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如果沒有聖經(1)

(2013-10-20 03:50:14) 下一個

如果沒有聖經

甘-雅各?傑利-紐康

 

 

賴序:一生享用不盡的書--聖經

??麵對著今甚誤解基督教信仰又輕視聖經的台灣社會,本書的出版無異是給基督徒一顆定心丸,叫信徒安心努力去傳揚聖經福音。它更給一般非基督徒一盞明燈,叫人人非認真嚴肅去麵對聖經的真理不可。

??世界上印行最多、銷售最廣的書是哪一本?答案是聖經。單單一九九八年就銷售五億八千五百多萬本。世界上譯本最多、注釋最宏廣的書是哪一本?答案仍是:聖經。到一九九八年底為止,全球共有 2212種語言的聖經譯本。聖經是全琅影響力最大、感動人最深的一本書。舉凡對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法律、文字、音樂、繪畫等之影響和滲透,至今沒有任何其它的書籍可與之比擬。

??聖經是基督教的中心,更是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做為一個基督徒,每天應從中吸取生命的能源;不是基督徒,也應該認識這本震撼古今中外的奇書,了解它是如何影響人類文明、曆史的進展。聖經的內容可信嗎?聖經的權威淵源於那裏?這些問題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可能是百思莫解,但對大部份基督徒而言,卻是理所當然的。本書作者廣搜各種證據和資料,提供了一份十分詳盡的內容解決了這些問題,本人衷心推薦此書。

 

 

譯者序:無所不在的影響

??不論我們視聖經為一本曆史書,或者是人生的座右銘,不可否認的是,它以戲性的方式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然而聖經也是所有的書中最飽受中傷的一本書。在我們的文化裏許多城市根本就是公開揚棄聖經。在《如果沒有聖經?》這一本書裏,甘雅各博士和另一作者傑利紐康指出,所有世界上偉大的探險家、科學家、作家、藝術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幾乎都深受聖經的感召。像這樣一本影響了這麽多人,並且經得起那麽樣長時間考驗的聖經,如今隻被解讀成民間傳說,或者神話。其中所顯示的無疑是,這些非基督徒理性化他們行為的結果會將世界帶往什麽樣的極端。

??從我們法律和政府的根基「十誡」,到直接取自新約聖經的「黃金律」,到今天許多日常用語和諺語......無庸置疑地,聖經多少在每一天的生活裏影響著每一個人。《如果沒有聖經?》提供了一份關於「書中之書」對今日社會裏特定領域的影響,其中資料完整,報告深入淺出。如果沒有聖經。今日的社會將不再是當今的模樣。配合書中的索引和腳注。任何一位基督徒在麵對其信仰挑戰時,或任何想要了解基督教信仰來源的人而言,這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工具。

??聖經有什麽用?如果你的答案是:

??· 明白神的旨意,操練屬靈的能力,振奮靈命。

??· 出庭作證時,手放在聖經上,宣誓句句實言,絕無造假。

??· 送給別人當作受洗紀念,或者結婚禮物。

??· 送給慕道友。讀給傷心的人聽,安慰患難者。

??· 熟讀聖經可在在主日學聖經問答比賽中奪魁。

??· 明白以色列人的曆史。

??以上皆是;同時,當然我相信你有更好的答案。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樣,隻能想到這幾樣用途的話,我建議你立刻讀讀這本書;尤其,這本書本身就是我試圖說服你閱讀本書的理由。因為它包羅萬象,深入淺出,把聖經影響之所及,無不加以剖析和厘清。而且我相信(恕我冒犯),我們雖然知道能夠吹皺世界這一池春水的隻有聖經這本書(普天之下僅此一本,其它的書望塵莫及),但是至於聖經如何影響世界,或者影響到什麽地步,恐怕我們就要瞠目結舌,無言以對了!

??按修辭學而言,《如果沒有聖經?》是一個詰問式的加強肯定語法,表麵上一個問句,事實上卻是一道不折不扣最高度肯定之命題,就是因為說什麽也無法再強調聖經的重要性,故采用反問句,幹脆直接切入人的反思係統。若說「聖經等於西方文化」,也不為過。舉凡社會、道德、法律、政冶、一個國家的建國(尤指美國)、近代科學、文學、冒險、日常生活等等,無不受到聖經的左右。因此有人說,不懂聖經,還侈言什麽西方文化?再者,這兩位著作等身的作者,替我們做了不少的「作業」,幫我們讀了幾百本的書,濃縮成這一份 「大補帖」,與大家分享。如果你想做做你的「家庭功課」(Homework),本書所羅列的無數參考書應是你的得力助手。

甘耀嘉 

 

 

 

作者序:沒有聖經就無是非

??我們活在一個「重寫曆史」的時尚裏。當聖經被認為是壓抑個人,而非解放罪人的一本書時,知識分子便紛紛視基督教為一種封建、反動的力量。然而事實勝於雄辯,聖經自有不同於上述的觀點。

??本書的目的在於使真相更為明朗:證明聖經的力量是永遠無可取代的。麵對當今汙蔑基督教文化的時代裏,我們總共寫了三本書加以駁斥,本書是其中第三本。第一本叫《如果沒有耶穌?》(What If Jesus Has Never Been Born?1994),第二本是《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The Gates of Hell Shall Not Prevail1996)

??《如果沒有耶穌?》記載基督如何在各層麵上改變了世界。這本書獲得許多基督教界的好評,包括來自美國和其它國家的教會領袖。「基督教書評」(Christian Book Review)說:

??本書參考眾多來源.包括對基督教的非難。並加上許多作者自己的結論......在一個視基督徒為破壞自由、教育的顛覆份子之時代裏,了解基督教曾經在曆世曆代以來,對世界有過正麵的意義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耶穌?》是一本記載詳實的好書,它揭露了社會如何從基督的跟隨者身上得到正麵的助益。本書提醒我們,縱使基督徒的曆史並非完美無缺,然而此起其它的宗教,或哲學思想而言。基督教仍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二本《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收錄了今日世界對基督教的一些中傷,並告訴讀者如何實際處理這一類偏見。喬治格蘭特博士(George Grant)在《世界》(World)雜誌上評論說︰「作者並不隻是堆砌了一些對基督教的敵意,他們也為曆史和聖經立下了火光,提供我們盼望,和行動的方案。」泰得巴爾博士(Ted Baehr)在他出版的《電影指南》(Movieguide)裏,針對《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這本書說了這樣的話:

??這是一本很實際的書,教導基督徒如何以一種不同於「征服者」的姿態來響應文化。當你讀了它,你也會不由自主地叫你的朋友來讀。本書幫助我們了解,兩幹年來教會和人心黑暗勢力的的大戰過程。然而,不論黑暗世界使用什麽武器,教會總是至終勝利的一方。

??同樣地,《如果沒有聖經?》是在基督教被視為「政治性地錯誤」(politically incorrect)的時代裏,為建立基督徒而寫的。如同前麵兩本書,作者相信,對於那些想為基督贏得文化戰爭的人而言,本書提供了更多備戰的「糧秣」。甚且,本書也承襲《如果沒有耶穌?》一書的主題路線,作更深入的鑽研。其所呈現的方式是新的,焦點放在社會受益於基督教的層麵。正如另外的兩本,作者引用了龐大的資料,包括許多世俗的文獻,俾使書中的觀點更加清晰確實。

??本書梗概

??本書的第一部份是「聖經與文明」,其中聖經改變世界是這一部份的重點。第一章介紹整本書,然後談的是聖經與道德。林肯說:「沒有聖經,就沒有是非。」次一章論到聖經透過改變個人而改變社會,並且是一個真正的改變。

??然後,本書轉移到聖經與法律的討論。數世紀以降,西方法律建立在聖經的律法之上。在法律係統的架構裏,許多是非的觀念來自聖經。但針對那些認為聖經和法律不能混為一談的人,我們在下一章寫了「聖經與政治」。無庸置疑地,有許多強烈的社會改造運動乃肇始於聖經。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的建國曆程。這又是新的一章。

??下一章是聖經與科學。現代的人並不懂得聖經對今日科學的貢獻。許多早期的科學家均深受聖經的影響,關於這一點本章有詳盡的報導。當科學家在探討宇宙定律的時候,事實上,他們的心態正如偉大天文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所言:「思考著神的想法。」

??再來。我們分析了聖經對文學的影響。從但丁到莎士比亞,從米爾頓到本仁約翰。從狄更斯到杜斯妥也夫斯基,聖經對他們文學作品的影響,是沒有其它書籍可以比擬的。

??下兩章探究聖經如何幫助我們建立世界觀,其中包括宣教和世界探險。神的話語經常鼓舞人們不惜冒險犯難,隻為了將神的話語傳到地極。其結果往往開通了世界每一個角落,致使文明得以有所交流。

??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也往往有聖經的根據,或是來自聖經的起源,或者僅僅隻是從一個遵守聖經的人開始而有的。例如,美國人現今習慣說的「看守兄弟」(brother keeper)和「第二哩路」(second mile)皆是直接摘錄自聖經的成語。其中風靡全球的籃球賽是由麻省一間 YMCA 所發明的(當時 YMCA 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基督教組織)。第一部份最後一章談的是聖經和日常用品的關係。

??第二部份是「我如何知道聖經是神的話語」。首先第十二章提出聖經確是神話語的證據。次一章討論聖經的主旨--基督救主之永恒的重要成就。再來,我們會看到聖經是我們成長的靈糧。

??最後一章討論到向世界傳播聖經主題的挑戰,並回顧聖經本身和有關複興的事。世界唯一真正的盼望在於屬靈的複興。

??我們禱告,願本書可以加強你的信心,並幫助你明白聖經過去和未來的影響力。當你閱讀本書,學習更多有關那本最偉大的書時,願神賜福予你。

 

 

第一章:書中之書

??「耶和華阿!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 ——詩篇一一九篇 89

??聖經這個名稱真正的意義是「書中之書」,因為它不是一本書,而是由六十六本書輯為一冊。這六十六本書其實也就是六十六封神寫給我們的信。這些書所涵蓋的內容驚人:執筆的人士大約有四十位之多,他們活在不同的年代,居住在世界不同的角落,生在不同的國家,例如巴勒斯坦、巴比倫、希臘、羅馬、小亞細亞,可能還包括阿拉伯。他們用不同的文字書寫--希伯來文、希臘文和亞蘭文(Aramaic)--而且成書的時間橫跨了十六個世紀之久!(這就好象從現在一直往後推回到穆罕默德的時代。)然而,聖經所述說的故事始終如一,彷佛有一條黃金絲線縷縷貫穿在書中。

 

聖經中難以置信的一致性

??聖經起始於創世記中的一座花園--一個天堂。花園裏有一棵分別善惡的樹。聖經終於啟示錄,裏麵仍然有一座神的天堂,仍然有一棵樹。開始的時候,人因為罪,以及禁吃樹上的果子而被逐出花園。但在最後的結局裏,人獲得神的邀約而重返天堂,並且得以享受果樹,獲得永生。在最初的花園裏有一條河,而在結束的天堂裏也有一條河,這河從神的寶座中流出。相同的教義貫穿了整本聖經;其中耶穌基督是聖經從頭到末了的主題,我們可以說,聖經的內容就是他的故事。聖經一開始就預備他來到人間,並實際描寫他的到來,並且詮釋耶穌的意義。那條黃金絲線乃是罪人借著神的恩典得以救贖,而這救贖乃源於救贖者所流的血,以及罪人所抱持的信心。

??記住,沒有哪一家出版社委托過誰寫這本書;沒有哪一位編輯在為此書做企畫;沒有哪一群編輯委員預先看出聖經各式各樣的發展,也沒有誰為這些不同的作者編列大綱,再者,聖經裏充滿了各種文體,舉凡韻文和詩歌、曆史和法律、傳記和遊記、家譜和神學,當然也包括哲學。另外,從某種角度來看.自創世記到啟示錄,聖經中所有的元素緊密串聯,匯集了讓人難以置信的齊一性。

??假設,有一群總計四十位的藝術家要集體創作一幅畫,他們對彼此的構想一無所知--或者對別人所要從事的事渾然不知。想象有個人一一檢拾他們的作品。排列在一扇大牆壁上。卻得到一幅完美的畫作。這完美的畫作所展示的不是別的,正是耶穌基督所有的特質。

??再假設,有一群總計四十位的雕塑家齊聚一堂,沒有人知道別人的葫蘆裏賣什麽藥,每一個人決定製作一件雕塑品,當雕塑品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卻發現是一件精致的基督雕像。這樣的結果當然令人稱奇,而事實上,時至今日,聖經仍比世界上任何作品都更偉大。

??沒有第二本書是這樣寫出來的。我寫過一些書,知道出版商、編輯和編輯群的職責,而聖經之成書並沒有經過這些規矩和階段。但是,擺在我們麵前的是一本高度一致性的書,這無不在證明此書乃是出自一隻神聖的手。作家海勒(James C. Hefley)說:「這六十六本書是一個完備的整體、一樁預設的啟示,以及一項漸進的證明,證明聖經實乃超乎任何人類朽者之作。」

 

如果沒有聖經?

??聖經影響了我們的文化、國家和世界曆史。有一位作者,也是耶魯大學前教授菲普斯(William Lyon Phelps)評論說:「我們的文明根植於聖經。我們從聖經而來的觀念、智能、哲學、文學、藝術以及理想,遠超過其它書籍之總和。」

??但是,如果沒有聖經呢?這是一個令人驚悚的問題。然而,在這痛貶基督徒「盲從」的實用世代裏,許多人似乎寧可一開始就沒有聖經。本書目的乃在揭示,聖經對文明的影響是絕對具有正麵意義的。

 

聖經啟迪了每一個階層的人

??不同背景和地位的人均沾益於神的話。偉大的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的政冶著作為美國民主憲政助了一臂之力。他說:「聖經是神賜給人類的最大祝福。聖經的作者是神,聖經的目的是救恩,而且聖經的真理聖潔無瑕。聖經乃是全然純潔、全然真實,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

??* 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軍人李將軍(Robert Lee)說過:「在我低靡和喪氣的時候,聖經從來沒有不給我亮光和力量。」

??* 心理學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說:「比起任何時代裏,用任何語言所寫的書加總起來,聖經擁有更多真理的莊嚴性、更精致的美感、更多的道德、更重要的史實,以及更富有張力的詩篇、雄辯。」

??* 拿破侖說:「聖經不隻是一本書,更是一種實際的能力,可以征服一切反對它的人。」

??* 英國最偉大的首相格萊斯頓爵士(Sir William Gladstone)說:「在我的時代裏,我認識了九十五個偉大的人士,其中八十七位是相信聖經的。」

??* 美國總統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說:「聖經是給所有的人,無論是任何年紀,或是遭逢任何人生際遇的人都會讀的書。它不隻是給你讀一遍、兩遍,或者三遍之後就可以棄之一旁,而是讓你可以每天讀一兩章裏的一小片段。」

??* 康德(Immanuel Kant),這位非基督徒哲學家說:「聖經的存在是人類經驗中最有助益的。」

??* 葛理翰的妻子路得(Ruth Bell Graham)說:「如果我們下一代的生長背景裏有個虔誠、快樂的家庭,和深信聖經就是神的話語的傳統,他們就有了一個地獄也不能動搖的基礎。」"

??* 巴克萊(william F. Buckley)的兄弟睿得(Reid buckley),一個訓練職業演說家的人,曾說:「任何一個說英語的男孩,或者來自西方基督教傳統的女孩,若末蒙拯救,也不沉浸在聖經裏的話,他或她,就是無可救藥地無知,或是權利被剝奪的文化盲。」

??類似的話不勝枚舉。

??事實上 ,我們可以一讀布魯倫教授(Allan Bloom)近來為的《美國封閉心靈》(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一書。書中提到,「以我們的標準而言」,他的祖父母算是那種「無知」的 ,但他們比起當今的一般人卻都還要嫻熟聖經:

??我不認為我們這個世代的人,包括我那些受美國教育,獲得博士、頭銜是醫生的堂兄弟們,會比我的祖父母擁有更佳的學識。當這些人談及天堂地獄、男女關係、親子關係、人類的景況時,我隻聽到一堆陳腔濫調、膚淺的觀點,和譏諷......遵守聖經的生活比較接近真理......聖經不隻能提供心靈一切所需,甚且也沒有一本書有如此的企圖和份量,即便一個人恭謹她讀其它的書,心靈也是枉然。

 

基督是關鍵

??讓我們記得聖經成書和保留的關鍵:「要叫你們知道自已有永生」(約壹五 13)。基督是聖經啟示的關鍵。 這就是為什麽新、舊約聖經可以如此綿密一致地環環相扣。兩者把基督這個謎題作了一個漸進式的揭曉。

??律法是基督的基礎。

??曆史在為基督做先前的預備。

??詩歌表達了對基督的渴望。

??預言宣苦了對基督的期待。

??福音記載著基督的顯現。

??使徒行傳是有關於基督的傳揚。

??使徒的書信詮釋基督。

??啟示錄描寫在基督裏萬物的終結。

??基督是聖經的關鍵,聖經是基督救恩的信息,也是我們要向世界傳講的信息。以傳揚福音而言,沒有任何方式會比發行聖經更有效。

 

冠軍排行榜

??提到聖經,我們不得不講聖經之「最」。出版最多的書籍是聖經,最多人閱讀的書是聖經。數世紀以來,聖經永遠高居世界銷售排行榜第一名,聖經也是全球被翻譯成最多文字的書。當你讀本書時,世界上有訐多宣教士正為了翻譯全本,或是部份聖經,而在學習不同的語言。這些宣教士甚且可能是把該語言行諸文字的第一人。類似的工作已經行之數個世紀之久。世界上數以百計的語言之所以能書寫成文,實當歸功於聖經。自從哥登堡發明印刷術之後,過去五百年裏,聖經總共被翻成 2123 種不同的語言和方言。

??甚至在禁止聖經的地區裏,渴慕神的話正方興未艾。近來占巴,共產獨裁者也允準聖經的買賣。下麵一段話是來自聖經公會的報告:

??1993 年之後,我們取得允許,可將聖經置於全國圖書館內,並且是放在在文化部裏。今年(1996 ),和 1992 年、l994 年,我們得以在世界書展中發行聖經。沒有例外,聖經仍是銷售最好的書。對我們而言,更有趣的是那些沒有上教會的人也在書展中選購聖經......古巴的花朵正開,人人皆想要一本聖經。

??對那些想要有聖經卻無法得到的人,聖經對他們有多重要?而今日的西方人士卻將人手一部聖經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可能擁有各式各樣、各種版本的聖經,但我們並不知道,聖經對那些得不到的人是何等的寶貴。最近我讀到一篇有關印尼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個村莊叫阮弓(Seko Rongkong),村莊的教會裏基督徒必須共享一本聖經。聽說可免費索取本地語言的聖經之後,他們喜出望外。但問題是,他們得走去沙巴(Sapah),沙巴是個遙遠的地方,一趟腳程至少也得花上七天。然而有七個人徒步走到沙巴,扛了十五箱聖經回到阮弓。據聖經公會報導,此舉給這個小村莊帶來無比的快樂:「當這些人帶回三百本印尼文聖經時,這個小村莊簡直樂上天了!三百本聖經,人手一本,綽綽有餘!」哪一本書可以帶來這種不可思議的興奮和委身呢?聖經確是那本獨一無二的「書中之書」。

??聖經公會往 1995 年世界年鑒公報上描述他們全本,或部份聖經的發行量。該年(1994 11 1 日到 1995 10 31 ),他們售出一千七百七十萬本全本聖經,一千一百萬本新、舊約,兩千七百萬本部份聖經,一千七百萬本《初階讀本》(New Reader Portions),以及四億五千兩百萬聖經選錄本。他們的事工遍及世界兩百個國家。有什麽書能與聖經--較長短?以上這些數字「並不包括其它出版公司所出版的」。聖經遠遠高居世界冠軍排行榜!

??在美國,我們也發現聖經交易居高不下。聖經公會的聖經年銷售金額大致在兩億美元上下!聖經公會歎道:「我們公認十個美國人裏就有九個人擁有聖經,但聖經的閱眾人數少於半數。」且慢!美國人口大約是兩億七十萬,這意味著,光在美國單一國家裏,聖經閱眾超出了一億兩千萬人口!哪一本書可以和聖經一較長短?

??最近一家電視台譏諷聖經徒然擁有最大之發行量,閱眾卻少得可憐。這份報導錯了!普林斯頓宗教研究中心(Princeton Religious Research Center)和蓋洛普(Galiup)合作調查指出,11% 美國人每天讀聖經,22% 每星期讀,14% 每月讀,26% 一個月以上讀一次。我同意這個數字可能偏高,即便如此,我們看出大約半數的美國人(一億兩千六百九十萬)在一個月裏都會讀聖經。當然,沒有一本書會被翻閱得那麽勤快。聖經乃世界之冠,這是當之無愧的!

 

校園問卷

??為什麽這麽多人在讀聖經?當然,這是因為那是神的話;有些人讀聖經,是因為聖經回答了他們人生最艱深的問題。也許你聽說過所謂的「校園問卷」,問卷之所以得名,乃是因為此問卷常流通在大學校園裏。也許你也曾捫心自問過這些問題:

??* 我是誰?我為何在此?

??* 我來自何處?我將往何方?

??* 我有什麽用?我的人生有何意義?

??* 我的目的地是什麽?我該作什麽?我該如何活?

??聖經回答了以上所有之問題,它有在別處尋不到的答案。聖經約有八千個你可以信賴的應許。約書亞記一章 8 節說,如果我們相信聖經是智能的來源,並且我們願意追尋和遵守它的話,它會讓我們所做的一切順利。腓立比書四章 19 節別說,神應許信徒在基督耶穌裏一無所缺。雅各書一章 5 節則應訐我們,若向神求智能,祂就會把智能賜給我們。應許和給出應許的是一樣美好的;神答應我們和神成就答應是一樣的美好。我們的職責是學習認知這些應許,並在生活中應用它們。

 

「有了這塊瑰寶,人就沒有貧窮淒涼」

??亨利範戴克(Henry Van Dyke),一位活在本世紀初的長老會神職人員兼作家,寫過一篇有關聖經和它對世界影響的絕佳論文,文中還包括聖經對人類生死的觀點。我援用他優美的詩篇作為本章的結尾:

??聖經

??生於東方並著上東方形式和神秘衣飾的,聖經以它嫻熟的腳步行在世界之上,循著自己的足跡一處一處走來。它走進皇室告訴君王,祂是至高者的仆人,來到農莊,它向農夫證明祂是神的兒子。孩童一邊驚奇並一邊開心地聆聽它內中的故事,智者一如生命寓言的思索著它們。

??在危險的難關裏,它有平安的話語;苦難時有慰藉之語;黑暗中有盼望光明之言。它的諭旨不斷地在人群中重複,它的忠告在孤寂人的耳邊輕聲細語。惡者和驕傲的人畏懼它的警示,然而憂傷和悔改之人卻可以聆聽到它如慈母般的言語。

??有了這塊瑰寶,人就沒有了貧窮淒涼。當四圍的天色幽暗,崎嶇的浪途抵達死蔭的幽穀時,人心生發出勇氣,便能勇敢地走下去。因為,他手裏拿著聖言的杖和竿。他會對他的朋友和同伴乎安地說:「再見了!後會有期!」心中擁懷著一份扶持。走向孤獨的道路,準備穿過黑暗抵達光明的目的地。

 

 

第二章:聖經和道德

??「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麽,收的也是什麽。」—— 加拉太書六章 7

??林肯有一回收到一項珍貴的禮物。那是一本聖經,由一個美國黑人團體所致贈的,日期是 1864 9 7 日。就在那時,林肯對聖經作了一項令人難忘的告白:

    「關於這本偉大的書,無庸我再置喙了!它是神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救主給予這個世界所有的美事盡在於斯,沒有它,人類將渾然不知是非對錯。」

??聖經給了世人所能知曉的最嚴格道德規範。如果沒有聖經,我們將無從知悉耶穌道德的完善,我們地無法獲致這最精致的道德規範。確實,人類地無由從「各人任意而行」(參士師記廿一章 25 )的景況中升華。

    ——千多年來,聖經支撐了西方文明的道德規範。今日,當我們的文化菁英漸漸不再重視聖經,當聖經從公立學校係統裏被排擠出來,當聖經受到社會顯達名流的詆毀、嘲弄之時,我們必須挺身而立,做出我們認為是對的事情。本書之目的乃是揭穿「沒有聖經,道德規範依然存在」的迷思。

 

耶穌是道德完善的典型

??你曾注意過曆史上一些最偉大的英雄都經不起嚴格檢驗和批判的尺度嗎?許多時候,我對曆史性人物佩服得五體投地,並且立誌專研他們的言行。結果,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堆致命的弱點。舉喬治華盛頓,這位高貴和了不起的人物為例。你會發現他不但作賤奴隸製度,自己甚且蓄奴。這些偉大的人物都有他們的性格上的缺失和弱點。

??然而,當我們回到聖經這位最主要的人物身上時,我們可學到什麽教訓?耶穌的美好無人與之相左右;誰能和拿撒勒人耶穌匹配?是穆罕默德、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甘地,或是達賴喇嘛?世上無人像他;哪一個宗教領袖為我們的罪而死?哪一位真正地從死裏複活?誰的追隨者膽敢做出如此的宣告?

??沒有!

