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民的博客

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正文

怎樣看軍機處(一)

(2009-05-03 12:28:54) 下一個


我寫軍機處已經 2 年,中間經曆了許多坎坎坷坷。有人是真想幫我又愛莫能助,有人是不理解“幹嘛這樣?”,有人善意地勸我“別鑽牛角尖”,也有人諷刺、挖苦、奚落無所不用其極……。二年來,我參透了人間眾生相,弄清軍機處是我不變的目標。

原先,在海澱鎮上有一條繁華的街道——老虎洞。老虎洞象大柵欄一樣:人員擁擠,買賣眾多,嘈雜喧鬧,不可言狀。但,街麵狹窄,兩旁店鋪林立,陽光似乎都照不進來。人在裏麵感到憋屈,視線都不能放開。在這條街道從東算起五分之三處有一條往北的路,那就是軍機處胡同。

住在軍機處的人,熟視無睹,習慣了,就這樣,也沒看出什麽特殊來;路過那兒的人,也隻是驚異它的疏曠,地廣人稀,和老虎洞的人煙稠密比,簡直舒服極了;租房住的人也隻看到環境優美,房宇軒敞。至於其中蘊藏的曆史價值,沒人注意過。

如果,你從老虎洞拐入軍機處,胡同口是葫蘆口,胡同裏隻覺立馬清淨許多,路也寬敞了,擁擠嘈雜已成過去,你可以舒舒服服地、坦坦然然地走你的路。右邊是大果園、大操場,長達幾十米,平坦筆直,雖有圍牆,太陽無遮擋,多愜意啊!左邊是幾個大宅門,門外有上馬石,門口總是幹幹淨淨的。 8 號的大門有點怪,是黑色鐵柵欄門,門上還有鏤空的花樣,視線是通透的,可以看見寬敞平坦的外院。裏院被粉牆遮擋,看不見。

胡同有三間房寬,正對著 5 號的大門,門口有石門樓,有大門墩、有上馬石,進門的路是條石鋪的,略有點坡。院裏有影壁牆,往裏看不見什麽。

拐過彎來,右邊就是軍機處大操場、大果園的大門,門高上門得爬坡。往裏看,大操場寬闊平坦,麵積大,真豁亮。有操場隔著,一進院門又有幾棵葡萄、饅頭柳遮擋,再往裏是看不見的。

4 號的大門黑色坐北朝南,它比平地要高一大塊,五層漢白玉台階,旁有護階條石,有上馬石。討厭的是它的房子又往南 1 米 ,再加上台階占地,把挺寬的胡同擠窄了。咳,真沒法兒!它對麵大操場的門東邊又多出一條土階,挺寬挺整齊,長長的,從門東邊一直往東到牆拐彎(長度相當於四間房的寬度)。這麽兩下一擠,楞把路擠得窄多了。

4 號到老虎洞,這是挺平常的一條路啊!真看不出什麽來。

過了 4 號大門,北邊豁亮了,地是平坦的,貼北牆有一溜階條石,高約 40 公分,寬約 30 多公分,長是兩間房的後牆。地中央是一塊長方形的大石頭,高約 70 公分,長也得有 1 米多,寬約 60 公分,中有溝槽,他們說那是上馬石。石的東邊是大槐樹,過 2.5 米,還有一棵,兩樹夾著的是 3 號大門。那樹的樹幹高過房簷,枝杈縱橫樹蔭濃鬱,樹的直徑約 80cm ,這樹蔭算得上軍機處一景了,它得有多少年了?

3 號的大門,斜坡上門。門口的上方有磚雕,無房簷。磚雕上沒人物,隻有帳幕低垂,犄角墜地。寬寬的大門道,門道東有一小屋。迎麵有影壁牆。

3 號大門正對麵,在大操場與 1 號院牆中間是兩排小樹,直直的排向南方。

3 號大門前有什麽特殊的風景?你能看出什麽?

3 號樹外是往東的路。 1 號院在東南邊緊貼路,大門口連台階都沒有,最西邊這間有一個豁口,地在那層立磚上,一抬腿就上去了。上去後,有 1 米 5 寬的空地,西邊有半人高的矮牆,西牆挺高。 1 號院門在豁口西邊,常關著門,黑色小門很平常。院子東西約五間房寬。

