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山西秧歌獨有的特色及其審美追求(論文)

(2014-08-05 12:21:18) 下一個
時間:2014-05-16 來源:學術堂

  一、山西秧歌概述

  山西秧歌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它集詩歌(說唱)、音樂、舞蹈、戲劇表演、雜技等藝術形式為一體,是山西民間歌舞體裁的一種。它在一千餘 年的曆史發展曆程中曆經風雨,在實現了華麗轉身的同時也留下了歲月的深深印記。起初從伴隨勞動生活自娛自樂的勞作小曲到獨立的民間歌舞演唱,它實現了姊妹 藝術的完美結合。善於吸收養分的山西秧歌再由歌舞演唱逐漸向小戲過渡的演變,形成了歌、舞、戲結合的綜合藝術體。艱辛的曆程沒有磨滅他的生命力,反而緊密 了它與地域、文化、人們的關聯,記錄下了黃河岸邊人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抒發了那片黃土地的情懷、形成生命涓涓流淌不息的山西秧歌。直到目前為止,隨著秧歌 的不斷向純粹的舞蹈藝術方向發展趨勢,山西秧歌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地域民間歌舞藝術形式之一。山西秧歌在山西200餘種的傳統民間舞蹈裏,山西秧歌是分布 最廣,且數量最多的一個種類,共計高達37種,且各具特色。山西秧歌由於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地域曆史文化、生活習俗等條件的不同使其呈現形式風格多樣化和 地方色彩鮮明特點,造就了山西秧歌獨特的類型特色與審美範式。

  二、山西秧歌的類型特色

  傳統上我們將秧歌類型可分為地秧歌(徒步在地麵上歌舞)與高蹺(雙腿縛以木蹺,雙腳踩在木蹺上歌舞,亦名“踩高蹺”)兩種。由於山西秧歌種類繁多、特 色各異、分布較廣。我們如果傳統單一的分為地秧歌和高蹺兩個類型,難以說明問題,為了準確區分和凸顯山西秧歌的類型特色。筆者從山西秧歌的地域文化、藝術 表現形式、道具運用、動作特征等方麵入手,將其逐一分析,歸納其類型特色。使得我們可以更好更直觀的了解和研究山西秧歌。具體如下:

  (一)山西秧歌在地域文化上的類型特色

  山西位於太行山之西,呂梁山和黃河以東而得名。地形較為複雜,整個地區的地勢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狀。受三晉地域傳統文化的曆史影響,山西民間舞 蹈,特別是山西秧歌的外在表現形態與其地域文化情感內核相契合,無疑不刻畫在這片黃土地上。究其原理看,山西秧歌從地域文化上可分為晉北秧歌、晉中秧歌、 晉南秧歌。①晉北秧歌以大同為中心,有大同“鼓子秧歌”、朔縣“踢鼓子秧歌”、朔州“秧歌戲”、“渾源扇鼓”、“廣靈秧歌”、“繁峙秧歌”等種類,而以踢 鼓子秧歌最具晉北秧歌典型代表性,俗稱晉北“踢鼓子秧歌”。晉北地區自古以來為塞外,地處雁北地區(是蒙、晉、冀三省交界地)。從秦漢到明清均是兵家必爭 之地,曆史文化碰撞交融及多變。當地漢族與北方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逐步孕育了一支具有漢族細膩穩重內涵,又有北方蒙古等 族的剽悍粗獷形態特色的晉北民間舞蹈。晉北“踢鼓子秧歌”作為典型的代表,是當地漢族與北方民族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民俗風情等反麵長期互相交 流、互相影響、互相吸收和三晉文化格局奠定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晉北秧歌民間藝術形式。晉北秧歌兼容並收,具有開放包容性。它將農耕文明與遊牧文化相結合,各 取其特色,形成了晉北秧歌類型的獨具特色。例如,晉北“踢鼓子秧歌”在表演藝術過程中既繼承了漢族傳統有吸取了蒙族風格,將胡汗兩種文化囊括其中。踢鼓子 秧歌表演時踢鼓子的力度、擰身的狠勁均具有北方蒙古族的粗獷、矯健、強悍的風格特色,而在“八字花步”、“三角步”、“十字交叉步”等步伐變化上又行走自 如穩健、扭的細膩延續,體現出漢族農耕生活的穩定延續。

