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美國軍事基礎和對中國的威脅 (ZT)

(2009-12-02 06:55:33) 下一個
一位著名的法國學者作出如下的結論:在所有國家的軍隊中,最熱烈地希望發生戰爭的軍隊是民主國家的軍隊;而在所有國家的人民中,最愛和平的人民則是民主國家的人民。這種反常現象的成因,是平等同時產生了這兩個對立的效果。

美國有世界上最為優越的地緣政治。它的鄰國隻有2個,且遠不足於挑戰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強大的國家。它的遠程軍事投置能力讓古近代帝國歎為觀止。從過去100多年的戰爭史看,它也是常勝國家。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外(戰略和戰術)用兵次數超過240次。美國失敗的大規模戰爭隻有2次,大小戰役中的失敗當然遠遠不止2次。中國人記憶猶新的2次直接和間接卷入後的巨大戰略和軍事勝利,即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是美國唯一2次失手的大規模戰爭。從戰略上說,美國在朝鮮戰爭並沒有失敗,因為它實現了最初卷入戰爭的目標,即阻止朝鮮統一韓國;但軍事上卻敗於中國,因為它被中國從鴨祿江南推了200多公裏的直線距離到38度線。越南戰爭剛好與朝鮮戰爭相反,它軍事上並沒有敗於越南,但卻敗於政治,也就是戰略上它是失敗了。

除這兩場戰爭之外,筆者似乎找不到其它失敗的例子。翻遍了中外曆史,能在100年中隻有2次失誤的戰略戰爭,而又維持世界一流超強的,雖不是非美國莫屬,但卻不太容易找出第2個。

1)強權的興起

但如果我告訴讀者朋友說,美國在1898年隻有區區的2.8萬常規兵員,我幾乎可以想象大部份讀者奇怪的麵部表情。不錯,這就是105年前的美國,當美國和西班牙發生軍事衝突時的狼狽相。

當時美國的國防部沒有什麽兵力可以調動的,但二國已經處於宣戰狀態(1898-1902),美國隻好緊急征兵20萬誌願兵,在佛羅裏達集結,準備渡海遠征200公裏外的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幸運的是,美國此時的經濟能力已居世界第一,並在此之前十數年,因為世界一流軍事理論家、海權論的主要創立者,美國的馬漢將軍和其它有識之士的努力,美國剛造好了幾艘遠較西班牙先進的戰艦,為此補救了其它的準備不足。

美國的強權興起之輕易,得益於它獨特的地緣政治,這實在讓眾多的歐、亞國家覺得上帝的不公。古巴在6周內被美國攻占。幾乎與此同時,美國海軍繼續進攻另一個西班牙在亞洲的殖民地菲律賓,當美國的軍艦從香港起錨攻打菲律賓的西班牙艦隊時,一位老牌英帝國的海軍軍官對同僚感歎說:美國海軍小夥子們真夠精神的,可惜我們再也見不到他們了。但美國海軍的運氣卻讓英國人大跌眼睛,美國海軍隻化了幾個小時就在自己無一傷亡的情況下,擊敗了西班牙艦隊。這種海戰的結果,即使在甲午戰爭中大敗大清帝國海軍的日本也會嫉妒。

在打敗了二流海上強權西班牙後,美國非常自然地取代了西班牙而充當了二流的軍事強國。強權的興起有時就這麽容易,連美國人自己在2年前都不敢想象,從此美國開始走上了不歸路。

僅在此前34年,美國還剛經曆了殘酷的為時5年(1861-1865)、雙方共卷入300萬戰鬥人員,傷亡50萬人的美國內戰,也許它太殘酷了,美國人選擇了遠離戰爭,並在內戰後幾乎全部退伍。美國對西班牙的勝利,有幸運成份,但更多的是美國的國力所至,上帝並沒有特別偏愛美國。要知道,一個渾渾噩噩、不思進取的國度是永遠不會得到上帝寵愛的。