??耶穌沒有犯過錯,這是最驚人的!在心靈層麵上,世所公認的是,最聖潔的人是那些對自己的罪與惡最敏感的人。當以賽亞、彼得、保羅見到又真又活的神時,以賽亞說:「我是嘴唇不潔的人」(賽六 5),彼得說:「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五 6),保羅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在罪人之中我是罪魁」(提前一 15)。然而,唯有耶穌沒有說過他有罪,因為他真的沒有罪。

??每一個活過的人都是罪人--除了耶穌以外。祂是唯一的完全人,祂賜給世界恩典。祂甚且對敵人說:「你們中間誰能指證我有罪呢?」(約八 46)。當他們收買人來控告耶穌時,其控詞矛盾不堪,對這樣明顯錯誤的指控,耶穌並沒有辯駁。祂的沉默震驚了彼拉多:

??祭司長告他許多的事。彼拉多又問他說:「你看,他們告你這麽多的事,你什麽都不回答麽?」耶穌仍不回答,以致彼拉多覺得希奇。(可十五 3-5)

 

耶穌的道德

??耶穌是第一位闡明為人處世的黃金律的人。他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六 31)

    曆世曆代以來,許多人對黃金律奉行不渝。讀者試比較世界的黃金律:「是有錢的人在製作法律。」

??聽聽那些德高望重之人對基督教影響道德深遠的一席話。

    費希持(Immantiel E. Fichte)說:「耶穌把屬天的道德帶給人類,比所有哲學家還多。」

    布萊恩(Williamn Jennings Bryan)說耶穌是:「生於木匠之家,沒有接觸過世界智者,然而,在他短暫的卅多年的生涯裏,他所給予世界的道德規範是史無前例的。」

    傑弗遜雖然並不相信耶穌乃是神,他仍對耶穌的道德景仰不已。他甚且寫了一本書《耶穌的生命與道德》(The Life and Morals of Jesus),搜錄了基督的道德教訓。

??傑弗遜想要把這些教訓和基督的神跡分開(此乃一項沒有果效和誤導的工作--除去耶穌的神性,他不再是救主)。傑弗遜將耶穌的倫理道德係統描寫成「人類所能擁有的最精致、良善之道德規範」。

??精神病學家費許(J. T. Fisher)和霍利(L. S. Hawley)兩人合著了一本有關耶穌道德的書,《失去的鈕扣》(A Few Buttons Missing),他們對登山寶訓的說法如下:

??如果你把過去所有優秀的心理學家、精神學家之權威著作搜集在一起--如果你把它們全集合在一起,加以修飾、裁減的話--或你隻是挑其中之精華而忽略掉其它,或搜錄當代最優秀的詩篇、最純淨的科學。無疑地,你所能擁有的隻是一份笨拙、不完整的「登山寶訓」之盜版;任何事情在作比較時總難免造成傷害,但事實就是一個明證。兩千年來,基督教的世界己掌握住這份永無止盡和永無結果之渴望的答案。這裏......有令人類心靈終極健全和滿足的藍圖。

??耶穌依據舊約建構了他的道德體係,並加以擴充。耶穌把神啟示給以色列的道德規範加以詳盡地處理。因為耶穌,神賜予猶太人的神聖啟示風行至全球。若是耶穌沒有來過人問,並且我們沒有新約的話,世界上絕大部份的人將永遠與舊約失之交臂。舊約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流浪、晦澀之民族的作品罷了!但是借著基督教,包含著高度道德規範的新舊約深入至世界每一個角落。迪斯累裏(Beniarnine Disraeli),這位十九世紀英國偉大首相之一曾說:

??摩西可能會問自己,大衛家族中曆世曆代以來的君王所共同成就的,究竟抵得過那位被處以十字架極刑的耶穌所做的嗎?

??若非耶穌之故,猶太地難為世人所知,或許隻是一個失去國家的東方城堡。難道不是耶穌把猶太人的曆史變成了世界上最出色的曆史嗎?

??與耶穌相較之下,猶太拉比(Rabbis,教師之意)最瘋狂的夢也都要黯然失色。耶穌不是征服了歐洲,並一改歐洲為基督教世界嗎?所有拒絕十字架的國家都凋零了,而像美國、澳洲這樣的國家卻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在錫安之歌中找到生命的音樂,在加利利的比喻裏找到了安慰。

??當基督教傳播到地球上不同的國家時,聖經的信息也將人類空前絕後的倫理規範傳了開來。關於這一點,讀者可在我們前一本書《如果沒有耶穌?》的第十一章中找到更詳細的資料。

 

聖經影響道德的例子

??現在讓我們思想一個聖經影響道德的著名例子。有關黑奴製度,聖經即曾戳刺過一個誤入歧途的國家良心。美國的黑奴製度造成她擁有一段不可饒恕的曆史。以「後見之明」而言,令人訝異的是,居然大部份社會竟都能夠容忍黑奴製度。雖然南方蓄奴之人,甚至一些牧師常拿舊約聖經來使「黑奴製度」合理化,但不可諱言的是,聖經在解除奴隸製度上一直扮演著主要的角色。

??在美國始終有一群基督徒反對蓄奴 。威伯福士(William Wilberiorcc)終生反對奴隸製度,並堅決反對大英帝國販賣奴隸,其主要動機根源來自聖經(在第五章「聖經和政治」中我們將有更多的討論)。相同地,聖經也啟迪了美國的廢奴主義。1835 年廢奴社團的成員裏,有三分之二的會員是牧師。「地下鐵道」(Underground Railroad,譯者按:係一協助黑奴脫逃的地下組織)那些勇敢的成員多係貴格會教友。在南方,有些基督徒對黑奴製度大為反感,其中最著名者當推李將軍(Robert E. Lee)。後者為了保衛他的「故鄉維吉尼亞州」而與北方作戰。林肯在他第一任總統就職演說中說:「智能、愛國情操、基督教。以及那位不棄我們這塊土地而去的神,適足以解決我們目前所有的危機。」

??聖經透過了一本書影響了對美國黑奴製度的道德抵製,這本書幫助數以萬計的人明白個中原委。這本書係出自一位牧師之女,斯托小姐(Harriet Beecher Stowe),書名是《黑奴籲天錄》(Uncle Tom's Cabin)。有本百科全書這樣寫道:「影響美國的書以斯托小姐的《黑奴籲天錄》為最大。」這樣的說法容或言過其實,然而,令人詫異的是,這本富有曆史意義的巨著今日卻遭到刻意的中傷和誤解--不再有人讀了,我可以這麽說。以今日的角度來看,本書已然是「政治性地錯誤」(politically incorrect),這使得《黑奴籲天錄》免不了被人遺忘,甚至飽受揶揄。其實,這隻是我們為著一群「政治地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民眾改寫曆史的一個典型例子。盡管有著這種曆史的「修正」,這本書在 1852 年出書的時候,它對黑奴製度有著深刻的影響。毫無疑問的是,聖經對本書的作者和作品有著深深的影響。它直接描述到聖經對書中的主角湯姆叔叔是如何地重要有加。關於斯托這本古典小說,英文係教授亞當斯(John Adams)寫道:

??奴隸製度,從它把人物化約成財產的行為而言,作者認為是一種超乎尋常之人生苦難外的一章。借著湯姆叔叔把整個事件帶到他的造物主麵前,作者把他的悲劇定義在:他,一名基督徒,在一個非基督徒世界裏,並且他個人正確地把奴隸視為是一項多餘的侮辱。這當中,某一本「不入時」的老書,也是他唯一讀過的新約,把他從其它的人群堆裏分隔出來,比用膚色或者奴隸自由與否,將之分得更為正確。

??小說開始不久,一個次要角色便說道:「我不像你是個基督徒,伊莉莎,我的心充滿了毒恨,我不能相信神。為什麽祂盡讓事情這樣糟糕下去?」她回答說:「啊!喬治,我們必須要有信心,小姐告訴我們,當事情對我們不好的時候,我們必須相信神正在盡力扳正。」這句話與羅馬書八章 28 節遙遙呼應:「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

??斯托在整個故事結尾時說了一段辛酸的話語:

??如果這個被棄絕、受傷害、被欺壓的民族可以做出這許多不平凡的事情的話,那麽,若教會也秉持著主的心意的話,我們不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嗎......不管是南方或是北方,每個人都在神的麵前有罪;教會對於響應這個問題,已是責無旁貸!

??《黑奴籲天錄》的背景已過百年,但這些話到如今仍是暮鼓晨鍾。可笑的是,當今世上某些禁止聖經的地區,或是棄絕享受豐盛恩典的環境裏,仍然飽受奴隸製度的肆虐。最近,蘇丹境內的基督徒遭受回教徒的綁架,而被輾轉賣到北蘇丹、利比亞和沙特阿拉伯等地;噤若寒蟬的媒體卻在此時裝聾作啞。對奴隸製度譴貴不已的法蘭肯(Louis Farrakhan)卻否認阿拉伯國家有蓄奴現象(路人皆知,他被這些國家所收買)。然而,曆史正詳實地記錄了回教世界今日的奴隸製度,一筆也逃不過。

 

為什麽我們不可能有一種沒有宗教基礎的道德係統?

??我們不可能有一種沒有宗教基礎的道德係統。然而,這種立論使得今天許多的美國人感到嘩然。他們會爭辯說:「什麽?我們不可能擁有一種沒有宗教基礎的道德?這種說法太無稽了!」。

??為什麽我們不可能擁有一種沒有宗教基礎的道德係統?讓我先在此澄清一些事情。是有一些人沒有信仰,但行事為人仍是中規中矩的,這是因為他們渾然不覺地「借用」了基督教的倫理做為其作人處事的原則。芝加哥慕迪教會牧師路茲博士(Erwin Lutzer)在他《揭穿可能顛覆美國的迷思》(Exploding the Myths That Could Destroy America)一書中,明白地指出:

??無神論者苦訴自己說,他不曾比一隻狒佛,或是一粒沙子更有價值,然而他的生命所展現的卻和他這個想法矛盾。他供養他的妻兒大小,並且如果你偷了他的車子,他非要送你法辦不可--原因是,他是按照神的樣式所造的。

??在美國,我們還看不出完全的人本主義(humanism),這是因為我們許多的價值是從基督教傳統而來的。

 

不遵求人為倫理的傾向

??第一個「你不可能有一種沒有宗教基礎的道德係統」的理由,不是因為你建立不出一套共同的倫理規範,而是因為缺乏一種外在的權威性,大多數的人不曾遵守人為的規範。我承認,人本主義曾經設立了一套規範,並且讓一些人去實行。本世紀總共出現了兩次,一次在 1930 年代,一次在 1970 年代。德高望重的人本主義之士齊聚一堂,共同為他們理想的社會立下規範。他們寫下了「人本主義者宣言(上、下篇)(The Humanist anifestos I and II)。宣言下篇中提到:「我們堅信,道德價值乃是從人類經驗而來的。倫理是自主的,並且也是情境式的,不需要神學或思想體係的認可。」情境式倫理指的是,在這個情境下是錯的事物,可能在那個情境下是對的。這也就是,「各人任意而行」的意思。

??美國公立學校實踐了許多人本主義者的理想。他們已然把聖經摒除在校門之外。然而,結果並不如他們所預期的。不論人用什麽思維法則來看,我們的公立學校一團糟糕,而罪魁禍首就是拒絕豐富的基督教傳統規範。

??「人本主義者宣言」裏值得注意的是,人本主義者所設立的根本就是反轉基督教之倫理原則。他們把數個世紀以來所公認為不道德的,指稱為道德的。因此,賭博、離婚、自殺、濫情、通奸、亂倫、安樂死等等在他們的「倫理」之下得到寬容--這些都是數個世紀以來被認為不道德的事。無疑地,把一串不道德的事說成道德的,是一個備受歡迎的舉動。要讓人做出不道德的事似乎一點也不難,難就難在引導人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

??幾年前,一位媒體響叮當的人物,也是人本主義者,透納(Ted Turner)說過,現在是拋棄十誡的時候了!他說十誡已經過時了!他神氣活現地指出,人們需要的是一套新的道德版本。他搞出了一串規條,並名之為「十條自由行動律」(Ten Voluntary Initiatives)。問題是:即便你記得這一則新聞,試問你舉得出任何一條新行動律嗎?就算你記得所有十條行動律,你知道有誰曾認真丟遵守、實踐嗎?--就像曆代以來芸芸眾生那樣地篤信十誡,實踐十誡?每一個人都可以想出一套道德上「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規條,然而,這些規條背後的道德約束力是什麽?沒有任何約束力。如果沒有神,就沒有責任。杜斯妥也夫斯基說:「沒有神,啥事都可幹了!」

 

「我們的道德不能加諸在別人身上」

??第二個「你不可能有一種沒有宗教基礎的道德係統」。其理由是,你不能把你的道德加諸別人身上。這一條道理是人本主義者慣用的說詞。

??我從來不企圖將我的道德加諸在別人身上,因為你知道,我並沒有自創出道德--不像人本主義者,或是無神論者,把自創的倫理道德規條(或者沒有道德的規條)加諸在別人的工作上,以獲得無比的成就。他們之所以有成就,乃是借用法律的外力。如此一來,這個外力必將走上極權專製--就如暴君統治,或是無政府的狀態。

??幾年前當「保護家庭法案」(Family Protection Act)正在立法時,我正好是參議員。這是一個很長的法案,內容有許多條款。法案的初衷是,保護當時正在遭受外力和外因攻擊的家庭。每一條款皆根基於某一種道德觀,說明一個家庭應有的樣式。然而這個法案卻遭受反家庭人士的無情攻擊,原因是,法案「逼迫」他們,使他們的論點無立足之地。結果他們推動了一些傷害到家庭的法案,此舉可說是加速解體了傳統的家庭形式。就道德而言,家庭需要合法性,當家庭沒有問題的時候,社會就沒有問題。因此,問題的根源在此:是誰在製定道德,神還是人?或是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基督教的國家--在神治理之下的國;還是人本主義的國家--在人治理之下的國?

??在人本主義的國度裏,除了人別無一吻。公民的人權算不得什麽,端視國家在某一時空之下的評價,因而權力可以被放縱或是被取回。人本主義的國家無可避免地會走上極權和君主專製。

??人們忘了有一位至高無比的神,祂說:「帝王藉我坐國位。」(箴八 15),而耶穌基督是那位被稱為萬王之王,和萬主之主的。全世界都是祂的國度,祂永遠高高在上。

??回顧曆史,你曾發現美國這個國家乃誕生於慈愛父神的家中。然而,就像浪子一樣,現今這個國家正受到一個來自遙遠國度的夢幻所引誘--這個遙遠國度名叫「世俗人本主義」。啊!我的朋友,那一本旅行手冊裏寫得天花亂墜,那裏隻有權力、自由,卻沒有法律,你最狂飆的夢想都能實現,並且沒有什麽能阻止你的狂熱。你,盡可以恣情的享樂!

??但請記住,世俗的人本主義並不新鮮,它隻不過是無神論加上「麥迪遜大道」的翻新。無神論是負麵、消極的--沒有神;人本主義要的是麵子。無神論說:「上帝下台!」人本主義說:「人類至尊!」因為上帝下台之後,人類才能登上神的寶座。

??耶魯大學校長在一場大學教授和教育家的會議上,把我們相對的道德觀帶進家庭。他說,在美國的大學裏,我們需要複興教育和道德。你或許曾為他的話喝采。但,他所得到的卻是噓聲四起。他們問:「誰的道德?教授,你的道德會強加在他們身上嗎?」他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放棄了啟示性的倫理,而遷就人為的倫理。那就是為什麽在場人士聽到他的話時,顯得那麽詫異!

??在那場會議之後,感謝主,我應邀到耶魯作一場演說。我相信,繼葛埋翰之後,我是本世紀在耶魯講述福音的第二人。我的題目是:「相對時代裏的絕對」(Absolutes in a Relativistic Age)

??當耶穌講完登山寶訓之後,聖經說:「耶穌講完了這些話,聚人都稀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太七 2829)「稀奇」這個字在希臘文裏的是「昏倒、被擊倒」的意思。這裏耶穌宣布了一個倫理的常規。祂不僅宣告了一個倫理的常規,祂還說每一個人都要遵守這個常規,並且那個祂要強製實行的日子必將到來:

??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的異能麽?」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太七 2223)

??在今日的學校教育中,老師教導孩子,要他們坐下來,好好的想想,以理性來決定自己的價值。然後,這些價值就變伐他們的道德。但是,《封用的美國心靈》(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一書作者布魯倫博上(Dr. Allan Bloom)寫道:「理性是不能建立價值的。並且它能夠是最愚蠢不最致命的一個幻覺。」

??哲學唯物論的字典裏沒有神,也沒有啟示。唯物論不能支持理性,更遑論道德。沒有神,理性無法被建立。達爾文明白這個道埋。他說,意識到自己所講的話,居然不比一隻猴子牙牙學語要萵明。足極其令人難過的!他說:「不管猴子的心智如何,有人會信任牠的心智嗎?」

??另外一個唯物論者卡伯尼斯(Pieirre Cabanis)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點,他說:「腦隱藏著思想,正如肝分泌膽汁。」根據卡伯尼斯的話,你不能控製肝所分泌的膽汁,你也不能控製大腦所隱藏的思想。唯物論者和進化論者相信物質可以思考。但先別吃驚,因為他們不知道,物質的思想會不會比猴子的聲音要來的有意義。

??路茲博士指出:「想一想,如果人類的來源是由於非人力的化學反應之偶然性,那麽人要能分辨是非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說相當困難。」根擋世界上無神論的觀點,路茲寫道:「我們名之為心靈的,隻不過是我們腦子裏物理和化學反應的產物。」因此。你在想什麽僅僅取決於鈣、憐酸鹽和醣類在腦子裏的作用。這種曖昧的假設使我想起著名的「Twinkic 餅矻」諫殺案辯護庭的事來。「為什麽,法官,我的--我的當事人,沒有罪,一點也沒有罪。因為,你看看,他對殺人一事毫無控製力可言。他吃了太多的 Twvinkie 餅幹,腦子裏的醣份太多,以至於他的腦子隱藏著要殺那個人的想法。」

??哈佛大學教授,也是美國當今進化論大將的古德博士(Stephen Jay Gould)說:「我們隻不過是後來所添加之物--一個小小的意外芽苞。」一個小小的芽包--還不是枝幹,或是一棵樹;人不過是一個芽苞!芽苞指的是什麽?隻不過就足一個讓人能采下來,丟在垃圾堆裏的東西罷了!一個芽苞可以為世界創造一套道德規範嗎?這樣的說法可笑至極。

 

神:唯有神能建立道德規範

??沒有人能像神那樣公義,那樣的具有能力,以及那樣的聰明和慈愛,以致能夠為人類鏗立一套完整的道德規範。更奇特的是,神不僅建立上道德規範,並且對於那些破壞道德的人,甚至對那些厭惡和拒絕道德的人,神也不吝地給予祂的一切。

??祂不襬架子,把唯一可以遵守祂道德規範的兒子送給了世人,並且把他送上了十字架。就在十字架上,我們一切的過錯、罪惡、邪情,以及我們所有破壞道德規範的作為都歸在基督的身上,基督的身心忍受全能神無限的忿怒,償清了我們罪惡的代價

??正因為許多人不認識神的愛 ,不知道聖經是什麽 ,也因為他們認為道德隻是相對的成立 ,因此許多國家的道德一蹶不振 。這裏還有一個「你不可能有一種沒有宗教基礎的道德係統」更進一步的證據。路茲以為:

??道德和宗教是分不開的。其實,道德的基礎是神的存在。道德和宗教是一對雙生子,不能分開。若兩者分開,道德必死......

??容我明確的說:道德存在的完全必要性是神。沒有任何道德係統可以出於無神論。任何人若想建立一個自外於宗教的國家,勢必將無疑地跌入無意義、無法無天和絕望之境。這樣的條件往往是極權國家的溫床,是一個用武力在維持秩序的國家。

??......人本主義者也談道德。當他們談的時候,他們悄悄地把基督教倫理背在身上。當他們相信人類尊嚴、自由以及和平的時候,他們正采取了以神為觀點的世界觀。

??一百年前 .麥高菲(Williamn Holmes McGuffey)也提出了相似的論點。

??你大概聽說過「麥高菲讀本」(McGufFey Reader)這個名詞 ,麥高菲是一位長老會的神職人員,也是一位教育家,當過一家學院的院長,做了許多的事。而他所創辦的「麥高菲讀本」對上一個世紀的美國影響甚钜。這個讀本在 1836 年發行,銷售數量超過一百廿萬本。一個世紀以來,此書強化了美國道德的精髓。他說:

??宗教就是社會關懷,因為它強而有力地在社會中運作,對社會安定和繁榮貢獻卓著。宗教不隻是私人的事物,整個社區對宗教的擴展都應當興趣盎然,因為它是美德、人世間道理的最佳支柱.而社會秩序端賴此美德及人世間的道理.而得以健全......

??若將敬畏神的思想從社會中除去,那麽自私和欲望將會吞沒人類。要求、無節製和自私自利的風氣,以及沒有慰藉和盼望的念頭勢必嘲弄、蹂躪著人類法律的規章。美德、責任、原則必如無意義的耳語一般地飽受戲謔和藐視。卑情下品、專專為己的行徑將取代一切。事實上,人類將變成無神論所宣稱的那樣--成為暴力的朋友。

??麥高菲為保存美國基督教的基礎不遺餘力,而出版《藍脊拚音課本》(Blue-backed Sppeller)的韋布斯特(Noah Webster)也是一樣。他的書中充滿了基督教的教訓、道理和倫理。但同時,也有許多「白蟻」大肆地把神和宗教趕出學校,使得學校中絲毫沒有道德的標準。

 

在相對時代裏的絕對

??布魯倫博士在《封閉的美國心靈》一書中,開宗明義地寫道:「一位教授絕對能把握的是:幾乎每一個剛進大學之門的學生都相信,或說他們以為,真理隻是相對的。」

??馬克吐溫曾說,「大多數人的問題並不在於他們不知道什麽,而是在於他們所確實知道的事都不是真的。」我認為他這一番話可以用在我們對此事的討論上。基本上,他們直接或間接地教導學生說,天底下可沒有絕對的事。

??就如你可能聽過老師在課堂上說:「我們對任何一件事情都應該持保留的態度。」

??這時一位學生提出問題:「老師.這件事你確定嗎?」

??他說:「我確定。」

??如果你問--位高中畢業生,他是怎麽知道天底下沒有絕對的事。或是他如何知道真理是相對的,他可能會聳聳肩說:「老師說的。」或者.他會沾沾自喜地說:「你沒聽說過相對論嗎?你不知道我們活在相對的宇宙之中,一切都是相對的嗎?這是愛因斯坦說的,保證千真萬確。」

??不。愛因斯坦並沒有如此說。愛因斯坦隻說,相對論應該是用在物理世界中,而非倫理情境裏。因此,為何愛因斯坦的理論會被轉移到其它的學科領域中呢?為何美國人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變成了相對主義?相對論從來就和倫理、道德無關。才學卓著的曆史學家,和《當代:二○年代到八○年代》(Modern Times:the World from Twenties to the Eighties)一書作者保羅強生(Paul Johnson)寫道:

??錯謬同時也無可避免的是,相對論和相對主義被搞混了!關於群眾的誤解,愛因斯坦比誰都還沮喪。他的理論所造成的盲從群眾和錯誤的認知,曾深深地困擾著他......愛因斯坦雖然不是一位熟練的猶太教信徒,但他知道神的存在。他熱切地相信是非的絕對標準......他親眼目睹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對他而言,這種流行病風行了整個社會......群眾對相對論的反應正是建構廿世紀的主要基礎之一。反應變成一把利刃,群眾怠慢地揮舞著這把利刃,將社會從基督教傳統的信仰和道德聯係中給切除掉了。

??有時候,學生並不知道,當老師或教授說「沒有絕對」時,他也是在指涉無神論的觀點。神是至終的絕對,祂是絕對的至高,絕對的全能和全知。祂所說的是至高和絕對的真理。因此,請記住,下一次有人說天底下沒有絕對(包括道德絕對)的時候,這個人等於是在宣布他是個隱形的無神論者。

??伴隨著相對之道德觀的,是主觀主義。沒有了神,除了自己本身就沒有客觀的標準可言。因此,今天人們不談倫理,隻談「價值」--這是尼采留給我們的用語。「價值」是一個人選擇放置「自己」的地方。無可避免地,我們相信我們自己有權來決定何者有益或有害,何者是或非,何者有價值或沒有價值,這正是「各人任意而行」的典型寫照。

??這個信條的附屬品是,一個人不能將他的價值觀強迫轉移給別人,如果這裏所說的價值隻是我們自訂自創的,那麽上麵這一句話是對的。然而,神的律法應用在所有被造之物上,因為祂是創造主。祂的律法應用在所有事物之上,無一例外。

??另一項附屬品是,既然我們的價值不是從神而來,這價值必須從影響我們的事物而來;簡言之,這項來源是文化,這種價值是相對的、個人式的、主觀的,以及以文化為導向的,果真如此,則人生是不堪忍受的。

??我們舉一個人不能活在道德或文化相對論底下的例子:二次大戰後的紐倫堡大審。你可能還記得納粹領袖被帶入審判法庭,以屠殺種族和戰爭罪行被起訴的情形。他們如何為自己答辯?德國最高法院曾經公告猶大人不是人類,因此他們說:「我們並沒有作錯任何事情,我們隻是按照我們的文化、道德和法律行事,他們說猶太人該殺。而你們是誰,膽敢從另一個文化、社會的角度把你們的道德強加在我們身上?」

??這種不能將道德加諸於別人身上的論調,已經在世界上大部份的大學中教了五十年,使得紐倫堡聯合法庭一時之間不知所措。如果沒有絕對,如果所有的價值都是以文化為導向,如果我們不能將道德加諸在別人身上,那麽有誰敢挺身而出,指稱納粹屠殺千百萬性命是錯的?律師們震驚之餘,私底下紛紛交頭接耳,最後宣布退庭。他們不願意援用神的律法,於是隻好援用行之有年的「自然法」。盡管自然法比神的律法來得不確實,自然法中仍有一條道德規範,紐倫堡的律師就以這個規範將納粹繩之以法。

 

悲劇的結果

??卅五年來我們的孩童在學裏被教的是,天下沒有所謂的道德絕對伴;他們必須自己去選擇價值的所在。士師記最後一節記載的是:「各人任意而行。」這是今日許多國家的寫照。

??因為相對道德信念的普及,以及普遍漠視和拒絕聖經的結果,使全人類陷入了無道德和無信仰的潮流--而此二者原應該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

??讓我們思考這種無信仰的結果--犯罪、謀殺、綁票、施暴、搶劫、竊盜、強暴、敲詐等等罪行發生。這種世俗主義的恐怖是什麽?誰能夠估算人類的悲慘,或計算我們典獄、法庭、監牢和警察的代價?你聽過哪個重生的基督徒是殺人犯、敲詐者的嗎?至少我沒聽說過,找也懷疑我會聽到過。(唯一例外的是在電影裏,不在現實的社會中。許多好萊塢式的電影裏,有著如影評人米德維(Michael Medved)所謂的「宗教狂魔」係列電影。但米德維自己也說:「我檢視了這一類的電影,了解到其實並不真正有這麽回事。」然而,不幸的是,這樣的電影卻一部按著一部上演。)

??讓我們思考整個國家陷入無信仰的光景:納粹和法西斯主義,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不為人所知的結果和代價。戰後的共產主義是世俗社會另一個極端的表現。數以百、千萬計的人民不是死於世俗主義和無信仰的極致觀點裏,就是被奴役在它們的鐵蹄之下。

??今天,世界文盲超過了兩千四百萬,年輕的文盲人口更是多上了好幾百萬。他們從來沒有被教導過任何道德的標準。華盛頓說過:「當我們沈溺在道德可以不需要宗教來加以維係的假設中時,我們就得謹慎一點。」他的警告千真萬確,然而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從來沒有哪一種道德係統是缺乏宗教的基礎,他還說:「不論社會通行哪一類的心靈教育,我們的思考和經驗都必須禁止我們期待,國家的道德可以將宗教摒除在外。」但一直以來.公立學校企圖所要做的正是如此,結果是一場世紀的浩劫。

??學校怎麽說?他們說,問題很簡單:經費,這豈不是他們向來所慣彈的調子嗎?今天美國花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經費是舉世無雙的。然而在最近一次與西方十七個工業化國家的學生競賽裏,美國在兩個項目裏敬陪末座,沒有一項拔得頭籌,隻超前了阿爾巴尼亞,剛剛擠上辛巴威和象牙海岸的程度。

??當識字的程度下降時,謀殺案數量便相對地增加。我記得幾年前,我在羅德岱堡牧會的峙候,那兒曾經一度在短時間裏出現上三個凶手。今天,人們對謀殺案已習以為常。但人們之所以記得那三件謀殺案,乃是因為凶手是三個十三歲的青少年。第一個案子是,一個男人取了第二片意大利脆餅,而這一片本來說好是給這位少年的。這個少年回家取了槍來,朝著那個男子的胸口射了幾槍。第二個案子是,有人痛扁了一位少年人的朋友,這位少年便拿起刀子刺死了這個動粗的人。最後一案,一位十三歲的少年涉及一椿謀殺一位歐洲旅客的案子,動機可能是搶劫。整個美國社會正在分崩離析,乃是因為社會道德已經蕩然無存,人們甚至害怕在街上開車,深恐遭人開槍,我記起偉大的波斯政治家兼詩人撒迪(Saadi)的話:「我畏懼神,其次我畏懼那些不怕神的人。」

 

不信的昂貴代價

??沒有信仰使我們的道德一落千丈。道德教育家班尼特(Williamn Bennel)說:「過去卅年來,我們經曆到社會實質的退化。今日瓦解社會的力量正在向我們挑戰,並且在某些例子裏,這個力量遠比社會組合的力量還大。」讓我們思考一下班尼特在《文化指數》(The Index of Leading Cultural Indicators)書中所列舉的道德敗壞的結果:

??* 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國人至少在一生當中是「竊盜的受害者」。

??* 百介之八十的美國人至少在一生當中是「暴力的受害者」。

??* 年輕的孩子被指明為需要對「迅速擴大的犯罪層麵」負責。

??* 低於百分之十的重大罪犯會坐牢。

??讓我們思考一下今日美國公立學校的情形。科派崔克(William Kilpatrick)在他的《為何強尼是非不分?》(Why Johnn7 Can't Tell Right from wrong?)一書中指出:

??每一個月在公立學校大約發生了 525,000 次的攻擊、勒索和搶劫。每一年共有三百萬件犯案是在學校或在學校附近發生的--也就是每天發生約 l6,000 件。每天大約有 l35,000 個學童帶槍上學;五分之一的學生攜帶某一類型的武器。百分之廿一的國中生,因為皆怕被打傷和威脅而不敢上洗手間。調查顯示,學童在校最在意的是那些性格分裂的同學。老師也有相似的困擾。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老師表示,因為學生的行為因素,他們曾慎重地考慮退出杏壇。

??信仰會造成什麽樣的差別?差別在千千萬萬的生命和無數的金錢!說真的,現今的世界付得起沒有信仰和世俗主義的代價嗎?