  總而言之,晉北秧歌在農耕和遊牧文化的碰撞融合下形成了兼容開放的類型特色,構築了晉北秧歌文化的特點,融入於三晉文化之中。②晉中秧歌以太原為中 心,主要分布於平坦延綿的晉中盆地之中,有“祁太秧歌”(俗稱“晉中秧歌”)、左權“小花戲”、地秧歌中有祁縣的“地秧歌”、汾陽的“地秧歌、以及祁縣 “過街秧歌”、“泌源秧歌”、臨縣“傘頭秧歌、”原平“鳳秧歌”、“踩圈秧歌”等。而生活氣息濃重的“祁太秧歌”和左權“小花戲”從眾多的晉中平原秧歌中 凸顯出來,成為了晉中民間舞蹈典型代表和山西民間舞蹈的奇葩。晉中秧歌處於晉中盆地,社會經濟基礎較好,晉商、文化名人都為晉中秧歌的發展提供了經濟支 持、組織基礎、推動力等。使得這一帶的秧歌在節日裏形成了村與村、莊與莊相互拚比,大戶自行湊款支持民間秧歌隊伍添置新裝、修繕道具。在相互的拚比過程 中,民間秧歌隊伍開拓了眼界,使得秧歌形式多變、花樣別出新裁、道具運用獨具匠心,進而推動了晉中秧歌在山西民間舞蹈中的嶇起而走向全國。例如左權的小花 戲以歌表情、以舞傳神、以扇達意、以戲引入,民間生活韻律濃重。“花、走、擰、跳”為主要動作特征,形成了晉中民眾淳樸、向上的特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小 花戲顛顫扭擺動律,顛顫在膝腳、扭擺在腰胯、花哨在扇花,在顛跳扭擺中飄動的韻律中向上發展,動作空間向外延伸開拓,給人以向上升騰的感覺,表現出晉中人 民在新時期社會的積極向上,向往美好的精神麵貌。晉中秧歌以生活為基礎,讓晉中成為山西民間舞蹈素材的基地,在民間藝術與人民生活的交織中,晉中秧歌以濃 鬱的人民生活氣息為其類型特色,淳樸、厚重、積極向上。③晉南秧歌地處我國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的山西南部,這裏也是民間音樂、舞蹈之鄉。無論從 晉南長治戰國的音樂編鍾出土和伴隨舞陶俑發掘關於曆史歌舞發源地的考究,還是建國後的晉南地區仍是山西的歌舞盛地。種種跡象表明晉南歌舞的曆史滄桑感。從 而使晉南民間舞蹈種類與晉北、晉中相比種類較多,而晉南秧歌以“鼓”類為其特色代表。主要有“萬榮花鼓”(俗稱“晉南花鼓”)、“白店秧歌”、“霍縣秧 歌”等。晉南秧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白店秧歌”、和晉南花鼓為其代表。其特點是氣勢宏大壯觀、節奏熱烈激憾、動作剛健灑脫、情緒開朗風趣。例如晉南 花鼓表演者以騎馬蹲襠膝部微屈的動作為主要基本姿態,盡情的磞、跳、擰、撲、閃、扭、擺、顫動律展現出激流噴放的氣勢,生動的展現了華夏民族的氣質與神 韻。

  再如,侯馬“白店秧歌”在鑼鼓打擊的節奏中表演時動作尤為具有特色,手臂動作僵硬,類似木偶表演。雖然常常做“變身跳”、“射燕跳”、“吸腿跳”、 “掖腿轉”等靈活動作的同時卻保持著雙腿僵直的狀,這個靈活與僵直的對比,給人一機械滑稽的感覺。從總體下體現中原文化的精神風貌和幽默質樸的一麵,這也 是晉南秧歌的主要類型特色。

  (二)山西秧歌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的類型特色

  山西秧歌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它集詩歌(說唱)、音樂、舞蹈、戲劇表演、雜技等藝術形式於一體。一般大多有歌有舞,還有戲。從表演人數上也少則二三人,如“小秧歌”、“小花戲”。

  多則可達百餘人,如“踢鼓子秧歌”、“傘頭秧歌”。按照主要藝術表現形式可分為以舞為主的秧歌、側重於歌的秧歌、歌舞相融以戲為表演線條的秧歌類型。 ①以舞為主的秧歌如:“八大角秧歌”、“白店秧歌”、“踩街秧歌”、“地燈秧歌”、“鼓子秧歌”、“跑場秧歌”。在以舞為主的秧歌裏流行於汾西的“地燈秧 歌”,有說有唱,以舞為主。舞蹈主要以“鼓手”和兩個媳婦的表演為主,以“鼓手”運用頭戴柳條自製的螺旋形“軟帽”舞蹈,隻要“鼓手”頭部向前或者左右擺 動,帽子上的柳條就會吐出來,前後伸縮、左右擺動或不停的旋轉。“鼓手”不停的點、擺、甩、轉舞“軟帽”的同時踢腿跺腳擊打腰鼓,音樂鼓點節奏裏“鼓手” 動作粗狂樸實,剛健潑辣,頭腦、身手都靈活運用,動作與鼓點相應。這一類型的山西秧歌,以舞為主,在凸顯人體舞蹈動作的同時,與音樂鼓點節奏相互融合。表 演過程中協調和諧,熱熱鬧鬧,載歌載舞,舞蹈動作技藝高超,舞蹈動作風格隨表演人物而變化。②側重於歌的山西秧歌如“挑高秧歌”、“小秧歌”等。這一類型 的秧歌重在演唱表演,但也不失舞蹈表演。秧歌的演唱以地域民歌曲調為特色,曲調、歌詞情感、舞蹈表演相互吻合統一,在音調上與各個秧歌地域的方言相結合, 在發言、語調、聲韻上凸顯地域秧歌本土特色。在表演過程中給人以本土地域性,貼近當地民眾生活,對於當地民眾而言通俗易懂,便於觀賞和參與其中。③歌舞相 融以戲為表演線條的秧歌類型是山西秧歌最多的。以戲劇結構為表演的主要線路,在戲劇推進的過程中歌舞相融。如在“八大角秧歌”中,秧歌隊以四個鼓(男角) 四個醜花(女角)為主,合起來組成了八個戲劇行當表演。在“小花戲”裏山西秧歌的戲劇線條性就更加明顯了,“小花戲”

