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夢

我不過是喜歡記錄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而已。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對於養老問題的思考

(2015-07-18 21:11:29) 下一個

打開網絡,搜尋“養老二字,滿眼都是“養兒防老”的文字。而用英文搜索“senior care” 看到的卻是滿版的自我廣告:“我是持有證書的護理員,有愛心,愛老人,敬業,每小時12美元,為您提供安心的輔助護理。” … … 當然,頭條仍然是那個有名的機構“Home instead senior care”(在家老人護理);那是一家專門為居住在自己家裏的老人提供服務的機構。他們與很多的持有護理證書的人員簽定合同,根據老人的需要,為老人們提供不同級別的適當的服務。

        關注養老的問題很多年了,關注了中外不少的養老機構,也參觀了不少的中國的和美國的養老院。當然,也觀看了不少的有關養老的視頻和網站,甚至還參加了一些養老的培訓,體驗了一把養老院裏老人的生活。

        必須承認,我是一個很容易激動的人:無論是年輕時候對於那些榜樣的力量的影響,還是今天看到那些成功的養老案例的展示,我都很容易受到感染,很容易慷慨激昂。

        昨晚,無意中看到了一期《金星撞火星》,講的是養老的問題。雖然對於節目裏的評論員的言論不敢恭唯,但是對於節目中展示的一個事實卻倍感唏噓:一個是老人竟然主動到監獄裏“養老“,二是記者竟然稱某些養老院為“人間地獄”。另外,評論員的慷慨陳詞也說明了一個嚴酷的事實:養老問題是必須得麵對了,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

        很多年以來,無論是輿論的倡導也好,無論是新法律的建立也好,都是非常善意的:子女應該贍養老人。但也是不實際的:在4-2-1的人生模式下子女是否有這個社會賦予他們的能力?!而事實是:即便不是4-2-1的家庭也不見得有這樣的能力!

        中國是一個古國,有它自己約定俗成的孝道和為人之道。許多是要保留的精華,但有些卻是值得商榷的,這中間“養兒防老”就是一個我們今天不得不麵對的問題。

        其實,所謂的“養兒防老”無非是過往農耕社會的產物,在隻能靠“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計中生存的狀況下,養一個兒子,可以在老到不能耕作的時候仍然有食物果腹,誌在必得,理所當然!但是在現金的社會,人們將它理解為“兒女在父母老年的時候要守在身邊,為其更衣喂飯,身體力行的管理父母的吃喝拉撒睡,是為盡孝。”這實在是對於中國古老的“孝道”不切實際的解讀和應用:“養兒防老”的本意是為老人提供足夠的食物,即物質生活。當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可以請專職的護理人員來輔助生活,這就是所謂的“社會養老”,這才是中國的養老事業的發展方向。

        但是,不知道為什麽,整個社會都有這種同樣的誤解。都將中國的數千年來的孝道理解為要子女身體力行的伺候老人,為老人管理生活起居,吃喝拉撒。然而,數千年來的孝道無非是窮苦人家的孝道,真正這樣做的也就是窮苦人家的子女,富裕家庭的老人的生活起居是由下人打理的。但是,這些窮苦人家的孝道忘記了重要的一條:就是剝奪了作為子女的享受生活的權利。更不要說在現今的社會,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人,有工作,有事業,更有自己的生活。做子女的怎麽可能象數百年前那樣的在老人身邊伺候?所以才有“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哀歎。

        養老問題,無論是家庭養老,還是社會養老,最關鍵的仍然是“人”:人的思維,人的觀念,人的愛心,人的道德。這個“人”包括了全社會的所有人:老人及其子女;窮人及其富人;為官的人及其為民的人。

        首先要強調的是人要“自助,助人。”老人要盡量的獨立。因為老天也隻幫助那些自助的人。這個要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起:強身健體,儲蓄積資,同時培養自己的愛好情趣。這樣,等到老了,身體好的可以照顧自己,同時可以用自己的興趣愛好來讓自己晚年的生活豐富多彩。如果身體不好,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有經濟能力來請人幫助。而不至於依靠兒女和政府(我這裏講的是政府的經濟力量)。我知道一個朋友,他講:“我有一幫老同學,大家希望等老了住在一起,相互照顧。甚至想集資自己辦一個養老院,為自己老年做準備。”這樣的自助實在值得鼓勵和推廣。

        而作為兒女,對於父母則要盡力的有力出力,有錢出錢:這是對於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至少也要在節假日的時候常回家看看,給父母情感上的支持。