在當時的世界上,美國的國力與當時的德國名列前茅,德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經營下,1871年統一德國,並在工業、科技和政治上都日新月異,將老牌帝國英國和法國拋到了後麵。雖然德國的科技和工業較之美國要強一些,但美國的人口和資源卻遠非德國可比。美國憑借其獨特的有利條件,到20世紀初已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例如,在鋼鐵生產方麵,1910年時,美國生產的鋼產量比德國多了整整一倍;在煤的生產方麵,美國的產量比居於第二位的大不列顛的產量也多了一倍多。就在1900年,多數(42%)男性美國人從事第一產業,如務農和漁業,但美國還是成了世界第一,世界按工業生產方麵的次序排列分別是:美國、德國、英國、法國。

1900年時,美國有一支小型陸軍和海軍,現役軍人僅有12.6萬人。據美國政府的老兵部(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自己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1918)時曾廣泛動員參軍,前後有470萬參軍,傷亡軍人30多萬,戰爭結束後和美國內戰後一樣,又幾乎全部複員。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5)爆發後,曾進行更大規模的動員,前後有1600萬美國人入伍,傷亡軍人110萬人。朝鮮戰爭期間(1950-1953),美國前後有570萬人參軍,傷亡軍人16萬人。越戰期間(1964-1975),美國前後有920萬人參戰,25萬人傷亡。海灣戰爭期間(1990-1991),美國有230萬軍人,1700人傷亡。

在自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至今的戰爭期間,美國共有4235萬人參過軍。在數百次大小戰役中,共90萬人喪身,143萬人受傷。

2)美國曆史上對中國相對開明的一麵

或許美國是一個新興強權的原因,在19到20世紀交接之際,它與老牌的歐洲帝國主義有些不同。1899年,清朝敗於新興強權日本不久,中國如同一個被打得全身浮腫的重量級拳師,極需調養和關愛。此時,美國公布門戶開放政策,強調美國要保護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完整,維護各國跟一個完整的中華帝國平等貿易的原則。雖然它也在1900年參加了八國聯軍對中國人民的侵略,但清帝國的庚子賠款之美國部份,卻被美國用於對中國有才幹年輕人在美國的西化教育,中國著名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因此而建。不管它的出發點如何,但其結果是有利於中國的打破閉關鎖國政策的。

針對列強因庚子之亂所進行的武裝幹涉,美國發表第二度門戶開放政策,照會列強,措辭強硬地強調美國的門戶開放原則。因此,庚子之變並沒有像以往的失敗那樣導致中國割讓大片土地。在比較公正的國際秩序和世界聯合機構確立之前的殖民主義時期,勝者為王敗者寇的強權政治、霸權外交是世界潮流。西方列強雖然沒有向中國索地,卻以勝利者之淫威,借賠款機會狂撈中國銀兩。但年輕的新興國家美國,在所有的與中國有利益衝突的列強中是一個例外。作為戰勝國之一,美國在與剛剛返回京城的清政府談判期間,相對於其它漫天要價的列強,表現或秉持了相對而言比較平等公正的信念。這種表現當然有其自身的目的,但中國是受益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之卷入太平洋戰爭也與它對日本侵略中國的不滿,而多處限製日本最終惹火上身,日本不願美國的製約,而偷襲珍珠港。同樣地,不管它的出發點如何,但其結果是有利於中國的抗日戰爭。戰爭期間,美國有大量的軍事裝備和戰略物資援助中國,僅穿越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的駝峰戰略物資運輸,就有600架美國飛機墜毀,1500名美國空軍飛行員為此付出生命代價。他們這些勇敢的冒險和犧牲精神是應該受到中國人尊敬的。

作為一個國家,美國仍然年輕。作為有100多年的強權帝國,美國已步入中年。在過去幾千年的曆史中,戰爭總在新興國家和老帝國之間展開,因為老帝國要維持既得利益,而新興國家要打破條條框框而謀取更大利益,英、法、德在過去300多年中的分別崛起莫不如此,最典型的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因為西方的德國和東方的日本太強要得太多的緣故。

盡管中國的儒家文化不會讓中國走上這種戰爭道路,但台海問題處理不好,卻有可能與美國發生正麵衝突。筆者但願這樣的戰爭不在中美兩國之間發生。

3)維護強權的軍費

為了進一步提升軍事力量,近年來美國連續大幅度增加國防開支。目前,美國的軍費占世界軍費總40%左右,相當於美國之外軍費開支最多的7個國家的總和。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稱,五角大樓要求增加軍費的目的主要是,彌補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國防開支的急劇下降。觀察家們認為,美國到2010年的軍費將占世界軍費的50%。