  表演開始以戲引入,用戲劇故事結構將觀眾引入情景環境,再以以歌表情、以舞傳神、以扇達意。可見歌、舞、戲相互結合,以戲劇為其表演線條是山西秧歌又一類型特色。

  (三)山西秧歌在自身動作特征及其道具運用上的類型特色

  當對秧歌有一定了解時,會發現三晉地域文化的影響,造就了山西秧歌的類型特色。山西秧歌相對其他地域秧歌而言,在數量表現出上種類較多,並且每個類型種類均不會雷同,都有自己獨特的類型特色。

  突出表現在秧歌動作特征和道具運用上,別具特色,充滿自我個性。①動作特征是秧歌的表征也是內在要素,是地域文化的舞蹈語匯的具體體現。山西秧歌在動 作特征上主要表現出生活動作元素為主的動作特征和尚武動作元素為主動作特征兩個主要秧歌類型。生活動作元素為主動作特征的秧歌有“祁太秧歌”、左權“小花 戲”、地秧歌中有祁縣的“地秧歌”、汾陽的“地秧歌”、以及祁縣“過街秧歌”、“泌源秧歌”、臨縣“傘頭秧歌”、原平“鳳秧歌”,晉南的“白店秧歌”、 “霍縣秧歌”等,以晉中秧歌為代表。例如,汾陽的地秧歌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而來,與當地生活習俗、情感表現都有密切關係,在秧歌舞 蹈動作上以反映社會生產、勞動為主,動作樸實,生活生產氣息濃重為其特色。尚武動作元素為主動作特征類型以晉北鼓子秧歌為代表,秧歌中武術動作元素融入, 形成了技術要求較高,粗狂樸實,剛健潑辣的風格,動作呈現武術元素風格特色。前麵我們說到,晉北地區自古以來為塞外,地處雁北地區(是蒙、晉、冀三省交界 地)。從秦漢到明清均是兵家必爭之地,曆史文化碰撞、交融、多變。在當地漢族與北方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交流和融合的進程不斷推進的同時,戰 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

  邊疆戰火不斷,讓這一地區形成了民間練棒習武的風氣和民眾尚武的習俗,習武的風尚也滲透融入了民間秧歌演變發展中,這樣的類型主要凸顯在晉北“踢鼓子 秧歌”、“汾孝秧歌”(武場)等。以晉北踢鼓子秧歌尤為明顯。表演和學習鼓子秧歌均需要很好的武術功底,我們就以“鼓子”角色的動作為例,其中就有“踢、 跳、翻、擊”等武術技巧。踢的動作就有“飛腳”、“二踢腿”,翻的動作有“蠻子”、“撲虎”、“旋子”,跳的動作如“虎跳”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男性表演 者的手勢基本用拳術動作猴拳手勢“勾子手”,當地俗稱“前勾後撓”。山西秧歌道具運用巧妙,複雜多變,呈現複雜多樣的特色,但主要以鼓、傘、扇為主。從主 要道具使用上看可分為鼓類秧歌、傘類秧歌、扇子類秧歌。鼓類秧歌有大同“鼓子秧歌”、朔縣“踢鼓子秧歌”等。傘類秧歌有臨縣“傘頭秧歌”、“八大角秧歌” 等。扇子類秧歌有“祁太秧歌”、左權“小花戲”等。山西秧歌在道具的運用上十分巧妙,例如左權“小花戲”中扇子的運用,“以扇達意”將扇子成為身體的一部 分,延伸了人體動作空間,將扇花虛擬化、具象化。給人時而花朵開放,五彩繽紛。時而彩蝶飛舞,活潑開朗。可見山西秧歌的道具運用簡單中巧妙,運用中融入肢 體語言,表達中傳情達意。

