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京舞蹈學院《國風》

(2017-12-13 09:39:49) 下一個

(轉發)

純粹是突然興起,淘寶上轉了兩圈,就看見了北京舞蹈學院原創古風第一舞《國風》。我是不想說什麽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之類裝腔作勢的開頭,但是多少是慶幸的,能看到這樣美麗的舞蹈。

《國風》,名字就來自《詩經》了。將詩三百,思無邪,舞蹈也是以《詩經·國風》裏的愛情詩篇為基礎主演,講述了發生在曆史長河深處、人事地點均已不可考的愛情故事。它們本來是各自獨立的章節,經過舞蹈的解構,營造出了“劇”的演繹,將那樣悠遠的情緒帶到現代人的麵前。

很難說它是一個單純的漢唐舞、古典舞或者說現代舞。漢唐舞、古典舞的程式是貫穿始終了,但是背後的思路和展示的方式又常見於現代舞中。?大概很多所謂的舞種,在舞台語言中各有特色,但是人類的情感歸根結底是相通的吧。

 

一 周南·關雎、秦風·蒹葭

周南·關雎周南·關雎

 

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我遲到了,沒看到這章。

我能怎麽辦呢,我也很絕望啊。

 

 

 

二 鄭風·子衿、王風·采葛、王風·大車

王風·大車王風·大車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多少還算是一名同袍,退坑的念頭起了很多次,最後還是懶洋洋地留了半隻腳在裏麵。也算是半個舞蹈愛好者,多少知道些響當當的名字。《相和歌》刷過太多遍,《子衿》也聽過太多次。看到這裏的子衿,感覺全然不同。

前麵講過,我今晚遲到了,入場的時候《子衿》演到了後半段,所以並不知道主線具體是如何。就講講我看到的後半段。很多時候愛情是非常輾轉多變的情緒,舞蹈裏的身體語言也表達了很多這種掙紮。《子衿》裏的主角,是久候心上人不至,在自己篤定的情深和對方薛定諤的來中苦苦煎熬著。這種煎熬表達在舞台上,就是大量的起伏。情緒像指尖一樣高高昂起,或者在旁人的指畫中被捏扁揉圓。

我心如鬆柏,君情複何似?但願君心似我心,歲歲常相見。

 

 

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作者愛上了采葛的女子,成日見盼著下次會麵,一天見不著,就抓耳撓腮地上起火來。《西廂記》裏張生不停地叨叨“誒呀怎麽還不下山,這屆太陽不行”,想來焦躁是類似的。

至於舞蹈,尤其喜歡兩位采葛女子對舞的那一段,兩人的動作既有呼應又有區分,水袖柔軟波蕩,瀲灩地像是春日的山泉。要是把舞蹈裏女子的部分單獨拿出來再加以改編,應該會很符合我心目中《碧澗流泉》的舞台形象了。從冬末破開冰雪的第一縷春波開始,變成汩汩的溪水,最後變成奔湧的山泉。水中散著些花瓣和草葉,隨著水光打著軟軟的旋兒。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多半都是騙人的。舞劇裏初見的驚豔過後,然後也沒有然後了,人生大抵如此啦。

 

 

王風·大車

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

大車啍啍,毳衣如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

榖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每次玩天使的時候,都會被切地生無可戀,天長日久,練得兩隻聽熟了腳步聲的好耳朵。然而總有兩種繞後是防不勝防的,一是懸空和尚,二是膝蓋走路lyb。這種時候隻能雙手離開鍵盤並微笑。

扯題外話,就是《王風·大車》裏出現了很多“膝蓋走路”的動作,看得我背後一涼。其實作品本身,是一個非常主動的女子形象,舞蹈裏倒是表現出了更複雜的情緒。主動還是主動的,但是帶上了更生動的心路曆程。主動接近的是她;看到對方沒有回應,第一個縮回手的是她;隨後的神思輾轉也是她;最後試探著接近對方,在握住手的一刹那間害羞的還是她。也許過程是曲折的,道路是漫長的,但是心意確定後,就是堅定地走下去了。“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三 周南·桃夭

《周南·桃夭》《周南·桃夭》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桃夭》應該是很熟悉的,一則是高中語文課本,二則是軍藝的《桃夭》。不過以上二者都是在以桃喻人,北舞的《桃夭》更多的是桃花本身——明媚,豔麗,自在舞春風。

汪曾祺說梔子花,我倒覺得有點像這支舞蹈表現的桃花:“去你大爺的。你們愚蠢的人類風流薄情關我屁事啦!寶寶這麽漂亮,有風的時候就順著風轉著裙子玩,沒有風的時候就自己轉著裙子玩, 每天開開心心地唱著歌跳著舞,要你們人類管啦! ”

我也是這麽覺得的,這樣蓬勃鮮妍的生命,誒呀誒呀,就是要開開心心的嘛!