3 號東邊是 2 號,槐樹東邊地上埋著兩塊大花崗石,它與土地等高,不留神看不出來。它的對麵就是 1 號的豁口。

2 號門老關著,門口光禿禿的,寸草不生。門西邊一溜片石,立著,南北向,比土地高約 5 公分。南邊就是 1 號。 2 號東邊是 1 號乙。

1 號乙(門牌我親見)大門象學校的大門,隻是平路無坡。院子通透,不像住人的宅院。

1 號乙往南 3 米 ,就是那條東西土路的盡頭,就下大坡了。坡完全用花崗石鋪就。坡長約 5 米 。坡南是壁立的土坡,坡北有三間西房。

1 號乙南邊是莊稼地,種著矮棵蔬菜。再往東往南是大片玉米地。

這就是海澱軍機處,往小裏說是軍機處胡同,往大裏說是軍機處地區的核心。您看得出什麽?有何異常?從一上坡到大槐樹這一段是不是覺得有些別扭,在林立的住房中間有這麽一塊莊稼地是不是有些突兀?

無意之間的啟蒙

在我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奶奶常接送我上下學,每天都需穿過軍機處,每天都是目不旁視直去直回。隻有那麽一天,我奶奶在娘娘廟 29 號和娘家人聊天,我在旁邊聽得津津有味。她幾次說到軍機處,我不由插嘴“哪兒是軍機處?”,奶奶說:“就是那西上坡上,那兒就是。”奶奶還告訴我,軍機處是清朝重要的官府衙門,雲雲。我本就好奇,從那一天開始,每路過軍機處,就用疑問的目光掃視一遍,可也沒看出什麽來。

現在想來:看不出什麽來是正常現象。一個孩子,有什麽閱曆,懂得什麽?多看幾遍,腦子裏就留下一點印象,晚年與朋友聊天、聊軍機處時,這印象就蹦了出來。積幾十年的經驗,無論是看的、聽的、聯想的全出來了。軍機處的與眾不同之處,就看出來了。

尤其, 57 年拆遷,我家周轉房在軍機處 3 號。奶奶娘家在軍機處 5 號。這就為我觀察軍機處、了解軍機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可惜,我太小,玩心太重,看閑書占了我大部業餘時間。以致當時多走兩步就可以看到的東西,沒有看到。軍機處 4 號找到了曾住過那兒的趙崇厚、劉建久,總算弄個大概齊。軍機處 5 號就沒那麽幸運了。現在,還沒有找到住過軍機處 5 號大院裏院西邊那院子的人,不了解那院子的情況。咳,後悔莫及。

看軍機處,如同看一個人,很難看全。陳毅曾說“一生為革命,蓋棺方論定”,就是說看一個人,很難,做總結得等他生命結束。

清朝留下的謎案太多了,比如:光緒之死,西太後陵寢,東太後之死……。軍機處存世 180 餘年,軍機大臣不知曾有多少位,為什麽軍機大臣沒有一點記錄?一點都沒有。有的軍機大臣也是筆杆子,能寫,為什麽不寫軍機處?為什麽國家檔案沒有正式的立案存檔?軍機處不是炊事班,不是可有可無的小角色。故宮軍機處盡使用一些老邁昏庸之人,反把他們入了檔案。這,難道不是為了混淆視聽?決策人不是抄錄人,抄錄人名登榜首,決策人反默默無聞,這,不是怪事嗎?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有他的軟弱和不徹底性。如果那時就把軍機處檢點一番,軍機處也就清楚了。何至於成百年疑案?幾十年混戰,軍機處默默無聞,倒也安然。解放了,它離北大太近,反遭滅頂之災。為什麽輕易拆去軍機處?老祖宗叫它“軍機處”,能子虛烏有,瞎說八道嗎?怎不考察一番呢?

西

軍機處最與眾不同之處,在西岔。最讓人奇怪的地方也在西岔。聽我細細道來。

花崗石甬路在海澱不是什麽新鮮事兒 ,原先我以為能鋪這麽一條高等級的路,一定是西太後、皇上走的路。這個想當然,一直存在好幾十年。 07 年我開始寫軍機處,我第一稿就是這麽寫的。隨著抽絲剝繭,軍機處越來越清晰,知道的也越來越多,才明白:西太後走西大街、西柵欄往北,絕不會走西岔。誰放著寬敞平坦的大路不走,非走這曲曲彎彎的路?中間還有一道關口,過了西岔還有冰窖——那是土路,誰也不這麽傻!

從黃莊到南大街到西大街到西柵欄再走西馬路,這就到了皇家的幾個園子。哪兒用的著再拐彎去軍機處?那麽,花崗石甬路是為誰鋪的呢?

隻有一種解釋:那就是為軍機處。從老虎洞到娘娘廟再到西岔,那條道並非官道,共總得有三裏多地,全鋪的花崗石。在機械尚不發達的年代,要知道那是在 280 年前,從采伐、加工到運輸,那得需要多少人工?如無特殊需要,能鋪這麽一條路嗎?

