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事求證解

(2009-05-11 12:42:34) 下一個
    凡事求證,首要便是求鑿鑿之據,據立則證立;凡事求解,首要便是求解決之計,計成則事成。無證便四處討依據,難解便四處尋合計。可一旦盲目依據,糊塗合計,其結果就謬以千裏,敗事有餘了。

    武帝晚年多疑,曆經阿嬌的“蠱惑事件”後,以為身邊人人懂得“蠱道祝詛”,便讓寵臣江充追根究底,導致多人被冤殺。江充與太子劉據不和,怕將來太子繼位後會對他不利,決定乘此機會先下手為強。江充到太子宮掘蠱,掘出桐木做的人偶。太子與少傅石德謀。石德怕累及自身,建議太子越權行事。太子便誘殺了江充。江充的助手蘇文逃到武帝處,謊說“太子反已成,欲斬臣,臣逃歸。”武帝大怒,令丞相率兵平亂。太子勢孤力弱而兵敗,終被捕殺。後來武帝不甚相信巫蠱之事,知道太子本無反心,後悔不迭,誅蘇文族江充,“上憐太子無辜,乃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台於湖。天下聞而悲之。”

    曆史讀來令人唏噓。武帝縱橫捭闔,何等的雄材大略,竟一時聽信讒言,認定太子謀反,伐而誅之。謀反之事,證都不證,誰憐他日後後悔呢?曾被武帝譽為“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的劉據,臨事毛糙輕進,輕用石德計,亂了大局也賠上了性命。小人作亂固然是禍起之源,當事者偏聽偏信或冒失亂計,終致結局不堪收拾無可挽回,又何嚐不是悲劇的根本。

    李斯相秦,功過有半但憂國之心可鑒。二世靡於淫樂,受趙高惑言終日不朝。李斯屢屢求見不得。趙高謂曰:“請為君候上間語君。”是說一旦看他空閑,我喊你你就趕快來見。李斯還感激涕零信以為真。哪知趙高總是瞅準二世在玩樂的興頭上,喚李斯過來求見。如此再三,二世怒不可遏,覺得李斯存心跟他作對,找個理由便將李斯治罪下獄。李斯案治於趙高,獄中給二世陳書自辯自然過不了趙高的手。李斯被屈打成招,幹巴巴地等著二世派人來複查鳴冤。趙高遣門客“詐為禦史、謁者”,一旦李斯翻供就狠狠教訓他一頓。等二世真的派人來複查,李斯還以為是趙高的門客,連真話都不敢說了。二世定案,把李斯腰斬鹹陽且夷三族,還喜曰:“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日後趙高逼死二世的時候,糊塗的秦二世仰天長歎卻都為時太晚了。

    世事弄人。而世事都是世人之事,到底還是世人弄人。象趙高這麽老到的陰謀家,也算一等一的人才,把秦二世這一等一的蠢材玩弄於股掌之上,又通過二世把李斯這一等一的相才弄得家破人亡。如果李斯不輕信趙高,排除萬難跟二世互通有無;而二世也不輕信趙高,親力親為替這千古一相查有實據;那趙高再陰謀,又怎會有發揮的舞台?

    上兵伐謀,國人古來就有自己的鬥爭哲學。與天地人鬥,其樂無窮。遇事則謀,遇人則鬥,才有了世間無盡的紛爭和亂象。舉凡鬥爭,多是想著贏的。舉凡想贏,多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立據求證,以計成事,也終歸因利害起,為利害終。古往今來因利而鬥者,最後笑看風雲的能有幾人?而那些以利而肥者,或將是下一個利鬥中的犧牲品,又未嚐可知。求證與求解,不過都是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罷了。

    凡事有真偽者、得失者,必有小人。成事則小人之過,敗事則小人之功。往往小人不是利害的源頭,卻是利害的相關;不是爭利的對手,卻是爭利的幫手。於是成敗的關鍵,不是與對手鬥,而是與小人鬥。求證與求計如果求到了小人那裏,橫屍荒野便是遲早的事了。小心求證求解都未必得利,何況不證不解。等與對手殺得血流成河片甲無歸的時候,洋洋得意過來收屍的便是小人。然而到這時才驚覺恍悟,悔不當初,那就太晚了。世如趙高、江充之流的高手雖然了了,善於零敲碎打的那些小人們其能量卻還是驚人的。

    今天看昨天,曆史有時候簡單得隻餘下由許多事件組成的個個結點。時光忘卻了所有乏味的細節,隻留下了最精彩的那一幕幕瞬間。今人看古人,他們之所以留得下影像,都不過演繹了那些還經得起回味的悲喜劇,他們曾人人是導演,人人是演員。如同別人看自己,我們也不過是自己故事的組成元素罷了,如果沒有留下精彩,便淹沒在千萬個平凡的故事中從此悄無聲息。我們不可能有如武帝、劉據、李斯、胡亥那樣的顯赫人生,卻可以在小心求證和精心求解中,生活得比他們更睿智更輕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元梁 回複 悄悄話 字字精辟!好文!
問好珮鳴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