美國當然可以增加軍費,但筆者對它的後勁有所懷疑,因為軍費的增長必須有賴於GDP的增長,否則一個國家就有可能靠長期大量舉債購買軍火。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曾有不可思議的經濟奇跡,這種奇跡曾讓美國人陶醉,也一時讓世界各國的人更加寒酸。但產生這種奇跡的背景和條件,筆者認為在未來幾十年是不會再來了。美國國防預算包括國防部和能源部兩大部份。根據美國軍方的安排,國防預算一般分成各軍兵種的費用、采購新的武器裝備費用、研發國家導彈防禦係統費用、執行海外軍事任務費用、增發軍人工資等幾大塊。根據新的預算案,美國將大幅增加在特種部隊和無人駕駛間諜機方麵的軍費開支,特種部隊司令部的開支將增加近50%,從目前的30億美元增加到45億美元。美國2004年度還將花費10多億美元購買全球鷹、掠奪者等無人駕駛飛機。2004年度陸軍的開支為900多億美元,比2003年度增加3%;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開支為1100多億美元,增幅為3.5%,其中,用於建造戰艦的有120多億美元,海軍計劃在2004年度建造7艘新戰艦和一艘新一代航空母艦;空軍的開支為1100億美元,增加近5.7%。此外,軍人的工資將增加2%-6%。

4)美國的武裝力量和對中國的威脅

美國的武裝力量由現役部隊、後備役部隊和軍內文職人員三部份組成。現役部隊分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4個軍種,分屬陸軍部、空軍部和海軍部三大軍事部領導。兵力現役部隊總人數130多萬人。其中陸軍47萬,海軍37萬,空軍40萬。

美軍在國內擁有軍事設施1000個左右,其中空軍基地有100個左右。海外軍事設施200個左右,遍布世界30多個國家或地區,其中空軍基地有50個左右。2000年前後,美國在歐洲駐軍約12萬人,其中駐德國近6萬人、意大利1萬人、英國1萬多人。目前2003年,在對伊拉克的戰爭中有20萬美軍在中東一帶。

美軍在東亞地區的存在,對中國是一個威脅。它在日本有近4萬人、韓國3.萬人,關島4000人。為了平衡未來中國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優勢,美國已布置3艘攻擊核潛艇在關島,計劃在2015年將有7艘攻擊核潛艇派遣到關島,2025年增為11艘。除了潛艇之外,美國也首次在這個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嶼儲存巡航導彈。這些軍事計劃,都說明美國已經開始意識到,在可預見的將來,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優勢在未來隻會越來越多。

此外,對中國有威脅的戰略力量還包括,主要裝備有432枚潛射彈道導彈,配置於18艘戰略導彈核潛艇中。另有550多枚洲際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208架。

此外,美軍的12艘航空母艦和可載在其上的1000架左右飛機中,如果它願意,大概有一半可以被調動到台海一帶。

5)維護強權的軍事戰略和戰術

美國的軍事推進靠航空母艦。目前,美國有航空母艦12艘,其中有3艘是常規動力,其餘是核動力。這些不但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母,而且占全世界航母數量的一半。每艘航母可以載戰機85架左右。

美國以航母艦隊(潛艇、掃雷艇、護衛艦、驅逐艦等組成)控製海權,用艦載機控製空權,以衛星、預警機和偵察機監視周圍發生的一切。通過海、空的交互配合向縱深推進。

美國用航母進行軍事推進始於二戰。在二戰中,美國的航空母艦至少2次躲過了日本人的災難性打擊。第一次是偷襲珍珠港時,美國的航母一艘也不在港內,躲過了本來是躲不過的災難。第二次是海軍曆史上最為慘烈的中途島大戰,兩國海軍都想先找到對方的航母以對之攻擊,美軍先期發現日軍航母,並對之進行了前赴後繼般的勇猛攻擊,擊沉日本6艘參戰航母中的4艘,隻在最後階段,美國的3艘參戰航母中有一艘被日海軍發現而被擊沉,但在日軍失去3艘航母時才發現美軍航母,為時已晚。當取勝的消息傳到司令部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隻感慨地說了一句:我們贏了,隻不過我們的運氣更好一些。筆者欣賞他這直率和毫不做作的評論。

二戰以後,美國保留了相當部份的軍隊,在戰後的每次危機中,曆屆美國總統首先和最喜歡問的一句話即是:我們的航空母艦在哪裏?