 

 

四 鄭風·女曰雞鳴、邶風·綠衣

邶風·綠衣邶風·綠衣

?鄭風·女曰雞鳴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禦,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琴瑟在禦,莫不靜好”應該都快要被用爛了吧,其實這首詩就是普通人的愛情啊。舞蹈裏也是一樣的,女孩子撒嬌,甩小脾氣,抱一抱哄一哄又馬上笑逐顏開。小小的水袖轉著圈撒起嬌來真是可愛透了,拿小拳拳捶胸口也是可愛透了。   

很喜歡舞蹈裏表現的很多人的愛情,有嬌憨可愛的,有開闊爽朗的,有端莊可人的。人是有千萬種性格,而千萬種性格的人都值得一份真實的愛情。在劇目的最後,有人喝醉了,歪在草地上,女友/妻子生氣地罵他:“又喝酒!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喝酒喝酒喝酒,一天到晚就知道喝酒!”罵完了,還是給他披上了手中的外衣。

這就是現實啊。

 

邶風·綠衣

綠兮衣兮,綠衣黃裏。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
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初中的時候讀到過《綠衣》,明明未曾經曆過愛情,也沒經曆過生離死別,也不知所以地哭地哀哀。今晚又一次聽到,於是想到十年前的夏夜,被燥熱的空氣堵住胸口的鈍痛。

舞蹈劇情是承接《女曰雞鳴》的,被披上的外衣很快就變成了遺物。細軟的手再也舉不起酒杯,白皙的頸側低垂,當日靈動地與你調笑的人僵直地倒在地上,醉臥春草的人披著綠衣,瑟縮在舞台孤零零的光圈下。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不,醉後往往是另一個世界。留戀世間的生靈也許也會回到心係之人的身邊,為他理好散亂的衣襟,掖緊飄蕩的袖口。可是然後呢?等醉酒之人驀地驚醒,一縷芳魂飄散之後,也隻留下這件綠衣,帶著一點不肯散去的幽香裹上身。

很沒出息地看哭了,媽個雞。

 

五、續“國風”

續“國風”續“國風”

?

《續“國風”》大約是可以視為對前麵四個章節的呼應的。

周南·關雎、秦風·蒹葭我錯過了,不敢妄下定論,僅以此處看到的表演來看,像是在表述同心而離居的苦悶,和觸之不及的渴慕。

鄭風·子衿、王風·采葛、王風·大車在前麵的表演中情緒各異,這裏倒是很統一,雖千萬人吾往矣之類的句子,用來描述愛情的堅決是有些大了。不過性質總是沒錯。

周南·桃夭印象不深,不記得有沒有出現在此處。這證明了一件事情,看劇的時候不要分神回微信。

鄭風·女曰雞鳴、邶風·綠衣本來展現的是普通人的悲歡離合,這裏的表現卻高度詩化——那種帶著曆經千年的靈動向我們走來的愛情。

 

 

《續“國風”》之後是謝幕了,愚蠢的我還以為是章節的後半段,直到第三對舞者走到台前、第三次響起掌聲時才意識到_(:з」∠)_就很委屈,很氣。

因為真是美啊。無論是走在台前的舞者,還是人肉背景,都還帶著舞蹈的語言,舞蹈的情緒,舉手投足間完全沒有脫離開那個勾畫出的時空來,還帶著淇水的風和終南的雨。

謝幕的最後,那些從仕女圖、文人畫中走下來的身影突然回到了現在的時空,擺頭扭胯,脫掉上衣擺起身子來,像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營業到淩晨兩點的酒吧舞池。愛情還是在發生,荷爾蒙還是在積累,穿越千年來的情愫不因時間地點的轉移而改變。

 

然而我還是一條單身狗,我很難過,汪。

我校原創舞蹈作品《國風》在舞蹈劇場精彩上演

  

  