路特殊,特殊在哪兒?

看看海澱這一片地,遠了的不說,老虎洞西南有果子市,明顯要比老虎洞地勢高。老虎洞作為商業店鋪集中、買賣繁盛、人流洶湧的繁華街道,鋪花崗石路似乎理所當然。它北邊的軍機處胡同地勢也高,娘娘廟胡同卻南高北低,軍機處胡同沒鋪花崗石路,娘娘廟胡同卻鋪了。娘娘廟胡同的花崗石路鋪過 29 號就不鋪了,在 29 號的南牆外有一條奇怪的路,那就是西岔。

西岔地勢差異大,路很短,且向西北傾斜、西多北少,而且地勢越來越低。路北隻有三個院子,過了 3 號就拐彎向北、北多西少,且路的地勢急劇降低。上麵的土地還是高的,上麵有房子有莊稼。路,就在夾縫裏穿行。這兒成了一道關隘,西岔 4 號就在路中段,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這兒是不是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境?人,如果到了這兒,除了順路走,別無他途。( 3 號院子沒有門,隻有一個豁口,它的口朝西,正把著這道夾縫的上口; 4 號院子有門框沒有門,口朝西,距下口較近。)

出了夾縫,向左就是土地,南邊就是壁立的土坡。說它壁立是因為它立陡立陡、直上直下;說它是土坡是因為它確實是土的,沒有一塊石頭。這種土坡大約長 10—20 米,就上了軍機處。這兒的風景隻有我國山西陝西才有,怪不怪?

出了夾縫,甬路繼續往西北走,路在緩慢降低。第一個門就是西岔 5 號。西岔 5 號坐東朝西,它正對著軍機處上坡的坡頭。西岔 5 號比甬路高,上門得爬坡,門又大,橫著能站十來個人。

過了 5 號,有一條土路傍甬路往西北走,它是往上攀升的,坡較緩也寬,人騎馬是可以上去的。上去,有挺大一塊方地,有三棵大槐樹、兩塊上馬石;有一大堵影壁牆,牆後有院子。因為麵積大,地勢高,又清靜,樹蔭下老有人在那兒悠閑地聊天、做手工活兒。那兒得眼,往南能看見從夾縫出來的人;往西能看見軍機處,能與坡口的人交流;往西北更是一覽無餘。在它北邊有一西向的大坡,坡陡,有雨水涮出來的大溝。在它西邊是立陡立陡的土“牆”。叫它土牆是因為它在甬路旁邊;沒有南邊的土坡堅實。它呈棕黃色,而南邊的土坡呈青黑色。 56 年時雨後有鬆散下來的黃土。

再往北就是冰窖了。

再從夾縫口那兒說,出去往西就下甬路,走土路,前邊就是軍機處。軍機處的坡口很特別,它南邊是壁立的土坡,中間是花崗石坡道,北邊稍靠北是三間西房。坡道有二十多度的坡,長約 4 — 5 米,坡高約 2 米。從坡道到西房之間約有 1.5 米的空地,我認為這兒應有一個崗亭。西房三間,南邊這間老上著窗戶板,中間這間褪進一塊有前廊,屋門就在這兒,北邊這間有窗戶。我小時北邊兩間賣煙酒雜糖小百貨。

從夾縫口出來,往西(稍偏北)是一條直線到軍機處坡口,往西北是一條直線到坡下西房北端,從坡口到西房北端又是一條南北方向的直線。所以,這兒是一塊三角地。

在這塊三角地上,你往哪兒看,都比你所站的地方高。南邊高,西邊高,東(南北)邊也高。西南周圍的地勢等高,在 2 米左右,像井圈,自己就在井底,而身後的西岔 5 號如果站著人,地勢也比自己高(大約 0.8 米)。小時候,總覺得這兒不可思議。這兒的風景怎那麽各色。 07 年才想到:這兒絕不是自然形成的,是有意而為的。

再從老虎洞往北看,娘娘廟為什麽鋪花崗石,西岔為什麽鋪花崗石?為什麽過了西岔就不鋪了?不光是因為西岔是新人上軍機處的唯一通道,從根本上說,西岔就是人工造出來的路。軍機處胡同地勢高,路又平坦,不鋪,它的東西都有坡,都鋪了花崗石。這就啟發我,鋪花崗石路,要花費大量人工成本,所以,能不鋪就不鋪。西岔之所以要鋪,就因為它是人工造出來的,地勢差異大,夏季水流洶湧。看看西岔 1 號 2 號門口用了多少石頭!所以,無論下多大雨,西岔路上沒有泥沙。從軍機處建成到 1957 年拆遷, 230 年,西岔紋絲不動。

從紫禁城裏到海澱,一路都有花崗石甬路。娘娘廟胡同有、西岔有,就不足為奇,也就不引人注目。那兒的住戶,雖覺得很別扭,也習以為常,沒有誰認真考慮過,為什麽要這樣?

