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朝鮮戰爭60周年祭

(2010-06-11 15:37:10) 下一個
朝鮮戰爭60周年祭/餘地

一、“保家衛國”的彌天大謊

1950年6月25日,得到斯大林、毛澤東大力支持和援助的金日成,悍然入侵韓國,引發了冷戰時期自由與極權兩大陣營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史稱朝鮮戰爭或簡稱韓戰(1950.6.25~1953.7.27),中共稱之為“抗美援朝戰爭”,北韓叫“祖國解放戰爭”。

珍珠港事件,讓美國深刻地領悟了一個淺顯的道理:對邪惡的容忍就是一種縱容。金日成入侵韓國,等於是把糞便潑到自由世界的臉上,如果不受到嚴厲的懲罰,無疑是對蘇聯陣營擴張野心的鼓勵,他們必然會得寸進尺,把小國變成一個個韓國,成為威脅自由世界的基地,最終導致世界大戰。

6月26日,韓國遭受入侵的第2天,自由世界同仇敵愾,聯合國安理會以13比1(蘇聯缺席,南斯拉夫投反對票)的票數通過議案,美、韓、英、法等17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聯軍)。其中,人口僅數十萬、全國兵力隻有1個營的盧森堡派出1個排44人參戰。7月1日,由440名美軍官兵組成的史密斯特遣隊被空運到釜山附近,成為美軍與敵人交火的第一支地麵部隊。應美軍所請,日本秘密出動46艘掃雷艇、1200名軍人負擔掃雷任務。此外,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數十個國家向韓國提供了各種形式的援助,連海地政府都捐贈了2千美元,讓韓國人感念至今。

9月15日聯軍在仁川的登陸行動成為韓戰的轉折點,被打得狼狽逃竄的北韓危在旦夕,不得不向斯大林緊急求援。10月1日,中共建政剛好1年,毛澤東接到了斯大林要求中共出兵的電報。中共為何出兵?出兵導致了怎樣的結果?誰是韓戰的勝利者?

60年過去了,中共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洗腦和愚弄,竟使得大多數國人至今仍然認為“抗美援朝”是一場“保家衛國”、支援北韓民眾的正義之戰,打敗了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打出了國威、軍威,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抗美援朝”本身就是謊言,中共與根據聯合國84號決議成立的聯合國軍為敵,而不是美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克拉克將軍是聯合國軍總司令;“保家衛國”更是無稽之談。

中共現已無法否認北韓是侵略者的事實,轉而采用“朝鮮戰爭爆發”這樣的模糊表述,一口咬定美軍(聯軍)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出兵具有“保家衛國”的正當性。中共撒下的這個彌天大謊,最應當戳穿,也最容易戳穿,卻又偏偏沒被完全戳穿。很多大陸學者資料掌握得不少,因為種種原因,對於這個謊言,不是人雲亦雲,就是顧左右而言他。

“保家衛國”的謊言不僅使中共出兵具有正當性,還可以克服部隊的厭戰情緒。1970年10月10日,毛澤東告訴金日成:“你如果不提‘保家衛國’,他也不讚成啊。他說,隻為了朝鮮人,不為中國人還行啊?所以我說,是為了保家衛國嘛,就是你要保家,你要衛國,要到那個地方去保、那個地方去衛。你不去支援朝鮮人民保衛朝鮮,還能保自己的家,衛自己的國?這樣戰士就理解了。”

眾所周知,二戰之後,為應對蘇聯的威脅,美國將戰略重點始終放在歐洲,參加韓戰的最低目標是捍衛韓國的自由,不受北韓的蹂躪,最高目標也不過就是解放北韓而已,壓根就沒考慮過假道北韓進攻中國。同情蔣介石、試圖擴大戰爭規模以教訓中共的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因與美國這一既定國策發生衝突而被解職。

中共關於韓戰的書刊、影視汗牛充棟,極力渲染中國安全如何受到威脅,為表現誌願軍的功績、神武,以及聯合國軍的狼狽,無一例外地犯了一個自相矛盾的錯誤,如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李慶山《誌願軍援朝紀實·第二次戰役》:麥克阿瑟決定發動聖誕節攻勢,“消滅最後一批殘存的北朝鮮人民軍,平定朝鮮半島”,他飛臨戰場宣傳這次攻勢是“最後的攻勢”,戰爭“在兩星期內就會結束”,大家可以“回家過聖誕節”,以突出誌願軍迫敵退守三八線的勇猛和戲劇性。