美國的航母戰略已經被成功操作了60多年,我們知道這個戰略總有被淘汰的一天,但我們不知道是哪一天。

這一天或許是人類將太空徹底軍事化的那一天,太空的徹底軍事化隻是時間的問題,而不存在可不可能的問題。

6)維護強權的工業基礎

二戰以後,美國保留了幾乎全部的軍工產業。在戰後的世界衝突中,美國左右逢源推銷軍火,不但為美國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而且維護和推進了美國的軍工產業,這種以軍養軍的做法或戰略,為未來的軍事衝突提供了優良的軍事後勤保障。

美國的軍事工業建立在強大的民用工業上,其工業基礎雄厚無比。在近現代由歐洲人興起的三大革命:工業、科學和政治革命,被美國人得到最大限度的繼承和提高。就工業革命而言,比如在1860年,西歐的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72%;到1931年時,這一百分數下降到4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下降到30%,到1960年時下降到25%。這些歐洲的工業占世界的百分比上的失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美國奪了去。這種工業基礎無論在和平或戰時,美國都可以立刻將之轉為軍事用途,而對敵對國家造成巨大的軍事和心理壓力。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後指揮襲擊珍珠港的日本海軍名將山本五十六,對此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他曾提醒那些急於與德國結盟、欲對美國宣戰的日本少壯派說:你們如果到美國數一數美國的工廠,你可能會更明白。在偷襲珍珠港成功後,日本舉國歡騰,以為日本已經一舉將美國從一流的海軍貶為三流海軍,但唯一憂心忡忡的山本五十六將軍說:美國是一個驕傲的民族,我擔心此戰隻不過驚醒了一頭睡獅。

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羅斯福,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的二戰中表示,即使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美國亦可以在最終取得對日本作戰的勝利。這位將美國的經濟從立國以來最大的30年代大蕭條帶出來,並最後取得對德國和日本戰爭勝利的美國總統並非信口開河。他的結論,來源於美國極為強大的各種工業和經濟基礎的評估,以及美國潛在的戰爭動員能力。

在70年代,中子彈的研究在東西方多國同時展開,蘇聯落後。蘇聯的勃列日涅夫寫信給西方各國領袖,要求停止中子彈的研製,法國總統密特朗也告訴美國總統卡特(任期1976-1980):沒有必要研究和生產中子彈。卡特是老好先生,於是被說服。而法國自己在偷偷地搞,並在幾年後宣布首先生產出中子彈。此時強硬派裏根總統即位,聞訊大怒,立刻簽發命令:美國必須全力生產中子彈。法國原想偷偷地領先,但國力和工業都不容許法國跟美國這麽個生產法,結果自然是目瞪口呆,十分沒趣。

盡管到了21世紀,美國的服務業和非傳統工業的比例已大幅提高,而傳統工業的基礎在表麵上日益薄弱。有些中國人誤以為,中國的工業在戰時可以比美國更有條件和實力為戰爭服務。這種想法是天真和錯誤的,工業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需要長期的培養和努力,靠一步到位式的幻想是不行的。

如今,又有不少人出來炒作眾多的概念,如同炒作股票的概念股一般。有老手段被貼上新標簽的,如信息戰。二戰中美國破譯日本密碼、英國破譯德國密碼,給敵人假情報進行欺詐等手法,難道忘了、難道不是信息戰?更有人提出,在未來中國國防建設中,以信息戰為中心,那要看信息戰包括那些範疇和如何玩弄文字遊戲了。還有數碼部隊,納米技術等等,也不斷拿出來嚇唬不懂技術的官員和老百姓。這種現象在100多年前的上世紀初也發生過,當時人們認為高科技時代、計算機時代、空間時代等就已經在那世界的某個角落,隻不過用的技術名詞不同而已,現在我們知道那是他們認為的70年後的事。以常人之見,多提這些名詞術語,倒不如幹脆直接了當地、紮實地研究和解決未來20-30年的軍事能力,比如自己的通訊網絡安全、如何快速可靠地定位敵人的衛星、預警機和軍艦,定位後進行的攻擊所必然麵對的的幹擾和反幹擾問題,需要用什麽技術就用什麽,將可行之各種技術逐步應用軍隊建設。至少,這樣大家都知道我們在談什麽,要解決什麽具體問題。信息戰、數碼部隊一類的配置隻不過是整個高科技作戰中的一部份而已,筆者以為根本談不上中心與否。而有不少人為了得到研究費用,在經費申請報告中,硬是要將毫無關係的尺度概念納米二字放進去,以欺瞞不太懂該技術的經費主管。

