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貼]有關鬆骨峰戰鬥的一些真相

(2009-09-23 16:00:21) 下一個
[轉貼]有關鬆骨峰戰鬥的一些真相

既然從美方及韓方的紀錄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美第二師的戰鬥主力,包括韓國第3團及土耳其旅部分單位,的的確確是從龍源裏方向突圍而出,而且蒙受極大損失;僅第23團及部分炮兵跟隨在美第25師後往西南安州方向撤退,損失較少。但是,曆來公開的誌願軍史料卻宣稱第113師11月30日在龍源裏成功擋住美第2師的部隊,讓其突圍沒有得逞。

如《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第107-108頁稱:

“10月29日,美第9軍軍長庫爾特得知美第2 師部隊在龍源裏受阻的消息之後.命令英第27旅立即北上,接應美第2師南下。30日,英第27旅進至龍源裏以南地區。美第2師則以第9團開路.師主力跟進,由軍隅裏地區南下。此時,美第2師指揮4個步兵團(包括南朝鮮7師第3團),並配屬土耳其旅和6個炮兵營、2個坦克營及一批特種兵分隊,總兵力達2萬餘人。

美英軍在大量飛機、坦克和炮乒的支援下,南北夾擊,向誌願軍第113師三所裏、龍源裏陣地猛攻。誌願軍在龍源裏地區擔任阻擊任務的部隊隻有4個營,但官兵們以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頑強戰鬥,頂住了美英軍潮水般的輪番進攻,牢牢地守住了陣地,使南撤和北援之敵相隔不到1公裏,卻隻能相望而不能會合,徹底粉碎了美第2師由此處向順川突圍的企圖。

誌願軍第38軍主力及時趕到,於30日晨占領龍原裏西北龍興裏、雙龍裏地區,將南撤的美第2師和土耳其旅攔腰截成數段,與敵展開激戰。

...

戰至30日16時,美第2師逐漸被誌願軍壓縮至數個狹小地域之中。30日17時,第38軍在第40軍、第39軍配合下,向被圍之敵發起總攻。以團為單位,兵分多路猛烈衝擊。戰至12月1日8時,基本打亂了美第2師的建製。

...

美第2師從龍源裏突圍無望,且在誌願軍各部猛烈突擊下處於被分割的混亂狀態,為擺脫被各個殲滅的命運,被迫收棄大量輜重裝備,於12月1日8時開始轉向安州方向突圍。”

另如《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若幹問題研究》第7-8頁:

“在西線,第113師堅守陣地,牢牢封閉美第9軍後撤通路,使南撤北援之敵相距不足1公裏,卻隻能相望而不得會合。正麵進攻和側翼攻擊的誌願軍主力奮勇戰鬥,將美第9軍壓縮於軍隅裏至龍源裏狹小地域,穿插分割,各個殲滅。戰至12月1日,殲滅土耳其旅大部,予美第2師以殲滅性打擊,並重創美騎1師和第25師。誌願軍第42軍因前進受阻,未能完成占領肅川切斷美軍退往平壤後路的任務。美第9軍餘部轉到安州,會同美第1軍經肅川撤往平壤。西線作戰至此基本結束。”

但是,最近中國軍事博物館新編的《抗美援朝大事記》中,說法就有所保留,不再說成功封鎖,僅說進行戰鬥:

“(11月)29日

...

誌願軍第38軍113師在三所裏、龍源裏地區同美軍第25師(按:應是第2師之誤)、騎兵第1師、英軍第29旅各一部進行戰鬥。戰至12月1日結束,斃傷俘聯合國軍8000餘人。

...

(12月)1日

...

美軍第9軍在誌願軍部隊猛烈攻擊下,被迫遺棄大量輜重裝備,向安州方向突圍。誌願軍各部乘機各個殲擊。誌願軍第40軍緊緊尾追逃敵於當晚占領安州。 ”

說法雖有改善,但畢竟仍非實情。近年來比較通俗的作品,如徐焰《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曆史回顧與反思》,王樹增《遠東朝鮮戰爭》也都僅稱戰鬥,而不稱阻斷突圍,庶幾無違於史實,但是仍然沒有把真相呈現出來。

對於美軍傷亡程度的描述,也有些差池。《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第五章“第二次戰役西線作戰”第109頁中引用美國陸軍官方戰史有關美第2師損失資料,稱:

“據美國陸軍官方戰史透露,美第2師在清川江地區的戰鬥中,遭受殲滅性打擊。至12月1日,該師按戰時編製18000人,戰後收攏人員時,隻剩下8662人,重裝備丟失殆盡,單兵裝備丟失達40%。”

《抗美援朝戰爭史》此處對資料的引用處理頗有錯誤之處。根據該頁注釋二所列的引用出處,Mossman《Ebb and Flow》第126-127頁,正和上麵表一的出處相同,其原文是:

“These losses represented one-third of the division\'s actual strength of 15,000 on 15 November, and when reconciled with nonbattle casualties, replacements, and returnees, left the division 8,662 men short of authorized strength. Equipment losses were equally heavy. In addition to hundreds of trucks and trailers, the major losses included 64 artillery pieces, almost all of the 2d Engineer Combat Battalion\'s equipment, and between 20 and 40 percent of the signal equipment carried by the various division units.”