??美國的建國者深深明白,除非國民是道德的,否則國家是建立不起來的。這是為什麽美國的國會會頒布:「宗教、道德和知識是建立艮好政府的三大要素,學校亦必須建立在美國的國土之上。」

 

基督是道成肉身的真理

??為了阻擋道德的相對論,我們必須再次確立基督所言:「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八 32)

??我認為這段經文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重點。首先,耶穌宣稱真理存在,這個真理不是相對的真理。他並不是說:「你們必曉得某一個真理(a truth)。」他也不是說:「你們必曉得你們的真理,」有人會說:「好吧!對你而言,這是真理,但對我而言則不然。」然而耶穌是這樣說的:「你們必曉得真理(the truth)。」神的真理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真理,對那些主觀地拒絕「那是別人的真理」的人,它拒絕的並不是神的真理。基督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十四 6)祂不是某一個真理,或者是真理的一部份,或者是別的真理--祂本身就是真理。當道成肉身的真理站在彼拉多麵前時,反諷地是,他居然戲謔地對著「真理」說:「什麽是真理?」

??再者,約翰福音八章 32 節說到,我們可以認識真理。今天,我們普遍所獲得的教導是,我們不能認識真理--我們不能知道有什麽東西是確定的。科學僅提供某一種的可能,但借著啟示和宗教,我們可以得知真理。聖經上說:「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壹五 13)

??可惜的是,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年輕人相信沒有道德上的絕對,也就是對別人而言是罪惡的事,對他可就不然。隻要你打開電視上的脫口秀,或是任何其它節目,你看到的就是這樣的立論假設。不管多麽邪惡和怪異,能忍受這一切事情的人,才會被現代的美國人認定為是一個宗教家。相反地,若是不能忍受。則已犯了不可原諒的罪。

 

沒有信仰的不道德基礎

??我們還需記住,人心有一個拒絕神的本質,例如我記得數年前收看訪問赫胥黎(Sir Julian Huxley)的節目。那時他是「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的負責人。赫胥黎是當時最有聲望的進化論科學家。訪明者問他:「你認為進化論為何如此迅速地竄紅?」赫胥黎回答說:「我們都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發,理由是......」現在如果你叫一個高中生來完成上述的句子,你想他會怎麽說?他準會說:「我們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發,因為達爾文累積了許多的識上驚人的證據,以致科學的一致性要求我們把它當成事實而加以接受。」

??但這不是赫胥黎說的,我聽到他說:「理由是,神錯亂了我們的性道德觀。」我險些從椅子上跌下來。邢和科單有什麽相關?

??現在我們來看看羅素又怎麽說。他是一位反基督教人士,也是當代傑出的哲學家。他寫了《為什麽我不是一個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一書。他說,科學不能駕馭哲學,也不能告訴哲學,說生而沒有意義。因為當你接受進化論科學思想時,生命就是無意義的。然而,到底他為什麽不相信神呢?是因為科學和哲學證明神的不存在嗎?不,乃是因為神的道德觀念和他的罪相抵觸的緣故。

??羅素是一位激進的社會學家和性好漁色的人。他結過數次婚,也離了數次婚。一位判決允準他妻子求去的法官說,他是一名無賴,沒有一個通奸者會做出那種通奸的行為。他引誘他所遇到的每一個女士。有一回他應邀作客,留在一位醫生的朋友家裏過兩個晚上。第二個晚上,他誘騙了朋友正值青少年期的女兒。無怪乎,他不要成為一個基督徒--神的道德觀念和他的罪抵觸。

??人有墮落的天性--這種天性使得人不願意去相信宇宙之中有一位造物主,因為他們不願意相信這位造物主也是一位律法的設立者,而這位律法的設立者也是將來的法官,要審判追討他們的所作所為。

??尼采拒絕聖經,拒絕基督教。他厭惡宗教,特別是基督教;他說,神死了!

??驚人的是,居然有那麽多的人相信他。他從來沒有給過任何證明,隻是宣布神死了而已。宣布是一件事,證明又是另外一件事。有人在一棟大樓的牆壁上,信筆塗鴉寫著:「神死了--尼采。」另外一個人過來了,在旁邊也寫了一個句子:「尼采死了--神。」有一位哲學家說,我們最好別在辯論之前,就先下結論,或者在下結論之前,最好先辯論。顯然尼采還沒等到辯論開始就已經下了結論。

??沒有人證明過神死了,或是神不存在。若你有所不知,讓我告訴你,其實無神論是非理性的。「沒有神」這個結論在邏輯上叫做「全否定」(universal negative)。每個人都知道,要證明一條「全否定」論述是不可能的。你不能證明全宇宙不管什麽地方都沒有小綠人;你也不能證明全宇宙不管什麽地方都沒有神,為了要證明上麵論述,你必須知道宇宙的任何部份。換言之,為了要證明沒有神,你必須是神,並且你必須證明你自己錯了!因此,沒有人能證明神不存在。

??我曾在廣播電台裏和一位無神論者辯論。我對他說:「你相信沒有神,你確信嗎?」

??他說:「我確信。」

??我向他指出,這裏麵有一個邏輯上的謬誤:它根本就是一個非理性的論述。他從來沒聽過這樣的說法。幾分鍾之後,他慢慢地從無神論轉向了不可知論。(這麽一來他還有點希望哩!)

 

神聖的責任,道德的要素

??知道我們要向神父帳是道德生活的要素。有人問十九世紀偉大政冶家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你所持守的觀念之中,什麽最重要?」他回答說:「我個人向上帝交帳。」正如一位法官這樣說:「一位至高者的存在--一個靈、無限、永恒、全知、全能--是道德的第一真埋。」

 

比我們偉大的存在

??聖經絕對是我們對錯的依據。西方文明處在道德的混亂之中,乃根源於許多菁英份子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取代了聖經真理。隻要我們買了他們的帳,等於是將自己持續放在光滑的情境倫理中,準備隨時跌落。英國偉大首相之一,撒切爾夫人(Mararet Thatcher)正確地指出:

??基督教的信仰--當然,它包含了許多猶太教的靈命和道德真理--是我們國家傳統的基礎部份。數個世紀以來它是我們的命脈;事實上,我們國家的理念正是從聖經而來。拋開這條原則而想了解我們的曆史、文學是不可能的事。

??但我要更進一步地說,基督教的真理是無限寶貴的。我相信,不僅它是真的,並且它也提供了導向真正和平的道德驅動。這和平是你我都在期待的......

??相反地,民主所帶來的盼望是渺茫的,如果民主時代裏的男男女女,他們的心並不曾被一個比自己還要偉大的事物所觸動的話。

 

 

 

第三章:聖經和社會

??「主坐在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 啟示錄廿一章 5

??有一次,一個扒手竊走了一隻皮夾。回家之後一看,令他大吃一驚,原來那不是皮夾,而是一本書,一本新約。他又憎又氣,一股腦地把它丟到街上。過了幾天,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他又把它撿回來讀一讀。在書中,他和耶穌基督會了麵,並且成為基督徒。他在教會裏告訴別人他的故事,隨即有一位專門負責送聖經的義工找到這位悔改的竊賊,他說他要看看那本聖經。一看之後,原來這本聖經正是他遺失的那本。麥卡席恩(W. H. McCutheon)所說的這個真實故事不過是聖經改變人心的無數故事之一罷了。

 

聖經的影響

??即便在悲劇的環境裏,聖經照樣改變人的一生。我想到的例子是在威爾遜(Bill Wilson)身上所發生的,這位紐約布魯克林都會事工(Metro-Ministry)的牧師,住的地方就是毒品侵犯的危險地區。而這原是他自己所挑選的禾場。他的主要目的是接觸十四歲以下的孩童--街上找到他們之後,再以福音「鍛煉」他們。每一個星期六他用巴士載了一萬五千名孩童上教會,把他們安置在充滿各式各樣活動的主日學裏。計多小孩變成了基督徒,連帶地他們的父母也接受了信仰。比爾來自一個單親家庭。有一天,當他十四歲那年,他和他的母親坐在佛羅裏達州聖彼得堡鎮的一個水溝邊上。她突然站了起來,說:「我受不住了!你在這裏等等。」於是,她走開了,從此便沒有再回來過。比爾沒有地方可去,也沒有什麽事可做,所以隻有幹坐在那裏,坐了三天......。一位基督徒鄰居看到了他,把他接到家裏,買了些東西給他吃,並且替他繳了一筆費用,然後將他送到基督徒夏令營。在那個營會裏,比爾接受了基督成為他個人的救主,那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卅年後的今天,當他在巴士的路上把一些孩子叫上車時,他會說:「你猜,我把誰撿到車子裏來了?......就是我自己。」都會事工是當今最大的事工之一,這項事工的基礎不折不扣地是來自聖經。

??沒有一本書比說到有關耶穌的這本聖經,更影響個人、家庭、人群、文化和國家的了。因著聖經的信息,曆史上充滿著被改變的生命和社會。在這裏我們將會討論幾個例子。

??如果沒有聖經,那麽情形將又是如何呢?若一個文化裏沒有聖經,我們看到的是災難的產生。

 

兩個革命的故事

??一七八九年,美國憲法完成並批準了一個新國家的誕生。這一年,邪惡的法國大革命則剛開始,巴黎血流成河。布來恩(H. J. Brine)指出:

??法國的異教徒將基督教的時代趕下台,推翻了基督教,並且試圖把法國帶進一個屬於他們的時代。但是,很快地,他們彼此攻計、摧毀,基督的影響力最後又得勝了,人們重新建立起基督教的年代。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認識自己本質邪惡的痛苦經曆。這項相信人類良知的信仰終於導致了恐怖的結果。

??同年。世界的彼端也正在進行一場革命,其名氣比起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稍微小了一點。

??底下就是這場革命的敘述。

    革命是來自一場船艇的叛變。由一批生還者所主導。這艘船就是著名的「邦蒂號」(HMS Bounty)。後來有人出版了一本書並且拍了一部叫做「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的電影。克利斯敦(Fletcher Christian)在凶殘的邦蒂號船長布萊的統治下,帶領了一批人叛變,並駕船逃離。叛變者逃到遙遠的南大平洋上的一個荒島,位在紐西蘭以東四千哩--一個方圓隻有兩平方哩的皮特凱恩島(Pitcairn Island),在那裏,他們將船弄沉,過著遠離祖國的新生活。他們開始娶大溪地的女子為妻,漸漸安定了下來。他們也雇了大溪地的男子以便幫忙開發小島。

??盡管他們在這個人間天堂裏落了腳,然而這些男男女女終究還是把這個天堂變成了地獄。這個尚未順服神的人類天性將這裏建成了一個酗酒、暴力相向和通奸橫行的殖民地。十年下來,小島充斥著醉酒、暴行、爭吵、鬥毆、謀殺和強奸。其時,歐洲人在一場大溪地人所舉發的政變之中,一舉逮捕了一群大溪地人,並將他們變成奴隸。但是這些大溪地人估計錯誤,以為克利斯敦讚成這個計畫。於是一場種族、派別的內訌終於爆發了!事後,在原住民混血的婦人和孩童之中僅有一名生還者(甚至他也已中彈,生命垂危)。他就是後來皮特凱恩島新國家的創建者,他的名字叫亞利山大史密斯(Alexander Smith)。日後他把名字改成亞當斯(John Adams),是為了與地球另一半的革命先烈並駕齊驅,從邦蒂號上所搶救下來的遺物當中,有一本聖經--這本聖經現在還保存在紐約的市立博物館,在史密斯成長的年歲中。島上一位水手教導他識宇,爾後史密斯便開始閱讀哪本唯一的聖經,「當我認識耶穌的一生時,」史密斯說,「我的心開啟上一通門,我明白,對於那些悔改的人而言,神是一位慈愛和憐憫的天父,我似乎可以感覺到祂的同在,從此,我更加肯定每一天祂都在帶領我。」

??不僅史密斯改變了,他也靠著改變人心的福音來扭轉島上的每一個人。並建立丁一個也許是世界上最和平、寧靜、秩序、祥和的社會。1808 年,英國海軍發現了皮特凱恩島,並且對史密斯和島上居民的信仰嘖嘖稱奇,最後免除了他叛變的刑責。「皮特凱恩」終至變成了十九世紀「虔誠」的代名詞。

 

人性可以改變嗎?

??數世紀以來,人們不斷地爭論著人性到底可不可以改變的話題。在某個情況之下,聖經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人可以改變,那是當人悔改,回歸到耶穌基督的時候。

??廿世紀的人類相信--不需要聖經人性就可以改變。例如,共產主義者相信,他們在聖經或是宗教之外改造了一群「新的共產人」。當然,他們用來改變的工具是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

??共產主義創始者馬克思相信他的理論正是世界人類困境的出路。他宣布:共產主義是人類生存奧秘的「真正解答」。什麽使得人類無法和平相處?答案是,私有財產。當私有財產取消之後,「個人疏離」也將除去。因此,當人拋棄私有財產時,他將發現他的真正自我,並因而解決了人類曆史難題,即與生俱來的相互敵意。馬克思說:「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敵對,並與人敵對的真正解決之道......它是曆史謎語的答案。」所以,人最後可以找到他是誰,以及他存在的意義--他揭開的曆史謎團--感謝共產主義,有人說!難怪蘇聯不準牧師講解有關千禧年的事情,因為共產黨已經透過工人專政而把人類領進了天堂。

??馬克思假定人性本善,隻是被資本主義和資本階級結構所敗壞。他在「共產黨宣言」裏辯稱,一旦工人掌權,控製了國家之後,他們會建立一套沒有階級的社會秩序,以至於最後,社會不再需要政治。因此,國家的觀念將隨風而去。他寫道:

??循著曆史的發展,當階級消失,所有的生產集中在國家的整個群眾手裏時,群眾力量就會丟棄它的政冶性格......

??取代了舊有的中產階級,以及階級和階級之間的仇恨,我們將會有一個群眾的社會;其中,個人自由的發展是全體自由發展的先決條件。

??成千百萬的人在本世紀中慘遭殺害,其肇因即源於此人性論。馬克思的確創造了一種人--一種用最凶殘的手段來對付他同胞的殘忍之人,沒有一點同情心和良心。當我們明白恐怖的勞改營、古拉格群島所發生的事之後,我們可以說,這種人應該是曆史上最心狠手辣的人。

??當我讀了古拉格詳細的輔導時,內心為之困愕。他們對男人的行徑已是糟糕得無以複加,至於女人,更是令人驚聳!…… 馬克思用一項錯誤的學理所建立的係統(而這學理本身又是基於一種錯誤的人性認知),造成了曆史係統上最邪惡的暴行。

    談到前蘇聯政府,出版「馬克思觀點」雜誌的基諾維斯(Eugene Genovese)和他的太太伊利莎白說:

??當她一旦解體,問題是,七十年後,我們將如何將之交代清楚?尤其當情勢更加明朗時--基本上這個製度應該是帶來好處,但卻沒有。它給我們的唯一交代是成千上百萬的屍骨。

??偉大的曆史學家,《當代》(Modern Times)一書的作者保羅強生寫道,廿世紀的國家是「曆史上的大凶手」,某些無神論的國家理當負最大的責任。

??在美國,許多人早已決定,改造一個人應該從「教育」著手。整個民主社會透過教育製造出「新的民主人」。當然,文化菁英老早就決定在教育係統裏封殺聖經(他們完全漠視早先聖經在普及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I983 年在「人本主義」雜誌上執筆的約翰鄧飛(JOhn Dunphy),揭露了一些對聖經充滿敵意之人士如何反對將聖經納入教育的過程:

??我相信,人類前途終必一戰,並且必須透過教師來嬴得公立學校這塊戰場。這些教師必須正確地認知他們的角色是一群新信仰的「變節者」--他們信奉新的人本宗教思想,並且尊重神學家所謂的人之神聖。這些教師必須像激進的真理基要派傳道人一樣,無私地奉獻自己,因為他們將會變成另類傳道人,使用教室,而不是教堂,來灌輸他們所傳授的價值,不管是哪一個層級的教育--下至托兒所,上至超級州立大學。教室勢必成為新舊衝突的競技場--腐爛的基督教,與其所帶來的一切罪惡、不幸,正與人本主義新的信仰,以及它對世界所做的光輝華麗承諾一較長短。對於這個「愛你的鄰舍」不知何物的世界,人本主義終必為世界達成此一目標。

??事實恰好與鄧飛如花霧一般的遠景相反,當我們把神從美國學校趕走之後,學校必須加裝「金屬偵測器」才能正常運作。

??自從 1983 年以來,惡質的人本主義者如鄧飛之流,不幸地在公立學校一路上占著上風。就學術而言,學生進步了嗎?沒有,大多數檢驗學習的測驗,如 SAT 分數一年比一年低。學生開始「愛起你的鄰舍」來了嗎?事與願違。學生之間,或者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暴力案例加增,大多數大型的公立學校必須備有警察和保全係統。即便如此,仍然有太多的學生攜帶槍械上學,並殺害同儕。再一次,一項錯誤的人性主張引導一個錯誤和不恰當的答案。(有關鄧飛談及基督教所帶來的一切罪惡。不幸之謬論,我們在前一本書《如果沒有耶穌?》中已經予以嚴詞駁斥。)

??教育並不能給人創造出一個新的本性。請記住,1933 年全世界最有教育並受最高教育的國民便是納粹德國人。

??其次,據說這種新人乃是透過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所塑造出來的。在你對此觀念興致勃勃之前,請你記得,全美國所有職業當中,居自殺率之冠者就是精神分析師。所以,如果你正有自殺念頭,我奉勸你別去看任何一個精神分析師。說不定他會和你握手,然後在你以先跳樓。我無意小看那些具有幫助性的治療師、諮商輔導師的嚴肅角色,他們的確具有資格來幫助別人改變。他們當中一些人發現到當一個人認識基督時,其改變是最大。

    終極而言,人心必須透過重生,以及透過耶穌基督的福音才能有所改變的。

??所有想改變人性的現代世俗觀念都失敗了,但此刻許多人卻還想彈彈這個古調,殊不知人性無法透過自己的作為而加以改變。隻消閱讀聖經,他們便可以避開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嚐試。舊約說:「古實人豈可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若能,你們這習慣行惡的,便能行善了。」(耶十三 23)人究竟什麽時候才會自我改變?我的朋友,那是絕對不曾發生的。聖經明白地說,沒有人可以改變他的本性。保羅也摘錄舊約的話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 10)

 

於是基督來了

??新約告訴我們,改變的唯一途徑是由裏到外--透過那位勇敢向人類宣布:「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啟廿一 5)的耶穌。耶穌基督能改變人心,這是一件極美妙無比的事。

??我想起一位年輕人,他是一位胸無大誌的甜甜圈師傅。他服食毒品,並使用古柯堿助興,有一天,一個人邀請他去聖經班查經。他的心被聖經的信息感化了,聖經完全地使他由裏到外更新。他不僅戒掉了毒品,並且決定要好好地使用生命,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他甚至上了大學。今天,他是一名作家,對社會做出正麵的貢獻,是一位顧家的丈夫和活躍的基督徒。也許許多人的故事背景和細節容或有些許的差異,但無數的人如同這位年輕人一樣。在基督裏找到了新的生命。

??是的,基督正在更新萬物,正如同他在皮特凱恩島上的作為一般。有趣的是,翻閱了好幾套百科全書,我始終找不到有關邦蒂號上亞利山大史密斯,或者是其它人信奉基督教的故事。當然,我相信媒體和教育界並非沒有特別的偏見,隻是顯而易見地,它們常略過這一類的關鍵細節,使得我們必須參考其它的傳記和故事。才能發現邦蒂號事件的真正重要轉折點。

??從皮特凱恩島故事往後再走個一百五十年,到達南亞洲的緬甸。你可能對威廉赫頓和亞力堅尼斯所合演的奧斯卡獎電影「桂河大橋」留有印象。你記得故事是談到有關遭日軍所俘的英軍嗎?在集中營裏,日本人強迫戰俘超時地工作,許多人因此而不支倒斃。

??根據好萊塢的版本。日軍指揮官一開始並沒有成功地逼迫俘虜架橋。他在突破英軍指揮官的意誌和心靈防線上,也告同樣失敗。在自尊心受創的情況之下,這位老大不情願的日軍指揮官隻好改請英軍指揮官負起築橋任務。正因如此,桂河大橋最後才順利造好。電影裏觀眾可以看到這些人邊吹著口哨邊工作。但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會問,這是實情嗎?電影播演了很久之後,我和這位曾駐守緬甸的英國指揮官談話。那時,他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校牧,並且根據他的經驗寫過一本書叫《行過桂河的幽穀》(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Kwai)。他傷心欲絕地告訴我,好萊塢是如何地扭曲這段史實。底下才是桂河大橋的真實故事。

??俘虜漸漸地退回到野人的狀態,他們饑餓難耐,像野獸一樣地攫取任何可抓取的食物。就在那時,這位英國指揮官在背包之中發現了一本新約聖經,他開始閱讀起來。當他讀的時候,基督奇妙的愛開始充滿他的內心,他俯伏傾倒在救主麵前,呼求祂,求祂的恩典和幫助;他變成了一個新人!

