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孩子怎樣成長?

(2014-11-16 13:01:22) 下一個

參加國家高智青少年協會年會有感

 (2014-11-16 08:17:05)下一個
 
開場演講的人士是Jack Andraka. 這是位隻有十七歲的高中生, 明年去上大學。他在馬裏蘭一所非常普通的高中上學, 這所高中每年的畢業率隻有50%。在高中一年級的時候有位親戚得胰腺癌去世了。他立誌要尋找一種早期探測胰腺癌的方法。除了他的父母以外, 幾乎所有人都對他說 No, 包括他的高中生物老師, 199位擁有一流科研設備的大學教授。可是Jack沒有放棄。他堅持跟更多的教授聯係, 最後一位在約翰霍普斯金大學做研究的教授同意讓他使用他的實驗室。
Jack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就研究出了一種簡易試紙, 早期檢測胰腺癌變得異常容易, 準確率非常高, 而且非常便宜。這項發明不知道可以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他橫掃了2013年度的所有青少年科技獎項, 申請了國際專利, 一下子成為估計科技界, 醫療界的一顆耀眼的明星。
Jack在會場上出現的時候就像是一位鄰家哥哥, 謙虛, 熱情, 充滿活力, 眼睛裏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分享了他成功的曆程, 也談到了今後的安排。毋庸置疑, 他會有一個燦爛, 異乎尋常的未來。

回想Jack17年的成長, 我的感想是: 
1) 好學校並不能保證任何形勢的成功, 尋常的私校公校之爭變得毫無意義。真正成功的人士大都對早期的學校教育沒有什麽好印象。
2) Jack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公於父母。從三歲起, 他父母就啟發了他對科學的愛好, 他對科學的各個學科都產生了濃鬱的興趣。父母鼓勵他動手做各種試驗, 說科學不能從書本中學到, 要從一點一滴的試驗中得到。這個說得太好了。
3) 強大的內心是成功的基礎。當所有人都對你說no 的時候, 對一個14, 5歲的孩子來說, 能堅持自己的想法, 堅持尋找新的資源, 這是一個多麽強大的內心世界啊!給我的感覺是,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外在的遠沒有內在的重要。
4) 成功人士是需要機遇的。如果沒有最後第200位教授對Jack說yes, 可能Jack 就要等到大學。整個故事就沒有這麽傳奇了。
5) 做為一個父母, 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 發掘他們的特別之處, 支持孩子的成長。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入的時間比金錢不知道要寶貴多少倍。


周六下午的壓軸演講也非常非常的eye-opening. Scott Kaufman是一位專門研究智商的博士, 耶魯畢業以後, 在賓州大學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研究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心理實驗室。也是一位冉冉升起的心理學界的新星。
可是他給大家分享的並不是他的學術光環, 他有一個異常的童年, 幾乎是被學校係統扼殺了的一個孩子。童年, 由於反複的中耳炎, 他的聽力收到了很大的影響, 上課時總顯得跟不上, 被學校安排到特殊教育班。他在特殊教育班和那些孩子格格不入, 總被欺負, 老師也不待見他。後來一直這樣到了九年級, 遇到了一個好老師, 她說你不屬於特殊教育班, 去正常班吧, Scott突然得到了認可, 欣喜若狂, 一下子爆發了, 學習直線上升, 到了高中四年級, 他忽然有強烈的願望, 想去學區裏的高智學生班。
他找到負責老師, 負責老師說要去學區裏的心理學家那兒通過測試。他到了學區心理學家那去的時候, 心理學家對Scott的智商指數提出疑問。他當時的智商指數隻有89, 正常人都有100左右, 按照他的智商, 他高中都畢不了業, 所以他被告知你去不了高智班。Scott 非常傷心, 回到了高智班負責老師那, 說我所有的學科都是A, 可是就因為在我十一歲時測的智商太低了, 我進不了你的班。結果這位老師說我特許你加入我的班。as a under covered, most gifted ungifted student. Scott最後去了非常好的大學, 以後的故事不需要綴敘。
他致力於新智商的研究。他認為人的intelligence network有很多層麵, 傳統的智商研究隻注重鼓勵邏輯思維能力, 但是他說這種universal intelligence是不存在的。人的各種能力一直不斷的互相互動, 互相碰撞, 而且有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他給大家列舉了成功的因素。傳統的觀點認為隻要智商指數高, 潛力就大, 成功機會就高。 Scott指出看看the other side of the mirror, 真正成功者都有幾個共享的特質:
1) 堅持, 2) 對工作的喜好, 3) 對生活有一個目標, 4) 有沉思的習慣, 5) 對錯誤的容忍度, 6) 對改變的接受和適應度, 7) 有冒險精神, 8) 對作為少數的自己有一副平和的態度。
除此之外, Scott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 是成功人士最重要的特質, 叫fall in love with your future image。我覺得這個說法真太好了。好像跟自信有點像, 但是比自信高了一層。
聽完以後我的感覺是不管常規的對成功的判評是什麽, 一個共識是孩子要有強大的內心, 要相信自己, 要學會在常規社會中給不常規的自我找到生存空間, 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能量, 智商也好, 情商也好, 社交能力也好, 這才會成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