我小時候,最討厭下雨了,雨不大,甬路上的水也嘩嘩的。水很清,可也無處躲。兩邊沒有人行道。過了西岔 3 號,下那個大坡,如下雨,多咱想起來也是害怕的;至於,下麵那低窪地,我真不知下雨時會是什麽樣。我總是繞路走老虎洞、娘娘廟再走西岔回家。我很難想像:住在西岔 4 號 5 號的,他們下雨天是怎麽出行的呢?

比如住 4 號,一出門,就是洶湧的雨水急流,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隻能淌雨水走。別無選擇。又如住 5 號,下雨天怎麽走?往南就隻能走夾縫,上大坡,逆水流而行;往西得淌過那低窪的三角地,隻要上了軍機處的坡,就好走了;往西北,那是下遊,雨天成澤國……。又如坡下西房,它在低窪地,出門就得淌雨水,別無選擇。

為什麽?唯一的解釋:它是軍機處的需要,不是為老百姓安居樂業而建。 .

看軍機處,不能從老虎洞走軍機處南北胡同而來,而要從娘娘廟走西岔而來。要從頭來。

大馬車拉著一車人顛顛簸簸從遙遠的地方來到海澱。他們遵照指點先到娘娘廟,在廟後找到廁所,廁所對麵是一個果園,在那兒他們略作修整。車馬存在果園,他們遵命先到娘娘廟 29 號報到。 29 號坐西朝東,地勢高,斜坡上門。進門先去南房最東邊這間報到,值班人細看了他們的材料,為他們做了如下安排:鑒於天色已晚,先去 29 號過廳吃飯,再去西岔 2 號住宿。馬匹送到 28 號,那兒自有人照料。來人初來乍到,一切悉聽尊便。

第二天,收拾停當,走在西岔往西的路上。路上有來來往往的人,各辦各的事,忙而不亂。西岔 1 號門口有柵欄門,胡同裏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明顯要嚴緊得多。要走小夾縫到 3 號門口又盤查一番。(驚心動魄的小夾縫啊!)下麵就順當了。

出了夾縫口, 那兒已到井底,看哪兒都是高的,哪兒都有哨兵,心中忐忑。尤其,受到背後哨兵的注視,比軍機處坡口的哨兵還讓人難堪。因為有正式的路引,也不怕。

這時,從北邊來了一騎驛馬,馬雖快也略顯疲態。人是熟人,手中又有信物,崗哨未加阻攔,馬似刮風一樣過去了。

走花崗石鋪的坡,上了軍機處。不容你左右看,隻許前行。隻覺地勢略升高,來到一處關口。左邊一堵矮牆後有崗哨,右邊還有崗哨。兩崗夾著的路很短很窄,前邊就是軍機處 3 號。

兩棵大槐樹左右夾道,大門開著,斜坡上門。他們進門時出示了路引。遵囑往左行,過花牆門洞,前麵是一個挺大的院子。在南房交了路引,在曲廊裏等候。等候的人很多,時間長了有茶水有廁所。曲廊不長,盡頭有人把著,不時有人被叫到。被叫到的人就走中門,上中院。中院有東西房各三間,北房三大間,依各人的情況分別進不同的房屋。能進北房的大多有重大事情。北房的地勢高,有三層台階,有寬寬的前廊,持事人也多,挺有威勢。

從外院中出來時,看見對門是一條小路,有人飛馬而來,門房慌忙阻止了他們。馬兒在東房後,往北下去了,他們才被放行。出門後,有崗哨,不許往西瞧。順原路返回。

在等候回持的幾天,他觀察了西岔 2 號,發覺那兒很美。他經娘娘廟去了老虎洞,買了一些緊俏商品、稀罕物品,買了一些好玩的東西……。一次,他來到軍機處南口,正碰上一隊貨車拐彎往北行,他駐足往北看,不行,不讓看也看不見。

