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貼]加入東北共軍部隊作戰的朝鮮族群體秘聞

(2009-06-14 12:03:41) 下一個
[轉貼]加入東北共軍部隊作戰的朝鮮族群體秘聞

國共三年內戰時期,在中共東北軍隊中,有六萬多名朝鮮族官兵,以其英勇的獻身精神與戰鬥意誌,聞名於東北戰場。
        
  一、組建朝鮮人民軍隊沿革

  東北共軍部隊中的朝鮮族官兵,最初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由關內各個解放區奔赴而來的朝鮮義勇軍,及延安的朝鮮族軍政幹校成員的骨幹,隨同進入東北的中共十餘萬大軍出關,爾後分遣北滿、東滿、南滿等地區,逐漸發展壯大而來。

  1945年8月11日,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在延安發布第六號命令,要求:現在華北對日作戰之朝鮮義勇軍司令武亭、副司令樸孝叁、樸一禹立即統率所部,隨同八路軍及原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消滅敵偽,並組織在東北之朝鮮人民,以便達成解放朝鮮之任務。

據此,在太行山八路軍前方總部的朝鮮義勇軍和在延安的朝鮮族軍政於校數百人,均於9月開始出發,10月下旬進入東北;跟隨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部隊出關的部分朝鮮義勇軍武裝力量,則先於9月6日進駐沈陽。11月7日,集中在沈陽的朝鮮族義勇軍召開軍人大會,編組七個支隊,分派到各地進行擴軍。後因司令武亭帶領部分武裝人員奉命回歸朝鮮祖國,實際組成第一、第叁、第五、第七等若幹支隊。組建擴軍具體情況是:

  第一支隊:支隊長王子仁(崔仁),政委方虎山。初期僅有60餘名骨幹,爾後經撫順、本溪等地赴通化地區開展擴軍。1945年底,由通化、柳河、清原叁個朝鮮族中隊和集安、桓仁兩個朝鮮族大隊,正式合編為朝鮮義勇軍南滿第一支隊,轄六個大隊。
1946年2月16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將該支隊易名為“李紅光支隊”,任命金維為司令員,方虎山為政委,王子仁為副司令員,李林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韓景為參謀長,安彬為副參謀長。19日,在通化市降重舉行楊靖字支隊、李紅光支隊成立大會,保安司令何長工宣讀總部命令,政委吳溉之授旗。該支隊成立後,即在通化一帶擔任保衛地方和剿匪任務,支隊總兵力達5000餘人,主要在南滿進行遊擊戰爭。

  第叁支隊:支隊長金澤明.政委朱德海(吳基涉)。1945年11月19日,朱德海、李德山等19名朝鮮義勇軍骨幹,由沈陽乘車抵達哈爾濱,與哈市保安總隊朝鮮族獨立大隊金澤明部會合。25日,在賓縣蜚克圖,正式改編為朝鮮義勇軍第叁支隊。1946年12月,該支隊直屬鬆江軍區,後改為獨立第八團,總兵力3000餘人。自同年4月及中共收複哈市後,該支隊一直擔負哈市衛成任務,並抽出部分參加土地改革。

  第五支隊:支隊長李益星,政委樸一禹。1945年11月21日,該支隊乘火車抵達吉林市,因蘇軍不同意其東進,遂暫在附近地區停留。12月8日,文正一率領先遣隊30餘名武裝骨幹進入延吉。李、樸率領支隊主力400餘人,於1946年初開抵延吉。3月,以朝鮮義勇軍第五支隊為骨幹,加上一部分漢族幹部,與當地新建立的四個警備團擴編成警備第一旅,總兵力6000餘人,主要擔負延吉地區衛戍任務。

  第七支隊:支隊長崔明,政委樸勳一。1945年11月21日,崔明等隨同第五支隊乘車抵達吉林市,編為吉林保安第七支隊。12月初,吉林保安第一總隊及第七支隊進駐樺甸。1946年1月,保安第七支隊正式易名為朝鮮義勇軍第七支隊。3月,第七支隊改編為樺甸縣保安團,後編為吉南軍分區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二團。該部主要活動在吉南地區。


