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沈誌華談朝鮮停戰談判

(2009-06-15 15:45:04) 下一個
沈誌華談朝鮮停戰談判

2009-06-14 東方早報 張明揚

  2009年5月27日,朝鮮突然宣布退出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協定,宣稱“朝鮮半島將回到戰爭狀態”。全世界仿佛突然明白過來,五十六年前結束的那場戰爭僅僅是個“暫停”而已,雖然長了點。在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國際史中心主任沈誌華看來,“打了三年,談就談了兩年多”朝鮮停戰協定並非真正結束戰爭的終戰和平條約,對當年的談判的考量應置於中蘇同盟的大背景當中。

  朝鮮宣布退出1953年停戰協定,這協議怎麽說退出就退出了?

  沈誌華:談判是雙方進行的,但朝鮮停戰談判這個雙方的主體都很模糊。人家那方實際上並不是我們通常說的美國,而是聯合國軍,雖然我們當時都說“是打著聯合國旗號”什麽的,但聯合國的確做過決議成立聯合國軍的,就和現在的維和部隊差不多。而中朝聯軍這邊呢,沒有個正式的談判方,美國當時不承認朝鮮,中國也不是作為政府參加談判的。談判實際上是軍方對軍方的談判,聯合國軍代表與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代表的談判,並不是通常理解的美國政府與朝鮮政府或中國政府簽了個協議。在法律意義上,朝鮮停戰談判其實是兩邊的軍方說咱不想打了,簽個字而已。

  停戰協定其實也不具備和約性質?

  沈誌華:國際法意義上,這是一份暫停戰爭的“停戰協議”,而並非真正結束戰爭的終戰和平條約。雙方並沒有說戰爭結束了,還缺一個正式的和平協議,五十多年了。

  可就這麽個法律約束不強的協議也是幾經波折啊。

  沈誌華:停戰談判特別複雜,得從頭說。朝鮮戰爭從一開始打,就在談。仗打了三年,談就談了兩年多。戰爭是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美國人後來出兵,仁川登陸後一口氣打過了三八線,這時候美國人一點都不想談。但到10月19日誌願軍出兵後,事情就大了,擔心戰爭擴大的國際輿論開始呼籲和談。隨著中朝聯軍一路順利南下,和談的呼聲越來越高。

  到了1951年初,誌願軍已打過了三八線,占領了漢城,印度等國這時候在聯合國提交了著名的“十三國提案”。這個時候實際上是中朝進行停戰談判的最好時機,這個提案對中方和朝方都特別有利。但結果,戰場上正得勢的咱們這邊拒絕談,實際上,美國這個時候其實並不想停戰,戰場上吃了虧,忍不下這口氣,談判就等於城下之盟,但繼續往下打吧,盟國都反對,主戰的美國在聯合國中特別孤立,無奈之下隻好同意談判。中朝此時一拒絕,美國正好得理了:這不是我不想停戰吧,是對麵不想停。此時原先偏向中朝的國際輿論開始對我們不利了,連美國都同意談判了,就你中國不同意,結果聯合國那邊什麽製裁啊、封鎖啊也都來了。

  軍事上此時誌願軍也很不利。當時我們對戰爭的整體判斷都出現了偏差,認為美國軍事上很困難,想尋求喘息時機,所以操縱聯合國要求停戰,所以我們得宜將剩勇追窮寇。其實啊,是誌願軍這個時候更需要喘息的機會,後勤跟不上,人吃不上個飽飯,彈藥也供給不上。

  三次戰役之後誌願軍的戰鬥力是否有所減退?

  沈誌華:還要往前,第三次戰役其實已經很勉強了,慘勝而已。彭德懷此時還是很清醒的,很多發回國的電報都將誌願軍當時的困難處境說得很清楚。美國逮到這個得理的機會之後,1951年2月就開始組織反攻,結果一打中朝聯軍就一路從漢城退回了三八線以北。從2月到5月這四個月,雙方處於拉鋸戰的態勢,誌願軍這邊雖然勉強能和美軍對峙,但還是處於劣勢。

  1951年6月,中國開始考慮和談,蘇聯方麵出麵促成了7月的和談。但美國人這時其實並不是真心想談判,在談判桌上不斷製造事端,8月份還發動了夏季攻勢,同時也轟炸了中朝代表團駐地,直至談判進入了無限期休會。簡單來說,這時是我們想談,美國人不想談。但在此期間,誌願軍在軍事上也逐步恢複了元氣,在裝備上與兵員補充上均做好了準備。到1952年4月的時候,我們這邊也不大想談了。美國人這時反而著急了,簽訂對日和約等一係列政治目標都已經完成了,就不想打了。等美國想談的時候,我們又不想談了。