??他開始每天對著他的官兵朗誦新約。這些官兵的內心一個一個地轉變,直到幾乎全營的人都被基督的福音所更新。這些原本像野獸一樣的人現在卻把麵包屑留下來,分給比他們更虛弱,病得更重的人。整營的軍人被基督改變,基督使萬事萬物更新。好萊塢的電影裏找不到這類的蛛絲馬跡--而這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基督真的能使萬物更新!祂在世上的歲月裏,改變人心即是祂首要的工作。祂改變了尼哥底母,告訴他人必須重生。祂改變彼得,把隨風飛揚的一粒細沙(原來的彼得)轉變成一塊「盤石」(「彼得」的字麵意義)。祂改變咆哮的掃羅,使他搖身一變為使徒保羅。祂改變「迅雷之子」(sons of thunder),使之成為「愛的使徒」(apostles of love)。並且,幾個世紀以來,祂不斷地改變眾人的生命。

??找到了基督就找到了生命真正的意義,因為,神造我,除非我們來到祂的麵前,我們絕對無法經曆到神的美善。基督教曆史之中,奧古斯丁是由一名紈褲子弟變成最偉大的信徒之一,他的「聖徒」別號恰如其分。他說,我們既是被造之物,除非我們來到造物者麵前,否則對於生命目的我們將一無所知。在他著名的《懺悔錄》中,他向著神寫道:「為了禰自己的理由,禰創造了我們;除非在禰的裏麵安息,否則我們將永不得安息。」

 

前共產黨員發現生命意義

??一名受過良好教育的前共產黨員雷夫托夫(Nicholay Ivanovich Revtov),最近發現了這個榮耀的目的。他在蘇聯誕生,早年加入幫派,專門為非作歹。之後,他效忠馬克思,成為黨裏頭一名忠堅份子。他奮發求學,前後獲得五個學位,包括兩個博士頭銜。但這位無神論黨員後來說:「我錯過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重生』學位(B. A. degree-Born Again)。」

??也許我們不能有數不盡的學位,但每一個人都能擁有這個「重生」學位--就算我們通不過一些考試。有一回,蘇聯一個「爆發宣教團」(Evage1ism Explosion)成員蓋尼斯(Buddy Gaines)走訪了雷夫托夫。(此宣教團是卅年前我在珊瑚崗長老會所創辦的平信徒宣教團。)在那個訪問裏,借著翻譯員的幫助,蓋尼斯得以分享耶穌基督榮耀的福音。當時,雷夫托夫空虛的心靈剎時被耶穌基督奇妙的愛所充滿。他請蓋尼斯下次再來。結果他的妻子和兒子也都信了基督。今天,雷夫托夫是「爆發宣教團」的歐亞國際主席。最近他在所有前蘇聯共和國裏成立了「爆發宣教團」。

??許多人的生命活得一團糟,對此他們自己也知之甚詳。每個人都希望有個方法能使自己重新來過。感謝神,天堂有路!一位女士發現了這條路徑,她情不自禁地用下麵的話來表達她內心的奇妙感受:

??我在聖經裏發現那塊地方,叫做「再出發」。

??罪惡和過去已然不複記憶,多年以來,所遭受禍害的,救主均將重建。

??我們襤褸的衣衫,也換成恩典的長袍;新的靈魂也都有了新生。

??聖靈傾注的愛,使我們不難相愛。

??那個愛不喜歡不義,不嫉妒,謙遜無私,充滿仁慈。

??愛的轉變,如同在天上,我們將永遠彼此相愛。

??啊!是的,我已經找到那片奇妙之境,叫做「再出發」的地方。

??你是不是有同樣的發現?一個在吹噓的懷疑主義者,和非基督徒環境之下長大的懷疑主義者發現了一個令他大吃一驚的事情。長久以來他以一位非基督徒自居,並且活在無神論知識分子中間,他說:

??我觀察到每一個懷疑主義者,從色爾薩斯(Celsus)到威爾斯(Wells)都站在基督的搖籃前,並所發出的微不足道的歎息。我懷疑為何這個無助的嬰孩要誕生在羅馬人貪婪、猶太人厭惡,和希臘人精明的時空之下,以及三者都要消滅祂的時代裏。然而,這個曆史上最強烈和最具毀滅性的組合,強化了這位馬槽嬰孩來到世間的目的。

??沒有一個非基督徒可以告訴我,為什麽今日祂的震撼一如一千九百年前?也沒有任何嘲弄者可以向我解釋,為什麽那雙釘痕的手能抓住人間的魔王,把他們汙穢的靈魂從罪惡的淵藪中救拔出來,並在一夜之間轉而變成屹立不搖與耀眼的十字架英豪?......沒有一個不可知論者可以清楚地向我交代,為什麽表麵上永恒的帝國終將曇花一現,而那位被殺害的加利利人,其榮耀和能力可以在曆世曆代裏創造出如此的美麗和動力?

??也沒有任何一個嘲弄者可以解釋為什麽耶穌大膽的預言,能夠借著大象、飛機、收音機、鐵路、馬匹和雙腿,不斷地穿透最密的森林,爬過最高的山區,越過最深的海洋和最頑固的沙漠,感化了地球上每一個國家、族群和人民?

??沒有哪一位懷疑者可以告訴我,這位被孤立的猶太人如何能說出童稚能懂,但卻讓智者以為深不可測的話語。這位奇特的人,祂的生命、話語和人格不啻是曆史上的謎。任何自然論者的解釋隻會使祂變成一個更困惑的謎題,一個更深邃的神秘。

??但當我接受祂說祂是誰的時候,我解出了這個謎語--上帝的兒子從天上來。人類得到了救主,我得到了救主。當天使說「今天,......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時,我興奮地發抖。現在我明白這個偉大的真理:「盡管基督在伯利恒誕生過千萬回,如果祂不能在你的心中誕生的話,你的靈魂仍是荒涼的。」

 

世界在翻轉

??基督教初期,保羅和使徒們曾被控以「攪擾天下」的罪名(參徒十七 6)。但事實上,世界已經被翻轉過了,他們隻不過把其中部份的世界再翻一遍。

??保羅這一班人乃在為改變世界麵努力,他們並不以改變一個地區而自滿。基督徒應該翻轉世界。當然,改變始於個人,始於被耶穌基督福音改變的人。如此,像石頭扔進一塊安靜的池塘,它會發出漣漪,向外擴展,遍及每一個生命。

??本世紀英國偉大哲學家之一,喬德(C. E. M. Joad)是一位才華洋溢的知識分子和強悍的非基督徒。他加入了蕭伯納、羅素等一幹懷疑主義者的陣營,並且不停地攻訐基督教信仰,但在晚年時他寫道,人本主義的最終極的問題是罪。早年,他認為人性本善,隻要在正確的環境下,我們可以在地上創造天堂。但經過兩次駭人的世界大戰,以及第三次大戰的威脅之下,他回到了人性的原點,承認人性本惡的事實。這位前懷疑主義者下結論說,罪的解決之道是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他的心終於像無數的人心一樣地翻轉過來了!

 

上教會的副產品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對基督越委身的人越會以上教會來表達他內心的轉變。這個內心的轉變會帶來不少的益處。美國無線電全國連播網主持人珍賈絲丁(Jane Chastain)最近做了如下報導:

??* 上教會的人較可能在危機時刻維係住隱定和美滿的婚姻。

??* 出席教會對年輕人對抗貧窮有正麵之助益。

??* 宗教信仰對道德實踐和判斷有實質上的貢獻。

??* 慣於實踐信仰的人會經曆到較少的沮喪,以及更多的自尊,並使未婚生子的數目降低,較少服用毒品,也少自殺、犯罪和離婚。

??* 慣於實踐信仰的人會使健康得著益處,少有致命性疾病,並且使疾病恢複機率大幅上升。

??* 宗教信仰和實踐是力量和恢複的來源,可以幫助人從酗酒、服毒和婚姻危機中得著恢複。

??雖然我們得知許多類似的軼聞趣事。但這些有沒有科學的根據?答案是有的。首先我們看看有關健康的報導。

??最近有些研究員檢視了兩百多個宗教影響健康的研究報告。他們發現的結果是,宗教不僅對你的靈魂有益,也會帶給你健康的身體。基基教時報(Christian News)報導:

??根據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所收集的科學報告指出,習慣性參加教會聚會對我們的健康有益。

??「習慣性聚會的人,有較低的血壓、較少心髒病、憂鬱的比例亦少,並且比不上教會的人健康。」雜誌的封麵以標題「改變健康習慣」如此報導著。

??此項宗教和健康相關的左證是由一名老年學家和流行病學家李文(Jeffrey Leven)在東維吉尼亞醫學院(East Virginia Medical School)所從事的一組科學正研究中得來的。另一名研究員是來自國家護理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精神病學家拉生(David Larson)

??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整個有氧運動的發軔者是一名傳福音的基督徒古柏博士(Dr. Keneth Cooper)。他是《以信仰為基礎的減肥》(Faith-Based fitness)一書之作者。有氧運動是美國文化裏獲致健康的工具,在基督徒界中普遍流行,非基督徒也一樣熱衷。

??我們的研究也顯示信仰和健康的關係。例如,位於紐澤西普林斯頓的蓋洛普(Gallup)相關機構「美國生活的宗教」(Religion in Ameracan Life)的研究發現,習慣性出席教會和猶太會堂的人均具有較好的工作倫理,家庭生活的穩定性較佳,對從事義工活動的意願較高。他們也發現:

??* 習慣性做禮拜的人比不做禮拜的人有高出 50% 的人會拒絕毒品。

??* 教會和會堂比所有其它非官方機構,包括公司商號等,提供了更多的社區服務。

??* 習慣性上教會的人「顯示他們的工作量超出平均值」。

??再一次,我們的研究也顯示出相同的結果。

??加州亞拉曼達市(Alameda)進行了一個為期廿八年,參與人數高達五千人的長期研究,旨在決定上教會所能帶來的好處。羅德岱堡「太陽前哨」(Sun-Sentinel)用下麵的話做總結:「上教會,活更久」("Go to church, live longer.")。研究員發現,拒絕上教會的人會比習慣性上教會的人有高於 36% 的死亡率。上教會的長壽因素包括「改進健康實踐,增進社交,保持更穩定的婚姻生活」。相同地,這份報導無獨有偶,1996 年夏天,七十個保健和宗教研究者齊聚在維吉尼亞州的李司堡(Leesberg)。他們在國家護理研究所讚助的研討會上,討論信仰和健康的關係。華盛頓時報報導說,研究顯示「宗教的委身使得死亡率下降,提升對社會的支持度,沮喪降低,有更高的自尊。」在此我們看出聖經和健康的相關性。

??「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U. S. News and world Report)刊登一期封麵印著教會的頭條報導:「信仰因素:教會能醫治美國的社會病態嗎?」在那個報導裏,他們問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什麽能確保非裔美籍都會年輕人遠離毒品?習慣性出席教會是比『家庭結構』,或是『收入』更好的預防之道。這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弗利曼(Richard Freeman)所做的研究顯示。姑且稱之為『信仰因素』吧!」這個雜誌也報導:「經常上教會的人有低於 50% 得到精神疾病的機會,和低於 71% 酗酒的機會。」簡單地說,聖經會增進生活的品質。

??根據聯合聖經公會(United Bible Society)的資料。在許多英國監獄裏「靈命複興」的現象裏,聖經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單單李曼這所監獄裏(Lewes Remand Prison),「兩年之內,有超過六百人隻因閱讀聖經而變成了基督徒。典獄牧師大衛,保依(David Powe)說,『他們站起來,說這個比古柯堿好。他們生命的轉變蔚為奇觀。』」

??曆代以來,甚至連懷疑主義者也發現基督教有改進人類生活的力量。十九世紀的曆史學家威廉萊基(William E. H. Lecky)寫道:

??基督教原本就是給世界指出一種理想之人格的宗教。十八世紀人心充滿了熱切的愛,並且顯示了這種理想人格有能力影響任何時代、國家、性格、條件。甚且,它不但是最高的美德型態,也是實踐的最高動機。

??簡而言之,聖經--借著傳揚基督的信息--對世界的美善產生了無比的影響。

 

「世界生命的改變者」

??耶穌基督改變了世界,借著聖經我們得以認識他。彼得索夫(W. E. Biedersolf)對借著耶穌基督福音,以及聖經所帶來的改變寫下了這樣的話:

??達爾文說:「一個發生船難的水手漂流到一個不知名的海島,他會誠懇地祈求傳教士已經先登陸了這塊蠻荒之地。」他的意思是,沒有福音的地方就是沒有文明的地方;這位水手很能發現他是一群強壯食人族的大餐。

??若將基督教從文明中剔除,從藝術、音樂、文學,以及更重要的,從人心之中剔除,你會發現這世界所剩下的將一文不值。

??我們知道儒教、佛教、回教的發軔者並不是來自神性(Divinity),但是,要說基督教的基礎不是神,則是行不通的。就如你用炭筆畫一張西斯丁的瑪丹娜(Sistine Madonna)一樣。

??如同耶穌基督向來是誰,祂今天也是世界生命的改變者,人類社會的重建者,人類進步的導演,世界文明的塑造者。藉由上述的事實,我知道祂是神。

 

 

第四章:聖經和法律

??「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 詩篇十九篇 8

??在製定法律的路途上是沒有完結之時刻的。「周六晚間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有一回刊出一張漫畫,畫的是摩西在山上,手裏拿著「十誡」的石版。他舉目向天說道:「現在隻要十條法律就夠用了,其它的條文等到官僚盛行的時候再說吧!」,這則笑話比你所認知的還具有真實性。幾世紀以來,我們的法律係統是根據神向摩西所啟示的。不幸的是,人有著「無窮的」智能不斷地法上加法,也往往扼殺了真正重要的法律。

??萊斯(Al Ries)和曹特(Jack Trout)在他們那本複雜的《定位:心靈之戰》(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一書裏,指出許多立法委員所製訂的新法正如那幅漫畫所言:

??英國眾議院每年大約製訂 500 個法案(那已經很慘了),同時間大約有一萬條新的法令和規條公諸於世。立法當局出手還真大方!想想看:主禱文隻有 56 個字(指英文字,以下同),蓋茨堡演說共 266 個字,十誡亦僅 297 個字,獨立宣言則為 300 個字;最近美國政府公告一項有關卷心菜的菜價上的條文即有 26,911 個字。在州級政府裏。每年有廿五萬條新的法規,而這廿五萬條法規不過是讓立法當局和人民一同迷失在法律的迷宮裏罷了!

??本章我們將檢視在西方世界裏,聖經對法律的影響。我們會研究那些曆史土虔敬的人們對法律的貢獻,從摩西到查士丁尼(Justinian),從阿爾弗烈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到布萊克史東(William Blackstone)。我們將看到在我們之前的許多文化裏,聖經如何成為所有法律的基礎。當現代文化漸漸離開神的時候,我們目睹了法律係統又是如何的四分五裂。美國境內訴訟不斷,讓數以兆計的金錢流失,並帶給許多人夢魘,這是將聖經從法律之中除去的一項後遺症。

 

神向摩西的啟示

??隻要稍稍研究過曆史文明的人,便會知悉人類對行為的統一規範一直有一種需求。一群人不能生活在一起,除非有一套行為的標準將他們規範起來。關於這個,沒有人比神更清楚。祂把十誡寫在石版上啟示給摩西。沒有其它的典章,不管是出自於人,還是源自於其它「神明」,其對法律係統的影響會超過十誡。溫姆瑟(Rene A. wormser)在他的《法律和立法者的故事--從最早期到現代》(The Story of Law and the Men Who Made It-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一書中說道:

??摩西的法律...‥在我們法律係統催生中扮演了一個直接和致命的角色。早期美洲大陸殖民地裏,有不少地方是不多不少地直接援用舊約律法的。此外,猶太人的法典是歐洲大陸和英國兩地法律係統之來源,而我們的法律係統來自後者。

??文明初期,習俗、傳統和民間故事提供了適當的行為典範。更早之時,溫姆瑟寫道:「人們的舉止隻是受到祖先經驗累積的左右。」

??它們之中沒有一個像十誡一樣地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沒有一個可與神啟示給摩西的律法相比。

??考古學家在古代尼普爾城(Nippur)識別出一些有關法律的斷簡殘篇,這也就是著名的「利普爾.伊什塔爾法典」(The Code of Lippur-Ishtar),年代大約在公元前 1868 年到 1857 年之間。這是利普爾?伊什塔爾這位法典製訂人的年代,他也是早先實際製訂法律的人之一。這個法典包含了諸如「若人租了一頭牛,而損傷了牛的尾巴,則他必須賠償四分之一的牛價」之類的法規。所發掘的九條法規當中,隻有兩條是有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巴比倫的「漢摩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是另一個書寫下來的律法。人們鹹信它是公元前 1750 年的產物:其中有些像「控訴別人謀殺,但不能使那個人認罪的話,控訴者將處以死刑」,和「協助宮廷裏的男女奴隸,或平民家裏的男女奴隸逃跑者,當處死刑」,以及「若有不待在院裏的女祭司開了酒鋪,或者進入酒鋪飲酒的話,人們應將她處以火刑」等等。另有一處規定,被告以行巫術者,得將自己投入河中,如果河水「勝過」這個人,那麽他即有罪。但如果控訴者告錯了,他將被處以死刑。關於「漢摩拉比法典」,杜蘭(Durant)說:「法律中沒有保障個人在對抗國家時的權力,否則它就是歐洲的創舉。」其實,杜蘭這種考量可在神透過仆人摩西所頒定的十誡中找到。

??迪蒙(Max Dimont) 「猶太人、神和曆史」(Jews, GOd and HiStory)的論文中寫道:「摩西律法......是第一個真正合乎司法而寫下來的法律,並由於它對人性的完成、對公義的熱情、對民主的熱愛,使得過去的任何法典皆黯然失色。」

    溫姆瑟並且補充地說:

??猶太人對我們法律最重要的文獻,首推被基督教引為律法基礎的「妥拉」(Torah,編按:即摩西五經)。即使新宗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也隻是拿舊約,和猶太先知們來做為其新教義的根本。其中,他稱耶穌為先知之一。雖然它和舊約差了一點,但是可蘭經在道德思維上延續著舊約的觀點。統治著百千萬人的回教法律,其中和其猶太律法來源之間的差異是很難識別的。

??迪蒙匠心獨具地指出,啟示給摩西的律法演變成曆代的律法:

??摩西的律法和神應許給以色列的國家地位有關。雖然猶太人在那個節骨眼上還是一個流浪的民族。但摩西律法並不是給一個流浪民族的。它乃是為維係國家統一而設計的,不是僅僅用來保全一個家庭的完整,盡管個人權力不會因為國家而有所犧牲。這些律法崇高的架構浮現了政府的民圭型態,其綿延不絕的能力持續了八百年之久,直至先知們將其恢複。截至目前為止,美國憲法才平安地渡過了兩百年而已!

??摩西律法不像那些比它更早的法律。即便有些聲望卓越的曆史家,包括杜蘭,擁護漢摩拉比法典影響摩西律法的論調,我還是要重申,十誡是經過時代的考驗而堅立的,而漢摩拉比法至今早已蕩然無存。摩西律法之中的原則比同期的巴比倫還要先進,盡管摩西律法比起漢摩拉比法晚了幾個世紀,它的日期大約是公元前 1450 年。

 

十誡與我們的法律

??許多人注意到當今許多法律是從十誡來的。杜蘭便是其中的一個,他指出許多相似之處。他把第四誡視為是為安息日而編纂的,第五誡乃是把家庭神聖化的一則強力的法律,以至於這條法律「銘刻在家庭之中的理想延續到了中古世紀、現代歐洲,直到瓦解社會的工業革命出現。」杜蘭把第七誡視為「婚姻乃家庭之基礎」。溫姆瑟補充道,第七誡乃是透過禁止通奸來強化「保護家庭」的法律。關於第八誡,杜蘭寫道:「它認可了私有財產,並與之和宗教及家庭相結合」。關於第九誡,溫姆瑟說明它「禁止偽證,並建立一種以宗教為基礎的訴訟」。第十誡「禁止貪奪」溫姆瑟寫道:「從這一條法律可以引出相關之條文。」如此一來,十誡幫助人類建立了現代社會的基礎。它自然為西方法律立下了根基。

??就法律而言,聖經是我們的一筆大遺產,它帶來了一個溫情、人性。自由和公義的風氣。德雷普金教授(Israeal Drapkin) 在他《罪與罰:古代篇》(Crime and Punishment in Ancient World)裏總結說:「十誡是西方文明道德和法律的基礎。」

??十誡如何在法律的曆史上做出如此巨大的影響?溫姆瑟相信,猶太人是曆史上被驅散得最厲害的民族。他自成一家之言地說,他們「多次被迫為奴,每一次過程中均有些人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家園,有些人則在國外建立自己緊密相連的屬地。」如同其它的社區一般,猶太人所到之處總是帶著自己的信仰、習俗和律法。其它的文化因而深深地受到猶太人帶去的傳統和法律所影響。

??當然,十誡之所以遍布世界。當歸結於基督教之廣傳。因此,當基督教興起遠播的時候,就把十誡帶到了世界各地。然而,基督教時代的前三個世紀裏,她仍是屬地下式的組織。發動了十次對信奉者血腥的鎮壓,羅馬帝國仍然無法阻擋基督教。當康士坦丁這位羅馬君王登基時(公元四世紀初),羅馬的法律開始遵從聖經的原則。康士坦丁和狄奧多西(Theodosius)是那些基督徒君王之一,他們把基督教的道理納入了法律之中。其中以查士丁尼一世的貢獻獨占鼇頭。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是自 48Z 年至 565 年以來,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東半部)的統治者。但一開始,我必須先交代,查士丁尼一世個人有一些嚴重的汙點。牛津大學院長兼曆史學家羅伯特(J. M. Robert)在他的《世界史》(History of the World)一書中。對查士丁尼一世作過如下評語:

??雅典學院的曆史享有八百年之久,但他將之毀於一旦。他想成為一位基督徒君王,不願是一名非基督徒的統治者,並下令摧毀所有在首都裏的異教徒銅像。更糟的是,他加速降低猶太人的社會身分,和限製他們履行宗教事物的自由。

??當然,我並不覺得這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他對猶太人的作法。但是,查士丁尼的統治確是聖經影響法律發展的一個典型。套用杜蘭的話說:「曆史想當然耳地忘卻了查士丁尼的戰爭,而隻記得他對法律的貢獻。」

??甚至對查士丁尼的評語也均是集中在他好的一麵。查理斯迪爾(Charles Diehl)說他是「兩種偉大思想的傑出代表--帝國思想和基督教思想。由於他提出這兩種思想,以致他足以垂名千秋矣!」吳爾(P. N. Ure)在《查士丁尼和他的世代》(Justinian and His Age)一書裏寫道:「從各方麵來看,查士丁尼所編纂的法律被公認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使得他萬古流芳。」我們所要研究的是,這份整合了數百年來矛盾的法律係統之遺產。以及立法的各種層麵。

??當查士丁尼統治的時候,羅馬的律法已經累積了超過一千年之久的經驗。羅馬人愛立法,市井小民的生活幾乎全被野心勃勃的立法神經給牢牢掌控著。那時,查士丁尼承接了法律的混亂場麵:當時他們有著各種不同層級的法律,彼此在不同區域之間甚至相互抵觸著。杜蘭指出,那個時期羅馬法律是一種「實證性的累積,不是邏輯性的演繹。」為了整合和修剪現有法律係統這個龐然大物,查士丁尼組成了一個委員會,其中成員均是法律上的偉大人物。

??這個工作分成三方麵。首先,這個委員會寫下了他們認為最好的律法大綱。這份完成於 529 年的大綱叫做「憲法」(Codex Constituionum),通行全國,而與之抵觸的任何法律一律無效。這分「憲法」史稱「查士丁尼大法」(Code of Justinian),其中奉聖經原理為圭臬。

??委員會檢討了羅馬曆代以來人才濟濟的立法程序。並在 5Z9 年將結果寫在「羅馬法典」(Digesta or Pandectae)上。奧斯卓高斯基(George Ostrogorsky)在他的《拜占庭史》(History of Byzantine)做了如是之評論:「成於公元 533 年的『羅馬法典』是另一項更偉大的成就。它集合了羅馬古典法學者的著作,以及帝國官方之勒令,變成現行法律的主體。」在「羅馬法典」裏,我們讀到了這一段話:

??透過祂神聖的王權,神把這個國家交托給我們統治。我們曆經戰爭的勝利,也承接和平的禮物。同時因著肩負國家架構的運行重責,彷佛如臨深淵、如履薄水,思索著神所給予我們的大能支持,便我們不至於仗恃自己的膀臂,不倚靠軍隊,不仰仗元帥,也不自恃才能,而是在於對至高無上之三位一體真神護佑的盼望。如此,世界方能持續進行。

??查士丁尼法律改革的第三個部份是成之於公元 533 年的「製度法」(Institutiones)。基本上,它是「憲法」的濃縮版,又加進了一些補述。「製度法」是給法律學生閱讀的一本官訂手冊。如同西方一些重要的文件一般。它仍是以救主為其開宗明義:

??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給胸懷大誌的法律學生......在刪除了不一致性所帶來的不和諧、混論的的國家規章(即國家法)之後,我們關照了無以數計的舊有之法律體係。並且,如同水手渡過大海中心一樣,我們終於完成了這一項工作。

??這些不凡的出版被後人稱之為「查士丁尼大法」(Codes of Justinian)。為了消弭法律之間的矛盾,查士丁尼做了一些調整和補充。例如,

??* 「自由人(曾為奴仆者)不再視為是分開來的群體。」他們得以分享「自由人的所有特權」。

??* 嚴懲強暴:以極刑定讞;對霸占財產的人亦同。

??* 律師必須向聖經發誓,將全力以誠信保衛當事者的權益。此外,若發現告訴不屬實,律師將停止一切告訴程序。

??杜蘭寫道,查士丁尼大法「把正信的基督教納入法律之中。它以宣告王位一體真神做為開宗明義篇」。奧斯卓高斯基說:「在基督教影響所及,大法時常在更高的人性原則之下被加以修正,尤其是有關家庭的部份。」

??稍後,奧斯卓高斯基也補充說:

??查士丁尼是占領拜占庭的最後一任羅馬君王。同時,他也意識到掌控國家的那位神聖者的存在。他統治世界的企圖心也是奠基於基督教和羅馬帝國。

??數世紀以來,查士丁尼將基督教納入法律的作法影響了整個世界。曆史學教授諾曼康德(Norman Cantor)寫道:「查士丁尼大法是中古世紀最高度發展的法律體係,也是現代歐洲法律係統的基礎。」迪爾說,查士丁尼的成就使得他的缺點和失敗瑕不掩瑜。「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工作,是人類進步史上最大的成果。」迪爾補充說:

??查士丁尼大法為國家提供了道德的基礎,它在中古世紀之中保存了下來,並且教導西方有關國家的意義,以及社會結構的原理。再者,它用新的基督教精神瓦解了嚴密的羅馬法律,從此,它把社會公義、公共道德和人,性引介到法律的層麵裏。

??杜蘭說「拜占庭帝國律法曆久不衰。自從帝國在西方消失了五個世紀之後,布隆格納(Bologna)的法律學者曾經將之作了一番修訂,而不論君王、教宗均對此奉行不渝。並且它是許多現代國家的法律基礎架構。」

??查上丁尼大法最後影響了英國的法律曆史。溫菲爾德(H. Winfield)在他的《英國法律曆史的主要來源》(The Chief Source of English Legal History)一書中解釋道:

??十二世紀的時候,布隆格納學派成立了,並且恢複教授羅馬的律法......這項新的運動有其倡導人,並且其中一位名叫瓦卡裏馬斯(Vacarius)的人來到了英國的坎特伯雷(Canterbury)和牛津兩地傳授羅馬律法。1149 年,他為他的學生編了一本教科書......書名是 "Liberpauperum",它是以「憲法」和「羅馬法典」為藍本所寫成的......,到了十二世紀末,瓦卡裏島斯的傳授已經在牛津結出果實來了。