  第二部分,是曾長期堅持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抗聯人員,其中隨同蘇軍返回中國的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中的朝鮮族指戰員,主要集中在延吉地區。

1945年9月6日,抗聯教導旅第二營副營長薑信泰及全運畢、金萬益、樸洛權等30多人乘機飛抵延吉,即在朝鮮族聚居區大力發展武裝。到10月底,在延吉、汪清、和龍等,相繼組建起叁個警備團,總兵力7000餘。

同時,中共東北黨委委員金光俠率領一批抗聯幹部,進入牡丹江地區開展建軍工作。另留在當地的抗聯人員值日本投降之際,也紛紛組建起朝鮮族武裝。如北滿勃利的全鎮浩,在原部分村屯朝鮮族自衛隊基礎上,建立起有300多人的朝鮮族大隊。

  這些來自各方麵的朝鮮族武裝骨幹力量,在中共的統一領導下,融於朝鮮族同胞中,影響與帶動朝鮮族同胞們投入中國的內戰,爾後以朝鮮族骨幹武裝為主,相繼組建起來第一五六、第一**、第一六六這叁個正規師。

  1、東野第一五六師。1948年2月,吉林軍區抽調吉敦軍分區獨立第叁團,獨立第六團和吉南軍分區獨立第七十一團,合編為獨立第六師,以吉敦軍分區機構為師直單位。師長鄧克明、政委鍾人仿,全師8600餘人。4月,吉東叁團1200人補入六師。 7月,獨立六師調歸東北軍區指揮。11月,獨立六師改稱第一五六師,轄第四六六、第四六七、第四六八團,配屬第四十叁軍建製。12月,全師1.1萬餘人隨野戰軍進關,參加中國內地的各類戰鬥。

  2、東野第一**師。1948年4月,由吉南軍分區獨立第七十二團兩個營、鬆江軍區第八團、牡丹江軍區獨立第叁團,合編為獨立第十一師,以吉南軍分區機構為師直單位。師長王效明,政委宋景華,副師長李德山,全師共7000餘人。8月,東北軍政大學學員(排級幹部)140人分配到該師。
11月,延邊軍分區補充該師新兵2000餘人。12月,吉林軍區警衛團1100餘人、獨立第四團近百人、參謀訓練隊20人及其他方麵19人(全係朝鮮族)補入該師。獨立第十一師成立後,直屬東北軍區指揮;11月,獨十一師改稱第一**師,轄第四九O、第四九一、第四九二團。長春解放後,該師擔任衛成長春的任務。

3、東野第一六六師。1948年4月,李紅光支隊奉命改編為獨立第四師,師長王子仁(後是劉子儀),政委方虎山,參謀長盧哲用,政治部主任洪林,直屬遼寧軍區建製(不久改隸遼北軍區指揮)。11月,獨立第四師改稱第一六六師,轄第四九六、第四九七、第四九八團,改歸東北軍區指揮。

  二、國軍一係列的策反行動及失敗結局

  1945年12月至1946年6月期間,由於國軍精銳大舉進攻且深入東北,戰局形勢對中共方麵嚴重不利,也導致東滿新組建之中共地方武裝紛紛叛變。在各地眾多武裝叛變事件中,唯朝鮮族武裝變質較少,且鬥爭意誌較堅決。如磐石縣大隊共叁個連,其中兩個連係由朝鮮族戰士組成。5月底,縣委率領縣大隊撤退至細林區大黑崴子時,漢族連發生動搖,縣委當即依靠兩個朝鮮族連將其繳械,迅速平息叛亂。另敦化縣八個武裝大隊,除一個朝鮮族大隊外,其餘七個大隊均先後向國軍叛變。