當西方的一些文人閑得沒事,或者想發明一個名詞來出名時,便隨手給中國戴了一頂世界工廠的高帽,不少喜歡外國貨的中國人立刻被這頂帽子戴得要麽是昏了頭,要麽是欣喜得發了狂,以為隻要有西方學者一說中國是世界工廠,中國便是了。

中國當然有相當大的進步,但與其說是世界工廠,倒不如說是世界加工廠。也就是說在大部份重要產品上,中國缺乏獨立研究和設計的能力,產品是外國人設計的,到中國無非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而已。如果有人去調查和比較一下中國的研究投入和西方或日本的,那麽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沒有足夠的研究投入,哪來的好產品?

有人說:從一部小轎車上可以看得出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話說得有些不夠科學,但卻比喻得很形像。一部私家車從總體設計、部件設計、加工生產、部件組裝等各種流程和各種管理,的確可以看得出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發達工業國,如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都有不錯的汽車業和國際市場,象美國、日本更有許多家汽車廠競爭。當然中國也有,但產品之質量不說也罷,要說也隻能在國內用。

日本人在上世紀50-60年代也靠出口玩具、靠廉價的物品出口發展經濟,到了60-70年代,日本的家用電器和汽車工業進入國際市場,在80年代以後已在世界上達到領先地位。汽車工業是重要的工業,日本人用了20多年的時間。韓國的汽車工業起步晚一些,但也用了大概20多年時間進入國際市場,中國人的汽車工業在同樣20多年的時間裏表現不如人,不知何時才能在世界上立足。不但是汽車工業,以中國人對產品研究的投入之少和疏忽之多,50年來以簡單地、不斷地用過時的設備重複生產過時的產品。即使改革後的20多年中,亦沒有在意識上緊跟國際經濟和消費趨勢,依然不斷引進別人過時的流水線,不斷以量代質,常常造成嚴重的產品積壓和壓價比賽。實際上,對主要家用、民用產品的研究和開創正是一個國家工業能力、和創造力的體現,而這些研究能力最終必然可以為自己的軍事工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飛機的製造業也同樣重要,美國有幾大飛機製造商。幾十年來,美國對飛機工業重視之極,一直將之提高到戰略的高度,而決不容許別人超過。上世紀50年代,加拿大的軍事航空工業也迅猛發展,到1958年,加拿大AvroArrow公司的戰鬥截擊機曾做到世界領先的地位,其超音速戰鬥機達2453公裏/小時(2倍於音速),比美國的要快要先進很多,直接威脅到美國最重要的軍工產業的生存,美國對此極為不安。美國受自己的飛機工業巨頭和國際戰略上的雙重壓力,而對加拿大政府施加巨大壓力,它借口加拿大政府補貼不公等眾多莫須有的問題,最後導致加拿大的這個戰鬥飛機工廠被政府關閉。

美國在近現代開始的三大革命,政治革命的評價工作和是非曲直比較複雜,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但無可置疑它的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相互依存和推進,它有將科技力量快速轉化為工業生產的機製和能力。就工業和科技而言,在過去100年來一直保持領先地位,並在可預見的將來依然如此。

筆者認為美國的12個航母戰鬥群固然有震懾之效,但更震懾人的卻是日本海軍名將山本五十六的話:你去數一數美國的工廠,可能會更有助於認識美國。

中國是傳統的陸權國家,但未來的台海戰役卻將以空海之戰的形式展開。中國的工業基礎和工業能力對戰爭的最後勝利,比以往任何戰爭都更顯得重要。我們必須對此有非常清醒的認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能否再發表一次,讓更多的人來讀一下此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