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德意誌安魂曲》

(2014-04-10 05:14:54) 下一個

1868年4月10日,勃拉姆斯的《德意誌安魂曲》(Brahms - Ein Deutsches Requiem,Op.45)在伯梅首演。

與前人的安魂曲作品相比,無論在內容或在音樂上,勃拉姆斯的《德意誌安魂曲》都開創一個全新的意境,更富於人性。這一作品是勃拉姆斯最偉大的聲樂作品,標 誌著他的音樂創作達到了一個頂峰,也使他在整個歐洲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德意誌安魂曲》把合唱、獨唱與管弦樂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其創作靈感來源於亨德爾 的複調音樂傳統。

勃拉姆斯的《德意誌安魂曲》在安魂曲音樂中的特殊的地位,在於它不但是以德語演唱的(“德意誌”在此有“德語的”及“德國的”雙重意義)、唱詞擺脫了傳統 的拉丁語經文的規範,而且精神上更富於人性,從天主教的神性轉向自馬丁·路德以來在德國興起的新教的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是“德國的”)。勃拉姆斯是從 1857年開始創作《德意誌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歲。到1861年,安魂曲已經寫了四個樂章。1865至1866年間,為紀念母親的去世,勃拉姆斯增 加了兩個樂章。到1868年寫出最後的一段音樂(有女高音獨唱的第五樂章)後,此曲才告完成,創作前後曆時11年。

最終版本的《德意誌安魂曲》共有七個樂章。勃拉姆斯是個虔誠的新教徒,《德意誌安魂曲》的唱詞是他自己從路德翻譯的舊約和新約聖經中關於死亡、信仰和永生 的段落中精心挑選編綴而成的。由於勃拉姆斯極其熟悉《聖經》,唱詞編來渾然一氣,不落痕跡,隻就文字來論,已是大手筆。他寫的音樂和他挑選的唱詞配合得天 衣無縫,在這裏雖然也有哀悼,也有悲傷,但是沒有傳統的關於末日審判的恐怖,沒有奉獻、贖罪、超拔的內容,而是代以一種不同的關於生與死的信念:凡有血氣 的,盡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殘,花必謝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們會從上帝那裏得到安慰。如果把這裏的“上帝”換成“信仰”二字,就有 著更廣泛的涵義。

勃拉姆斯是繼貝多芬之後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很多人都以貝多芬作為榜樣,貝多芬幾乎就是古典樂壇的至高存在了,而勃拉姆斯的《德意誌安魂曲》比起老貝的感 人程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美學的崇高美角度而論,這部作品是屬於與巴赫的《b 小調彌撒》、《馬太受難曲》、亨德爾的《彌賽亞》、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莊嚴彌撒》同一等級的,這是勃拉姆斯年輕時的成名之作。由此可見勃拉姆斯是 站在怎樣的起點上的。

樂章

01.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02.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03. Herr, lehre doch mich

04.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05.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06.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07. Selig sind die Toten, die in dem Herrn sterbe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