從中共自己的記錄中便可看出,即便麥克阿瑟如此憎恨中共這個邪惡政權,在第一次戰役與中共交火後,目標也隻是“平定朝鮮半島”、“打到鴨綠江,回去過聖誕節”(《彭德懷自述》),並無進攻中國的軍事計劃。

在美國1977年拍攝的《麥克阿瑟傳》裏,由於美國政府嚴禁越境轟炸中國境內目標,鴨綠江大橋隻能炸毀北韓境內的那一部分,麥克阿瑟發出不無苦澀的感歎:“幾十年的軍旅生涯,我第一次命令隻能把一座大橋炸一半,而且是必須從大橋中間的分界線開始炸毀一半!”這個情節生動地反應出一個嫉惡如仇的將軍,與深謀遠慮的文官政府之間的矛盾。

《彭德懷自述》關於毛澤東因為同情北韓才力排眾議堅決出兵的回憶,被很多學者引用。不同情經曆了14年抗戰、3年內戰、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的國人,而去同情一個狂妄自大的戰爭狂,毛澤東對金日成惺惺相惜:“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麽說,心裏也難過。”

但是,毛澤東不是3歲毛孩子,一個視人命如草芥的暴君會因為他的那點同情心,與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英等國組成的聯合國軍為敵?毛的戰友也不會同意。

10月3日,斯大林收到了毛澤東發出的“暫不出兵”、建議北韓上山打遊擊的電報;10月5日,蘇共中央決定:為避免蘇聯直接與美國發生衝突,即使放棄北韓也在所不惜。世界大戰、核大戰可不是好玩的,何況美國還有使用原子彈的實戰經驗。但斯大林還想再做一次努力,看能不能把中共拖下水。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雙方的軍事結盟主要針對日本。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中共畏懼日本和急於攻占台灣的心理,致電毛澤東,胡說出兵很可能迫使美國放棄台灣,如果中國被拖入戰爭,“蘇聯也將同時被拖入戰爭,因為同中國簽有互助條約。這需要害怕嗎?我認為不需要,因為我們在一起將比美國和英國更有力量。如果戰爭不可避免,那就讓他現在就打”。斯大林甚至說,再往後拖幾年日本軍國主義就複活了,北韓將成為日、美的橋頭堡。

“蘇聯也將同時被拖入戰爭”,給毛澤東吃了一顆定心丸。何況,即便中共出師不利,大不了退回國內,美國不可能置歐洲於不顧,傾其全力對中共發動大規模進攻。於是,接到斯大林電報的當天,沒有後顧之憂的毛澤東徹底上了賊船,充當斯大林的幫凶,驅使上百萬炮灰為金日成政權殉葬,以換取蘇聯的援助,贏來共產革命的高潮。

二、誰贏得了韓戰

北韓在侵略戰爭初期勢如破竹,令毛澤東很是瞧美軍不起,曾在1950年8月9日的政府會議上嘲笑美軍“戰鬥力太弱,不如德、日軍隊。美帝是不可怕的”。由於他的一意孤行,中共傾盡全國的人力、物力,在韓戰中投下巨額賭注。戰果如何?打出軍威、國威沒有?

1950年10月19日,以彭德懷為司令的中共軍隊秘密入朝,21日與聯合國軍發生遭遇戰。初戰告捷,似乎驗證了毛澤東對美軍的判斷。毛澤東連發4封電報,逼得9兵團在缺乏禦寒衣物的情況下倉促入朝參戰,以致後來發生凍傷3萬多人、凍死4千人的嚴重後果。

11月2日,長津湖戰役打響,中共投入最精銳的9兵團的3個軍12個師、15萬人,狂妄、無知到了極點的毛澤東電令彭德懷等人,要求一次性殲滅美軍幾個師。在太平洋戰爭立下殊勳的美軍王牌部隊陸戰1師被分割包圍的消息,一度讓美國國內產生巨大的恐慌;11月18日,毛再次致電彭德懷:“美國人是可以戰勝的,美國軍隊比起蔣介石的某些能戰的軍隊其戰鬥力還要差些——美英法對我毫無辦法,悲觀情緒籠罩各國,隻要我軍多打幾個勝仗,殲滅幾萬敵軍,整個國際局勢就會改觀。”