??溫姆瑟寫道:

??黑暗時期,當歐洲興起一股對羅馬律法的興趣,並且提供環境做為現代法律的溫床時,人們所學習的正是查士丁尼的法律冊子。他的律法成了歐洲法律,也是大部份英美兩國法律的基礎。

??德雷普金批注道:「大法事實上是法律係統的房角石:拿破侖法典即是直接依據它而來;一直到 1900 年德國還援用大法 。即使在英國,『公共法』(Common Law)有許多地方也是淵源於羅馬律法。」這一切都在說明一個重點:聖經強化了查士丁尼大法。查士丁尼大法變成西方法律的一塊基石。因此,聖經是我們法律係統的根源。

 

阿爾弗烈德大帝

??另一個聖經影響西方法律的例子是,韋塞克斯(Wessex)國王阿爾弗烈德的法案。這位國王以阿爾弗烈德大帝著稱於世(849-899)。他效法將十誡引進愛爾蘭的聖帕提克(St. patrick),在帕提克 400 年之後,依樣畫起葫蘆來。

??阿爾弗烈德大帝活在一個騷動的時代裏。在他做王之前和之後,英國不是被她的征服者圍困,就是被大火焚燒。這個國家最大的夢魘是古挪威人,他們肆虐歐洲沿海地區。包括英國幾個島嶼。這是一段黑暗時期。然而,阿爾弗烈德大帝帶給人民盼望。法蘭生(Allen Frantzen)指出:「借著出版一套法律,也是英國第一套法律,阿爾弗烈德大帝更新了自從威京人(The Vikings)入侵之後即陷人的錯亂法律、政治和社會係統。」然而那不隻是更新而已;曆史家羅伯茲(J. M. Roberts)斷言阿爾弗烈德大帝的「革新是歐洲社會裏唯一的政府創新努力,並且標記著英國偉大時刻的開端。」

??所不同於查士丁尼的是。阿爾弗烈德大帝用最高的倫理標準來統治國家,丘吉爾在他《英語係民族的曆史》(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一書中做如下的表達:

??在古挪威人戰艦猙獰的時代裏,阿爾弗烈德大帝是一盞明燈,是撒克遜人成就的光環標誌,也是這個民族的英雄。在丹麥戰役當中,這位統冶者教給了他們勇敢和信心,他用國家和宗教的信仰挺住他們,並頒給了他們法律、良善的管理製度,記載了他們英勇的事跡。人們以軼聞和歌謠來頌揚他。

??即便是那位高度懷疑主義者,反基督教的伏爾泰(Voltaire)也評論到:「我不認為世界上誰能比阿爾弗烈德大帝更值得有無窮盡的子孫!」

??阿爾弗烈德大帝的性情是受聖經指引的,他所製訂的法律也是如此。安塔弗德教授(Pauline Stafford)解釋:「在那本法律書的前言裏,阿爾弗烈德大帝大量地引用舊約。這位第九世紀國王心目中的君王典範是,士師記中那些專心取悅造物神的統治者。」

??當然,其中也有許多其它的事物影響到阿爾弗烈德大帝。法蘭生指出:「阿爾弗烈德的律法將許多傳統合成在一起,包括摩西律法。初代教會的會議記錄、以及最重要的,他本國的法律條文。」丘吉爾補充:「阿爾弗烈德大帝律法以肯特(Kent)、韋塞克斯(Wessex)和麥西亞(Mercia)現有的法律為基礎,混和了摩西律法、基督教原則和德國習俗法。」

??薛夫(Philip Shaff)在他的《基督教會曆史》(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一書中更指出,阿爾弗烈德大帝的改革融合了聖經的原理:

??他的律法以十誡和其它源自聖經的原理為前導。為紀念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旅居生涯,他的法律保護陌生人。如同摩西律法上給予奴隸自由的條例,他的法律也在七年之後開釋奴隸。為了阻止一切的血腥報複,它創立了罰款製度。他下令通行黃金律(Golden Rule),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趣的是,阿爾弗烈德律法之中有一種特別的企圖和啟示。法蘭生解釋:

??他的律法之中複雜的結構反映了它的合成性目的......整套律法共有一百廿本書,是一個有組織的架構,而其所呈現的是文學的傳統,非邏輯性的必然。分成一百廿章是被視為紀念律法宗師摩西在世的年日;鹹信摩西活了一百廿歲。

??史塔弗德解釋:「當阿爾弗烈德製訂他的律法時,他的目的是在地上推行和保存天上的律法版本。在律法中,他將罪推廣到罪行,並解釋神人之間關係的錯亂,是模擬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竊盜或謀殺而錯亂的。」

??他所做的,以及他之所以如此行的原因是不能小覷的。阿爾弗烈德大帝是英國第一位把律法根深蒂固地建立在聖經之上的國王。日後在世界上其它國家的律法係統裏,包括美國的,英國的法律係統一直扮演著吃重的角色。

 

大憲章

??幾世紀以後。英國到達了另外一個法律曆史上的裏程碑--英國大憲章。公元 1215 年,許多貴族不滿約翰國王的專製暴行。坎特伯雷大主教藍頓(Steve Langton)倡議國王和人民兩造之間應達成一項合意書,以防止君主極權的專製。約翰葛林(John Richard Green)在他所著《英國人民曆史》(History of English People)一書中寫道,大憲章「在傳統權力的範疇上劃了一條不能逾越的線,保存了國家的記憶......直到出現了書寫的立法。」

??如同其它基督教重要的文獻一般,大憲章以神做為起點:

??約翰,因著神的恩惠,身為英國國王、愛爾蘭大主公、諾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以及安茹伯爵,現在對他的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長、男爵、司法官、林務官......及效忠他的百姓們請安。汝等知悉,吾人在神麵光之下,在吾人與祖先靈魂救恩之中,以及神榮耀之前,誓將推行聖潔的教會,並改善領土......首先,在神允準之下,為吾人後代永世之故,批準大憲章:

??英國教會應持有自由,擁有其完整之權力與自由......吾人並將自由賦予居住在本國地土上之所有自由人,以及他們的後裔,他們以及他們的後裔將永遠配享一切成文和未成文之自由。

??聖經為大憲章立下了根基和原則。大憲章的另一個副產品是陪審團製度。陪審團製度之所以產生,乃是由於約翰國王喜歡任意地誣告別人,並且下令地方官吏羅織罪名。在「人民法庭」(The People's Court)電視影集中,那位為人津津樂道的法官韋普納(Joseph Wapner)獻身加州最高法庭和市府法院長達廿年。他說:

??這個在美國和大英國協之中視為理所當然的陪審團製度阻止了政府的濫權。在世界其它國家裏,陪審團製度仍然是人民的夢中情人。但是,遠比大憲章還早,這種製度起源於何方?沒錯,是在「利未記」裏,更明確地說,是在十九章第 15 節:「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

??沒有聖經就沒有大憲章,也不會有陪審團製度。

??法律上另一項源自聖經的重要進展也是發生在中古世紀,那就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紐約大學前曆史教授約瑟夫瑞特(Joseph Reither)在他所著之《世界簡史》(World History at a Glance)一書中寫道:

??人類平等論是人類相當新穎的觀念。它是中古世紀人們重複談論的一個話題:「在神麵前,人類的靈魂同有相等的價值。」

 

格魯修

??另一個西方法律的宗師也是從聖經著手的。即是荷蘭的格魯修(Hugo Grotius1583-1645),此人素有「現代國際法之父」的美名。

??政治科學教授愛德華(Charles Edward)宣稱「十五歲的時候,格魯修即在知識和學術上得到啟蒙,使得他成為當時最有名望的人物之一。」廿六歲的時候,他便以《公海》(Mare liberum1604)一書名聞遐邇。這是一本闡述航海的律法,並很自然地擔任國際公海自由權限的發言人。

??格魯修詳加說明引用在各國的自然法。法律教授布爾特(W. E. Bulter)在格魯修國際法(Law of Nations)的批注中解釋說,格魯修相信「神在自然界裏立下了祂的公理,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地方神都提供了生命的必需品。有些地方特別盛產一些東西,有些地方則特別盛產別的東西。「神聖的公義就是,一個民族必須提供他們地區的特別必需品給其它民族。」依循這個脈絡,格魯修論辯著公海白由。

??他的書中最著名的理當首推《戰爭與和平法》(De Jure Belli et Pacis)。溫姆瑟評論說,此書「包羅萬象。直到今日仍然被引用著」。格魯修自己解釋說,他之所以寫這本書的原因是,矯正基督教的一項嚴重錯誤。他認為基督教界充滿了太多沒有正當理由的戰爭,一旦戰爭發生,基督教界就被迫「拋棄所有敬畏神的心和法律。」

??格魯修在他的書裏藏著神的真理和事實的謎語,晚近一位牛津教授布爾(Hedley Bull)解釋為何現代的學生在閱讀格魯修的著作時常常發生困難:「即便閱讀英文翻譯本,主修國際關係的學生今天不容易讀懂格魯修的作品。他們受阻於聖經以及古典的知識,而這個在格魯修那個時代是被視為整個辯論的支架。」這裏有一小片段錄自《戰爭與和平法》

??在善良的人群裏,某個原則應該在毫無爭議的情況下被建立,但是一旦建立這個原理的權威抵觸了自然法,或是神的誡命時,這項規範應當無效。因為,當使徒說他們應該聽從神,不聽從人的時候,他們所求助的是永不誤謬的力量。

??愛德華在詳細描述格魯修的理念時說:

??格魯修的所有作品裏,有許多將神比做自然的「作者」。在第二卷裏,他引錄四個他認為曆代以來最被大眾廣泛接受有關神的觀念:首先,神隻有一個;第二,神高過所有的事物;第三,神關切人類的事務。加以公義審判萬事;第四,神是創造除了祂自己以外的那一位。

??第二卷結語中,格魯修禱告基督教界能在這個他指為不公義的世界中覺醒,並且悔改。他禱告神「把這些教訓刻在那些在基督教世界裏搖擺的人心」。他並禱告神會給基督教國家的領袖們一顆知道和遵行神律法的心。在前言第十二節裏,格魯修指出神是國際法的基石:

??我們提過的這個自然法--包括人類的社會生活,和所謂根植於人類世界重要的生活路徑--不得不歸功於神,因為祂定意將這樣的路徑根植在人類世界裏。

??格魯修對於曆史有很大的影響。沒有哪一個國際關係的曆史事件比「西發利亞和平」條約(Peace of Westphalis1648)更影響世界的了。它是「卅年戰爭」之後所簽署的,並且建立了國和邦之間的關係「條約的前言是依照格魯修的思想所寫的。布爾解釋:「格魯修所考慮的國際社會理念,在西發利亞和平條約裏充分落實,格魯修可以被稱做現代和平解決方案之父。」

??然而。格魯修的影響力超過任何一個單一衍生的曆史事件。溫姆瑟說:「格魯修的......名氣讓所有現代國際法律的作者光環盡失。他對學問以及人類的貢獻是無限的。」

 

布萊克史東

??法律領域裏另外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是布萊克史東(William Blackstone1723-1780)。他寫過一係列《英國法注釋》(Commentaries on British law)。在使法律落實的一百五十年過程裏,布萊克史東扮演著一個吃重的魚色。截至目前為止,他仍是法律界中的佼佼者。威爾斯比(W. N. Welsby)說他是:「從深刻思索證據出發,終於成為一位敬虔的基督徒。」

??布萊克史東的影響甚至延伸到近代的法律事務。也許你聽說過阿拉巴馬州大法官被一所大學(ACLU)告狀的新聞,狀紙上說這位大法官把一幅刻有十誡的匾額掛在法庭的牆壁上。羅伊摩爾(Roy Moore)法官是我書中的英雄,他也是 1997 年第二屆由「珊瑚礁事工」主辦的「年度基督教政冶家」得主。摩爾法官援用布萊克史東為他的主要法律依據,寫下了八十七頁的答辯書。這份沒有出版的文件--一份非常有用的資料--清楚地交代美國的法律引自英國,而英國的法律又是從神的律法而來,尤其是十誡。

??今日,布萊克史東仍被視為法律體統之起源。摩爾寫道:

??自從 1793 年以來,美國最高法院直接引用布萊克史東爵士的法律係統高達 Z72 次。驚人的是,最近六年來(l990-1996)我們的最高法院大約引證了 21% 的布萊克史東之《英國法注釋》。

??摩爾也指出,出現在獨立宣言中「生命、自由、財產」的用語可以在布萊克史東的作品中找到,而他的作品正是在我們國家誕生時被人民廣泛閱讀的。摩爾寫道:「此三者理念乃是根植於對神的信仰。」根據布萊克史東,生命是「神直接的禮物,每一個人與生俱有的,在法律的觀點上,一個人尚在母腹之中的時候,這個禮物就開始送達了......關於自由,確切地說。是一種個人意欲行事的權限,不能受限於除了自然法以外的其它控製;是人與生俱來的,是當神賦予人自由意誌機製時的諸多禮物之一。」摩爾說:「財產是每一個英國人的絕對權力,並且擁有權是神所賜予的。」布萊克史東指出,財產權是透過神首先賦予人類的:「世界之初,根據聖經我們是被造的,美善的創造者賦予人類掌管全地、海中魚類、空中飛禽。以及地上走獸的權力......這是人類掌管其它外界事物的唯一真實、確鑿基礎。」

??摩爾法官指出,「英國法和共同法的基礎都是以神的信仰為前提,祂的旨意是所有律法的基石。」布萊克史東寫道:「當至高者創造宇宙,並從無生出有時,他把某種原則放在所有事物中間,以此維係,而不致分崩離析。若無這些原則。一切事物將蕩然無存。」布萊克史東把這些原則名之為「自然法」,此法「在人類之間平等,但受到神的管轄」。布萊克史東把自然法視為神的旨意,並且在自然界裏可被加以觀察:

??創造者之旨意名約自然之法。當神創造萬物時,即賦予它活動之原則,並建立某些原則以規範其終生之活動。是以,當神造人時,他亦賦予人自由意誌以掌控生命之各部位,並為人類立下永恒不變之律法。職是之故,就某種程度而言,此一自由意誌必受製於管理與約束。此外,神並賦予人類思想機製,用以發覺諸般律法之內涵......試舉數例:吾人當以誠實過日,不得傷害他人,欠人者必加以償還。此三者乃查士丁尼諸大律法之礎石。

??因為人類的自私,加上人類的認知「充滿了無知和誤謬」,人們需要啟示。聖經即是那個我們所需要的啟示。「那個啟示的道理,我們名之為神聖的(divined),或者神聖的律法(divine law),」布萊克史東寫道:「人們隻能在聖經裏找到它們。」因此,我們有自然法,以及隻有在聖經裏才能找到的啟示法律。布萊克史東寫道:「人類的律法必須依賴自然法和啟示法。這意味著,人類的律法不可和此二者抵觸。」關於這一點,我們需要再三予以強調:人類的律法必須依賴自然法和啟示法。這意味著,人類的律法不可和此二者抵觸。也就是人類的律法不得與神的啟示法相抵觸!盼望今日的立法者、律師、法宮能將此言銘刻於心。

??關於聖經和法律,布萊克史東還做了其它的論述。他指出聖經為何是下列事物的來源:

??* 發誓:出於聖經,旨在保證證人之誠實。在布萊克史東出版《注釋》之後幾十年,華盛頓在他的告別演說中問道:「如果宗教責任的意識棄絕了在公義的法庭上做為調查工具的『發誓』,那麽財產保障、名聲保障和生命保障在哪裏呢?」

??* 整個法庭製度反映了「摩西所設立的那個猶太共和國」。

??* 未來之賞罰取決於人民是否遵守法律。布萊克史東說,相信未來之賞罰使得所有持相異論點的人都會遵守法律。

    當想到我們文化受到世俗主義和無法性的打擊,上述的論點更耐人深省:

??相信未來之賞罰,喜愛聖經的道德性公義,以及信服「種什麽得什麽」的理念--此三者概念都源自基督的啟示,和誡命的教導。這是所有法律上「發誓」的基礎,而其目的乃是呼求神做為事實真理的見證,而那個事實可能隻有神和當事者知情而已。是以,所有道德證據。所有對人類誠實的信心,勢必會因背叛和不信神而大打折扣。

??當你想到布萊克史東在英國法律和美國法律裏所扮演的角色時,以上所述的事情必然令你嘖嘖稱奇。當林肯自修法律的時候,其中一本主要的書本就是布萊克史東的《注釋》。沿著憲法大道(Constitution Avenue)不遠的美國首府大廈(U.S. Capitol Building)立了布萊克史東的銅像。如果沒有聖經,西方的律法將與布萊克史東巨著《注釋》失之交臂。

 

是打破玻璃的時刻嗎?

??我們剛剛描繪的聖經和法律的草稿,使我們得悉,我們的律法係統來自歐洲,尤其英國,但終極而言。它們均來自聖經,曆史上的重要人物,從查士丁尼、阿爾弗烈德大帝、格魯修到布萊克史東,均將西方律法恰當地根基於聖經中神的律法。

??不幸的是,我們離開了聖經律法的精神支柱,而結果使得我們的律法係統錯亂。關於這一點,史德史卡爾(Wayne Stayskal)的政治漫畫倒是表現得維妙維肖。漫畫畫著一間立法機構,牆麵上鑲著一隻消防器材箱的玻璃櫃,裏麵放著「十誡」。玻璃上寫著:「緊急時,請打破玻璃。」我想,現在該是打破玻璃的時候了!

 

 

第五章:聖經和政治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麵被人踐踏了。」—— 馬太福音五章 13

??「你們是世上的鹽。」耶穌對門徒說。當你試圖去想這句話時,它是很震撼人心的。背景是:一群人站在羅馬帝國某個名不見經傳的湖邊,然後有人說出了這句話:「你們是世上的鹽。」這十分叫人驚訝,不是嗎?不知道這句話的沉重性有沒有落在你的心上?

??在蒙古,一切都很敗壞;你最好離開。

??非洲呢,一團糟!走吧!

??土庫曼(Turkmenistan)更是一片腐敗。

    我們實在需要一點鹽,來阻止那邊持續不斷的腐敗。

??縱然令人驚訝,那一句驚人的預言居然實現了!鹽的最大功用是作為預防,以防止好的東西變壞。事實上比起別的人,那群跟著耶穌基督的人已被證實是世界上行為規範和道德的「鹽」,而在當時那還隻是耶穌對一小群人所發表的一篇難以置信之忠告。如果沒有聖經,世人就感受不到它的正麵影響力了--舉例,如禁止奴隸交易和奴隸製度。作為鹽的另一層意義包括政治參與(參太五 15-16)。我相信,政治不再是基督徒拱手讓給非基督徒的領域,畢竟基督徒在政治舞台中已經缺席太久了!

??海弗納(Vance Havner)曾把人本主義比做等待禿鷹來審判的半朽屍體。因此,我的朋友,歸根結底就是:我們要不就是屍體,要不就是鹽。時時刻刻問自己是歸屬於哪一種東西,此乃必要的。

 

聖經談論整個人生

??基督教和教會對政治說過些什麽樣的話?或者,教會是政治絕緣體?有些人認為,聖經和基督教隻談屬靈的事務。吉斯特梅克(Simon Kistemaker)曾指出,教會體製裏隻能討論某些議題,然而聖經所談論的範圍卻是無限,其中政治正是範圍之內的課題之一。

??荷蘭最偉大的神學家之一克伊波(Abraham Kuyper),是一位具有影響力的基督徒,也是一位政治家。他不隻是一名極優秀的學者、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創辦人、聖經解經家,和耶穌基督福音教會的牧師,同時也是一個才智出眾基督徒,並因此出任荷蘭的總理。他在任內極為稱職,以至於政府把他七十歲生日那天訂為國定假日。

??克伊波是加爾文派(Calvisit)。加爾文本人對教會和國家的關係上,持著相當清晰的觀點。加爾文強調,三位一體的真神超越普天之下萬事萬物以及所有人間王國--不僅是教會,也涵蓋生命中每一個層麵。克伊波寫道:

??神子不能自外於萬物。就算你下到地底下去,你仍然無法指出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不管是星星或慧星,沒有一件事是不關乎基督耶穌的。並且那種關係不是膚淺、無關輕重,而是十分直接的。自然界裏沒有什麽力量,或是任何控製這些力量的來源,是和神永恒之話語無關的。職是之故,將基督設限在屬靈事務之上,並將祂從自然科學中予以排除,可說是一種全然的錯誤。

??當然,政治更是不能自外於基督了。

 

神是一切政治力量的來源

??權力的終極來源不是國家,亦非人民,而是神。聖經上說,所有的權能來自神。人所行使的權力是神所委托於人的。了解這一點是相當要緊的,因為曆史明白地告訴我們,任何獨攬大權,管理國家、人民的人本主義國家。或是非基督教國家(請記住,管理權就是強製權),最終的結局便是極權主義。

??國家的權力來自神,國家需要對神負責:當人民對這個真理昏昧無知的時候,極權主義就會尾隨而來。因此,國家是神普遍恩典的機製,藉此祂得以禁止邪惡的產生。國家的目的是製訂和執行神寫在祂話語之中的律法,以及祂寫在人心上的道德法律。我們的責任是尊崇國家,因為聖經上說,神設立了國家。我們必須遵守法律,賦稅,並且為掌權者禱告。

 

國家的權力有限

??從神是政治權力來源的角度,我們可以推展出另一個原則:神限定了國家的權威和權力。國家並不囊括所有的社會層次,有些層次自有其它的權威層麵。我們有家庭和教會,學校和商業,以及其它創造性的計畫是國家無法自然地伸手掌控的(不像那些集權國家一般--但在美國,不幸的是,國家的權力正在日漸擴大)

??限製意味著一旦執政掌權者逾越他們的權限時,基督徒自有義務予以抵抗。如果國家命令基督徒從事和神話語教導相反的事情時,基督徒所要順從的是神,不是人(徒五 29)。自古迄今,曆史上許多政府禁止基督徒禱告、敬拜神,或是向人傳福音。無論是在這種或是所有政府取消神命令的情況之下,基督徒必須順服神,並且挺身而起反抗國家,因為國家的權力是有限的。

 

教會和國家

??那麽,國家和教會的關係應當如何?

??關於這一點,加爾文的觀點很清楚,而且在我看來是正確無誤的。路德派學者、作家和法律教授艾茲摩(John Eidsmoe)博士在《神和凱撒》(God and Caesar)的書中,總結了加爾文有關國家的教導:

??不同於在洗禮派(Anabaptist)的看法,加爾文認出國家的權威來自神。不同於天主教神學家的觀點,加爾文相信上帝把權威賦予國家,而不是賦予教會。一個基督徒不但是國度(kingdom),也是國家與教會權威之下的子民。然而,國家對於基督徒的權威必須限製在神所賦予國家的權責範圍之內。一旦國家超越了這個範圍,國家就是違法的,基督徒必須反抗。

??這個觀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何以加爾文的信徒會到美國去開荒拓土。(我們將在第六章對此詳加討論。)

??我相信教會和國家之間必須有所區隔,如同加爾文所教導的那樣。但是,教會和國家的區隔並不意味著,神和國家分開,而這正是美國現在所施行的。聖經清楚地指出,忘記神的國家「都必歸到陰間」(詩九 17)。美國建國者無意建立一個與神分離的國家。獨立宣言承認神賦予人類不可剝奪的人權。富蘭克林在起草美國憲法的時候,站起來作了他一篇著名的演說:

??閣下,我已年邁,但當我活得越久,我越相信一項真理--神掌管人類的事務。如同麻雀一般,若沒有祂的許可是絕對不會落地的,一個國家的興起能夠缺少祂的幫助嗎?閣下,我們堅信聖經所言:「若非耶和華建造,建造的人便枉然勞力。」我堅決相信這一點,並且相信,沒有祂認可的幫助,我們所完成的政治實體將不會比巴別塔好到那裏去。

??富蘭克林要求在起草美國政府的憲法時,以禱告祈求全能者幫助為開始。富蘭克林的舉動駁斥了那些以抵觸憲法為由,在參眾議院院會期間不做開會禱告的人。沒有什麽比這個更荒謬和對一個國家更傷害的了!

 

建國者和人類的罪

??因為他們清楚地認識聖經的教導,這群美國建國者知道人的本質是惡的。因此,他們設計了一種把罪惡套牢的政體。他們授予州政府的權力,僅限於法律上所列舉的,而國家和人民則保留了其餘的權責。他們建立了三權鼎力,做為內在的監督與平衡。何以如此?因為他們注意到少數集權的危險--如此他們可以借機剝削政府,以擴充其個人不法的野心。

??我們可以從麥迪遜(James Madison)、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以及傑伊(John Jay)等人所起草的聯邦法案中看出這種人性之本質。這份法案的用意乃是敦促各州批準憲法。麥迪遜,這位憲法總工程師從偉大的長老會牧師威瑟斯龐(John Witherspoon)習得他的政治哲學。在聯邦法案第五十一條中,麥迪遜指出,人不是天使。因此,政府(人所經營的)本身必須受到監督。麥迪遜說,政府是「人性最大的反照」,於是,他說「人若是天使」,則政府就是多餘的了!他說:

??如果天使來管理人,那麽從內或從外來控製政府亦都無所需要,在組織一個以人來管理人的政府時,其最大的困難在於:你必須先使政府控製管理者;其次再強迫它控製它自己。

??人是有罪的這個聖經教義,指引著這個國家的建國者建立了一個人民不受國家剝削的保護機製。然而,今日國家權力和聯邦政府的區隔漸漸消失,聯邦政府三權鼎力的分野也就日益模糊,少數人開始獨攬大權。

??那麽,政府的功能究竟為何?因著人的罪,神設立了國家--用以禁戒邪惡,維護公義。政府的功能是為了榮耀神,使守法的國民得以自由工作,為神而活。而國家之所以缺乏影響力的原因之一是,許多基督徒缺乏對耶穌基督的委身。而這種委身是絕對能夠改變每一片土地的。

 

科學怪人的教訓

??教會似乎吹不皺政治圈的漣漪。今天在每一個國家中,基督教或多或少都受到攻擊,使得全世界興起一片解放宗教的熱潮。誰該為這些現象負責?我們大可痛斥無神論主義、人本主義、世俗主義、共產主義,或者異端主義。我們也可以把矛頭指向「美國公民權協會」(ACLU),或者「美國人方式」(People for the American Way)等組織。他們是罪魁禍首嗎?