  又一個變數出現了。此前一直主戰的朝方此時不想打了,主張寧可在談判中讓點步,也要盡快停戰,美國的轟炸實在太厲害了,給朝鮮造成的損失很大。而中國這個時候的態度也很簡單,談判可以,但不能按照美國人的條件來談。談判一共有五大內容,什麽邊界問題啊中立國問題啊雙方其實已經達成了協議,隻剩下一個戰俘問題僵在這了。中國主張戰俘完全遣返,美國人那邊卻主張按比例遣返或自願遣返。具體說的話,朝鮮戰俘中有很多人是在韓國那邊招來的兵,美國人認為這些人要釋放也是回到韓國這邊的家;而在誌願軍那邊,也有類似的情況,美國人認為這些人釋放後想去哪也應該遵循自願原則,後來的確也有些人去了台灣。

  斯大林更為支持中國在談判中的強硬策略,這樣的話邊談邊打打就持續下去了。但等1953年初斯大林逝世之後,蘇聯對朝鮮戰爭的態度發生了方向性的轉變,包括貝利亞、馬林科夫等人都不想打了,建議中國在談判中主動讓步。我們對此雖然不大滿意,但還是接受了蘇聯的建議。但中方也主張,在可能的條件下,還是要爭取最好的結果。

  韓國人好像也不太想停戰吧。

  沈誌華:在談判還在進行的時候,韓國突然宣布就地釋放戰俘,打開戰俘營,愛去哪去哪,這讓美國人都很惱火,明擺著破壞和談唄。李承晚這時還放出話來,如果談判結果不理想,韓國軍隊單方麵將戰鬥到底。中國決定給李承晚一個教訓,發動了金城戰役,命令誌願軍重點打擊韓國軍隊,一直打到了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議簽字當天,收複了近兩百平方公裏的土地。李承晚為什麽不想停戰呢?他認為再努把勁,就可以統一了。李承晚和金日成的戰爭目的其實是一致的,就是統一全朝鮮;而美國和中國對戰和的態度更多是基於軍事的考慮。

  有種說法是,停戰協議最後達成的原因是美國威脅要用核武器。

  沈誌華:說原子彈起作用其實是一個巧合。美國戰略空軍等之前的確開會談到了這個,如果談判再次破裂,就考慮使用原子彈。但實際上中國當時並不知道美國人的這個決定,更談不上受此影響了。現在有電報顯示,蘇聯在協議最後簽字前就建議中國,接受美國條件得了。也就是說,中國最後階段在談判桌上的讓步並不是來自美國的核訛詐,而是由於蘇聯方麵的因素,隻是時間點正好和美國那邊核彈的事情碰上了。

  蘇聯在談判中這麽強勢,在戰爭中貢獻大麽?

  沈誌華:貢獻非常大,空軍就是蘇聯誌願軍在打啊。中朝的武器裝備也幾乎都是蘇聯供應的,包括槍支、飛機、大炮、卡車等等。中國那會武器還不能生產,隻能生產彈藥,但大概還不夠總消耗的四分之一。我們那時候可以說是全副蘇式裝備。

  毛澤東對最後的談判結果應該有些保留吧。

  沈誌華:毛澤東後來曾對蘇聯大使說,從純軍事觀點來看,再給他一年時間的話,誌願軍可以一直打到三八線以南的洛東江。我覺得真打起來未必能有如此樂觀,也就事後這麽說說,其實就是表達一下他不想在談判中讓步的意思。毛澤東的自信是有一定現實基礎的,誌願軍實際上是越戰越強,無論從兵力、裝備、士氣還是彈藥儲備等方麵來看,軍事實力在1953年時處於入朝以來的最佳狀態。但美國也不弱啊,你金城戰役打得好是因為打韓國人啊,但韓國人的戰鬥力哪能和美國比啊,差遠了,真和美國人全麵開仗就很難說了。

  與三八線相比,停戰協議確定的軍事分界線誰更占便宜點?

  沈誌華:總的說還是美韓占便宜一些。三八線是一條直線,但分界線是S形的。要不是我們最後在金城戰役中又突破一些,朝鮮這邊吃虧得更多。

  朝鮮在停戰談判中的介入並不多,這和他們中後期在戰場上的表現有關吧。

  沈誌華:朝鮮戰爭前期的時候,朝鮮人準備得比較充分,打得比較猛,而韓國和美國一開始則是缺乏準備的。但朝鮮的進攻缺乏戰術,除了四野成建製劃過來的那兩個朝鮮師,朝鮮軍隊基本上是沒打過仗的。等後來打過了三八線,俘虜了很多韓國人加入軍隊,但這些人作戰也不積極,軍隊的戰鬥力下滑得很快。實際上在美軍仁川登陸之後,朝鮮軍隊幾乎已全軍覆沒。後來的部隊基本上都是征的新兵,盡管也接受了一些訓練,但也就教教他怎麽使用武器就得了,談不上什麽戰鬥力。等誌願軍入朝之後,地麵戰爭主要就是誌願軍打,天空是蘇聯人幫著打。

