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看電影“阿甘正傳”

(2014-09-08 01:25:33) 下一個
2014-09-08 龔思恩 生命季刊
/龔思恩

親愛的朋友,今天我們聊一聊《阿甘正傳》這部電影。

很多朋友看《阿甘正傳》可能覺得這部電影就告訴我們不管我們的先天環境怎樣,一個人隻要單純執著,就能像阿甘一樣獲得成功。

當然,這樣評價這部電影是沒有錯,但是未免有些膚淺。這部電影我至少看了十五遍,每一次看完,感受都不一樣,那麽這部電影究竟魅力在哪兒呢?導演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麽?

《阿甘正傳》透過一個天性比較傻,但卻執著的小人物阿甘講述了60年代-70年代的美國社會背景,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

我們在本次的分享中不多說其它的角色,我們隻說兩個人,一個是阿甘,另一個就是阿甘的女朋友珍妮。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的社會思潮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當下的青年人已經開始質疑權威,反對傳統,並否定真善美的獨一性,成為一種多元性文化。這種思潮,我們可用一個名詞代替:後現代主義。

簡而言之,後現代主義主要有兩個特點:

第一:反對權威,呼籲人性可懷疑任何權威以謀取自由,尤以對《聖經》和科學的批判最為嚴厲。

第二:真理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真理。後現代主義不反對道德,但是卻反對統一的道德;不是不相信真理,但是卻相信有不同形式的真理。
《阿甘正傳》下的珍妮就是一個典型的後現代主義女性。

珍妮從小受父親虐待,因此幼小的心靈就已經開始在反抗權威。她想過自己的生活,她想自由,想一個人拿著一把吉他,像鮑勃迪倫一樣在舞台上唱出自己的歌聲。

珍妮是沒有信仰的,她也不覺得她需要信仰。因此,當她進入演藝圈之後,她為了自己的演藝事業可以脫光衣服在大眾麵前演唱,隻為完成年幼時對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珍妮追求毫不加約束的自由,她的生活墮落不堪。

在電影中有一幕,就是珍妮站在摩天樓上,準備往下跳以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幕特別感動我,我想我們這一輩的青年人何嚐不是這樣?

自由就是自己想做什麽就勇敢地去追求嗎?如果在追求的過程中需要道德來做籌碼,我們是否願意交換?

珍妮為什麽死去呢?得了病,那是70年代末逐步蔓延的艾滋病的預兆。
1945年二戰結束以後,西方的社會已經呈現出了反基督性,以後逐漸被後現代主義思潮所左右。珍妮就代表著那一類叛逆的,無信仰的垮掉的那一代美國青年。60年代的時候,美國課堂上聖經被仍進垃圾桶,青年們倡導自由,倡導性解放,因此道德墮落,生活糜爛不堪。

但是70年代後期,歐美社會潮流重新回歸家庭和傳統,垮掉的時代已然結束了放縱。伴隨著越戰的結束和石油危機的順利度過,歐美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期。在這個大背景下,珍妮已經漸漸戰勝了心靈陰影,最終接受了阿甘,過上了虔誠信仰的生活。

親愛的朋友,我們現在的青年是不是也在毫無限製的條件下追求漫無目的的自由?我們放縱自己的自由意誌,常常在醉生夢死之中品嚐著罪中的快樂,但是我們的心靈深處,可不就像珍妮一樣時時想從摩天樓上跳下以結束自己的生命嗎?

我們需要信仰嗎?

那麽《阿甘正傳》中的阿甘又是什麽樣的人呢?

影片好幾次引用聖經的話,最典型的一句話是阿甘開始三年多的長跑時所說:“我媽媽經常對我說,忘掉背後,這樣你才能跑得更遠。”而這句話深深受聖經《腓力比書》一句話影響:“我隻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不停地朝著標杆直跑。”

親愛的朋友,阿甘代表那個時代下的美國另一類人,就是有信仰,單純執著地靠著信仰生活,虔誠敬畏上帝的那一類人。

阿甘為什麽傻?因為在那個時代的青年看來,信基督教,並把聖經當成自己人生路上教條的人都是傻瓜。導演就故意安排了兩個人,一個就是傻瓜但是卻有信仰的阿甘,另一個就是聰明人但是卻失去信仰的珍妮。

當我們看他們人生故事的結局之後,誰是傻瓜,誰又是聰明人呢?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需要信仰嗎?阿甘在電影裏麵做的全都是啥事。當今天很多人嘲笑基督徒傻,唱詩,禱告,讚美,讀經,盡做這些沒用的啥事,並硬要用聖經約束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就等於聰明人嘲笑阿甘一樣。阿甘是很傻,但是他信仰帶給他的執著卻使他一生沒有過罪惡的生活。他沒有成為罪的奴隸。

無數的眼淚換得一個幸福的家庭,無數的悲歡才體會到上帝愛世人的心腸。親愛的朋友,上帝愛你,盼望你打開你的心門,讓他進入到你的生活裏,他必讓你嚐到一種甘甜的喜樂與滿足。


微信掃一掃
獲得更多內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