回持下來了,他得回去了。你說去了一次軍機處,他看見了什麽?唯一可說的就是西岔 2 號。那是獨特的美,在別處見不到。

關於海澱軍機處,國家檔案上沒有,隻有 1937 年,鄧之誠教授在一次講演中說道:按今海澱之軍機處,為軍機處公住宿之地,而非值廬也。

我就要證明:海澱軍機處是獨立辦公的地方,住宿僅是旁枝末節。

李新民 2009-2-18

怎 樣 看 軍 機 處    (一)

    我寫軍機處已經2年,中間經曆了許多坎坎坷坷。有人是真想幫我又愛莫能助,有人是不理解“幹嘛這樣?”,有人善意地勸我“別鑽牛角尖”,也有人諷刺、挖苦、奚落無所不用其極……。二年來,我參透了人間眾生相,弄清軍機處是我不變的目標。

軍 機 處 胡 同  

    原先,在海澱鎮上有一條繁華的街道——老虎洞。老虎洞象大柵欄一樣:人員擁擠,買賣眾多,嘈雜喧鬧,不可言狀。但,街麵狹窄,兩旁店鋪林立,陽光似乎都照不進來。人在裏麵感到憋屈,視線都不能放開。在這條街道從東算起五分之三處有一條往北的路,那就是軍機處胡同。

住在軍機處的人,熟視無睹,習慣了,就這樣,也沒看出什麽特殊來;路過那兒的人,也隻是驚異它的疏曠,地廣人稀,和老虎洞的人煙稠密比,簡直舒服極了;租房住的人也隻看到環境優美,房宇軒敞。至於其中蘊藏的曆史價值,沒人注意過。

如果,你從老虎洞拐入軍機處,胡同口是葫蘆口,胡同裏隻覺立馬清淨許多,路也寬敞了,擁擠嘈雜已成過去,你可以舒舒服服地、坦坦然然地走你的路。右邊是大果園、大操場,長達幾十米,平坦筆直,雖有圍牆,太陽無遮擋,多愜意啊!左邊是幾個大宅門,門外有上馬石,門口總是幹幹淨淨的。8號的大門有點怪,是黑色鐵柵欄門,門上還有鏤空的花樣,視線是通透的,可以看見寬敞平坦的外院。裏院被粉牆遮擋,看不見。

胡同有三間房寬,正對著5號的大門,門口有石門樓,有大門墩、有上馬石,進門的路是條石鋪的,略有點坡。院裏有影壁牆,往裏看不見什麽。

拐過彎來,右邊就是軍機處大操場、大果園的大門,門高上門得爬坡。往裏看,大操場寬闊平坦,麵積大,真豁亮。有操場隔著,一進院門又有幾棵葡萄、饅頭柳遮擋,再往裏是看不見的。

4號的大門黑色坐北朝南,它比平地要高一大塊,五層漢白玉台階,旁有護階條石,有上馬石。討厭的是它的房子又往南1米,再加上台階占地,把挺寬的胡同擠窄了。咳,真沒法兒!它對麵大操場的門東邊又多出一條土階,挺寬挺整齊,長長的,從門東邊一直往東到牆拐彎(長度相當於四間房的寬度)。這麽兩下一擠,楞把路擠得窄多了。

4號到老虎洞,這是挺平常的一條路啊!真看不出什麽來。

過了4號大門,北邊豁亮了,地是平坦的,貼北牆有一溜階條石,高約40公分,寬約30多公分,長是兩間房的後牆。地中央是一塊長方形的大石頭,高約70公分,長也得有1米多,寬約60公分,中有溝槽,他們說那是上馬石。石的東邊是大槐樹,過2.5米,還有一棵,兩樹夾著的是3號大門。那樹的樹幹高過房簷,枝杈縱橫樹蔭濃鬱,樹的直徑約80cm,這樹蔭算得上軍機處一景了,它得有多少年了?

3號的大門,斜坡上門。門口的上方有磚雕,無房簷。磚雕上沒人物,隻有帳幕低垂,犄角墜地。寬寬的大門道,門道東有一小屋。迎麵有影壁牆。

3號大門正對麵,在大操場與1號院牆中間是兩排小樹,直直的排向南方。

3號大門前有什麽特殊的風景?你能看出什麽?

