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借朝鮮戰爭大發橫財 撈到巨額訂單 (ZT)

(2013-07-28 17:44:43) 下一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這讓近在咫尺的日本一陣慌亂。畢竟,當時的日本正在戰爭的廢墟上痛苦地掙紮。然而,日本人很快就發現,“鄰家”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卻成了自己大發橫財的良機。

    朝鮮戰爭爆發前,日本就有官員表示日本願充當美國武裝幹涉亞洲尤其是中國、印度支那和朝鮮半島事務的前進基地。朝鮮戰爭爆發後,駐日美軍4個師能夠以最快速度投入戰場,也得益於日本的全力支持。美軍實施仁川登陸時,在其47艘坦克登陸艦中,有30餘艘是由日本人駕駛的。戰爭期間,僅福岡縣蘆屋町的美國空軍基地就在日本的協助下,空運了300萬兵員、30萬傷病員和70萬噸物資。

  從1950年開始,日本成了一個可以向朝鮮戰場上的“聯合國軍”提供物資及勞務的重要基地。美國首先開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火和給養,這對當時苦於需求不足的日本經濟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據粗略估計,日本在朝鮮戰爭期間,僅從提供商品和勞務得到的“特需”收入,就占了同期日本出口總額的一半。

  這種戰爭的“好處”不僅來自美國。由於朝鮮戰爭還促使西方各國紛紛擴軍備戰,進而掀起了一股采購熱潮,這為日本商品進入世界市場敞開了大門。結果,在極短的時間內,日本自1949年以來積壓的近1500億日元貨物很快銷售一空,而諸如紡織、鋼鐵、機械、造船、水泥等行業,也因為得到大量訂貨迅速恢複發展。

  在朝鮮戰爭期間,日本在軍用物資方麵的收入累計高達10億美元,如算上其他方麵的“特需”收入,則達36億美元。在軍火供應方麵,美國允許日本恢複軍火工業。為使日本在朝鮮戰爭中發揮更大作用,美國大力扶植日本恢複軍火工業,並將原定用於戰爭賠償的850座軍工企業交還日本政府為美軍生產軍火。

    從1952年3月8日,日本可以不受限製地生產飛機、艦艇、武器和彈藥後,共為侵朝美軍提供了價值1.1億美元的武器彈藥。據統計,1950年日本的出口僅有18.2%麵向朝鮮戰場,但到1951年,該數字上升到43.7%;至1952年和1953年,該數字分別是66.1%和63.5%。在日本境內2600多個美國三軍後勤保障基地內,都有日本人提供服務的影子。

    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個月,日本就將3000枚反坦克地雷送到前線;戰爭第一年,日本為美軍提供了包括凝固汽油彈貯油器在內價值721.9萬美元的裝備;戰爭期間,日本為美軍修理、改裝各種武器裝備更是不計其數,尤其在軍事運輸車輛方麵。

    二戰後幾乎崩潰的日本汽車業,由於接受了美軍要求為其生產大量軍用卡車的訂單,得以起死回生,僅在1950年夏季的一個月內,日本汽車企業就為美軍製造及修理軍用卡車達6000多輛。在這種“特需經濟”的眷顧下,日本凡是與戰爭有關的行業,都獲得了雪片般飛來的訂單。

    像著名的豐田汽車公司,當時還是個隻能生產卡車的工廠,而且已接近關閉,甚至由於準備裁員而引發了勞資衝突。但就在這時,大量的來自美國的軍用卡車訂單突然從天而降,豐田公司在1951年就一舉恢複到戰前的水平。甚至有些表麵上與“特需”沒有直接關係的日本企業,也受惠於這場戰爭。鬆下電器僅為向戰場提供蓄電池,就不得不晝夜開工。

  可以說,正是朝鮮戰爭帶來的“特需經濟”,才使得日本乘機大發戰爭“橫財”,使其經濟迅速走上了複興之路。正如許多日本受益者所承認的那樣:朝鮮戰爭成了促進日本經濟複興的“天賜良機”。

    2.5萬日軍參加朝鮮戰爭

    日本除派遣掃雷隊直接參戰、動員後方力量間接進行戰爭保障外,戰爭期間,日本還秘密進行了包括陸、海、空三軍在內的全方位募兵工作,這些人被送往對朝作戰前線。他們到達戰場後,被美軍參謀部分派各種任務,或以顧問、軍事專家身份出謀劃策,或執行偵察、搜索任務發揮一線攻擊作戰尖兵作用。