  在談判中也是如此,朝鮮也缺乏話語權。隻是因為戰場在朝鮮,中國比較尊重他們,什麽事都和他們商量,彭德懷也多次強調要尊重朝鮮的同誌。

  停戰協議最終還是沒有進一步過渡到和平協議。

  沈誌華:在簽訂停戰協議的時候,雙方也曾達成共識,這是軍事上停火,隨後還要搞個和平協議,正式結束戰爭狀態。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本來是有機會完成這一和平協議的,但美國當時憋氣得慌,對朝鮮戰爭沒有擊敗中國還是覺得窩囊,不想給中國提供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國與國的正式談個判,你中國就成了正常國家,我們就開始交往了,哪裏有這麽便宜。這其中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新中國在聯合國代表權的問題,美國一和中國談判就得麵對這個問題,你承認不承認呢?而如果沒有這個正式結束戰爭狀態的東西,美國無論在法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可以繼續敵視中國,繼續封鎖你。

  所以,我覺得在日內瓦會議上,美國是有意不和你解決這個和平協議問題的,有關談判也就沒談下去。

  這事就這樣被撂在那了?

  沈誌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已經很糟糕了,雙方的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態。1954年年底發生了金門炮戰,1958年底又發生第二次台海危機,哪裏有坐下來談東西的機會啊。

  這樣說來,主要是中美關係而不是朝韓關係影響了和平協議的簽訂?

  沈誌華:那當然。中美幾十萬大軍都駐在朝鮮半島上。誌願軍在1958年才撤出朝鮮,而在美國那邊,誌願軍撤時還是不敢撤,怕再出事,就一直這麽呆下去了。

  和也徹底和不了,打也打不下去。

  沈誌華:停戰談判的結果是比較符合雙方軍事實力在戰場上的對比的,雙方都沒有在談判桌上丟掉什麽東西,基本上是勢均力敵了。你讓美國人打,他也打不下去,打了也占不到什麽便宜;誌願軍繼續打啊,也不會有想象中那麽樂觀。

  就戰爭本身來說,你也不能說誰打勝了,還是算平手。什麽叫打勝了,當然不能說誰傷亡小就勝了。所謂勝負,是說你當初設計的戰略目標是否達到了,雙方誰都沒有達到。誌願軍原來是想把美軍趕下海去,美軍原先是打到了鴨綠江了,那後來不是還是被趕回三八線了。

  但是在心理上,我們算是打贏了。我們一弱者和強者打成平手,在心理上我們是不是覺得自己贏了,美國是不是覺得自己敗了。所以美國人對朝鮮戰爭一直耿耿於懷,你看美國人拍二戰越戰的片子那麽多,朝鮮戰爭的有幾部,覺得寒磣啊!

  誌願軍曾有機會打贏這場戰爭麽?

  沈誌華:絕對有。1951年初的時候如果接受了聯合國十三國的和談建議,我們當然算贏了,我們是在前兩次戰役大勝,占領了漢城的情況下接受和談,時機多好啊。當時的談判條件是完全有利中國的,比1953年的好多了。當時給出的條件是,隻要中國接受停火,立即召開國際會議,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解決台灣的歸屬問題,解決遠東安全問題,一共有五條,都是有利的。如果當時接受了十三國提案,無論在外交上、政治上、包括軍事上對中國都有好處。當時實際上誌願軍已經打不動了,就算美國後來再次發動戰爭,我們也贏得了喘息機會,更別提國際上的同情肯定轉向我們了。

  為什麽放棄這次機會呢?

  沈誌華:這還真不是當時我們這邊的原因,主要就是蘇聯和朝鮮不願意談。朝鮮那會啊,別看後來不想打了,當時戰爭熱情特別高,想一鼓作氣把美國趕走得了。蘇聯那邊呢?中國大使那時去問蘇聯外交部副部長了,說現在要求談判,你們是什麽態度啊?副部長回答得還挺外交辭令,說這讓他想起了一句中國古話,叫“趁熱打鐵”。這什麽意思啊,讓你繼續打唄。中國大使一聽,這是在傳達斯大林的意思了。我們這邊也有問題。出兵前是過於小心,前兩次戰役打勝後,又有些輕敵,對戰局過分樂觀了。毛澤東給斯大林的電報裏說美國人也沒什麽,就是會賣襪子,吃罐頭。這樣也就沒去頂來自蘇聯和朝鮮的壓力,繼續打下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