        談到人的思維和觀念,我們要思考的是人為什麽活著?這是一個很泛的話題,每個年齡和時代,每個信仰體係都有各自不同的回答。但是可能都少不了這樣的觀念:要生活的有意義。老人在步入人生盡頭的過程中,他們期望的並不是等待死亡,相反,他們仍然期待可以有些用處,對社會也好,對家庭也好。當人感到自己毫無用處又給人添加麻煩的時候,那他們才真的是厭世了,是最可怕的。所以,新的養老概念是要老人們感覺到自己有用處,感受到自己生存的意義:在養老院內部建花園,菜園,由老人們自己經營;在養老院裏養動物,與老人們互動;在養老院裏設立青少年教育項目,使老人們可以發揮餘熱,將他們的人生經驗講給那些年輕人;組織老年人盡自己的所能義務的為社會做些事情:為醫院的小孩子做些小被褥,為孩子們織一些小帽子,甚至到醫院為沒有家長陪伴的嬰兒提供關愛,抱孩子,安慰孩子;在養老院內建立幼兒園,使老人與幼兒同時成長,同時還可以幫助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們親自帶自己的孫子輩,使他們享受到天倫之樂 … …

        另外一個就是不要讓老人感到自己成為了家人的負擔。我在美國學習護理的過程中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人,在晚年患了老年癡呆,生活不能自理,不再講話,連吃飯和大小便也都要護理人員侍奉,甚至連她的老公也不再認識了。住進了護理之家,那裏有專業的護理人員照顧她的生活,那裏的生活環境也足以使其安全。她的名字叫玫瑰。她雖然每天在護理員的幫助下起床後會毫無目的的在護理之家的走廊裏來回走動,通常是不與任何人交流的,但是她的臉上通常是帶著笑容的。每天的晚飯時間,她的先生都會到這裏來陪她晚餐。而她雖然不再知道他是誰,但他卻是她唯一不拒絕同桌吃飯的人。一天,我問她的的先生:“玫瑰已經不認識您了,您為什麽還要每天來陪她?”我得到的回答是:“女士,她不認識我,但是我認識她啊!”

        有護理之家照顧玫瑰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在精神上和肉體上解放了玫瑰的先生,使他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同時也使他有心情來陪太太晚餐,與太太聊天。

        美國的親情和孝道與中國的親情和孝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美國人講的是享受生活,這包括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習慣來享受生活,無論你是生活在護理之家還是生活在自己家裏,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青。       

        我在美國的養老院實習的時候遇到一位老人,她年輕時是一名護士,而且很有成就。她如今生活自理有困難,住在養老院裏。我問她:“你的孩子們都在哪裏?你為什麽不去與他們同住?”她講:“孩子們都很優秀,也很孝敬。但是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如今我住在這裏,生活上不用他們操心,等周末他們有空的時候可以來看我,我們大家一起聊天,享受在一起的時間。”

        是啊,“享受”在一起的時間才是根本。“厭煩”在一起的時間是應該想辦法避免的。如果能夠避免這種“厭煩”的發生,才能夠抹去“久病床前無孝子”的陰影。

       在《金星撞火星》節目中提到的重慶的小夥子李靖的創舉,《重慶“80後”小夥辦公司提供社區養老服務》,實際就是美國的“Home instead senior care”(在家老人護理)的中國版本。應該得到支持和推廣:社區的服務給老人提供了便利,給老人的家人提供了心理上的“放心”。有了這樣的社區服務,老人們真的不用擔心自己的生活,而子女們也應該放心。其實,養老的問題是一個社會的問題,隻要大家齊心協力,一定可以找出一個萬全之策。

        再一個就是要講究人的道德,這裏主要講的就是職業道德。當然,講究職業道德的基礎就是要有愛心。這裏所講的職業就是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在社會迅速老齡化的今天,養老護理員實在是供不應求,尤其是有職業道德的敬業的養老護理員。俗話講:“幹一行,愛一行。”既然我們選擇了養老護理這一行,我們就應該對得起自己的選擇,為自己的所做而感到自豪,做好應該做的事情。其實,很多時候,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就是信任問題。網絡上的各種報道對於養老護理員這一行並無幫助,因為報道的大多都是負麵的,甚至是邪惡的。但是,作為護理員的我們,是否希望將這樣的形象翻轉過來呢?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的努力,盡心盡責,尊敬我們服務的對象,其實那就是對我們自己的尊敬。隻有養老護理員的素質提高了,敬業了,才可能將國內的養老院從“人間地獄”改變為“人間伊佃園”。

        所以,養老事業,關鍵在人:人的思維,人的觀念,人的愛心,人的道德。 老人自愛自立,年輕人自尊自信,社會尊老愛老,養老護理員自愛敬業。

        綜合中外結合,家庭和社會結合,個人和公眾結合。這個養老的問題是大家的問題,是全社會的問題,是全球的問題。因此,隻要大家集思廣益,從獨善其身開始,一定能夠求得萬全之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