    英國媒體曾公開披露,朝鮮戰爭期間,大約有2.5萬日軍參戰,“在多個戰場上都發現了日本官兵的屍體”。9月15日,美軍實施仁川登陸,在美軍對月尾島登陸行動中,18艘登陸艇中,幾乎每艘艇都搭載有數量不等的日軍人員,大約有2000多日軍參加了整個登陸行動。

    1951年,由宇垣一成出任“總司令”,由河邊擔任“參謀總長”的“河邊機構”以搜集情報、為美軍提供情報資源的身份,直接參與朝鮮戰爭,其主要成員遍布美軍各級指揮部門,在美軍的各級別通信站中,也有大量的日軍情報人員參與美軍的朝語和密碼破譯工作。

    除此之外,日本還幫助美軍在戰爭後期實施細菌戰,在美軍的化學武器研究裏,許多二戰時的日本化學戰專家、研究人員成為美軍的座上賓,這些日本專家在改進細菌彈,特別是在朝鮮戰場上使用和散布感染細菌的昆蟲方麵提供了有效方法。對於日本在戰爭期間對美國的“後方援助”,連美國駐日大使墨菲都公開稱:“日本人以驚人的速度,把其列島變成了一個大兵站。沒有它,朝鮮戰爭就打不成。”


-------------
   
戰後結束後,戰敗的日本在10年時間內迅速擺脫經濟困境,走上經濟奇跡高速發展之路,這與1950~1953年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對日本的軍事“特需訂貨”緊密相連。
(一)
二戰結束時,日本經濟陷於癱瘓和崩潰邊緣。據日本經濟安定本部1949年報告中統計:日本物質財富損失總額為1057億日元,相當於1944年全部國家財富的35%。1946年,日本工礦業生產指數僅為1934—1936年平均水平的30.7%,農業生產降至戰前的60%,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及戰前一半。就連美國國占領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都說:“由於這次戰爭,日本已降為四等國。”
    從1945年至1949年是戰後日本重建的“蝸牛爬行”階段,經濟恢複速度緩慢。到1948年初,盡管通貨膨脹稍有抑製,但整個經濟形勢仍不景氣。1949年2月,日本在美國幫助下實施以“緊縮通貨、平衡預算”為核心的“道奇路線”。經過整頓,到1949年底,日本的通貨膨脹得到有效遏製,稅收增長40%以上。但道奇路線在另一方麵又造成貨物大量積壓,工廠相繼倒閉,失業增加,銀根緊縮,出現所謂“穩定恐慌”。到1950年初,日本經濟陰雲密布。恰在此時,朝鮮戰爭爆發。它宛若久旱之後的甘露,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戰後“第一次軍需繁榮”。(注:第二次是指60年代的越南戰爭)
(二)
朝鮮戰爭對促進日本經濟在1950~1955年的迅速恢複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朝鮮戰爭給日本帶來了大量的軍事“特需訂貨”。據統計,3年戰爭期間,日本直接向戰場美軍提供的“特需訂貨”達13億美元;而外國官員在日本購物以及外國有關機構支付款項的“間接特需”達23億美元之巨。美國的“特需訂貨”動員了日本各部門的經濟力量,在侵朝戰爭期間,日本電力的70%,煤炭的80%,船舶和陸地交通的90%的上部直接或間接地為美軍服務。日本成為美國的“兵工廠”。“軍需訂貨”的源源而來,為日本經濟注入了起死回生的“強心劑”。
其次,朝鮮戰爭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出口貿易的增長。僅1950年下半年與上半年相比,日本出口額增加55%。而1950年6月至1951年底,日本對外貿易總額增長達2.8倍。隨著對外貿易的增長,日本的外匯儲備迅速增加。1952年,日本“特需收入”為8.2億美元,占該年外匯收入的66.8%。
再次,“特需訂貨”和出口增加使日本的商業迅速恢複了生機與活力。日本有近1500億日元的積壓商品頃刻間被搶購一空。許多百貨大樓拔地而起;衣料、糧食的配給製被取消;工農業生產指數迅速回升。工礦業生產在1950年10月已達到戰前水平。農業生產1952年已達戰前水平的111.2%。國民生產總值1951年達152億美元,為戰前水平的119.4%。
最後,朝鮮戰爭使日本企業界獲得了高額利潤,反過來又促進了壟斷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例如日本棉紡織業十大公司在其間利潤增加9~19倍之多。其中90%的利潤都留在企業內部用作積累資金,這就保證了有充足的資金來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設備,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增強其國際競爭力。例如在薄鋼板方麵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帶鋼軋機代替過去的遞回式軋機,使生產效率提高了1000倍。煤炭、電力、造船、電子等方麵都采用了現代化的新技術。
(三)
三年朝鮮戰爭為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恢複與發展提供了契機。軍事“特需訂貨”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出口貿易;工農業生產指數大幅回升;企業利潤大幅度增加,又反過來促進了壟斷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這一係列的良性經濟運行循環使戰後步履維艱的日本經濟很快走出了“死胡同”。1956年日本政府發表的《經濟藍皮書》正式宣布“以恢複為杠杆的成長已經結束”,提出要由現代化來支撐以後的經濟發展。從此日本經濟入了以實現現代化為主要目標的高速或超高速增長時期。而1950~1955年,日本經濟的複蘇恰恰為1956年後日本經濟持續18年高速增長奠定了堅實根基。
總之,朝鮮戰爭成為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分水嶺。正如日本資產階級政客所津津樂道的那樣:朝鮮戰爭“真是天佑神助、起死回生的妙藥”,是“一股神風”。


