軍駐地空投了400人的“特種部隊”,柳元麟亦加緊了竄擾雲南的準備,培訓了2000多名竄擾骨幹。


  周恩來、陳毅正是在這個時候,出訪緬甸後逗留雲南,讓昆明軍區介紹在緬甸境內的國民黨殘軍情況的。顯然,國民黨殘軍的存在,不僅對緬甸如芒刺在背,中國亦感到是個必予割除的隱患。

  中緬都感到消滅國民黨殘軍勢在必行,在緬甸政府的請求下,中緬兩軍利用聯合勘界的機會,攜手圍剿殘敵。

  1960年10月,中緬邊界問題最終和平解決,中緬開始聯合勘界。正是在此時,緬甸政府向中國政府提出聯合圍剿國民黨殘軍的請求,一場人民解放軍從未經曆過的山地叢林戰,悄悄地在中緬邊境拉開序幕。

  其實,緬甸政府早在圍剿國民黨殘軍受挫後,就想請中國邊防軍幫忙。

  從1957年始,緬甸邊防軍就幾次明求或暗示,希望中國邊防部隊,在緬軍對盤踞在緬甸境內金三角一帶的國民黨殘軍攻擊時,進入緬甸境內給予協助。但這跨越國界的軍事行動,不是邊防部隊能做主的,隻能等待雙方最高決策層的決斷。

  中國政府對盤踞在緬甸的國民黨殘軍也並非無動於衷。

  早在1959年5月4日,毛澤東對一份“關於蔣介石接見在緬國民黨殘軍總指揮,令其準備竄擾雲南”的情報上,批示給中央軍委秘書長、總參謀長黃克誠:“引起警惕,準備應付可能的變亂”;“軍委亦應派員去雲南布置對策”。毛澤東批示後,中央和軍委便對盤踞緬甸金三角地區的國民黨殘軍高度警惕,並製定了應急方案。

  1960年4月末,周恩來結束對緬甸訪問後,在昆明聽取昆明軍區副司令員魯瑞林匯報逃入緬甸的國民黨殘軍情況時指出,緬甸國會批準了剛剛簽訂的中緬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中緬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依此協定兩國將共同勘定邊界,而勘界過程中可能會遭到國民黨殘軍騷擾,你們要早有準備。

  1960年6月27日至7月5日,根據中緬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成立的中緬邊界聯合委員會,在緬甸首都仰光舉行第一次會議,就對邊界進行必要的勘察、豎立新界樁和修訂、改立舊界樁等事宜,商討具體細節,確定日程安排。委員會中方的首席代表是前中國駐緬甸大使姚仲明,代表中還有總參作戰部邊防處處長成學俞,是總參作戰部長王尚榮親自委派的。

  在談到勘界的警衛問題時,姚仲明根據周恩來的授意指出:雲南解放之際,國民黨殘部千餘人竄逃緬甸,盤踞撣邦地區,聲稱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戰反攻大陸。他們不時騷擾中國邊境,對緬甸人民更是胡作非為,還可能在帝國主義的唆使下破壞中緬勘界。為了保護勘界人員的安全,必須給他們必要的打擊。

  緬方代表們聽了姚仲明的這番話,非常受感動,說周總理把問題看透了,我們也對國民黨殘軍幹擾破壞勘界深感憂慮。此刻,中緬對攜手打擊緬方境內的國民黨殘軍,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

  王尚榮在得到軍委和總參領導的指示後,立即召集作戰部連續開了幾次緊急軍事會議,並親自執筆,以總參作戰部的名義,擬寫了中緬邊界勘界警衛作戰的報告。他在報告中提出:需在與緬方達成協議後,對盤踞金三角地區的國民黨殘軍,實施打擊。這對確保安全勘界,鞏固雲南邊防,具有重大意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王尚榮認為:此次作戰是非常機密的行動,必須充分做好各項準備,仔細偵察敵情、地形,製定周密的作戰方案,對部隊進行反複訓練和演習,加強幹部配備,加強武器裝備,憑借準確的情報和優勢火力重創殘軍,力爭殲敵一兩千人。

  11月初,王尚榮派成學俞前往昆明,與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丁榮昌一起,同緬軍代表舉行中緬邊界聯合委員會警衛問題專門小組會議。4日,他們聯合簽署了勘界警衛問題的協議。

  協議規定:對盤踞在第4勘察隊工作地段,對勘察、豎樁工作有威脅的國民黨殘軍,由中緬雙方部隊共同負責加以捕殲清除。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滇部隊負責捕殲清除舊30號界樁(孟遮以西)至62號界樁(南臘河與瀾滄江交匯點)地段附近的國民黨殘軍。中方部隊,為執行警衛作戰任務,根據需要可進入緬甸境內20公裏。清除殘軍的行動,雙方應同一時間進行,暫定於1960年11月20日左右。