??也許一點小故事可以透露出一束亮光。我相信你一定對著名的怪博士(Dr. Frankenstein)和他發明的科學怪人耳熟能詳。請你幻想,最後這怪物發飆了,陷城市於浩劫。他殺人,攻擊他的主人,搗毀人類的家園,讓整個房子付諸一炬,火光劃亮天空。這時,怪博士一位朋友從別的城市趕過來,當他看到了這個大屠殺和混亂時,他問:「怪博士,這是怎麽回事?」

??「一頭怪物,一頭怪物!是一頭怪物幹的,可怕極了!它發瘋了,連續殺人,毀掉了我們的城市。」

??朋友大叫:「一頭怪物,這個怪物從哪裏來?」

??靜默片刻。他又再問:「這個怪物從哪裏來?」

??「嗄......是我發明的,」怪博士回答。

??萬一你沒有弄懂這個發人深省的故事,讓我告訴你,我們必須承認大部份的錯在我們自己身上--就在教會門口,我們沒能在這個國家裏完全遵守大使命,我們沒能遵照聖經委派我們參與管理各樣事務的命令。我們從政治。政府、媒體和高等教育之中退出,把原本當仁不讓的位置奉送給了非基督徒。我們沒有善盡我們天上國民的責任,沒有遵守基督「該撒的物,當歸該撒」這一條命令。

??雖然我們並沒有親自創造這怪獸,但我們允許它長大,奪取權力。當它坐擁政府、學校、媒體、法庭和立法機關之後,它便一舉在國內發動「大屠殺」。我想,我們必須清楚,大多數責任是我們的。

??在美國,基督教失去了立場的原因是很清楚的。我們不僅允許世俗人本主義囂張,自己還畏縮不前。甚至遇上衝突的時候,基督徒拔腿就跑,難怪讓對方贏了!

 

基督徒退出了公共事務領域

??幾十年來,宗教從整個公共事務的領域中退出,轉而退到教會彩繪玻璃牆的後麵,和禱告房裏。大約十五年前,我們已經實際上撤離出政府、媒體和公共教育等單位。我們把它們空出來留給非基督徒,任其破壞。過去這一、廿年來,雖曾試圖扳回一城,但僅得到一些小小的成果。人本主義的侵略是十分令人匪夷所思的,尤其是在公立學校裏麵。

??當然,許多傳道人不再講這樣的道。有些信徒曾向我悲訴,他們的牧師不再講論當今重要的社會議題。原因是:它們太具有爭議性了,為了不得罪任何人,牧師最好閉口不談。他們不敢冒著被剔除免稅優待的險,來讚助某候選人或政黨。

??但是我們不能把所有的過錯均推給牧師,因為也有許多平信徒不願意沒事找事地一頭栽進這些事務裏。他們不願意聽政府在做什麽,以及政府如何影響整個的社會。他們隻對白己的事務感到興趣。

??美國文化不斷譴責基督教的結果是,基督教的信仰萎縮到一個越來越小、越來越隱密的生活片段,並且自公共領域中被除名。身為基督徒,我們早應該從飽受迷惑、欺騙和打敗之中覺醒了,必須要奮起以保衛憲法的真理。我並不主張政府遴選出一個受國家資助的國家教會,也不讚成教會應當控製國家。訝異的是,我看到一些外表聰明的人,十分擔心基督徒為了防止昏庸之輩掌權,而興起治理國家的想法。事責上,我向你保證,我並不希望華盛頓首府的主教來治理美國,但我主張讓整個國家在每一個層麵和行動上,都感受到耶穌基督的影響;我主張神的律法付諸宣揚;我主張基督徒具有高深的學識,在社會各個層麵裏變得更為活躍,無論是去投票、服務國家:皆能把他們的信仰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

??我相信,除非我們作鹽,否則國家勢必會走上不歸路。反對的聲浪必然自四麵而起,迫使鹽放回鹽桶之中。我決不讓這種情況發生在我的身上,也不保持沉默,並將繼續說出心裏的話。我相信,如果我們現在不采取行動,我們可能很快就要完全被迫緘默。

 

基督徒政治家的三種模式

??有人說「曆史是傳記」--亦即,整部曆史都在講創造曆史的英雄傳記。過去兩百年來,聖經栽培了三名重要人物,他們名列在偉大的政治家當中。本章後半段的重點將放在這二個領袖的身上--分別為華盛頓、林肯,以及威伯福斯。焦點尤其放在聖經如何影響他們的人格和政治理念上。

 

華盛頓的信仰

??華盛頓(1732-1799)是偉大的基督徒政治家之一,眾所周知他是美國國父,且是人格品德出眾的人。獨立戰爭英雄李將軍(Henry Lee)曾經把華盛頓描寫威「戰爭第一人,和平第一人,美國人心中第一人」。

??雖然在今天有不少的人,包括基督徒在內,將華盛頓視為是一名自然神教信仰者。但曆史的記載可以輕易地即將這個認定加以駁斥。一位自然神教信仰者雖然相信有一位「神」造天地 ,但這位「神」是非人性的,無法幹涉人類的事務。這種視人類思想高於神聖啟示的自然神教,是完全和「道成肉身」的基督教信仰和矛盾的。

??華盛頓是英國國教的教區代表。他信奉三一真神,在教會中素有名望。他把他的禱告記載在他那本「每日獻祭」(The Daily Sacrifice)手稿裏,毫無疑問地,和主的關係對他而言是多麽地重要。下麵摘錄其中的一段禱告 ,指出華盛頓絕對不是自然神教信仰者:

??禮拜天......那位命令以色列百姓每日獻祭的全能神、最憐憫的天父,好叫他們為神日夜的保護而榮耀神、讚美神!主啊,求神現在接納我清晨的獻祭......

??因神是眼目純潔的神,是受那些來到神麵前的人所尊崇的神,所以神不接納愚者和踩在神殿中之罪人的獻祭。我求神赦免,我求告神,把我的罪從神的麵光之中除去,如同東離西那麽遠,並且因著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之故,接納我吧......

??祝福我的家人、親戚、朋友,以及這個國家。主阿!神這位為了我們而躺在墓裏。又複活的主耶穌基督,做我們的神吧!並因著神自己的緣故,帶領我們今天的道路,和永遠的道路。阿們!

??星期天晚上......啊!最榮耀的神,耶穌基督我慈悲和慈愛的天父,我為今日軟弱,以及和殘缺的工作向神懺悔告白。我求神赦免和原諒我的罪......讓我能依照你在聖經立下的規矩而生活......

??求神今晚繼續賜給我神的良善。我求神側耳聽聞我謙遜的祈求,並因著神親愛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我們的主,來收納和響應我的禱告,阿們!

??星期一早上......每一日陶塑我更像你獨生愛子耶穌基督的樣式,在你的忿怒之中而活,在神的恩典之中而死,在神所選定的日子裏,如義人複活,得以進入永恒。

??華盛頓的靈修生活足以使一般的基督徒赧顏。通常他會起個大早禱告,並在一天之中,花不少的時間在膝蓋上。福吉穀(Vally Forge)有幾幅華盛頓跪在地上禱告的著名畫像,足以說明他委身的程度。

??有一回華盛頓對一群印地安人說:「你們立意要學習我們的藝術和生活習慣,但更要緊的是,要學習耶穌基督的信仰......國會將為你們在這種具有智能的學習上助你們一臂之力。」你能想象,如果這批政治正確的群眾抓住他要點的話,其結果會如何?華盛頓強調的不過是,耶穌比印地安的「神」還要崇高!這番舉動自然不會使華盛頓受到今日知識分子的青睞,因為他們視美國原住民的宗教高於基督教。話說回來,在這群知識分子的眼中,還有什麽會低過基督教的呢?

??華盛頓在一封寫給各州州長的信上說道:

??現在,這是我最誠摯的禱告,願神把你和你所主政的州省置於祂聖潔的保護之中,願祂的心腸得到最充分的滿足,好使我們行公義、好憐憫,並且懷著慈愛、謙卑及和平。這些正是我們蒙福信仰的導師的所作所為,若在這些事上少了祂的典範,我們就別指望國家會幸福快樂!

??有關上述之引文,政治家卡伯特(Henry Cabot)曾經指出:「當華盛頓寫下這段話的時候,他若不是十分相信基督的神聖性,就是不知所雲。」

??美國第一任總統並沒有將他的政冶和他的宗教分離,他讓宗教啟發政治。如同曆任的總統一般。他設立國家禁食日、禱告日,以及感恩日,他明白宗教在導引道德上所扮演的角色。

??華盛頓基本上對於他的宗教觀采取低調的態度。我個人相信,就是這種低調姿態才招來人家對他信仰上的誤解。瑪莎華盛頓的孫女兒克絲提斯(Nelly Custis)對於別人質疑喬治華盛頓一事感到難過。她寫了一封信給曆史學家史巴克斯(Jared Sparks):反駁華盛頓不是基督徒之說。「他的生命,他所寫的證明他是一名基督徒。他是那種活出來,或禱告『讓人看出其為人』的人。他私密地與他的神交通。」如果沒有聖經,華盛頓就不是這樣的華盛頓了!在談到「受到神話語啟示的蒙福宗教」時,他慣用畢恭畢敬的口吻。正是這個信仰,幫助他得以成為一位偉大的領袖。

 

林肯是基督徒嗎?

??在美國人的記憶裏,林肯(1809-1865)永遠留有一席之地。他深受聖經的影響。從他的演說詞來看,篇篇都可看出他深受神話語的浸潤。許多美國人思想著,並且引用:「一城一家自相分爭,必站立不住」,以為這是林肯的話。其實他隻是借用聖經的說法(太十二25),他的聽眾大都能夠辨識出來。(十九世紀的美國人比現在的美國人更熟悉聖經,多麽不幸呀!)林肯的私人秘書尼克來(John Nicolay)說:「他對福音的簡單性大為讚賞。他經常說登山寶訓包含了所有法律和公義的要點,而主禱文則是人類最崇高的一席話。」

??林肯早年並不是基督徒。當他來到伊利諾州的春田市(Springfield, Illinois)時,他結交了一班信奉無神論和懷疑論主義的朋友。他們給了他一本沃爾內所著的《廢墟》(Ruins)。那是一本言詞犀利、惡意攻訐聖經的書。這本書對林肯的信仰儼如寒冬之於花草,冷凍了他對基督教的追求。然而,林肯還是在聖經裏發覺塑造他和改變他的力量,並且在那些戰爭悲慘的歲月裎,他搖身一變,成為了基督徒。

??一位林肯「最親密和無私的朋友」史匹德(Joshua Fry Speed)曾提及林肯年輕時是一名懷疑王義者,但到了 1864 年夏天,他突然察覺到林肯的轉變:

??向晚時分我走進房間,他坐在靠近窗戶的一角。正在認真地閱讀著聖經。靠近他的時候,我跟他說:「我很高興看到你這麽專注。」「是的,我很專注。」他如此回答我。我接著說:「嗯......如果你治好了你的懷疑主義,那我可要向你抱歉了,我的還沒醫好哩!」他誠摯地看著我,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他說:「你錯了,史匹德!好好地思想這本書,並且平衡一下你的信仰,那麽你無論活著或死去都會是一個比較快樂和良善的人。」

 

林肯的演說和其它偉業

??林肯大部份的演說和寫作都清晰地反映聖經對他的影響。讀那篇蝕鏤在石頭上,置於林肯紀念堂裏的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說稿,看他怎樣引用聖經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尤其當你拿它來比對時下教會和國家分離那種人格分裂式的觀點(也就是所謂的「官方支持的無神論」說法)

??他和華盛頓一樣,製訂了國家禁食日,禱告曰和感恩日。下麵節錄林肯下達給聯邦軍隊,呼籲他們禱告和禁食做為紀念主日的命令。注意其中聖經的影響:

??茲宣布國家禁食日,1861 年。8 12 日。對所有的人而言,承認以及敬畏神至高的政權是恰當的。在完全信仰「敬畏耶和華是智能的開端」之前提下,屈膝在祂的責罰之中,並且表白、傷痛自己的罪惡和過犯是恰當的;用憂傷痛悔的心祈求赦免自己現在,以及隱而未現的行為是恰當的......

??茲宣布國家禁食日,1863 3 30 日。透過神聖的律法,我們知悉,一個國家如同個人一般,也會在這個世界上遭到懲處和責罰。這場把國家變成荒涼之地的駭人內戰,或許是我們放肆專橫的罪所遭受的處罰,好使我們全體國民曆經國家改造。如此,我們不該心存畏懼嗎?我們是天上一切豐盛的受惠者。多年來,我們蒙受保守,以至於得享和平及豐富。我們壯盛的人口、財富和力量,無國可匹,然而,我們忘記了神。我們忘了那一雙恩典之手如何保守我們平安度日、生養眾多,叫我們富足,以及賜我們力量。反而,我們受欺於自己虛妄的心,在做無聊的假想,以為這些福分是出自一些具有高超智能和品德之人的手。沈迷在連續的成功裏,我們覺得自己一樣不缺,以致感受不到我們需要拯救和保守的恩典。我們過於驕傲,也因此無法向創造我們生命的神禱告。

??我們認為,在這位被觸犯的全能者麵前謙卑我們自己。坦承我們國家有罪,以及祈求仁慈和赦免是恰當的。

??紀念主日的命令,1862 11 15 日。身兼陸海軍最高統帥的總統期望並下令所有軍人謹守主日。基於人畜在一周裏休息一天的重要性、基督徒軍人的神聖權利、基督徒的天職,以及對神聖意旨的尊崇,我下令周日的勞動量必須減低到僅留必須的勤務......獨立宣言指出,政府建國的精神必須保衛,於是國父首先下達此令,「將軍盼望,也相信每一個軍官和士兵會努力活出基督軍人的樣式,保衛他國家的權利與自由。」

 

林肯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說

??林肯最後幾個月的生命裏有著重大的改變--在他將心交給基督後,繼續又活了一年半的時間。事實上,那時他第二度入主白宮。按照慣例,他向國人發表他的第二任就職演說。以我來看,這篇講稿是林肯最好的一次演說。林肯傳記《公民林肯》(Lincoln the Citizen)的作者惠特尼(Henry Whitney)曾把這篇演講描述成「一串向神連綿不斷的祈求,求祂對我們這個如火如荼的國家伸出援手。」這篇講稿刻在林肯紀念堂裏,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全能者自有其旨意。「禍哉世界!因著必來之罪;禍哉此人,罪因其而來。」如果我們假設,美國奴隸製度乃是眾罪之一,而當他定意除去這個製度的同時,引發這一場可怖的南北戰爭,有如降災於那些罪因其而來的人身上,我們能從信徒描寫的那些神聖屬性裏,分辨出其中的差異嗎?我們誠摯地盼望--熱切地禱告--這場懲罰性的戰爭得以迅速地遠離我們而去。然而,如果神定意讓戰爭持續下去,直到我們從所有奴隸在兩百五十年間沒有報酬、困苦勞動之下所累積的財富毀去,及直到每一滴皮鞭上的血跡被報之以刀下每一條冤魂,就如同我們在三千年前所說,而今天仍要再說的那樣:「主的審判確實,合乎公義。」

??......不以惡待人,而以仁愛相處。當神開啟我們的眼,得見公義時,我們必須持守公義。讓我們全力以赴,完成我們的工作,醫治國家的創傷。承受戰爭所帶來,並予以照料,那些寡婦、孤兒,不忘關懷他們--對於那些可以達成公義,讓我們中間享受永遠和平的事情,我們必須全力做好。

??他所下達的最後一個法案是,硬幣上必須刻著「我們相信神」(In God We Trust)的字樣。被暗殺那天的最後一次內閣會議裏,他說,他將不再指責南方,和對南方施以報複--「不以惡待人,以仁愛相處。」若果他活下來,恐怕要改寫收複南方的曆史。

??他最後的演說以宣布國家感恩日作為總結,同時準備將這個議案送交國會立法。在那一次內閣會議中他說,既然那令人厭惡的奴隸製度已經廢除了,下一個議案將是譴責泛濫於全國的酗酒行為。

 

最殘酷的槍殺

??那一夜,他和他的妻子瑪麗前往福特戲院(Ford's Theater)。林肯對該出戲興趣不大。那一天,戰爭結束的消息傳來,他好欣慰,滿心期待著過和平的日子。然而,他在許多場合中都曾說過,他不會活著看到這場衝突和平落幕,也就是當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他會死去。坐在戲院裏,他向前靠近,對瑪麗說出了他在世間最後的留言:「你知道我現在想做什麽嗎?我想帶你到中東去旅行。」

??而就在林肯誓言除去酗酒問題的同一天,一個名叫約翰布斯(John Booth)的年輕人步進酒館,灌下了幾杯黃湯。另外一位年輕人則正好離開總統包廂的崗哨,踱步走到對街的酒館裏去飲酒。前麵所提的那個年輕人就趁著這段崗哨空擋的時候,悄悄地旋開總統包廂的門。林肯還在繼續對著太太說:「我們要去祂誕生的伯利恒。」布斯靜靜地走進總統包廂。「我們要拜訪伯大尼,隨著那條聖潔腳蹤所行過的路途走。」布斯舉起槍,朝著林肯的頭部。「然後我們上耶路......

??曆史上最瘋狂的槍聲大響,子彈直直穿過林肯的頭部。他立即被送到對麵的街上。在此之前,他寫過一封信給「紐約大道長老會」(New York Avenue Presbyterian Church),說明他現在已經信了主,並且請求在複活節主日當眾宣告他的信仰--然而,林肯卻在禮拜五受難日那夜走了。

??作戰部長史丹頓(Edwin Stanton)看著躺下來的扭曲遺體,說道:「這裏躺著世界上最完美的領袖。」

??這是林肯精神永垂不朽的原因!

 

威伯福斯:基督徒政治家

??威伯福斯(1759-1833)或許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基督徒政治家。然而,我卻也發現許多美國人對他很陌生。這個無知叫人遺憾,因為他是人中之人,值得我們結識。當然,在英國他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我願意在此為那些不熟悉他的美國人,補一張生動令人印象深刻的畫像。

??威伯福斯從他祖父和伯父那裏繼承了一筆為數可觀的產業。因此,他側身擠入英國名流之列。事實上,他個人就是一名容光煥發的紳士,也是一位道德舉止高雅之人。

??從小他就有著英國教會的背景,如同那時代裏的每一個人一般。他的母親對於宗教吐不熱衷,事責上,她甚且還害怕他的兒子有著宗教的熱忱。因此,有一段時間她把他從一班宗教熱誠的朋友當中抽離出來。他也繼續當著他有名無實的基督徒。這是個那個時代的典型。

 

廿一歲進入國會

??長大之後,他進了劍橋大學。畢業那年,他進軍國會。雖然他的選舉對手是一個年紀比他大上許多的人,而且在政治事務上也比他嫻熟,但威伯福斯有著神所賜予的口才,加上他多年來的努力和訓練,並因而在幾次選舉上無往不利。廿一歲那年他開始問鼎下議院,從此足足做了四十五年的議員。

??當他廿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決定前往歐洲大陸拜訪瑞士和意大利。他則延到夏天隻身前往,並與母親會合。他邀請舊日老師米爾納(Isaac Milner)同遊。為了打發通過法國這段漫長的時間,米爾納建議他們一起閱讀都德利奇(Philip Doddridge)所寫著名的靈修古典《宗教之興起和擴展》「The Rise and Progress of Religion)。都德利奇所教導的美感,以及耶穌基督救贖的意義給予威伯福斯強烈的震撼。

??雖然,它給他的印象很深,也打開了他的智能,能明白福音,但他拒絕書上的信息。因為他活在一個高級而令人眼花撩亂的上流社會。他和貴族中的貴族過從甚密,也是應酬舞會的座上客。因此,他不願意讓這位基督太靠近他。

??在意大利他和家人告別,啟程返回英國。次年夏天,他又邀請米爾納結伴出遊歐洲大陸。這回他們決定一起閱讀希臘文新約聖經。當他們閱讀的時候。聖靈把神的話語深深地埋在威伯福斯的心靈深處,神的話語終於改變了他的生命。他從歐洲大陸再度返回時,已是一個新造的人,基督住在他的心裏。於是,為基督而活成了威伯福斯的人生日標。

 

他應當留在政壇嗎?

??起初,他的家人和朋友認為他瘋了,因為在那個年代裏。真正的基督徒少之又少,尤其在上流社會中,雖然衛斯理複興席卷了下階層的人民,但是上層階級似乎紋風不動。國會起了八卦消息,說威伯福斯失去了理智。然而他的同事們很快就發規,他並不是流言所傳的那樣憂鬱,相反地,他充滿了喜樂。他可愛、認真、具有憐憫心腸,他的慈愛超過他們所認識的所有人。事實上,他是全英國所見,最有愛心和熱情的人。

??威伯福斯尋求某種帶領。廿一歲進了國會,廿五歲時他從全英國最大的行政區約克郡裏脫穎而出,被選為代表。然而,現在他是一名基督徒,他想退出這個為聲色犬馬所充斥的國會舞台。

??他走訪了約翰紐頤,他就是家喻戶曉、人人耳熟能詳「奇異恩典」詩歌的作者「紐頓過去是屬於那種粗獷的人物,他曾經是販賣奴隸的船長。專門運送西非洲的奴隸到西方市場上。然而神找上了他,並將這位粗獷、暴戾之徒轉變成福音的使者。

??威伯福斯給他寫了一封信,旅且跑去找他,然而,大爆冷門地,紐頓勸他不要離開國會,因為離開政壇就等於從神呼召他的位置中開了小差,反而,他應該使用他的聰明才智和能力來服事基督,紐頓告訴威伯福斯說:「為了教會以及國家的好處,主把你高升到這個位置。」因此,威伯福斯決定留在國會。

??威伯福斯與威廉畢特(William Pitt)終生義結金蘭。畢持是另一名少年得誌的政冶家,他廿五歲左右那年即貴為英國首相。威伯福斯和畢特親如兄弟,但終其一生,畢持沒有接受過基督。

 

奴隸--他最大的關切

??一天畢特來到威伯福斯在鄉下的房子,登門拜訪。畢特宣布說:「威伯福斯,英國需要一種運動來使她覺醒,販賣奴隸是一個可怕的行業。我相信,這是一個長期、艱難的抗戰,但總要有個帶頭的人。威伯福斯,你就是那個人。」早年約翰紐頓本人十分關切販奴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嵌入了威伯福斯的心裏。

??經過許多的禱告之後,威伯福斯感覺到神也正在呼召他從事這一個終生的誌業。威伯福斯說販奴在英國好象是人的一顆智齒,想除去這顆智齒絕非易事,因為它牽連的層麵甚廣,幾乎整個英國的財政、經濟都和它環環和扣。事實上,許多國會議員多少也和販奴有些掛勾。然而,他還是開始不眠不休地投入這場戰鬥。

??同時威伯福斯也很關切這一個問題:神如何使用他來阻止這項道德淪落?1787 年他寫道:「全能的神交給我兩項任務,消弭奴隸,以及重整道德。」乃於是他籌組了兩個社團:消弭奴隸委員會(The Committee for the Abolition of the Slave),和行為重整會(The Society of Reformation of Manners),後者乃是為恢複英國人的道德情操。我猜,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道德優先」的社會。

??但是威伯福斯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奉獻給解放奴隸的運動。他開始日以繼夜地去研究販奴的來龍去脈。他製作了一個表,把每一小時細分成禱告、讀經、研究奴隸、寫神作工等四個十五分鍾的單位。

 

偉大目標

??威伯福斯將自己奉獻給真理、公義和人道主義。這些是他人生重大的目標,並把政治的野心悉數束諸高閣。他原本可以順利地接替畢特,擔任首相一職,但是他拂袖而去,以便追求更高的理想。他和四十位議員婉謝了政府任何的津貼和利益。四十個人發誓不再和政府有任何有收授之事,但隻有威伯福斯言出必行,信守自己的誓言。

??1797 年他與芭芭拉史普納(Barbara Spooner)結褵,舉家遷往克萊普罕(Clapham),那時許多被他的楷模所感動的基督徒也進入了國會,因而使得他的社團開始擴展。剛開始的時候,整個國會隻有他是基督徒。當他離去的時候,上下兩院各有超過一百名的基督徒。

??此時,威伯福斯寫了一本在英國上層社會中掀起一陣軒然大波的書。這本書的書名還真費了威伯福斯不少的心思--《有關本國中上層社會掛名基督徒強勢宗教體係族群和真正基督教對比的實際觀點》(A Practical View of the Prevailing Religious System of Professed Christians in the Higher and Middle Classes of This Country Contrasted with Real Christianity)。這麽「冗長」的書名(英文共 24 個字)恐怕銷路不會太好吧?然而,它可是結結實實地出了廿版呢!本書影響了許多人,其中有一位名叫布爾克(Edmund Burke)。他加入威伯福斯的陣營,反對向美國宣戰。而這隻是他們一起從事的許多誌業之一。(威伯福斯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進入國會。他反對戰爭,呼籲和平。)

 

消弭販奴

??經過數年來的鑽研和禱告之後,威伯福斯終於踏上了國會的講台,提出了消弭販奴的法案。他那為時四個半鍾頭的演講是國會裏最感人肺腑的演說之一。然而這個法案卻犧牲在國會議員之間利益掛勾的網羅裏,以致全軍覆沒。

??當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歸天之際,曾寫了一封信鼓舞威伯福斯:

??親愛的閣下,--除非神將你舉起,如同「不朽於世界之上」(Athanasius contra mundum),我看不出你如何能持續那份反抗可憎的英國宗教、人性醜聞之惡事的能耐,如何得以繼續堅持這份榮耀的誌業?除非神在這一件事情上將你舉起,你會在人和惡魔的反對之下導致身心疲憊而崩潰。但,如果神站在你這一邊,誰能敵擋?他們比神還要強壯嗎?啊!為善不倦!以神之名征戰吧!以神之力量征戰吧!直到英國奴隸製度在神的麵前潰散,直到最鄙下的人可以見到陽光為止!閣下,那位在你年輕時帶領你的,願祂此刻也在萬事上繼續賜你力量。這個禱告是屬於神熱倩之仆人的。

 

約翰衛斯理

??次年,威伯福斯再度走上國會講台,發表演說。並再度引人肺腑翻騰,然而他的法案也再度遭到封殺。再過一年,他又發言,又吃了敗仗。他跳過了一年之後,又再一次上台陳情,結果仍舊失敗!就這樣,一次又一次持續了廿年之久!他始終如一地為消弭販奴而戰。逐漸而緩慢地,國會的投票終於露出了一線曙光。

??最後,1807 年,距離他開創偉大誌業廿年之後,投票結果,消弭販奴法案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當宣布投票結果的時候,整個國會歡騰如雷,也給予威伯福斯可能是國會曆史上最大最熱烈的掌聲。他對神懷著無比的感激,感激這漫長廿年的運動終於獲得天上的祝福,他感動得倒在座位上,把頭埋進他的手裏,眼淚不住地掉下來。

??當然,這隻是他長期目標的第一步,不隻是消除奴隸買賣而已,還包括解放奴隸。雖然消弭販奴的法案通過了,但是奴隸仍然充斥著整個大英國協,得不到自由。

 

解放奴隸的戰爭

??威伯福斯繼續這場又拖了廿五年之久的戰鬥。他成了眾矢之的,忍受各種逼迫和辱罵。人們用五花八門的漫畫來醜化他,在報紙上公然攻訐他。他本人受到了暴力相向,家人則遭到恐嚇。有人要暗算他,他不得不雇用保安人員以保護生命安全。然而,無論如何他還是勇往直前,繼續他的誌業。

??最後,距離他第一份反對奴隸的文章在報紙上披露之後五十九年,他來到了生命的尾聲。1825 年,他辭去了國會的職務,拜訪了倫敦,然後病倒了!當他正在和病魔纏鬥的時候,一哩之外的下議院也正在為解放大英國協的奴隸而廝殺不已!最後票開出來了,法案獲得空前的勝利!一個信差趕往威伯福斯的家,他躺在床上聽著信差的傳話:英國境內七千名奶隸在他一生努力與奔走之下,從今始獲自由!