長津湖戰役於12月24日結束,9兵團竭盡全力試圖實現毛澤東“殲滅幾萬敵軍”的要求。然而,雙方在武器、通訊、製空權、後勤保障體係等方麵的巨大差距,導致戰役結果令人大跌眼鏡:中共戰鬥傷亡、凍傷、凍死等損失合計高達6萬多人,“三個軍都因參加長津湖作戰受到損失而失去了作戰能力”。聯合國軍戰鬥傷亡6千多人,其中,陸戰1師陣亡604人、傷重死亡114人、失蹤192人,傷亡總數為4418人。

早在12月1日,9兵團就在向誌願軍總部發電報裏檢討作戰失利:“這次作戰打得很不好,不僅未能全殲美陸戰1師及第7師,反遭巨大減員,嚴重縮小戰力。”

1951年1月26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否決了彭德懷要求部隊後撤、休整的正確提議,命令“我軍必須立即準備發起第四次戰役,其目的是消滅二至三萬美軍和偽軍及占領大田-安東一線以北的地區”。

準備不足的彭德懷被迫匆忙發動第四次戰役。這次戰役不僅蒙受巨大的人員、領土損失,而且錯失了聯合國提出的有利於中朝的停火條件。

發生在砥平裏的戰鬥是第四次戰役中最為關鍵的一仗。1951年2月13日晚,駐守在砥平裏的美第8集團軍第2師23團和1個法國營的4千人,麵對中共軍隊數萬人的狂攻,毫無懼色,整整打了一個通宵,法國營外籍軍團的老兵甚至發動了反衝鋒,顯現出無與倫比的勇氣;14日晚,中共在砥平裏周圍部署了近9萬大軍,有數萬人再次發起驚濤駭浪般的狂攻,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有幾百人硬是突入了美軍用坦克炮、榴彈炮、迫擊炮、機槍、步槍構築起的防禦圈;15日,眼看砥平裏就要失守,美騎兵1師微不足道的援軍及時殺到,令損失巨大、心理已達極限的中共軍隊徹底崩潰。

陸戰1師英勇、出色的戰鬥,讓彭德懷根本無法從參加長津湖戰役的12個師裏抽調部隊去加強對砥平裏的進攻,極大地減輕了美第8集團軍的防守壓力。贏得砥平裏的勝利,更是令聯合國軍士氣大振,徹底扭轉了戰爭態勢。

1951年2月26日,美國《時代》周刊發表了喜出望外的社論:“陸戰1師突破自詡不敗的中國精銳軍隊的重圍到達興南,帶著裝備、傷員和俘虜起航前往釜山時,朝鮮戰爭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樣式了。長津湖作戰的消息、照片和電影對決定美國的政策,比大辯論中的所有言論作用都大。美國人民和得到加強的第8集團軍現在決心留在朝鮮!”

9萬大軍傷亡上萬,居然還是奈何不了一個小小的砥平裏!砥平裏戰鬥是在中下級參戰指揮員的堅決要求下停止的,這在中共戰史上非常罕見。為了讓後方的毛澤東不要再瞎指揮,彭德懷不得不親自回北京說明軍隊的艱難處境,試圖幫助毛澤東回到現實中來。但收效甚微,第四次戰役4月21日剛結束,彭德懷22日便在毛的要求下馬不停蹄地發起了第五次戰役。5月26日,毛澤東在電報中要求彭德懷:“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隻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

毛澤東的胃口小了,但一個營的美軍也不是那麽容易就能殲滅的。接替麥克阿瑟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利用中共軍隊補給困難,糧彈隻能維持7天的弱點,充分發揮聯合國軍火力強大和機械化程度高的優勢,致使中共在第五次戰役中遭到參戰以來最慘痛的失敗,傷亡高達20萬,1.7萬人當了俘虜,被迫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階段。

