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性和道德zt 2008-08-18 19:55:03

(2009-05-31 18:24:13) 下一個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這個問題是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證據就是人都有惻隱之心,看見小孩子要掉到井裏,任何人都會不自覺地怵然一驚,趕緊要去救他。但我聽一些新聞報道說,恰恰有小孩落水而眾多圍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他們的惻隱之心都到哪裏去了呢?讓我分析一下那眾多圍觀者的心理。
  要是讓一個人單獨麵對落水者,他一定會產生惻隱之心,但那麽多人在一起,惻隱之心就消失了。或者說,剛開始時有惻隱之心,但看到周圍的人都無所謂,惻隱之心也就消失了。隻要有一個人沒有惻隱之心,就會影響周圍的人都喪失惻隱之心,而不是周圍那麽多有惻隱之心的人來影響他。善一旦遇到惡,總是顯得非常弱小。

  那麽,這些圍觀者中,第一個沒有惻隱之心的人是誰呢?其實也說不上是誰。理論上可能存在“第一個”,現實中卻沒有。其實惻隱之心隻能是曇花一現的東西,也許沒有別人影響,也會自己喪失。誰又不喜歡惡作劇呢?隻要想搞惡作劇,惻隱之心就自動喪失了。

  所以說,孟子錯了。惻隱之心絕不是人的天性,而是道德教化的結果。隻有那個最自私的精子才能產生生命。做過父母的人都知道,兒童是非常自私的,他絕不會自己沒吃飽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兒童也是最喜歡搞惡作劇的,最喜歡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哪怕是自己的親人。兒童的所謂“善良”隻是由於無知,決不是出於本性。倘若善良真是兒童的天性,孔融讓梨就不會是典故了。隻有接受後天的道德教育,人才會產生惻隱之心。即使有了惻隱之心,要變成真正的行動還要有條件。這樣的惻隱之心一定不能損害自己的利益,一旦幫助別人同自身利益發生矛盾,惻隱之心就會消失。有惻隱之心,還要有幫助人的資本,一個乞丐不會對另一個乞丐產生惻隱之心,隻有口袋裏有了錢才能對乞丐產生惻隱之心。

  我的下一個疑問是:那些圍觀者都沒有被道德教化過嗎?救救落水者也同他們的自身利益沒有什麽矛盾呀?

  其實現在的中國人還真沒受多少道德教化,現代的中國教育好像把德育拋棄了。中國的教育傳統其實是以德育為中心的,孔子首先是個道德倫理學家,儒家學說教化了中國人兩千多年,本世紀卻把它們全都拋棄了。《四書五經》其實全都是道德課本,現在的人還有誰讀過?即使都讀過了也未必就有道德。教育灌輸給人的道德觀念,同人的自私本性比起來,總是軟弱無力的。隻是觀看有人落水的好奇心,就足以使圍觀者喪失惻隱之心。自私是“生物人”的本能,道德是“社會人”的規則,生物人的力量總是比社會人要強大得多。

  荀子否定了孟子的“性本善”,提出“性本惡”,他指出“性”就是人的生理本性,是人的肉體本能。個體的人隻有求存、生殖、趨利避害的本能,隻有利己的傾向,不含利他的因素,與道德理想是恰恰相悖的。但他認為人的本性是能夠通過道德教化改造的。與“性”相對的是“偽”,“偽”就是思慮的長期積累,感官的習慣定勢,一定的行為規範,這都是後天教化的結果。人間之所以有善行、善舉、善人、善事、善心、善意,都是偽的結果,道德教育就是要化性為偽,有了偽才會有人類社會。

  道德本來就是虛偽的。什麽是善,什麽是惡,誰能說得清楚?對一個人是善,對另一個人可能就是惡:對奴隸來說,善就是他的自由,對奴隸主來說,奴隸的自由就是惡;對富人來說,善就是要保存他的財產,對窮人來說,善就是劫富濟貧──不同的階級不同的人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來製定善惡的標準,以此形成自己的道德。道德不過是自私的幌子,或者說是集團的自私標準,其實也就沒有善惡的標準,沒有道德。既然如此,道德還有什麽力量,還能感化誰呢?

  道德是有悖論的。比方說,偷麵包是道德的嗎?當然不是。但一個將要餓死的人偷麵包,還是不道德的嗎?這時反而是不給要餓死的人麵包吃,是不道德的。但是如果來了一群饑民,倘若把麵包都拿出來給他們吃,那麵包師自己也要餓死。這個時候誰道德誰不道德,有誰說得清楚?道德的核心的確也是利益問題,而隻顧自己的利益恰恰又是不道德的,這就是道德的悖論,道德永遠無法自圓其說。

  我又看了《韓非子》,韓非恰好否定了道德,他甚至否定了人性。在他看來,人性沒有善惡之分,人性就等於獸性。他認為人生來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且永遠隻能以自我為中心。一旦利益衝突,人可以把一切至親至愛者拋開,利益可以使骨肉離散,同室操戈,手足相殘。曆史上也的確是發生了無數這樣的事情。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隻能是雇傭關係、交易關係、計算關係,對此不應該存在任何幻想。人性是不可改變的,惡可能懾於刑罰,而不可能得到改造,絕對不可能自覺向善。他說,慈母的千般感化,不足以使浪子回頭,而官府的一紙布告,卻足以使奸人斂跡。人性不僅不可改造,而且無需改造,政治家的一切舉措,隻是立足於防亂、防奸、防惡、防罪,都是立足於人性不變這個事實。文明的出路在於知其惡而反其惡,即強化人為性的辦法,來壓抑遏止人性,用獸性的專製來抑製人的獸性。他說,“夫虎所以服狗者,爪牙也”,“夫馴烏者斷其下翎焉,斷其下翎則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馴乎”。

  他的意思是說,人也是動物,而且也隻是動物。的確,人隻不過是腦量最大的動物。他挖掘到了人性的最深處──動物本性。他比孟子、荀子要深刻得多。

  但我還是不敢相信他的觀點,我問自己:如果道德教化真的毫無作用,為什麽儒家思想能取得正統地位?人們崇拜的是孔孟而不是韓非呀。

  後來我想到,崇拜還不都是統治者炒出來的,外儒內法的實質就是要欺騙別人相信道德,而自己根本就不相信。《四書五經》隻是用來愚民呀。編定《孝經》的唐玄宗恰恰幹著扒灰的勾當,占了兒子的老婆,卻還要兒子孝順他,這就是他的道德。他們是要別人崇拜孔孟,而自己在內心裏偷偷信仰的是韓非.

------------摘自青年文摘,作者:admin







[打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