3號樹外是往東的路。1號院在東南邊緊貼路,大門口連台階都沒有,最西邊這間有一個豁口,地在那層立磚上,一抬腿就上去了。上去後,有1米5寬的空地,西邊有半人高的矮牆,西牆挺高。1號院門在豁口西邊,常關著門,黑色小門很平常。院子東西約五間房寬。

3號東邊是2號,槐樹東邊地上埋著兩塊大花崗石,它與土地等高,不留神看不出來。它的對麵就是1號的豁口。

2號門老關著,門口光禿禿的,寸草不生。門西邊一溜片石,立著,南北向,比土地高約5公分。南邊就是1號。2號東邊是1號乙。

1號乙(門牌我親見)大門象學校的大門,隻是平路無坡。院子通透,不像住人的宅院。

1號乙往南3米,就是那條東西土路的盡頭,就下大坡了。坡完全用花崗石鋪就。坡長約5米。坡南是壁立的土坡,坡北有三間西房。

1號乙南邊是莊稼地,種著矮棵蔬菜。再往東往南是大片玉米地。

這就是海澱軍機處,往小裏說是軍機處胡同,往大裏說是軍機處地區的核心。您看得出什麽?有何異常?從一上坡到大槐樹這一段是不是覺得有些別扭,在林立的住房中間有這麽一塊莊稼地是不是有些突兀?      

無意之間的啟蒙

在我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奶奶常接送我上下學,每天都需穿過軍機處,每天都是目不旁視直去直回。隻有那麽一天,我奶奶在娘娘廟29號和娘家人聊天,我在旁邊聽得津津有味。她幾次說到軍機處,我不由插嘴“哪兒是軍機處?”,奶奶說:“就是那西上坡上,那兒就是。”奶奶還告訴我,軍機處是清朝重要的官府衙門,雲雲。我本就好奇,從那一天開始,每路過軍機處,就用疑問的目光掃視一遍,可也沒看出什麽來。

現在想來:看不出什麽來是正常現象。一個孩子,有什麽閱曆,懂得什麽?多看幾遍,腦子裏就留下一點印象,晚年與朋友聊天、聊軍機處時,這印象就蹦了出來。積幾十年的經驗,無論是看的、聽的、聯想的全出來了。軍機處的與眾不同之處,就看出來了。

尤其,57年拆遷,我家周轉房在軍機處3號。奶奶娘家在軍機處5號。這就為我觀察軍機處、了解軍機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可惜,我太小,玩心太重,看閑書占了我大部業餘時間。以致當時多走兩步就可以看到的東西,沒有看到。軍機處4號找到了曾住過那兒的趙崇厚、劉建久,總算弄個大概齊。軍機處5號就沒那麽幸運了。現在,還沒有找到住過軍機處5號大院裏院西邊那院子的人,不了解那院子的情況。咳,後悔莫及。

看軍機處,如同看一個人,很難看全。陳毅曾說“一生為革命,蓋棺方論定”,就是說看一個人,很難,做總結得等他生命結束。

清朝留下的謎案太多了,比如:光緒之死,西太後陵寢,東太後之死……。軍機處存世180餘年,軍機大臣不知曾有多少位,為什麽軍機大臣沒有一點記錄?一點都沒有。有的軍機大臣也是筆杆子,能寫,為什麽不寫軍機處?為什麽國家檔案沒有正式的立案存檔?軍機處不是炊事班,不是可有可無的小角色。故宮軍機處盡使用一些老邁昏庸之人,反把他們入了檔案。這,難道不是為了混淆視聽?決策人不是抄錄人,抄錄人名登榜首,決策人反默默無聞,這,不是怪事嗎?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有他的軟弱和不徹底性。如果那時就把軍機處檢點一番,軍機處也就清楚了。何至於成百年疑案?幾十年混戰,軍機處默默無聞,倒也安然。解放了,它離北大太近,反遭滅頂之災。為什麽輕易拆去軍機處?老祖宗叫它“軍機處”,能子虛烏有,瞎說八道嗎?怎不考察一番呢?    

西  岔  

軍機處最與眾不同之處,在西岔。最讓人奇怪的地方也在西岔。聽我細細道來。

花崗石甬路在海澱不是什麽新鮮事兒 ,原先我以為能鋪這麽一條高等級的路,一定是西太後、皇上走的路。這個想當然,一直存在好幾十年。07年我開始寫軍機處,我第一稿就是這麽寫的。隨著抽絲剝繭,軍機處越來越清晰,知道的也越來越多,才明白:西太後走西大街、西柵欄往北,絕不會走西岔。誰放著寬敞平坦的大路不走,非走這曲曲彎彎的路?中間還有一道關口,過了西岔還有冰窖——那是土路,誰也不這麽傻!

從黃莊到南大街到西大街到西柵欄再走西馬路,這就到了皇家的幾個園子。哪兒用的著再拐彎去軍機處?那麽,花崗石甬路是為誰鋪的呢?

隻有一種解釋:那就是為軍機處。從老虎洞到娘娘廟再到西岔,那條道並非官道,共總得有三裏多地,全鋪的花崗石。在機械尚不發達的年代,要知道那是在280年前,從采伐、加工到運輸,那得需要多少人工?如無特殊需要,能鋪這麽一條路嗎?