??幾天後他走了。人們葬其在西敏寺,墓誌銘有一是這樣寫的:

??溫暖的仁慈,以及昔世的公正

??地上添了他這一個基督徒生命,永恒不變的雄辯口才。

??在每一個公共事務層麵上,他如此卓越,

??在每一個公益運動裏,他是馬首,

??不論是在當時或是在屬靈上,

??他解圍了彼時人們的需求,

??憑著永不氣餒的努力,

??借著神的祝福,這份努力除去了英國

??販奴的罪惡,

??並預備了一條解放奴隸之道

??鋪在大英帝國的每一個屬地之上

??--威伯福斯的西敏寺墓誌銘

 

前瞻未來

??身為基督徒,我們必須投人政治。事責上,在下一章中我們將看到,基督徒在政冶過程中曾經貢獻一己之力。而首先我們所享受的自由,就是他們努力的結果。尤其,聖經過去曾經對政冶引起正麵的影響。現在正是基督徒再度發揮政治影響力,並重新在我們的文化裏扮好「鹽」這個角色的時候了!社會的未來取決於這個行動。

 

 

第六章:聖經和美國建國

??「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的。」—— 詩篇卅三篇 12

??1983 國際聖經年的時候,新聞周刊(Newsweek)做了一篇聖經和美國建國為主題的封麵報導。那時,他們做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敘述:

??數個世紀以來,『聖經』深深地影響美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生活。現在曆史學家正發現,比起憲法,也許聖經才是我們的建國文獻:一個特殊、神聖、為神所呼召來建立社會模範的民族、世界燈塔之美國,聖經乃是此強力迷思的來源。

??我同意。坦誠地翻開曆史,尤其那主要根源的曆史,人就會發現上述所言不虛。新聞周刊並不是做如是輔導的唯一雜誌。這篇文章發表之後,過了幾年,向來對基督教並不友善的「時代雜誌」(Times)在一篇名為「飲水思源」的文章裏說道:「我們的國家是唯一一個以良善理念為基礎而建立的國家。這個良善的理念結合了堅強的加爾文終極道德權利和罪人行善責任的信仰。這些收錄在獨立宣言和憲法之內的信仰實際管理著我們的社會。」因此,我們甚至還可以看到,世俗主義者承認聖經給了我們憲法。

??本章的目標乃是來檢視我們的建國文獻,尤其是獨立宣言和憲法,以及追溯聖經的影響。曆史發展不可能從無中生有,美國的憲法政體當然也不能。有許多力量在塑造著美國的風貌,但我相信最主要的力量是聖經。美國的起源始於「聖經的民族」。如同一位曆史學家卡森(CIarence Carson)在《基本美國曆史》(A Basic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中寫道:

??既然基督教是從一本書發展出來的宗教,對基督徒而言,書中之言自然顯得無比的重要。因而學習自有其特定的重要性;細心地建造書中的意義也自有其特定之意義。不但如此,原始意義、原始資料,以及早期的運用都自有其重要性。聖經尤然,但是態度和信仰都有一種被擴充的傾向,擴充到更多其它的書上、文件之中和日常用語裏。對基督徒而言,這是正確的觀察,而這個企圖在新教徒(Protestants)身上比其它人更為強烈;而他們正好替美國打下了一層宗教的基礎。

??為了一窺聖經如何量身打造建國文獻之究竟,讓我們從一群靈魂人物著手--五月花號清教徒。他們在建國史上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為了了解他們,我們必須回顧清教徒運動的屬靈氣氛。

 

五月花號清教徒

??1907 年八月 20 日大羅斯福總統(Teddy Roosevelt)在紀念五月花號清教徒的演說上說:「三百年前到達此地的五月花清教徒,以及隨後跟進而來比他們更嚴謹而人數也更多的親屬們改變了這一塊地的命運,也因而改變了這一個世界的命運。」

??1881 年,亨利羅吉(Henry Cabot Lodge)這位參議員兼作家仔細地檢視了在普利茅斯登陸的五月花號清教徒:

??他們貧苦,同時舉目無親,與英國國教分離,也因此而被逐出英國。他們懷著一個偉大國家和一個偉大政府的種子......他是偉大軍隊的先鋒,懷有某一種和發展於南方遠處維吉尼亞可流的社會體係迥異之文化和政府組織。這種文化和政府組織在為期將近兩個半世紀的衝突裏,必然地征服了這個大陸的每一個角落。

??不幸地,學校所教授的曆史是不可思議的世俗版曆史,以至於今日的年輕人對於五月花號真實的故事渾然不知。「政教分離」(憲法沒有這樣的字眼)已經變成「神、國分離」。如果政府和神分離的意義是這樣,美國真正的曆史就要倒轉過來;即便如此,就讓它如此吧--今日的世俗主義者冷冷地說。

    紐約大學教授維茲(PauI Vitz)仔細地研究了六十種美國的社會學教科書。他領導了一組優秀人才作此研究,發現教科書裏對一般宗教有很深的偏見,尤其是對基督教信仰,其中對新教的歧視無以複加。教科書的作者似乎對新教有完全的偏執狂。維茲寫道:「有一本社會學的書用了卅頁來介紹五月花清教徒,並包括了感恩節。但是文章中卻找不到一個字眼或插圖來談論五月花號清教徒的信仰。」感恩節的內容已經掉包,它不再是五月花號清教徒感謝全能者的節日,而變成了他們感謝印地安人的節慶。下麵摘錄教師聯盟之「全國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一段有關感恩節的記載:

 

「在感恩中多元化的慶典」

??全國教育協會相信,感恩節是一個對和諧的賞識,以及在篳路藍縷時期對美國豐富多元性的體認。

??多元化是時下流行的術語,某含意為不同族群之間的包容,包括對那些行為舉止藐視神話語之人的包容。神--原本這個節日的主角--從整幅晝中被除去。當教育協會本著這個態度從事教學時,時下一般年輕人完全學習不到有關這個國家的建國始末,除非他們無意之間接觸到其它來源--教會、主日學或者類似像這樣的一本書籍。

??五月花號清教徒逃離本地英國十二年之後,從荷蘭乘船渡海上了美洲的海岸(途經英國)。治理他們達卅年之久的布雷德福(william Bradford)寫了一本有關那個時期的重要著作,《普利茅斯拓荒記》(Of Plymouth Plantation)。在他們從荷蘭啟程之前,布雷德福描寫了他們前往新大陸的動機。他說他們懷著一份「為了把基督國度的福音傳入世界地極而立下良善根基的偉大盼望和內在迫切;縱然隻會是別人執行此一偉大工程的踏腳石,心中也沒有遺憾了!」

??好一個預言!一渺小、遭受逼迫的教會除了主和其話語以外,一無所有。他們到達新世界,展開殖民,做了擴展福音的「踏腳石」。

??但是,這些五月花號清教徒到底為何方人物?我可以大膽地說,今天知道五月花號清教徒是一個「教會」的人不多。他們隻是一個地方教會,而這個教會跟著他們的牧師決定遷徙教會到別處。這是一個「教會遷徙計畫」--不隻是把教會從英國遷到美國,他們更把他們的教會組織約定寫成一份地方自治政府的規章:五月花號公約(Mayflower Compact)

??為了一睹該教會,以及他們遷徙的理由,我們先回到公元 1600 年前英國國教改教的重大時期。1530 年亨利八世和羅馬天主教的關係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因此英國國教切斷了它和羅馬之間的臍帶。然而,在亨利八世和伊莉莎白一世掌權的時代裏,英國教會的教導幾乎跟以前一樣沒有什麽變化。

??但是一場劇烈的運動卻展開來了,那是清教徒運動。從神學和思想的觀點而言,這場始於路德(更確切而言,應是日內瓦改教者加爾文)的運動開始影響人們的思想。許多當年逃到日內瓦的難民已經重返英國,並且意欲把教會,及其教義和崇拜聖潔化。

??清教徒是第一批愛聖經的人群。聖經是這一群聖潔男女用來衡量每一件事情的原則。為了描述在 1874 年時的清教徒,培根(Leonardo Bacon)在《新英格蘭教會創世紀篇》(Genesis of the New England Churches)一書中,他寫道:「他們越研讀新約,就越發現沒有任何教會,包括國家教會可以與新約相比。」

??清教徒運動麵臨了來自英國現有教會的強力反彈;一小撮人對教會聖潔化一事已經絕望透頂!他們決定,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和英國國教決裂。當時這些人被冠以「分裂者」(Separatists)之名,今天我們叫他們做五月花號清教徒(Pilgrims;或譯「天路客」),因為他們是地上的流浪者。「天路客」一詞語出聖經(彼前二 11)

??「分裂者」運動起源於英國的林肯郡、約克郡和諾丁罕郡。尤其 1606 年在諾丁罕郡的小鎮司寇比(Scrooby)裏,有一群人退出了英國國教,並且不畏逼迫、犧牲組了一個神與約民的團體。一位名叫羅賓遜(John Robinson)的年輕人加入了這個新的教會,以襄佐稍後前往阿姆斯特丹的牧師克萊福頓(Richard Clyfton)

??布雷德福早在十二歲的時候就已是一個敬畏神的人,他這時他也加入了教會。他對神的話語十分專注,以至於每個主日他要走上十二哩的路程,來聆聽一場克萊福頓的證道,是他所謂的「啟示性證道」。這是他踏上「聖潔、禱告、儆醒與主同行」的第一步。

??這群人是加爾文的忠實信徒。他們把日內瓦聖經(Geneva Bible)走私到英國,並且在前麵提到那三個郡裏廣為流傳。司寇比小鎮更有一樣寶貝:英文聖經。然而,擁有英文聖經是犯法的行為--英國人不準私自收藏用他們語文所寫的聖經。

??當司寇比鎮民研讀聖經的時候,他們發現了教會某些不對的事情,亦即英國國教裏不對的事情。這點發現到最後將一群人帶到了美洲,建立了美國,而起初隻不過是群基督徒一起認真研讀聖經罷了!

??1606 年他們才剛建立分離者地下教會,就遭到英國國教和政府的逼迫。他們必須躲躲藏藏,轉移教會的陣地;他們的家受到監視,他們也經常進出監獄。既然他們在英國無立錐之地,羅賓遜和他的跟隨者最後決定遠走高飛,遠離英國--如果他們還想按照神的話語敬拜神的話。

??他們計畫跨海前往荷蘭,前往宗教自由之地,而好些人已經上那裏去了!他們安排了一位英國船長接運他們,誰知上了船之後,船長生變,將他們洗劫一空之餘,還將他們送進官府坐牢。最後他們獲釋,在幾經波折的情況之下,他們安排了一位荷蘭籍船長把他們送往阿姆斯特丹。1608 年,他們終於一群一群地踏上阿姆斯特丹,並且停留在此一年之久。稍後,他們遷往黎登(Leyden)直到 1620 年。他們不像其它在荷蘭的英國人那樣,他們是活出福音樣式的明燈,是發光的典範。

??渡過了十一年和平、安康的日子之後,五月花號清教徒知道是再度遷徙的時候了!荷蘭是一個異常世俗之地,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不敬虔、不法之事。主日經常受到邪惡地褻瀆。他們的孩子也開始和世俗之人通婚;五月花號清教徒害怕失去他們的教會。他們決定前往新世界,在那裏他們可以按照聖經來敬拜他們的神。

 

平民政治體

??在新的世界裏,五月花號清教徒意圖建立一個祥和,並以聖經為準則的殖民地,這也是普利茅斯的精神。他們之中有一群人先走,羅賓遜殿後,照顧留下來的人。他們稍後也到了新大陸和第一批人員會合。1620 7 21 日,羅賓遜在「五月花號」上向先遣部隊講了一篇告別證道(根據以斯拉記八章 21-22 )。在那篇講道中,羅賓遜提醒會眾有關他們教會組成的定約。那份屬靈的定約不久就轉化成政治協議,即著名的「五月花號公約」(Mayflower Compact)。有關羅賓遜的告別演說,當時一名即將啟程前往新大陸的人溫斯洛(Edward Winslow)說:「他告訴我們不要忘了教會的定約,也就是當初我們對教會所做的承諾,以及將所領受的真理向世界傳揚,向神與眾人之間所做的定約。」

??六十六天的海上航行裏,因為巨風大浪的關係,他們沒有人敢上甲板。最後終於抵達了荒涼的新英格蘭冬日海岸。他們把錨拋進海灣裏,在上岸之前他們聚集在船長室裏簽署了象征著美國「出生證明」書的政治協議:五月花號公約。他們宣布,此行的目的乃是榮耀神,以及傳揚基督的信仰。

??偉大的參議員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說:

??最後,我們不要把我們國家起源的宗教特質給忘了。他們那一份對基督教超高的崇敬將他們帶到了這個地方。他們受著它如同明燈的指引而航行,並在它的盼望之中登陸。他們尋求在社會裏實現它的原理,想要將之嵌入到每一個學校、公共事務、政治和文學之中。讓我們珍惜這一份情感,並且擴展這一份影響;讓我們深深地相信,最快樂的社會將是那種身上帶有基督教溫柔、和平精神的社會。

??五月花號清教徒的確變成了其它後來者傳播福音的「踏腳石」--借用布雷德福之語。羅賓遜其餘的會眾不但稍後來到了新大陸(羅賓遜本人死於 1625 年,沒來得及前往新大陸),同時許許多多敬畏神的兒女也一波一波地抵達新世界。

 

清教徒

??清教徒和五月花號清教徒是一對堂兄弟。清教徒在 1630 年左右才開始遷往美洲,並且很快地在人數上超過了五月花號清教徒。但是,他們被後代的人扭曲和誤解了。魯益師(C. S. Lewis)說:「當我們談到早期的新教徒時,任何現今有關清教徒的聯想都必須拿掉。不管他們是誰,他們絕不是酸腐、陰沉或者嚴苛的一群人,也不是他們敵人所批評的那樣。」清教徒意圖用聖經原則來建立政府,以及為這個國家建立一個穩固的基礎。他們的聖經知識使得他們對人的本性有所警惕。憲法法官兼曆史學家約翰艾茲摩爾(John Eidsmoe)在他那本《基督教和憲法》(Christianity and Constitution)一書中說:「基於人有罪的觀點,清教徒拒絕給予個人過多的權力。權力有腐敗趨勢,並且可以被用來打壓別人。因此,統治者的權力必須予以妥善地監督。」

??清教徒意圖建立一個神權政治的國家。曆史學家卡森簡單地把神權政治的國家定義為「以祂所揀選的人所選舉出來的管理階層方式,神親自治理。」對清教徒而言,他們正在這個屬地上建立他們與神之間,以及人與人彼此之間的合約,以期能過著順服神話語的生活。這份用協議和法律行文的合約替付諸文字的憲法鋪了一條康莊大道。早期清教徒主要領袖溫思羅普(John Winthrop)曾提過「我們應當如何思想,我們是山上的城,眾人都看得到」之語。關於他們意圖建立的合約,他寫道:

??在神和我們之間有一個理由。我們因著祂的工作進入了與祂的合約裏麵。祂在我們身上賦予一項任務。主給我們自己訂立法規的空間......我們已經向祂求過恩惠和祝福。現在如果主喜悅我們的呼求,把我帶到我們的理想之境,那麽祂會批準這份定約,確認我們的計畫,並且幫助我們完全實現這份法規。但是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份法規...‥主必然把忿怒傾倒在我們身上,對這群罪惡之人民祂必予以報應,並且讓我們曉得破壞定約的代價是什麽。

??卡森闡述屬靈定約和憲法之間的關連:

??了解定約的義理對掌握清教徒使命和明白美國憲法意義兩者都是必要的。定約的義理是,人民可以和神,和自己彼此之間立約。這就如同人與人之間訂立契約一般,但比契約更深刻。因為借著立約,人把自己緊緊地和神以及祂的旨意連接,而且神也把祂自己和人緊緊地連接。而重要的文件如五月花協議,康乃迪克州基本法(Fundamental Orders of Connecticut)、國王憲章,以及聯邦憲法等等無一不出自與神的定約。

??自治是新英格蘭清教徒基礎的一部份。議會廳設立在教會裏,其位置往往是市鎮中心,而它也常常是政治權威的中心。費斯克(John Fiske)寫道:「一代又一代下來,人們多少熟悉自治,以及討論公共事務的公共會議場合。就教會事務而言,他們致力維護和發展自治體係;事實上,那也是他們乘船浮於海上的理由。」新英格蘭殖民地是由城鎮聯邦的網絡所組成的。費斯克指出在這些城鎮裏,「人們直接管理他們自己」--如此高度自治,以至於傑佛遜評論道:「在新英格蘭的那些稱之為城鎮的行政區是重要的政府所在地。事實證明,它們是人類最有智能的自治和維護之發明。」

 

賓威廉和「聖潔的實驗」

??然而,將基督教帶到新英格蘭的不隻是五月花號上的清教徒和其它一些清教徒而已。早期美國拓荒者當中不乏來自歐洲受到國家教會逼迫的基督徒;他們隸屬不同的教派,但都不約而同地尋求宗教自由。大西洋北起馬薩諸塞到喬治亞沿海移民都是這樣的情況(雖然隻有在新英格蘭一地的基督徒試圖建立神權政治體係)

??試舉賓威廉為例(他也稱為賓的森林,也就是今天的賓夕法尼亞州的締造者)。賓是貴格會會友。貴格會是其它教派逼迫得很厲害的一支教派(即便清教徒身上也背著逼迫貴格會的罪疚)。當他的父親死於 1607 年的時候,他留下一筆產業給賓;英國皇室欠了他父親一萬六十英磅。他看到他和他的貴格會朋友在英國所受到的逼迫,毅然決然地向英國政府請求用政府欠他的金額來交換新世界一塊蠻荒之地,而英國政府也答應了他的請求。

??虔誠的他一如比他早先抵達的清教徒一般,在新世界裏也和印地安人和平地打交道。他向各地區的印地安人寫了一封信,信上寫道:「我的朋友們,沒有比造萬物的神和祂的全能更偉大的了!你我以及所的人都應當歸功於祂,並且有一天我們必須把我們在地上所做的一切向祂交賬。這個偉大的神將祂的律法寫在我們的心版上,教導和命令我們彼此幫助、扶持,不做惡事,不傷害別人。」賓於是付了一筆很好的價格向印地安人買下土地,並且簽下永遠的契約。很快地,他的這一片土地變成了貴格會和其它遭受逼迫的基督徒落腳之處。

??賓寫了賓夕法尼亞殖民地第一個律法。這一份名之為「賓夕法尼亞基本法」(Fundamental Constitution of Pennsylvania)的開場白是這樣寫的:

??有鑒於一群人民或政府不把神的物歸給神,不把該撒的物歸給該撒就不能富足的道理;基於一個地方的信仰和崇拜受到外力介入時必生亂事、不幸的理念;對一個新的、屬靈政府的長期生存條件的思想,以及基督未嚐使用一兵一卒,並在祂聖潔的宗教領域之中還禁止武力的考量;並且在祂賜福的使徒身上所得到的見證是,基督徒的爭戰是屬靈的,不是屬肉體的。

??寫過《基督徒人生和美國政府宣言的特質》(Christian Life and Character of the Civil Institu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一書的莫理斯(B. F. Morris)論道:「1682 年賓所完成的賓夕法尼亞政府架構是從聖經而來,是從許多有關『神賦予人類能力』的章節中演繹而得的。」

 

加爾文教派的角色

??早期美國殖民地的先鋒隸屬於不同的教派。在塑造殖民地的風格上,加爾文教派算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隻是長老會,就連公理會(Congregationlists)、聖公會(Episcopalians)和浸信會也都信奉加爾文教派(即加爾文教導)。我們也當記得,五月花號清教徒也是加爾文教派。他們的牧師羅賓遜更是個中佼佼者。

??美國初期加爾文教派是主流,並且持續約一百五十年之久,直到美國獨立革命。有位學者說,至 1776 年為止美國三百萬人中,有九十萬人屬蘇格蘭長老會,六十萬人屬英國清教徒,四十萬人屬德國和荷蘭改革宗以上全景加爾文教派。其中也有許多法國胡格諾教徒(Huguenots),他們也屬於加爾文教派。不論是長老會、聖公會或其它教派,1776 年總共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擁抱加爾文神學。無怪乎曆史學家班克羅夫特(George Bancroft)稱加爾文為「美國之父」。

??普利茅斯總督布雷德福,馬薩諸塞彎區副總督溫特洛普,康乃迪克殖民地始祖虎克(Thomas Hooker),新港(New Haven)的創建人丹溫普特(John Davenport),羅得島創建人威廉斯(Roger Williams)都是加爾文教派的人。

??加爾文教派之一的長老會為美國提供了一種政府架構類型。不論在那裏長老教義一直都是主流,它建立了一套共和政體。這一點連許多曆史學家都不得不承認。美國政府是一種共和政體。在教會裏,一般信徒被賦予治理教會的權責。長老會的長老們經過教會全體投票而產生,他們實際管理教會。這一點和經由選舉而產生的代議士管理國家是一樣的。正因為長老會--也是加爾文派--在建立國家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德國曆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說:「實際上,加爾文是美國的建國之父。」雖然參與的不僅隻有長老會,但廣義而言,基督教是一個「共和派」(republican)。紐約州長暨參議員克林頓(De Witt Clinton)曾說:「就其本質、教義和形式而言,基督教是共和派。」

 

基督教塑造建國文件的關鍵法則

??在十七世紀清教徒信仰的前提之下,基督教如何塑造十八世紀後半葉美國的建國運動?換個角度來問:基督教是否如同 1620 年照耀的火花一般在 1776 年熄滅了?答案:當然不是。事實上,基督教「大覺醒」運動的一個副產品就是促合了南北兩地之殖民地首度溝通。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和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是大覺醒運動中兩名重要的牧師,他們把各處差異性相當高的殖民地在文化和屬靈上連結在一起。現在我們來看看基督教如何塑造了美國。

 

建國之父的教育--徹底的基督徒式

??事實上,所有起草美國重要建國文獻--獨立宣言、聯邦條款、憲法和人權法案--的人都接受過牢固和整體的基督教教育。在初小階段裏,不論是在教會、家庭或教室裏,聖經均是主要的教材。今天許多教育先進們對這樣的方案必然嗤之以鼻,但是這個方案的結果卻產生了一個高度文化的社會。

??基督教使得美國成為世界「公共教育」之父。建國前輩們相信為了讓所有的人讀聖經,以明白聖經的教義和信仰起見,因而學校和大學如雨後春筍一般在各地冒出來。教育是必要的,以至於所有的人能夠研讀神寶貴的話語,並成為基督忠貞的仆人。

??就高等教育而論,美國死心塌地選擇了基督教教育。眾所周知地,哈佛、耶魯、達特茅斯、哥倫比亞、普林斯頓以及其它優秀的大學無不有基督教的背景和起源。美國首批 126 個大學裏,基督教包辦了 123 個。信仰是不能和學習分割的。循著聖經的線索,教育者把信仰應用在每一個生活的領域,包括政治。彼時聖經是高等教育的基礎;例如,哈佛校訓(Ru1es and Precepts)中寫著:

??每一個學生必須每日勤讀聖經兩回。當導師依據學生能力而查詢時,他要在神學語文、思考邏輯,以及屬靈真理應用上顯出他卓越的表現;俾使學生得以明了:你的言語一解開,就發出亮光,使愚人通達(詩篇一一九 130)

??即便那些不上教會的建國之父也備有聖經的世界觀。相較之下,今日許多人上教會卻沒有聖經的世界觀。

??在建國之父眾多老師當中,最具影響力的首推威瑟斯龐(John Witherspoon)。他是長老會牧師,也是紐澤西(即後來著名的普林嘉頓)學院校長。威瑟斯龐是簽署獨立宣言名流當中唯一的牧師。他曾說:「所有與聖經抵觸的學問皆該受到詛咒。」憲法「建築師」詹姆麥迪遜(James Madison)就是威瑟斯龐最傑出的學生。身為一位維吉尼亞人,詹姆麥迪遜原本理所當然地應該進入威廉及瑪麗學院(College at William and Mary)就讀。然而,他卻選擇了長老會色彩濃厚的紐澤西學院,受教於威瑟斯龐門下。畢業之後,詹姆麥迪遜留在學校裏把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聖經翻譯成英文,時間長達一年之久。威瑟斯龐和其它長老會老師們對詹姆麥迪遜的政府理念影響深遠。因此,詹姆麥迪遜的政治理念受到聖經的影響遠大過其它思想。針對威瑟斯龐的門下弟子迪瑪(Gary DeMar)在他《美國基督教曆史:前所未知的故事》(America's Christianity History: The Untold Story)一書裏數算過:「威瑟斯龐教過一名副總統,廿一名參議員,廿九名眾議員,五十六名立法委員,卅三名法官,其中三名是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神所賦與的權力--不是國家