  3月29日、30日,原創舞蹈作品《國風》於我校舞蹈劇場上演。我校黨委書記王旭東、校長郭磊、黨委副書記劉嵐、紀委書記張盈與北京市團委大學部部長張秀峰、北京市文化藝術基金專家評審韓文高、謝柏樑、劉震、周立新和在京高校500餘師生共同觀演,演出以動人的情思,精湛的演繹贏得了如潮掌聲與普遍讚譽。

  

  周南·關雎、秦風·蒹葭

  

  

  鄭風·子衿、王風·采葛、王風·大車

  

  

  周南·桃夭

  

  

  鄭風·女曰雞鳴、邶風·綠衣

  

  

  續“國風”

  ·舞人情懷,傳遞中國舞蹈樣式

  《國風》以詩經“國風”中的愛情詩篇為基礎主線,延伸到愛至生活至生命.....舞蹈以“陰陽觀”下的“氣”文化及方法論布局,以時空意識的幻化及抽象為“軸”,使得“國風”中本各自獨立的詩篇,形成整體“劇”的演繹。它是就古典詩意的痕跡介於現代意識的象征與意向,通過舞蹈自身的“氣韻”呈現相結合的自然語境,由“氣”至“身心”,由“身體文化”進而詮釋“文化的身體”,它不是“古代舞”,也不是人們常見的“古典舞”,它不再是動作的“複製”,而是一個熟悉的但更是新鮮的中國舞蹈樣式,讓我們可以在熟悉和新鮮、求異與感受並存中,體悟中國文化那揮之不去的恒定和溫感。

  ·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中指出文藝創作應有文化傳統的血脈,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國風》是國內首部有關詩經的大型舞蹈作品,作品本身便是國學理念,傳統文化精髓的一種藝術體現,以《詩經》入舞,從文化性到藝術樣式處處體現了“中國味-古典性-當代意識”的有機結合,在堅守詩經中的精華本質和遠古意境之上又不乏創新意識,為舞蹈藝術創作起到了一種正能量的引導,真正做到了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古今相融展現中華審美風範。

  ·高雅藝術走進社會、服務人民

  此次演出,不僅展示了北京舞蹈學院的教育教學質量,更體現了北京舞蹈學院以高雅藝術服務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真正讓文藝紮根於人民群眾,服務於人民群眾。《國風》是北京舞蹈學院首個獲得“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的項目,在結束北京站首演之後,也即將赴上海、九江、廈門、西安等地展開全國巡演,希望通過《詩經》中的流淌千年的愛情之約,讓觀者多一份對舞蹈的情思,在舞人情懷中延伸出對生活與生命的詠歎,體悟蘊藏於中國文化中的奧妙與深邃。

  

  (創意學院 團委 文/鄭子豪 圖/牟可)

《國風》作為新古風第一舞,

找到了最中國的審美文化方式,

帶著一股最純潔最炙烈最纏綿之風,

全新演繹史上最美的經典情詩,

娓娓道來你我心中那份對愛的堅守…

 

 

 

看詩歌之美:從一場舞蹈閱讀中國最美詩詞

 

《詩經》之美不僅在於婉轉的韻律與朗朗上口的詩句。更美在一份人性之真,以簡單的字句描寫著人內心最樸素誠摯的情感,有情思,無邪念,有愛欲,無淫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秦風•蒹葭》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關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鄭風•子衿》

 

 從古至今,我們從書本上閱讀到《詩經》裏的這些詞句,我們從流行歌曲裏聽到這些詞句的改編。但在千年前的春秋時期,這些詞句真正描述的場景是一場生命之舞、愛意之舞。春夏之交,萬物繁茂,陝地以南的男男女女沿河踏歌而行,持蘭而舞,吟誦心意,向自己的心上人求愛。

 

而今天,《國風》要做的正是重現這種生命之舞,愛意之舞。將《詩經》裏描述的那個真摯、鮮活、生機勃勃的南國重現在你麵前。讓情意的炙烈穿越千年的時光落到你的麵前。相識相知、相依白首,從愛之初始到生命終結,以詩為史,以舞為媒,依舊能夠觸動今日的你,讓你看到中華文化裏最美的情感輪回。

 

“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是北舞的舞者和萬素導演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愛情史詩。

 

 

 

聽古樂之韻:從一場舞蹈傾聽先秦最流行樂章

 

 

 