路特殊,特殊在哪兒?

看看海澱這一片地,遠了的不說,老虎洞西南有果子市,明顯要比老虎洞地勢高。老虎洞作為商業店鋪集中、買賣繁盛、人流洶湧的繁華街道,鋪花崗石路似乎理所當然。它北邊的軍機處胡同地勢也高,娘娘廟胡同卻南高北低,軍機處胡同沒鋪花崗石路,娘娘廟胡同卻鋪了。娘娘廟胡同的花崗石路鋪過29號就不鋪了,在29號的南牆外有一條奇怪的路,那就是西岔。

西岔地勢差異大,路很短,且向西北傾斜、西多北少,而且地勢越來越低。路北隻有三個院子,過了3號就拐彎向北、北多西少,且路的地勢急劇降低。上麵的土地還是高的,上麵有房子有莊稼。路,就在夾縫裏穿行。這兒成了一道關隘,西岔4號就在路中段,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這兒是不是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境?人,如果到了這兒,除了順路走,別無他途。(3號院子沒有門,隻有一個豁口,它的口朝西,正把著這道夾縫的上口;4號院子有門框沒有門,口朝西,距下口較近。)

出了夾縫,向左就是土地,南邊就是壁立的土坡。說它壁立是因為它立陡立陡、直上直下;說它是土坡是因為它確實是土的,沒有一塊石頭。這種土坡大約長10—20米,就上了軍機處。這兒的風景隻有我國山西陝西才有,怪不怪?

出了夾縫,甬路繼續往西北走,路在緩慢降低。第一個門就是西岔5號。西岔5號坐東朝西,它正對著軍機處上坡的坡頭。西岔5號比甬路高,上門得爬坡,門又大,橫著能站十來個人。

過了5號,有一條土路傍甬路往西北走,它是往上攀升的,坡較緩也寬,人騎馬是可以上去的。上去,有挺大一塊方地,有三棵大槐樹、兩塊上馬石;有一大堵影壁牆,牆後有院子。因為麵積大,地勢高,又清靜,樹蔭下老有人在那兒悠閑地聊天、做手工活兒。那兒得眼,往南能看見從夾縫出來的人;往西能看見軍機處,能與坡口的人交流;往西北更是一覽無餘。在它北邊有一西向的大坡,坡陡,有雨水涮出來的大溝。在它西邊是立陡立陡的土“牆”。叫它土牆是因為它在甬路旁邊;沒有南邊的土坡堅實。它呈棕黃色,而南邊的土坡呈青黑色。56年時雨後有鬆散下來的黃土。

再往北就是冰窖了。

再從夾縫口那兒說,出去往西就下甬路,走土路,前邊就是軍機處。軍機處的坡口很特別,它南邊是壁立的土坡,中間是花崗石坡道,北邊稍靠北是三間西房。坡道有二十多度的坡,長約4—5米,坡高約2米。從坡道到西房之間約有1.5米的空地,我認為這兒應有一個崗亭。西房三間,南邊這間老上著窗戶板,中間這間褪進一塊有前廊,屋門就在這兒,北邊這間有窗戶。我小時北邊兩間賣煙酒雜糖小百貨。

從夾縫口出來,往西(稍偏北)是一條直線到軍機處坡口,往西北是一條直線到坡下西房北端,從坡口到西房北端又是一條南北方向的直線。所以,這兒是一塊三角地。

在這塊三角地上,你往哪兒看,都比你所站的地方高。南邊高,西邊高,東(南北)邊也高。西南周圍的地勢等高,在2米左右,像井圈,自己就在井底,而身後的西岔5號如果站著人,地勢也比自己高(大約0.8米)。小時候,總覺得這兒不可思議。這兒的風景怎那麽各色。07年才想到:這兒絕不是自然形成的,是有意而為的。

再從老虎洞往北看,娘娘廟為什麽鋪花崗石,西岔為什麽鋪花崗石?為什麽過了西岔就不鋪了?不光是因為西岔是新人上軍機處的唯一通道,從根本上說,西岔就是人工造出來的路。軍機處胡同地勢高,路又平坦,不鋪,它的東西都有坡,都鋪了花崗石。這就啟發我,鋪花崗石路,要花費大量人工成本,所以,能不鋪就不鋪。西岔之所以要鋪,就因為它是人工造出來的,地勢差異大,夏季水流洶湧。看看西岔1號2號門口用了多少石頭!所以,無論下多大雨,西岔路上沒有泥沙。從軍機處建成到1957年拆遷,230年,西岔紋絲不動。

從紫禁城裏到海澱,一路都有花崗石甬路。娘娘廟胡同有、西岔有,就不足為奇,也就不引人注目。那兒的住戶,雖覺得很別扭,也習以為常,沒有誰認真考慮過,為什麽要這樣?