---------------------

朝鮮戰爭的第一個贏家:台灣。
朝鮮戰爭爆發前,美國並無意把台灣劃進保護範圍,傾向於認為台海的武裝衝突屬於中國國共內戰的延續。

中共雖然經曆了金門的挫折,但是仍然在台海磨刀霍霍。從當時準備的軍隊後來在朝鮮的戰鬥力來看,這是隻非常恐怖的進攻力量。節節敗退的國民黨軍隊自己能否守住台灣,是很大很大的疑問。

而金胖未通知中國直接開戰,讓美國在戰後幾天就介入國共內戰。美國的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之後,中共徹底喪失了進攻台灣的機會。(金胖這事幹的非常不地道,後來中國軍隊竟然還去替他擦屁股。。)

台灣今天熱鬧的民主選舉,某種程度上,竟然是一個獨夫的野心所賜。

朝鮮戰爭的第二個贏家:日本。
對美國而言,日本在朝鮮戰爭前屬於“需要監視的敵人”。百業待興,而美國占領軍並不充分信任日本。

而朝鮮戰爭給日本帶來了景氣,很多產業借戰爭的需求迅速發展起來。日本吧那段景氣叫做“特需景氣”:即朝鮮戰爭的特別需求帶來的景氣。

另外,日本全麵無餘力的支持在朝美軍,讓日美建立起了真正的信任:日本的再武裝自朝鮮戰爭始

從此,日本從一個被監視的“敵人”,漸漸成為美國在亞太最重要的“盟友”。日美關係大轉彎的結果之一,是琉球,釣魚島等領土歸屬的爭議中,美國給予了日本各種便利。

朝鮮戰爭的第三個贏家:蘇聯。
金胖輸掉底褲,中國付出了巨大犧牲。但是,朝鮮戰爭的罪魁禍首,是許可甚至慫恿金胖開戰的蘇聯(提供裝備和軍事顧問)。和責任比較,他付出的代價微乎其微。

朝鮮戰爭中,美軍也曾經在蘇聯邊境擦槍走火,而這孫子卻非常明智的保持了克製(中國卻以此為說法出兵)。同時,在聯合國會議上,這孫子缺席。避免了自己出頭支持侵略的事情記入曆史。

做了婊子又立了牌坊的蘇聯,除了建立米格走廊的蘇聯飛行員,幾乎隻是出武器出錢而已。中國和朝鮮卻搭上大量人命,去殺傷美國和韓國人。

另外,援建並非拜朝鮮戰爭所賜。《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 朝鮮戰爭前 簽署的。做大哥,本來就是要撒錢的(因為朝鮮戰爭加大了力度是可能的)。

除此之外,沒有贏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