  三、山西秧歌的審美範式

  一瓢黃河水、一把黃土、一往黃土情在養育著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同時又孕育出了千年的山西秧歌藝術,形成了山西秧歌獨特的審美追求,它對美有自己的理解和範式。

  (一)動態性審美範式

  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動作是舞蹈最基本的元素和材料,動作性是舞蹈最基本的特征。“動”是舞蹈的要義,“動”是舞蹈的生命。山西秧歌作為社會、地域 曆史文化演變中的產物,一種地域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它的人體動態美受到了地域自然環境、社會曆史、文化的影響。山西地處黃土高原中原文化圈,受中原“圓” 的美學文化思想影響根深蒂固,“陰陽相和、圓融歸一”是中國舞蹈最基本、最本質傳統美學追求,形成了山西秧歌動態上圓、曲、擰、提的特征。山西秧歌在表演 過程中注重動作的“圓曲“運動軌跡和造型,在“橫擰”的變化中尋找曲線美,“提”是“提胯”,是山西秧歌的一大特點,在“提”的過程中加大了人體動作動態 上的曲線幅度,造就了山西秧歌體態重心前傾的運動趨勢。

  (二)抒情性審美範式

  任何藝術都是情感推動的產物,山西秧歌作為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也不例外,具有抒情性的特性。山西秧歌的情感通過舞蹈的肢體語言表達出來,傳遞出最樸實最 本真的情感。山西秧歌在表達情感時是很率性,直抒胸臆。往往表達生活生產中最樸實的一麵,無論是晉北的尚武風尚下的“踢鼓子秧歌”,晉中生活氣息濃重的晉 中“祁太秧歌”和晉南宏大的“白店秧歌”都抒發著黃土地百姓生活生產中最樸實的情感。人是山西秧歌的物質載體,以人體身體語言表達樸實感情的山西秧歌,在 美的最求過程中尋求人最本真的東西,生命是他們表達的永恒主題,山西秧歌是外在的舞蹈形式,而內在的根源卻是生命的本源。生命意識和生命的情調在山西秧歌 的淳樸歡快、求真感性、生活氣息濃重的氛圍下得到淋漓展現。

  (三)意象性審美範式

  山西秧歌結合了地方特點,加入了自身藝術形式,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秧歌舞蹈。在與道具、隊形變化、服裝結合運用上創造性的形成了山西秧歌的人體動態意象 美。其中道具運用巧妙,複雜多變,無論是鼓、扇、傘,還是其它道具運用,都與舞蹈動作動態相互融合。例如左權“小花戲”扇子的運用可謂出神入化,扇子顫 花、纏花、蝴蝶花等的扇花運用與“走”、“擰”、“跳”的動作態勢相結合,舞出一派似“花海”、“蝶浪”的意象,以扇達意是“小花戲”的特點、顛顫扭擺動 律,顛顫在膝腳、扭擺在腰胯、花哨在扇花,在顛跳扭擺中飄動的人體動態韻律中展現了左權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麵貌的意象美。山西秧歌的動態意象在道具運用、 隊形變化、服裝配合中展現,成為了山西秧歌舞蹈美的創造和欣賞的主幹。

  (四)虛擬性審美範式

  山西秧歌是以人體為主要表現工具的藝術,因而決定了山西秧歌的虛擬性審美範式,以人體形式美為媒介,傳播和抒發人的思想感情。山西秧歌並不是單一的炫 耀動作技術的藝術,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它集詩歌(說唱)、音樂、舞蹈、戲劇表演、雜技等藝術形式於一體。它的美主要通過與其它藝術的融合 而形成,通過與音樂的完美交織和戲劇結構展開,體現內容及刻畫出生動的藝術形象給人美的藝術享受。正是因為如此,山西秧歌的藝術形象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形 成了雙重性。一是物質的動作形態,建立在視覺聽覺上。二是虛幻的,建立在戲劇結構上,隻是存在此時此刻,稍轉既逝。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事建立在表演者與欣 賞著的審美過程中的,虛虛實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

  四、結語

  分析和研究山西秧歌的類型特色和審美範式,尤其是研究秧歌在地域文化上、藝術表現形式上、動作特征及其道具運用上的類型特色,發現當今山西秧歌在迅猛 發展過程中的審美範式,有利於我們全方位、多角度、多樣式來營造、開拓山西秧歌的審美文化價值,讓人們在山西秧歌藝術中審美愉悅中,享受新時期社會生活帶 來的愉快。也為山西民間舞蹈藝術文化的發展迎來新的高峰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於平.舞蹈文化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袁禾.中國舞蹈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
[4] 李華平,田彩鳳,王九篩.山西民間舞蹈學.昆侖出版社,2001.
[5] 羅雄嚴.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6] 劉曉真.秧歌.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