我小時候,最討厭下雨了,雨不大,甬路上的水也嘩嘩的。水很清,可也無處躲。兩邊沒有人行道。過了西岔3號,下那個大坡,如下雨,多咱想起來也是害怕的;至於,下麵那低窪地,我真不知下雨時會是什麽樣。我總是繞路走老虎洞、娘娘廟再走西岔回家。我很難想像:住在西岔4號5號的,他們下雨天是怎麽出行的呢?

比如住4號,一出門,就是洶湧的雨水急流,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隻能淌雨水走。別無選擇。又如住5號,下雨天怎麽走?往南就隻能走夾縫,上大坡,逆水流而行;往西得淌過那低窪的三角地,隻要上了軍機處的坡,就好走了;往西北,那是下遊,雨天成澤國……。又如坡下西房,它在低窪地,出門就得淌雨水,別無選擇。

為什麽?唯一的解釋:它是軍機處的需要,不是為老百姓安居樂業而建。.

看軍機處,不能從老虎洞走軍機處南北胡同而來,而要從娘娘廟走西岔而來。要從頭來。

大馬車拉著一車人顛顛簸簸從遙遠的地方來到海澱。他們遵照指點先到娘娘廟,在廟後找到廁所,廁所對麵是一個果園,在那兒他們略作修整。車馬存在果園,他們遵命先到娘娘廟29號報到。29號坐西朝東,地勢高,斜坡上門。進門先去南房最東邊這間報到,值班人細看了他們的材料,為他們做了如下安排:鑒於天色已晚,先去29號過廳吃飯,再去西岔2號住宿。馬匹送到28號,那兒自有人照料。來人初來乍到,一切悉聽尊便。

第二天,收拾停當,走在西岔往西的路上。路上有來來往往的人,各辦各的事,忙而不亂。西岔1號門口有柵欄門,胡同裏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明顯要嚴緊得多。要走小夾縫到3號門口又盤查一番。(驚心動魄的小夾縫啊!)下麵就順當了。

出了夾縫口, 那兒已到井底,看哪兒都是高的,哪兒都有哨兵,心中忐忑。尤其,受到背後哨兵的注視,比軍機處坡口的哨兵還讓人難堪。因為有正式的路引,也不怕。

這時,從北邊來了一騎驛馬,馬雖快也略顯疲態。人是熟人,手中又有信物,崗哨未加阻攔,馬似刮風一樣過去了。

走花崗石鋪的坡,上了軍機處。不容你左右看,隻許前行。隻覺地勢略升高,來到一處關口。左邊一堵矮牆後有崗哨,右邊還有崗哨。兩崗夾著的路很短很窄,前邊就是軍機處3號。

兩棵大槐樹左右夾道,大門開著,斜坡上門。他們進門時出示了路引。遵囑往左行,過花牆門洞,前麵是一個挺大的院子。在南房交了路引,在曲廊裏等候。等候的人很多,時間長了有茶水有廁所。曲廊不長,盡頭有人把著,不時有人被叫到。被叫到的人就走中門,上中院。中院有東西房各三間,北房三大間,依各人的情況分別進不同的房屋。能進北房的大多有重大事情。北房的地勢高,有三層台階,有寬寬的前廊,持事人也多,挺有威勢。

從外院中出來時,看見對門是一條小路,有人飛馬而來,門房慌忙阻止了他們。馬兒在東房後,往北下去了,他們才被放行。出門後,有崗哨,不許往西瞧。順原路返回。

在等候回持的幾天,他觀察了西岔2號,發覺那兒很美。他經娘娘廟去了老虎洞,買了一些緊俏商品、稀罕物品,買了一些好玩的東西……。一次,他來到軍機處南口,正碰上一隊貨車拐彎往北行,他駐足往北看,不行,不讓看也看不見。

回持下來了,他得回去了。你說去了一次軍機處,他看見了什麽?唯一可說的就是西岔2號。那是獨特的美,在別處見不到。

關於海澱軍機處,國家檔案上沒有,隻有1937年,鄧之誠教授在一次講演中說道:按今海澱之軍機處,為軍機處公住宿之地,而非值廬也。

我就要證明:海澱軍機處是獨立辦公的地方,住宿僅是旁枝末節。

李新民        2009-2-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