  協議簽訂後,昆明軍區立即擬製了警衛作戰方案,以三個戰群22個突擊隊,奔襲國民黨殘軍的16個據點。然後將此方案送中央軍委、總參審議。

  雖說這次隻是對國民黨幾千殘軍的作戰,但畢竟是出境與鄰國軍隊協同作戰,而且是從未經曆過的山地叢林戰。毛澤東、周恩來都對此高度關注,幾位老帥、總參謀長羅瑞卿先後參加了作戰方案的審議。

  毛澤東、周恩來關注的重點,是出境作戰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會不會在東南亞其他國家引起驚恐和不安?會不會以為中國借口打擊國民黨殘軍,炫耀武力?會不會給予國際上的反華勢力詆毀中國留下口實?因此力求將衝擊強度壓低,把20公裏的出擊範圍用紅線標出,發給突擊隊。毛澤東的話分量相當重:誰越過紅線就殺誰的頭!
時任國防部長的林彪,反複強調他的作戰原則:“斷退路,包圍住,先圍而後殲。”

  在作戰方案審議過程中,中央軍委和總參確定了國民黨殘軍設在孟瓦、陣馬、孟育、踏板賣的據點,為重點打擊對象;還擬訂了重點捕殲的6名敵軍、師級軍官的名單。

  王尚榮將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的指示,用電話通知了昆明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毛主席看了昆明軍區報送的情報,發現紅線南側的緬軍兵力過於單薄,難於履行堵截配合作戰的任務。要秦基偉趕快同負責與緬軍聯絡勘界保衛的丁榮昌聯係商議,以妥善的方式,把我方的關注轉告緬方。昆明軍區毫不遲疑地將這一信息傳達給緬軍,他們對中方的提醒表示感謝。

  中緬聯合勘界警衛作戰後來形成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紅線內作戰;第二階段是越過紅線為緬甸國防軍解圍。

  1960年11月21日晚21點30分,第一階段的戰鬥打響了。人民解放軍22支突擊隊,迅速向殘軍的16個據點移動。據偵察,總參要求重點捕殲的敵軍、師級軍官,有5名在紅線附近。當時周恩來開玩笑說:“誰活捉柳元麟誰就可以當將軍!”但敵首柳元麟,卻不在紅線區域內。

  秦基偉向昆明軍區前線指揮部發出新的指示:“打響後,如敵逃跑,命令部隊,馬不停蹄,跟蹤追擊!”


按預定計劃,戰鬥應該在22日淩晨6點30分打響。然而,這場對解放軍來說十分陌生的山地叢林戰卻沒能全按計劃行事。撲擊的16個據點,最早的4點50分就接火了,最晚的7點50分才交火。由於解放軍的撲擊行動出其不意,16個撲擊點,隻有兩個撲空。

  最早打響的踏板賣據點,戰績最佳,全殲守敵,“雲南人民反共誌願軍”第1軍第2師師長蒙寶業被擊斃;5點40分打響的曼俄乃,雖然據點補空,但在追擊中,擊斃了敵第4軍5師師長李泰。

  殘軍不敢與解放軍戀戰,稍一接觸就向密林深處潰逃,很快都退離到紅線區域以外。解放軍由於在紅線內作戰的命令很死,隻好在紅線處停止追擊。秦基偉得到戰報後,一麵命令突擊隊在紅線內清剿殘軍;一麵向總參請求與緬方協商,同意我軍越過紅線追擊敵4軍主力。但中央的決定依然如故,攻擊不得不在紅線處終止。

  直到1961年春,緬甸軍才開始實施打擊國民黨殘軍的“湄公河戰役”。緬軍調集了9個營約10000人,沿湄公河以西,由西南向東北推進。號稱叢林遊擊戰專家的柳元麟,決意以“引蛇出洞,將緬軍誘入王南昆狹窄低窪地帶伏擊”的戰法,瓦解緬軍的攻勢,先佯裝節節敗退。

  1961年1月2日至9日,周恩來、陳毅、羅瑞卿等率領400人的龐大的代表團,在仰光參加緬甸聯邦獨立13周年慶典時,聽到的還是捷報頻傳。可是沒過幾天,緬軍就落入柳元麟圈套,被國民黨殘軍擠壓在王南昆至芒林的狹長山道間。遠程大炮難施威力,飛機的戰術動作受到限製,緬軍陷入孤立無援境地。