譯文應該是:

“這些損失相當於該師11月15日時實際兵力15000人的三分之一,當和非戰鬥傷亡、補充人員、以及歸隊官兵合計起來後,該師比編製人數少了8662人。裝備的損失也同樣地慘重,除了數以百計的卡車和尾車,主要的損失包括了64門火炮,第2戰鬥工兵營幾乎全部的裝備,以及師屬各單位所攜帶的通信裝備的20至40%。”

在文字翻譯上,《抗美援朝戰爭史》不僅對8662人這個數字的意義有所誤譯,並省略了役前實際兵力數字而單提編製人數,讓人誤認美第2師損失近萬人,更多出了一個沒有根據的單兵裝備丟失率。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現象?為什麽經過50多年的歲月,聯軍方麵資料也是可以很容易地取得,卻仍然對史實避而不提?答案很可能隻是為了一封電報及一篇文章。

一封電報,自是那封“萬歲軍”的電報。根據時任誌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將軍的回憶(《在誌願軍總部》第三章第五節,第84-85頁),有關第38軍的戰況是在12月1日的淩晨報到誌願軍總部。這個戰況報告當然不會是詳細到連營級的戰鬥細節,隻會是第38軍地域的大致作戰形勢。由於沒有辦法參考到原始記錄,隻能從誌願軍總部後來的電文猜測,應該是報告對龍源裏、三所裏的成功封鎖,堵住了突圍行動。進一步考慮到誌願軍當時薄弱的通信能力,特別是前一天(30日),第38軍主力正向龍源裏、三所裏靠攏運動中,通信更無保障,所以這個戰報應該是遲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戰報。如果推測這是下午、甚至中午時第一線部隊的戰況報告,從團、師、軍層層綜合上傳到達誌願軍總部時已過午夜,並不為過。30日中午至下午,在大體形勢上,第38軍的確是暫時擋住了美第2師往龍源裏方向的突圍行動,如果是這樣的戰報,並不算錯。

但是這個戰報到達誌願軍總部後,卻引起了連鎖反應。杜平主動向彭德懷建議,用司令部和政治部的名義發電報表揚第38軍。

杜平的這個建議,跟誌願軍的指揮組織與單位編成有相當關係。眾所周知,誌願軍西線部隊的編成以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部隊為主,而彭德懷從第一野戰軍過來指揮,對於部屬的性格、能力並不深知。第38軍在第一次戰役中行動遲緩,未能及時堵住美第2師的後路,曾經惹得彭德懷大為震怒,聲稱不惜要斬馬謖,更詢問原為四野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的杜平有關第38軍及其軍長梁興初的作戰能力問題,杜平當時還為第38軍緩頰(見《在誌願軍總部》第二章,第49-50頁)。緩頰歸緩頰,到了第2次戰役,38軍軍部還是來了個副司令員韓先楚,名義上是就近指揮左翼42軍及38軍的作戰,實質上恐怕多少也有點看牢38軍的意味。

由於有前麵這個過節,此時聽到第38軍部隊堵截住美第2師突圍行動的戰報,杜平想要藉機激勵第38軍老戰友們的士氣,想來也是合理的。由政治部寫出的電文初稿是:

“三十八軍並轉各軍:

此次戰役,我三十八軍發揮了優良的戰鬥作風,尤其一一三師行動迅速,先敵占領了三所裏、龍源裏,阻敵南逃北援。敵雖在百餘架飛機與百餘輛坦克終日轟炸掩護下,反覆突圍均未得逞,致戰果輝煌。特通令嘉獎,並祝你們繼續勝利!

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政治部”

但是此稿經彭德懷批閱後,發出去的卻被改為:

“梁、劉轉三十八軍全體同誌:

此戰役克服了上次戰役中個別同誌某些過多顧慮,發揮了三十八軍優良的戰鬥作風,尤以一一三師行動迅速,先敵占領三所裏、龍源裏、阻敵南逃北援。敵機、坦克各百餘,終日轟炸,反覆突圍,終未得逞,至昨(三十日)戰果輝煌,計繳僅坦克、汽車即近千輛,被圍之敵尚多。望克服困難,鼓起勇氣,繼續全殲被圍之敵,並注意阻敵北援。特通令嘉獎,並祝你們繼續勝利!中國人民誌願軍萬歲!三十八軍萬歲!