孔子出使齊國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乞食賣唱於臨淄餘音“繞梁三月”不散。春秋戰國時期,從貴族到人民,好樂之風鼎盛,留下了無數關於音樂的傳說。而這些音樂的影子你都可以在《詩經》裏找到。

 

作為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無論是洪鍾大呂的廟堂之音,還是纏綿悱惻的草根之愛,都融合在了一首首傳世名篇裏。古音樂考證,《詩經》中的詩最開始都是配樂的歌詞,而這些歌詞的念法也與今日不同。也正是有了《詩經》,古音樂才真正成了一門學科。

 

為了重現千年之音,《國風》創作者幾經周折找到了《詩經》協會,找到了專業的古音朗誦的專家,將真正的千年之音融匯到了舞蹈之中。萬素老師評價道“(我們)想要讓觀眾聽到的並不是多麽專業的唱功,而是聽到這些學者聲音背後的文化底蘊,在他們朗誦的時候我就看到了美,聽到了美。”

 

 所以,今日走進劇場觀看國風的觀眾,看到的不僅僅是千年前的舞蹈之美,更能聽到原滋原味“繞梁三日”的古音,感受古人對於詩經中傳世名篇的吟誦,享受一場從語言到音樂的傾聽盛宴。

 

 

 

品身體之味:從一場舞蹈中看到文化與哲學

 

“舞蹈是需要體驗的,看書是沒有用的。舞蹈真正能走向人群的是一種味道,而不是某種學派。”《國風》導演萬素老師如是說。

 

《國風》力圖重現的不僅僅是古典舞蹈之形,它的野心更在於傳達古典舞蹈的深味,將蘊含在一舉手一投足中的文化與哲學傳達給觀眾。在編舞上,大膽摒棄了傳統意義上漢唐古典舞的形式,而真正從“氣韻”與“陰陽”上去構建舞蹈動作,沒有大張大合,不用激烈的動作去炸觀眾眼球,而是如涓涓細流一般娓娓道來的,如同一幅寫意山水畫,為觀眾留下許多值得回味與思索的空間,從而讓《國風》不僅僅是一場舞蹈,更是一次深入的生命體驗,一次讓觀眾能夠體味美與哲學的思想之旅。

 

 

 

思最初懵懂之心:從一場舞蹈找回你的詩心

 

 在信息爆炸與娛樂至上的今日,有人認為“詩人”已經成為一個略微過時的符號,而詩歌也成為一種不再流行的文化載體。但隨著央視熱播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的出現,我們也驚喜地發現詩歌之美不死,人民詩心不滅。

 

《國風》之舞想喚起的正是這種深藏在每一個人身體裏的詩心,觀海能想到“星漢燦爛,若出其裏”,看春日能回味“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臨江水能想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與愛人分隔兩地能體會“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這是跨越時間專屬於東方民族的美學意念。

 

《國風》以簡潔樸素的設計將這種美學帶回到了你的身邊,如潑墨山水一半的舞台背景重現兩千年前的春日盛景,河流、桃林、竹林,在舞台上次第展開。柔美、簡潔的服裝更加襯托出舞者青春的氣息,讓整個舞台從視覺上栩栩如生地重現一個“青青子衿”“桃之夭夭”“蒹葭蒼蒼”的國風畫卷,讓每一個觀眾能夠頓悟詩並不在遠方,詩在每一寸的生活與歲月裏。

 

 

 

憶純真摯愛之意:從一場舞蹈回憶愛情之真

 

《國風》是求愛之歌。千年後的愛情可能是電影院、餐廳與ktv,千年前的愛情卻是春夏交際的河濱、蘭草、鮮花與歌吟。看似千差萬別,但愛的體驗,其中所摻雜的喜悅、痛苦與無奈,卻是一般無二。

 

千年前的男女,在春日河濱相遇,看容貌身姿,聽吟誦詩句,兩情相悅即可贈蘭草以表心意,少了更多世俗的考量,回歸的是愛情本真的淳樸:一個生命體對另一個生命體的單純吸引。這是中華文化中最初的愛情體驗,也是《國風》會帶給每一個你的愛情喚起。千年前的生命早就消失在茫茫曆史長河裏,而舞者以舞的形式將他們打撈,從遠遠的相望到近近的凝視,再到兩情相悅、男耕女織,最後歸於生命的終結,讓觀眾感受到愛的每一個輪回本該如此,而對於生命之美與愛情之真的需求一直潛伏在中華民族的血脈裏,從未離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