  正因如此,國府東北行營(後改稱東北行轅)在沈陽專門成立策反委員會。主任委員文強將軍,下設五個組,內置‘日韓組”,以李能甫為中心,專實施策反工作。1947年2月1日,增設“韓軍策反組”,組長張瑞(上校專員)、書記盧逸飛(少校)、助書袁毅(中尉)、小組長張石泉、張真、丁正,另工作員李成文等10餘人。“韓軍策反組”自成立時起,“即以最大之勢力,以朝鮮人為對象,不論政、軍、教或其他社會關係,不遺餘力,凡耳之所聞,目之所見,諸種情報.,苟認為稍有參考,均按集之。”其主要策反工作情況如下:

  1、收集有關材料,預定策反對象及計劃步驟。雖情況不準,但大致整理確定出遼東地區的李紅光支隊、楊靖宇支隊等部,以及東滿地區的薑信泰部,北滿、西滿各一部為策反重點目標。粗略統計目標致達14萬人,同時擬定《東邊道一帶韓共軍策反工作實施計劃案》,準備重點策反李紅光支隊政治部、獨立團、輝南縣保安大隊第叁連等。

國軍利用原李支隊的通信員金元述,前往通化聯係支隊政治部的柳時榮;利用李秀風及其女兒李英愛(獨立團通信員)聯係獨立團團長朱龍;利用孫硯奎(輝甫縣保安大隊第叁連通信員)聯係連長李權基。1947年4月,策反組宋炳照等五人將此計劃呈報行營督察處,請求核發護身武器及沿途所用身份證、護照並與當地機關的聯係辦法等,以叁個月為其策反期限。

  2、直接派遣特工人員滲透中共內部,並利用叛變人員拉攏意誌不堅定者。1946年10月上旬,為策動駐防開原縣八棵樹之朝鮮族連約150人反叛,日韓組派出李能甫(朝鮮族)前往聯絡。但該部“被國軍擊潰於34年(民國)11月15日……以時機及聯絡之法不良,認為失敗。”

1月27日,經李能甫策動,原朝鮮義勇軍金元述等八人攜帶叁支長槍投降。28日,在李策動下,駐通化之李支隊政治部的金光烈、安永讚二人投降。11月2日,金、安又被派回通化開展策反。李於12月17日被中共捕獲處決。國軍策反組立即以張石泉(後病死)和宋炳照(朝鮮族)接替其職,仍以前述李支隊等部為工作重點。

  1947年2月,宋須照派其親屬李秀風赴通化,謀圖通過其女李英愛策反獨立團。2月初旬,“韓軍策反組”又派李丁弘,在孫碩奎及有關親屬配合下,謀圖策反輝甫縣保安大隊第叁連。2月中旬,宋炳照派特工人員柳時春去通化策反在中共部隊中的親屬。與此同時,策反組為更加具體掌握中共控製區內的朝鮮族武裝力量實情,決定再編組叁個小組,分別潛入延吉、長白、臨江、炭江、撫鬆、哈爾濱等地,刺探軍情。

  3、對於朝鮮方麵聯共曆史及其政治傾向,國府東北行營亦極為注重,為大力搜集這方麵情報,以美方新聞處出麵主辦,並負責提供電台和經費,由東北行營策反委員會秘密召募韓籍情報人員21名,於1947年3月1日出境,分別派往乎壤、新義州、宣川、元山、清律、羅津、江界等地。“秘密供給我方情報井實施策反工作,以便明了韓共大後方與甲乙兩麵勾結之情形。”

6月29日,“韓軍策反組”組員李笑春以經商為由,奉派北朝鮮聯絡。李由沈陽出發,途經遼陽、本溪之官原、南芬、連山關、草河口、安樂等地,7月5日過鴨綠江到新義州。叁天後,李返回安東,初步了解朝鮮一些情況,並向“策反委員會”書麵報告。此外,“東北行轅”還創設朝文報紙,利用東北韓報,進行所謂“統一韓僑善良思想”的輿論宣傳。

  東北行營及國軍的上述努力,成效不大,甚至有時進展困難。策反委員會在1947年底呈送的工作計劃書中表明“查韓共策反工作至難日矩,韓人素性狡猾無信,是以犧牲最大,表現成績最微。將來能做到某種程度,專視工作人員之熱心工作與否及國際情勢與剿匪狀況,對投誠來臨者政府待遇之狀況。以及對東北韓農貸款之貸與情況。”