中共對日軍的畏懼由來已久,1940年10月30日的關家堖戰鬥,彭德懷指揮八路軍3個旅2個團的2萬多人,圍殲日軍岡崎大隊的5百多人,血戰兩晝夜,傷亡數千,而日軍僅傷亡2百多人。毛澤東終於開始明白,日軍的王牌部隊幾乎都是在太平洋戰爭中被美軍消滅的,美軍是一個比日軍更為可怕的對手。在中朝的一致要求下,斯大林同意開始停戰談判。

戰爭是政治的最高手段,難以想像打不贏而僅靠談判獲利的情況。1951年1月聯合國提出的談判條件包括由美、英、蘇、中四國代表討論台灣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遭到妄想把聯軍趕下大海的毛澤東的拒絕。現在,連續獲勝的聯軍兵強馬壯,不等美國開口,毛澤東自己都不好意思提什麽台灣和聯合國的代表權,7月5日提出的談判條件主要是回到戰前三八線和俘虜遣返問題。敬酒不吃的毛澤東吃了一大杯罰酒,可憐隻可憐中共的那些炮灰,哪個不是爹媽生養的?

占據戰爭主動權的聯軍,當然不可能把吃進去的又吐出來,堅持要在目前的戰線下停火,如果回到戰前三八線,根本沒得談。談判破裂,打了兩個月,聯軍又把中、朝打回到談判桌上,並被迫同意在目前的戰線下停火。金日成偷雞不成倒蝕一大把米,戰後領土麵積比戰前大為縮水。金日成滿以為這下可以達成停火協議,不料,不成問題的戰俘遣返又成了大問題。

本來,聯軍想用11.2萬名北韓戰俘、2.08萬名中共戰俘換回被中朝方麵俘虜的4417名美英籍戰俘和7142名韓國戰俘。然而,上萬名中共戰俘堅決不願回到中共統治的大陸,為此不惜自殺、自殘,這種“不自由,毋寧死”的決絕和發自內心的對中共獨裁統治的憤恨,極大地震撼了自由世界,《紐約時報》等新聞媒體呼籲聯軍千萬不要在戰俘問題上向中共妥協。在輿論的壓力下,考慮到強製遣返不僅有違自由、正義的原則,還會導致戰場上的敵人不願投降(反正要被遣返),聯軍改變了態度,1952年5月明確表示戰俘自願遣返的原則不可動搖,要打就奉陪到底。美國總統杜魯門說:

“所謂共產主義是無視人類的尊嚴和人類自由的一種製度。我們決不能同意將那些渴望自由的人們強製地遣返到那樣的製度之中去。”

戰俘自願遣返而不是俘虜全部(強製)遣返,意味著反共戰俘可以選擇前往民國(台灣)和韓國,上萬名中共戰俘將用腳投票,表達對“新中國”的唾棄。“誌願軍”戰俘誌願投向台灣的懷抱,還有比這更辛辣的諷刺嗎?氣得發瘋的毛澤東,斷然拒絕金日成關於停戰的哀求。與捍衛韓國的自由一樣,為了讓那些自願離開共產黨政權的戰俘能夠獲得自由,聯軍不惜繼續戰鬥下去,實在令人感佩。

1953年3月支持毛澤東的斯大林死後,蘇共中央厭倦了曠日持久、耗費巨大、沒有勝利希望的韓戰,要求中共不要在戰俘問題上繼續拖延下去,毛澤東隻能同意。7月27日,在北韓領土比戰前整整少了2400多平方公裏、戰俘自願遣返的情況下,停戰協定簽字。

聯合國軍無可爭議地贏得了韓戰的勝利:軍事上,達到了捍衛韓國的預期目的,還占領了原本屬於北韓的2千多平方公裏的土地;政治上,在停戰談判中掌握完全的主動,原則性要求全部得到滿足。

1953年11月1日,《紐約時報》發表題為《紅色滑鐵盧》的文章:“共產黨勸說戰俘回國的努力持續得越久,板門店附近的‘解釋’帳篷區就越像是他們的滑鐵盧。在這裏他們正遭遇著最丟臉的失敗。”

1954年1月,選擇前往台灣的14235名反共戰俘,向世人宣告中共戰場之外又一次可恥的失敗,“誌願軍”的謊言大白於天下。他們在台灣的人生旅途,並非都是一帆風順,有的也曆經坎坷,但無論如何,比起那些回到大陸、在後來的曆次政治運動中飽遭摧殘的6千多名親共戰俘,簡直是天壤之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