  此時,周恩來、羅瑞卿等已經離開緬甸,隻有陳毅還在繼續訪問。緬方向陳毅提出:請中國人民解放軍越過紅線,南下百餘公裏,協助緬軍作戰。19日,緬方得到周恩來來自北京的回複:我們願意參加這一聯合作戰的討論。

在這同時,中央軍委已經在商討在緬甸的作戰問題。軍委副主席賀龍、聶榮臻元帥等聚集一堂。賀龍認為:我軍在緬甸作戰展開得過寬,兵力分散。聶榮臻認為:入緬作戰的力量,從整體上看,顯得單薄了些。軍委常委羅榮桓提議:作戰力量應當加強。然而在短期內,在中緬邊界地區集結更多的兵力,是相當困難的。1961年,中國正處在中蘇關係交惡、被逼還債和三年自然災害的重重困難之中。

  軍委作戰會議後,昆明軍區很快傳達了周恩來的指示:下一步作戰問題比較大,必須把敵情、友軍力量、我軍力量、作戰方針、作戰方法、作戰時間等問題研究透徹再說。然而,緬軍的求援之聲越來越急迫。

  1月21日下午,緬軍方代表飛抵設在孟育的中國突擊隊指揮部,請中國人民解放軍越過紅線,攻擊國民黨殘軍的孟百了、江拉重要據點,打掉殘軍的第3、5兩軍,以解救王南昆、芒林被困緬軍。

  緬方的要求迅速傳往北京,總參隨即就此進行研究。總參謀長羅瑞卿說:“我們在緬甸訪問期間,緬甸向我們介紹的都是勝利的情況,現在幾次三番催促我們參戰,可見他們現在處境困難。我以為要去就快去,送人情要早送。如果緬方吃大虧,受蔣殘軍重創,就會對我方有意見。在國際上,緬甸方麵不怕,我們怕什麽?馬上通知前邊部隊抓緊準備。”

  在羅瑞卿的意見報中央定奪的同時,昆明軍區接到了羅瑞卿的部署:“按照緬方提供的情況準備,敵約4000,我們使用8個營、2個便衣隊。孟百了2個營2個便衣隊,孟百了以西2個營,索永2個營,重點是孟百了。”

  22日淩晨3點,昆明軍區接到作戰部轉達的羅瑞卿指示:“已經原則上同意配合緬軍作戰,但需要時間準備一下,我軍盡量迅速出動。請緬軍在芒林、王南昆咬住敵人,以待我軍南下配合殲滅之。”
  當天下午,周恩來批準了中國部隊越過紅線,解救緬軍的作戰計劃。15點,羅瑞卿要作戰部通知昆明軍區。他還指示:孟百了以西2個營不去了,以免口張得過大。爭取25日打響。

  王尚榮在打電話的同時,再次重申了作戰紀律:一切行動一定要按雙方協議的範圍實施;力求不傷害居民;一定不要到老撾邊境作戰;槍、炮彈不能過湄公河,湄公河的汽艇不能打,靠岸的確係蔣殘軍的可以打。

  自25日開始的第二階段作戰,不如第一次順利。因為縱深地段的地形不熟,容易迷失方位,原始山林阻滯了奔襲的速度,而殘軍具有叢林戰的經驗,地形又熟,占了一些便宜,解放軍的傷亡人數,比第一階段要多些。

  經受了解放軍第一次打擊的殘軍,在逃出紅線時,便製定了遇解放軍攻擊即逃,在逃中頑抗,以頑抗掩護逃脫,如解放軍窮追不舍,就退入老撾境內暫避的“保山計劃”。因此,當國民黨殘軍獲悉解放軍繼續南下進擊的情報後,便主動放棄了對王南昆緬軍的圍困,渡過湄公河,向老撾境內逃竄,被困的緬甸國防軍轉危為安。

  在兩個階段的作戰中,解放軍共殲敵740人,擊斃敵師長2名,活捉敵副師長1名,搗毀了逃緬國民黨殘軍經營了10多年的巢穴,協助緬甸政府解放了擁有30多萬人口、3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保障了勘界工作的順利進行。

  國民黨殘軍柳元麟的總部,在此後被迫遷往台灣。剩下的少數國民黨軍殘餘分子,基本散布到民間,有的匿入山林東躲西藏,有的甚至幹脆脫下軍裝,武裝販運鴉片,也有的娶妻生子,做起土著,對緬甸政府已經形不成大的威脅。

  中緬邊境勘界任務完成後,使近百年未能解決的中緬邊界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國民黨殘軍遭到毀滅性打擊後,中緬邊境地區出現了和平、安寧的景象,兩國人民迎來了和睦相處、友好往來的新時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