國軍參謀總長陳誠將軍也自南京電示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近查各地區所報策反對象多係奸匪外圍或流散部隊,進行招撫與收容乃屬地方之綏靖工作,非我策反主要任務,爾應以放搖奸匪主力轉移方麵態勢為主眼,俾能加速其崩潰為荷。”

曆史表明,在叁年內戰期間,由朝鮮族組建的中共武裝力量很少發生成建製叛變投敵現象。

  
三、奉命支援期鮮

  日本投降後,以金日成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即蘇軍教導旅)中的部分朝鮮骨幹,隨同蘇軍返回祖國朝鮮,並於1948年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東北的內戰期間,朝鮮方麵曾給予中共在物資、交通、人員過境及道義上的諸多支持。而中共應北朝鮮請求,也從兵員方麵子以其補充。如1947年,即抽調吉東警備一旅二團的兩個營計1200人“送回朝鮮”。國軍力量不支,東北全境淪陷後,這時金日成也在密謀南進“統一”,隨著朝鮮半島形勢愈益緊張,在中共部隊服役的朝鮮族官兵則奉命支援朝鮮人民軍。

  而成建製的入朝部隊,當屬東北軍區第─**師、第一六六師。這兩個師在入朝前,均分別快速補充一批新兵。東北局和東北行政委員會曾指令吉林省緊急動員1500名朝鮮族青壯年參軍入伍。

  1947年6月18日,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林楓、副主席張學思、高祟民,聯名電示吉林省政府主席周保中、副主席周持衡:茲決定由你省擴充1500名朝鮮族新戰士之緊急任務,限於7月20日前完成。條件17歲至30歲之青壯年,曆史清白,不要特務、憲兵、警察及其他成份不好者。身體強健,沒有慢性病及梅毒等惡性症。”電報最後要求新兵直接交第一**師接收,“希即動員組織力量,具體布置,克服一切困難,如期完成任務。”

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計劃在延邊地區擴軍1200人,其他各縣300人。21日,中共吉林省委通知延邊地委和各縣縣委,具體分配備縣擴軍名額為:“延吉縣600名,和龍縣300名,琿春縣150名,汪清縣150人,敦化縣150名,蛟河縣150名。”中共延邊地委隨後緊急動員,經各級努力工作,順利完成此次擴軍任務。

  7月20日,中共東北軍區的第一**師、第一六六師攜帶全部裝備,齊裝滿員,奉命開進朝鮮國土,歸屬朝鮮人民軍建製。後來,這些部隊成為金日成統帥部實施南進戰鬥的精銳之旅。

  第一**師在入朝前,師長王效明、政委宋景華調出,由朝鮮族李德山師長兼政委。該師編製有師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師直屬警衛營、山炮營、教導隊、宣傳隊;下轄叁個團,每團轄叁個營,每營轄四個連(內一個機泡連);團直屬警衛連、偵(察)通(信)工(兵)連,迫擊炮連、步兵炮連、戰防炮連。全師入朝時實有人員10821名,裝備有長槍5279支、短槍588支、輕機槍320挺、重機槍104挺、衝鋒槍206支、戰防槍8支、自動步槍一支、訊號槍N支、槍榴彈簡32個、擲彈筒67個、六O炮87門、火箭飽二門、迫擊飽26門、戰防炮12門、步兵炮一門、平射炮一門、機關炮2門、刺刀3456把、軍馬734匹。

  第一六六師在入朝前,師長劉子儀調出,由朝鮮族方虎山任師長兼政委。該師編製與第一**師相同。全師入朝時實有人員為10320名,裝備有長槍6044支、短槍722支、輕機槍281挺、重機槍9l挺、衝鋒槍878支、卡賓槍2支、訊號槍13支、槍榴彈簡69個、擲彈筒31個、六O炮91門、邊擊炮33門、戰防炮10門、山飽3門、刺刀1833把、軍馬945匹。

  就當時東北中共武裝的基本武器裝備狀況來看,這兩個師的裝備水平實屬一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