彭鄧樸洪韓解杜”

對這個電報,傳統上以“三十八軍萬歲!”為注意焦點,也成為第38軍的“萬歲軍”名號的由來。但若仔細比較前後文稿,可以看出彭德懷特地點出對第一次戰役中“個別同誌”的不滿,這裏“個別同誌”指的應該就是軍長梁興初。彭在此處重提舊事,可能是因為還無法完全放心。接著更在“戰果輝煌”前加上“至昨”二字,且提到被圍之敵尚多,有待阻援全殲,這代表了他對戰鬥結果未知的憂慮,也側麵驗證了前述傳遞到誌願軍總部的戰報可能是暫時態勢戰報的推測。

從電文初稿來看,杜平的政治部可能過度熱心,隻從士氣、軍心方麵著眼,所以擬出了一道純粹嘉獎的電文,把話說得過早、過滿。彭德懷可能對第38軍是否能夠持續切斷美第2師的部隊,完成圍殲任務仍有疑慮,而對於政治部擬出的電文初稿又不好全麵推翻,所以把整個電文口氣改得比較委婉一點。這一方麵是鼓勵、一方麵也是提醒,而不是純然的嘉獎。

實際上情況的發展,卻也正如彭德懷所擔心的,第38軍阻而未斷、圍而未殲,美第2師的部隊最終還是突圍而出。從時間先後來推測,當誌願軍總部把這封電文發到第38軍的時候,可能與美第2師的最後一批突圍車輛(第503炮兵營的車隊)通過葛峴隘口的時刻相差不遠。

問題是,不管口氣怎麽委婉,這個電報卻被廣為宣傳,變成38軍曆史的一部份,夾雜在戰役勝利的光輝下,自然無人能公開深究細節上的失誤,恐怕連彭德懷都無法改口。不過,以其粗豪的個性,稍後得知38軍又讓到口的獵物兔脫,不知當場會有什麽樣的反應?

一篇文章,自然是作家魏巍根據鬆骨峰戰鬥寫出的“最可愛的人”一文,透過宣傳廣為周知,成為抗美援朝文學的代表作。但是,宣傳過度的結果,反而妨礙了對史實的了解,且不說隱瞞了是否堵截住美軍的真相問題, 就對當時當地親身參與該處戰鬥的其他誌願軍官兵來說,也是不公平的。一場戰鬥的發展所牽涉到的是部隊間的協調合作,是集眾人之力的生死對抗,縱有少數英雄,也應予適當定位,不當過度突出少數人的事跡,而造成其他人無所貢獻的印象。中國曆來戰史資料過度強調個人英雄角色,這種特重“孤膽英雄”的寫作,反而遮蔽了對其他人功績的平衡評價。

鬆骨峰的戰鬥,向來過度強調335團1營3連的角色,而忽略了其他的參戰部隊。事實上,此處的戰鬥是335團集全團之力對聯軍約2個營兵力(美第9團兩個營共約2個連兵力、韓第3團投入約2個連、土耳其軍2個連)的戰鬥,並非僅僅一個步兵連獨力作戰。固然3連傷亡可能最慘烈,但是其他各連一樣挨飛機轟炸、被坦克炮擊,所承受的壓力並不亞於3連。當時335團主力兩個營在東側,僅1營在西側,要清除公路兩旁山頭的封鎖火力,可不會隻攻西側。而從美軍的記錄來看,他們也發覺在公路西側也就是鬆骨峰一側的阻擊兵力遜於東側,所以才有09:00後美第9團將第2營部隊東移增援第3營部隊、讓公認戰力較弱的韓軍來攻擊公路西側之舉,這說明了戰鬥焦點是在東側才是。

向來中方戰史資料都稱鬆骨峰陣地屹立不搖,其實多少有些避重就輕、模糊焦點。從美軍資料來看,他們部隊對公路西側攻擊從06:30至09:30僅約3個小時,接著換過韓軍部隊進攻從11:00至13:00約2個小時,然後車隊開始沿公路逕行突圍撤退,已經放棄攻占山頭陣地,鬆骨峰陣地自然是屹立不搖。問題是,第335團的任務是封鎖公路、防止美第2師突圍,而不是固守山頭陣地。固守山頭陣地隻是要達成任務的手段而非目的,陣地未失而美第2師仍然突圍,自然不能算是成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