??建國之父宣告個人擁有神所賦與的權利,此權利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得為國家所剝奪。國家的權力被認定是有限的,並得接受神的限製。國家乃是神伸張公義的仆人,但必須在某一個限定的範圍之內運作,以免國家奪取神在人心中的地位。羅馬書十三章 1-4 節訂立了國家的基礎,使徒行傳五章 29 節訂立了在適當時機裏「公民不服從權」(civil disobedience)的基礎。

 

清教徒工作倫理

??美國到處充滿著抱守清教徒工作倫理觀的人。這個基督徒倫理觀旨在闡明,每一個工作都必須賦予它優秀的品質。孜孜不倦的熱忱和信仰,並且用榮耀神的態度來完成每一件差事。「智能地使用金錢,以避免負債」這個工作倫理,將美國帶入一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和興盛;神祝福了美國,並且大大地賞賜了他們手上所做的工作。

 

建國之父的基督教

??剛剛已故的達拉斯大學布瑞德福博士(Dr. M. E. Bradford)在《一個傑出的公司》(A Worthy Company)一書中,記載了五十六名簽署獨立宣言的人當中,有五十二名是信奉三一真神的基督徒。在純正的地方教會裏他們都是可敬的人物。在研究五十五名簽署憲法的人當中,他再次發現為數五十到五十二名之間的人公開承認自己是純正的基督徒。下一次當你聽到有人說他們全部都是自然神學論者的時候,請記得布瑞德福上述的一番話。《美國的神和國家》(America's God and Country)的編輯費德拉(William Federer)對撰寫憲法的人作了一番統計:「屬於聖公會的人有廿九名,屬於加爾文派約有十六到十八名,兩名是循道會,兩名是路德派,兩名羅馬天主教徒,一名遊走在貴格會和聖公會之間,一名是公開的自然神論派--這位是富蘭克林博士,他參加各式各樣的基督徒崇拜,當眾公開禱告,並對所有的教派做出許多貢獻。」這裏有許多人進了當時第一流的大學--事實上,這些第一流學府都是基督教大學。

??對美國建國之父有興趣的讀者而言,今天實在是有許多很好的資料在等著你。

 

聖經和獨立宣言

??數世紀以來,由傑佛遜主筆的獨立宣言像一棵大樹一樣不斷地開花結果。就某一個意義而言,你可以追本溯源將獨立宣言往前推到 1215 年坎特伯雷主教所寫的「大憲章」(Magna Charta)。這個憲章規定國王必須容許百姓享受自由。就另外一個意義來說,獨立宣言是美國獨特的文獻,是美國殖民地--尤其是新英格蘭--享受了數十年獨立之後的產物。

??費斯克在《新英格蘭之初》(The Beginning of New England)一書中說,早在 1639 年波士頓人就開始抱怨衙門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因此,易普威治(Ipswich)的瓦德(Nathaniel Ward)牧師寫了《各類自由之主體》(The Body of Liberties)一書。1641 年有人收錄他的文章。文章開宗明義地把自由描寫成「一如人本權、公民權和基督教所呼籲的......是自由、豁免,和權利所結的果實。」帕非瑞(John Palfrey)在他的《新英格蘭曆史》一書中指出:「當他宣布有關生命、自由和財產除非條例法律規定之外不得受到侵犯的的原則時......瓦德在處理這個題目上相當得體......它幾乎是一項獨立宣言。」馬薩諸塞州各類自由之主體包括「九十八條保護個人權益的分列條文,內含『沒有通告不得征稅』、『正當的法律程序』、『陪審團審判』,以及對『凶暴和非比尋常懲罰』的防治。」

??1645 年清教徒偉大領袖溫思羅普曾經以自由為題發表演說,其中他談到屬靈自由和公民自由:

??另外一種自由,我名之為公民的。或是聯邦的;在神和人的約定、道德法、政治約定和憲法的前提下,它也可以被稱之為道德的。這項自由是權威的結局和結果,沒有權威,自由不能維持;隻有美善的、公義和誠實的才有自由可言。這將是你會冒著生命(不隻是你得財物而已)的危險去捍衛的自由,如果那是必要的話。因此妨礙自由的不是權威,而是動亂。這項自由必須借著服從權威而得以維護和運行;它與基督使我們得以自由的那種自由是同出一轍的。

 

??美國建國之父所認知的自由不是那種放蕩的自由;它是法律之下的自由。

??在賓夕法尼亞殖民地所召開的第一屆立法會議中,賓把基督教和公民自由的關係作了一個清晰的聯係:

??全能神的榮耀和人類的美善是政府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因此政府是神所設定令人尊敬的組織,基於政府乃建立在所有人、總督以及賓夕法尼亞自由人、土地以至於財產之上,而引入最佳保護基督徒和公民自由的律法,以防止所有非基督徒的、放縱的和不公義的作為,使得神有神的權利,政府有政府的權利,人民有人民的權利。

??追根究底,詳細記載在獨立宣言裏的所謂美國自由其絕大部份發祥地乃是基督教。法國人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1830 年訪問美國,並且稍後寫了《美國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他對自由作了一番重要的評論:「極權專製可以不管信仰,但是自由不能。」斷絕信仰,國家必然監控一切。

??建國之父並沒有變成像盧梭(Rousseau)或者伏爾泰(Voltaire)革命作家之流,反而更像基督徒作家洛克(John Locke)之輩;他說:「源自聖經而又遠離一切惡事的基督教信仰是世上最理想的製度。」布來克史東或希得尼也說:「一個民族的自由乃是神和自然的禮物。」

??當十三個殖民地聯合聲明脫離英國的時候,他們小心翼翼地擘畫著一套基督教政治哲學:一套根植於聖經式的理解,即神乃造物者、神賦予人類權利與義務,以及公義之公眾政府的真正意涵。洛克說:「做為人,神是我們的王,理智是我們的律法;身為基督徒,耶穌彌賽亞是我們的王,祂所啟示的福音是我們的律法。」

??如果沒有聖經,一部崇高、爭取自由之文件如獨立宣言者將在曆史上缺席。「美國異象協會」(America Vision)會長迪瑪指出:「獨立宣言乃是一份宗教文件,它以神學立場來討論人權。宣言所維護的人權是造物者的一項禮物:『神賦予我們某些不容剝奪的人權。』這個道理人盡皆知,沒有造物者,即沒有人權。」

 

聖經和憲法

??在某一個意義之下,五月花號公約是第一份憲法:它是美國共和政體的基石。在清教徒的足跡尚未來到新世界之前,就已經擬妥了這一份自治的經典文件:

??奉神的名,阿們!我們署名如下(見附錄名冊),乃可敬畏至高主暨詹姆士國王陛下忠誠之民......為了神之榮耀,吾等向以竭誠盡力推展信仰,維護吾王吾民之榮譽自居,今日更將啟程前往維吉尼亞北區建立首一之殖民地;此時此刻,於神麵光之中暨眾人之麵前,吾等立約,以更美善之秩序、維護、達成上述目的為名,籌建一公民政體。

??從這個革命政治約定到 1787 年美國憲法定案為止,新英格蘭的基督徒總共寫了不下百種各式各樣的協約、約定和法規。套用曆史學家沃爾夫(Dr. Charles Hull Wolfe)之言,這些自治體行文「替這個擁有獨特自由與基督化的美國奠定了基礎」。

??其中,新英格蘭 1643 年聯邦法案陳述:「吾人皆懷抱單一相同之目的來到美國,即推展主耶穌基督之國度。」

??另外一項草擬於 1638 年,行於 1639 年之康乃迪克基本法案身受虎克牧師一篇講道的影響。他是康乃迪克州的創始人。

??因著全能神之喜悅,其高人智能之意念及安排俾使我們得以安居於溫莎、哈特福與威特非爾得,以及康乃迪克河流等各地。吾人知悉,人群若仰賴神之話語而和睦同居,則必須按神心意設立一井然有序之政府,俾便隨時隨在秉公處理民眾事務。職是之故,吾人必當聯合組成公共州省自治體,並為吾等以及之後裔結合自治體,建立聯邦政體,以維係保障自由暨主耶穌福音之純全。依據福音之真理,主耶穌乃教會的教規,吾等亦奉行福音不輟。

??這份文件簽訂於 1639 年一月 4 日,比起美國憲法草案,足足早了一百五十年。它被稱之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份書麵憲法」。康乃迪克基本法案的重要性或許在於,政府的權威建立在全體人的同意之下。1787 年美國憲法揭櫫了相同的觀念:「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

??清教徒憲法主義和美國憲法之間的聯係其實並不是等閑之事:他們的管理哲學就是他們屬定約的翻版。期間所有的協約和規章都替美國憲法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那些現代的世俗主義者喜歡「憲法上並沒有把神指名道姓點出來」的調調。然而,不論如何美國人所享有的憲法是清教徒的主要貢獻,而他們毫無疑問地是一群委身的基督徒。在法律之下的美國自由架構是基督教的產物。現在我們來看看美國憲法之中包含哪些奉為圭臬的聖經原則。

 

法治政府

??建國之父(以及清教徒和長老會祖先們)在聖經中發現了哪些指導原則?第一個我們提出,政府乃是法治,不是人治的政府。這是憲法全部精神之所在--它把政府建立在律法之上,意即政府是一個共和政體。如果今天你去問任何一個人有關美國的政府型態是什麽,他將會告訴你美國有一個民主政府。你可知道美國建國之父認為民主政府是最糟糕的政府嗎?這一點和世俗主義者的觀念完全不兼容,他們甚至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建國之父相信,因為人類罪性的緣故,人治的政府將會走上極權;他們害怕一群烏合之眾來管理國家。

??對他們而言,十誡比什麽都還重要,正如聖帕提克(St. Patrick)於公元 462 年首度將十誡引介到以色列以外的愛爾蘭公民政治體係之內以後,十誡對於後來的統治者是如此的重要一樣。不久在公元 565 年,十誡也因為科倫巴(Columba)的原因變成了蘇格蘭公民律法的一部份。公元 600 年,因為奧古斯丁教士(不是我們所熟悉的聖奧古斯丁)的作品,使得十誡也變成英國律法的一部份。後來,十誡也成了美國律法的一個重要部份。

??正如憲法簽署人之一,麥亨利(James McHeny)所做的總結那樣:「聖經......可以獨立保障社會秩序和和平,並給予我們公正的法院、政府的憲法一份純潔、安定和有所助益的安全感。沒有聖經,我們隻會徒勞無功地在憲法之外製訂越來越多的法律規章。」

 

人人生而平等

??第二個他們注意到的原則是,人人生而平等。美國建國之父相信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國家,或者法律都應該將人一視同仁,不分貧富貴賤。這個想法令人耳目一新。在英國,公民並不是平等的,雖然每一個人都可以競選下議院的席次,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競選上議院的議員。這種情況到現在還是一樣。社會裏有貴族、庶民......下層百姓......等等許多的階級。

??相信人生而平等的美國建國之父刻意避開那種社會體係。聖經上說:「神不偏待人」(徒十 34)因此,他們看出在神的麵前人生而平等,並且把這個理念付諸建國文件的行文之中。盡管一百年之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才得以實現,但是這項原則的確是美國的立國精神。

 

不容剝奪的人權

??建國之父所觀察到的第三個原則是不容剝奪的人權。「人生而平等」,他們「被賦予造物者不可剝奪的人權。我們認為這是不證自明的道理。」這是傑弗遜在憲法中所寫的。我必須說這段話並不十分正確。這些真理不是不證自明的;對人類而言,如果它是不證自明的話,那麽對於每一個人來講,它應該也是不證自明的。但是顯然的,這和人類的認知是有很大的誤差。傑弗遜和他的同儕們認為自然律是不證自明的,這正和保羅所謂「神的律法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羅二 15)的觀點不謀而合。然而除開人類可以察覺的自然律之外,尚有聖經所啟示的神聖律法。

??建國之父相信人類的權利來自神。例如,神將十誡賦予人類。十誡規定個人擁有財產權:「不可偷盜。」十誡定義了生命的神聖與尊嚴,以及我們對生命的權利:「不可殺人。」人們各式各樣的權利均來自神在十誡裏所講明的。拋棄十誡,就等於拋棄了人權。

??因此,你當明白,當最高法院說我們不得在學校裏掛上十誡的時候,他們正不折不扣地將神所賦予的人權搬走......雖然,多數的人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

 

自由

??說穿了,自由是美國人最關心的。然而多數人並不明白,自由的根源是猶太、基督教所信奉的聖經。保羅說:「主的靈在哪裏,哪裏就得以自由」(林後三 17)。聖經在加拉太書五章 1 節裏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因此,罪的枷鎖一經解除,很快地那被基督所釋放而得到屬靈自由的人,會開始尋求政治和公民的自由。所以基督的救贖對鼓舞人們尋求自由而言是一極大的刺激,而憲法也保障了每一個人的自由。這種自由所涵蓋範圍之廣是史無前例的,那是來自神的話語。政治自由僭越了自治個人的尊嚴。

 

分權

??另一個建國之父所明白的真理是:人皆有罪。耶利米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 9)。詹姆麥迪遜說:「人類某種程度的墮落值得我們謹慎和防範。」稍早本書也提過分權這個觀念。分權的目的在防範少數人的權利過於膨脹。

??權利如何加以分割呢?詹姆麥迪遜說孟德斯鳩已經做出答案。然而早在孟德斯鳩以前,神就借著他的仆人以賽亞說:「因為耶和華是審判我們的,耶和華是給我們是律法的,耶和華是我們的王。」(賽卅三 22) 在此我們看到了政府權責三個等分的區隔--審判、立法和王的角色。建國之父並沒有把這些角色的權威放在人的手裏,而是置於分散的法律機製裏:政府司法、立法和行政三個部門。

??究竟聯邦政府的權限有多大?今天因為最高法院的一紙決定和立法機關的失控,使得它的權限似乎成了無限大。然而建國之父在憲法之中規定聯邦政府隻擁有廿項具文的權利。換言之,聯邦政府的權利隻能執行廿種事務,其餘的權利仍歸人民與國家,並且這廿項權利還得受到監察和平衡督導。

 

「用大戥子收銀」

??聖經的經濟觀對這些建國之父而言是很重要的。人類的罪性和貪婪的本質往往傾向哄抬物價。關於這一點,舊約曾經作出警告。例如,阿摩司書八章 5 節裏,我們讀到:「你們說:『月朔幾時過去,我們好賣糧;安息日幾時過去,我們好擺開麥子,賣出用小升鬥,收銀用大戥子,用詭詐的天平欺哄人。』」舊約譴責「用大戥子收銀」--通貨膨脹,以此欺人財物。建國之父深深懼怕通貨膨脹。自 1775 年獨立戰爭到 1787 年憲法完成期間,政府印製了錢幣。這種叫做「大陸」(Contintental)的紙鈔卻貶得一文不值--這是「一『陸』不值」(not worth a Continental)成語的由來--彼時,「大陸」幣因為通貨膨脹的原因值不了一分錢(a penny)。他們想到國家應該有一種不曾貶值的通行貨幣。因此,美國政府印製錢幣的權利被收回;它隻能用金子、銀子來鑄造錢幣,或者印製可兌換金銀的錢幣,但不準再印製紙鈔。今天,由於政客許多的小動作使得政府擁有當年那種權利,結果是我們必須忍受通貨緊縮和膨脹之苦。解除緊縮和膨脹循環的對策即是回歸到建國之父所推行的係統與製度。

??美國建國之父給予美國一項偉大的遺產--建立在聖經神話語之上的美國建國文獻。然而美國已經受到無神論、懷疑論、不信者以及世俗主義的劫持,他們欺騙數以百萬計的人民相信,當年在費城所建立的國家是一個世俗化、無神論的國家。

 

挑釁的話

??今天,若說美國是,或者以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的話,無疑地,你是在說一句挑釁的話。數年前,有人寫信給歐康納(Sandra Day O'Connor),問說最高法院宣布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是真有其事嗎?當歐康納以 1892 年「三一裁示」(Trinity decision)做為回答時,引來各家報紙媒體大肆攻訐。「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已成為一項政治立場不夠正確的教導。

??反諷的是,在這個當年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裏,基督徒現在卻不得不為自己的立場辯護。目前這一場世俗主義者攻擊基督徒的戰爭,好象小氣的忘恩負義者站在基督徒用鮮血所建立的高塔上麵,高舉石頭丟向他們的後裔。

??一個名為 「宗教右派:對美國容忍和多元主義的攻擊」(The Religious Right: The Assault on Tolerance & Pluralism in America)1994 年「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年報中,他們用了第二節整個篇幅報導「宗教右派擁護政教分離」。文中試圖辯證宗教右派已經改寫美國曆史的事實,以及「政教分離」在世俗的美國裏已然成為建國之父原本的理想,而那些宣稱基督教影響美國建國甚钜的人此刻卻被控訴為是一群改寫曆史的人。

 

美國:一個基督教國家

??問題是誰在寫曆史--基督徒還是人本主義者?正如前麵研究分析所顯示的,過去許多美國政治家--不論是基督徒或者不是--都深刻地感受到神和自由之間、基督教和自由之間的重要關連性。1892 年最高法院裁示了以上所有的宣告。經過十幾年來旁征博引數以千計的曆史文件,最高法院最後宣布了「三一裁示」:

??這是一個宗教民族。曆史上這是千真萬確的。從發現這塊新大陸以來,直到現在這個時刻,隻有一種肯定的聲音......我們發現對這個事實的認定四麵八方皆然......即,這是一個基督教國家。

??多年來,我講述和寫過許多有關「美國是個毋庸置疑的基督教國家」之論證。過了這麽許多年,我在研究「三一裁示」當中學到兩件新的事物,我認為那是新鮮的,也是值得了解的事物。今天,最高法院裁示案件的速率之快簡直到了驚人的地步。你能想象關乎美國人民重要的案子提到最高法院的時候,當事者兩造之間隻有一個小時的辯論時間?這一方卅分鍾,那一方卅分鍾,然後結束。然而在 1892 年時期的最高法院沒有這一項壓力,他們花了十年之久才完成「三一裁示」。

??我所學到的第二件事情是,最高法院全體七名大法官一致合意定奪「三一裁示」。(將大法官人數增加為九名是 1930 年代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努力「塞滿法院」("pack the court")的結果。)

??盡管那是政治上的不正確,然而最近的十年法院再度確認了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1986 年一位芝加哥聯邦法官暨美國地方法院法官麥卡爾(Frank McGarr)在一項裁決裏說道:「真正的情況是,美國的起源是一群基督徒,我們建國之父在憲法第一條修正案裏,意圖並真的達到讓國家所有的國民享有完全之宗教自由。這是我們所采納的,不是我們改寫的。」

??誰是最高法院裏最偉大的首席法官?我想毫無疑問地,律師們都會同意我說是馬歇爾(John Marshall)法官。他從 1801 年開始到 1835 年擔任最高法院的主席。馬歇爾說:「在人生漫長的歲月裏,我相信沒有人會對宗教使人快樂這個重要性提出辯駁。事責上對於這樣的一群人,如果政府機關從未以基督教為前提行事,並經常引用基督教,且展現出他們和基督教之間關係的話,那才是一件怪事。」

??我相信基督徒需要在知識上補強,使他們不至於被今天的世界所誤導--一些後來者企圖攻破他們的宗教觀,把他們帶到這個歡樂、世俗的文化裏--而是,他們能夠呈現美國的基礎,以及使美國成為偉大國家的理念。

??對胸襟開闊的、願意研究建國之初第一手資料(從詹姆士城建造開始,曆經 1770 1780 年代以後)的人而言,聖經無庸置疑地在塑造這個國家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容爭辯的是,建國之父(不管他們相不相信基督具備神性與否)所具有的人生觀是從聖經而來的,並且也是從信奉主耶穌基督的宗教而來;甚且人人心知肚明的了解,美國人的座石銘是「我們信靠神」。

 

一個蒙受祝福的國家

??我同意美國參議院將 1983 年訂為「聖經年」。這群最高立法委員們說:

??聖經,亦即神的話語在塑造我們的國家儀式上貢獻卓越。使得美國成為一個獨特和蒙受祝福的國家......從聖經而來的虔誠信仰領導美國早期建國......聖經的教導啟示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所采用的政府架構。

 

 

第七章:聖經和科學

??「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 ——創世記三章 17

??「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 ——羅馬書八章 22

??在這一首「普世歡騰」的偉大聖誕詩歌中,作者華滋(Issac Watts)提醒我們,耶穌的祝福「遍及所有受咒詛之地」。歌詞第三段是這樣的:

??罪惡憂愁,不容再長,

??世途荊棘消亡。

??化詛為恩,無遠弗屆,

??到處主澤流長,

??到處主澤流長,

??到處,到處主澤流長。

??此咒詛是神對人的責備。祂把我們的始祖置於完美的世界--天堂花園,並給予一切的祝福。亞當和夏娃隻要遵守祂唯一的誡命--不要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就可以留在神的愛裏。但他們吃了,也死了,並且神下了咒詛。那個咒詛就是基督要來拯救我們脫離的咒詛。

 

咒詛的本質

??咒詛的本質是什麽?這個咒詛是物質的,也是屬靈的。關於屬靈的層麵和基督如何解決這項難題,我們留到本書第十三章來說明。至於有關物質的層麵,這個咒詛毀壞自然--包括後來臨到亞當和我們人類的肉體之死。咒詛也包含了所有的疾病和導致死亡的凋萎。我們在自然界看到了這個咒詛的證據,顯明這正是一個受到神咒詛的世界。人違背了萬福之源的神,於是被逐出伊甸園,而在荊棘之地、沙漠和荒原之中到處流浪。

??咒詛的勢力無處不有,從出生到婚姻,從工作到年老,直到我們行將腐朽,被死亡吞滅而入墓。

 

一個重要無比的基督教革新-- 現代科學

??基督帶給人類一項重要的祝福,撥正了許多咒詛的影響力,這個祝福就是科學。訝異嗎?今天公立學校的信念是,科學和宗教勢不兩立,與基督教更是水火不容。因此多數美國人渾然不知,科學其實乃是基督和祂的教會帶給人類的福祉。

??我們在《如果沒有耶穌?》這本書裏提到,現代科學不但是基督教帶給世人的祝福,同時是在基督教世界裏發展出來的,甚且,科學根本無法在別的地方得到發展。舉例而言。現代科學無法在精靈論的環境底下生存,因為他們拜石頭、樹木、猴子和一切的東西,並且假定所有的物質都有神在其中。

??科學不能在那些敬拜阿拉的世界裏誕生,因為回教是宿命論--每一件事都已經是事先決定好了的,不論人如何努力嚐試改變,該來的還是會來,不該來的就是不會來。科學的用意是調查、檢視假設,尋找應用知識的方法。這些活動在宿命論的環境裏卻會被視為無意義的。科學也不會在佛教或印度教的世界裏發祥,因為他們的信仰是諸法皆空。你不會花一輩子的時間來研究和從事不被認為是「空」和「無」的工作。

??隻有基督教的文明才可能給予科學一個發軔的機會--雖然古希臘曾有科學的一點起始之影子,但是那些活動卻沒有引發今日我們稱之為現代科學的實用科學。絕大多數的科學起源於中古世紀的西方歐洲基督教文明。

??現代科學甚至不可能自現代文化中產生,因為現代人相信生命是無理性和無邏輯性的。現代人拒絕絕對的觀念,因此他也會拒絕科學最根本的部份。試想:自然界中若無絕對,那麽實驗的結果必然也是相對的。一切都是相對,這和那些現代科學締造者的觀念大相徑庭。化學教授兼作家戚第克博士(Dr. Donald Chittick)解釋,為什麽基督教信仰在現代科學起源上拉拔了一臂之力:

??檢視宇宙需要一個適切的哲學基礎,而基督教教義之中的創造論提供了這項哲學基礎。創造者為人類創造律法,為自然界創造定律。一個受創造的宇宙可以有一個被期望的設計、秩序和目的。人類運用他受創造的理性心智,用理性的方式來探究這個有序的宇宙,並且發現自然界的定律,而現代科學正是立足在科學定律之上。再者,創造者所賦予的道德律正是科學的人倫基礎,意即,科學家必須誠實無偽。

??反之,如果宇宙不是受造的,它必然來自宇宙物質本身非人性化的反應,其中無關乎智能。基於這項哲學,我們沒有理由期待這樣的宇宙會有什麽理叫生運作的可能。人類的心智也是某一種機率的產物。這樣的宇宙片各不堪理性之研究。因此,一位物質論哲學家會試圖消滅一個科學的念頭。

??許多科學家本身不是基督徒,但皆指出基督教催生了現代科學。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一個主導原子分裂和發展核能的物理學家正是這一類科學家之一。薛華(Francis Schaeffer)綜合奧本海默的思想說:「初期科學家分享了基督教的觀點,認為宇宙中有一位理性的神,祂創造了一個理性的宇宙。因此人類可以透過祂的理性,發現宇宙的形式。」

??1962 年十月,奧本海默應「接觸」(Encounter)雜誌之邀寫了一篇思考縝密的文章,叫「論科學和文化」(On Science and Culture)。這個雜誌是印第安納波利斯基督教神學院(Christ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Indianapolis)所出版的。他指出,「如同所有嚴肅的科學家都會同意地」,科學革命肇始於中古世紀晚期和文藝複興早期。為什麽?有一大部份原因和基督教良善的觀念有關。有關科學革命的起源,他說:

??科學取材自一個中國文明不存在的東西,一個印度文明和希臘羅馬帝國所欠缺的東西。科學需要的是一個進步的觀念,它不能被希臘人所謂更好的了解所局限。科學取材自一個與人類景況相關的進步觀念。而著名的基督教二元論--信心和行為--正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個觀念。這是一個改善人類景況、謙遜和意義的企圖。對於此二者,以及人類的進步,所有的人都責無旁貸。我認為約在十三世紀十五世紀時期,因為人們重新發掘古代科學家、哲學家和數學家,使得上述這個人類景況的基本觀念--補足其它宗教的世界觀--開始增強以至於開花結果。這就是科學紀元的開始。

 

科學領域中的創始者

??我們知道,早在改教(Reformation)之前就有了科學的活動,但是科學之成為一個學術領域,以及具有驚人的成就,還是十六世紀以後的事情。

??一位現代天文學家做如是之自白。他從一架世界上最新式、最大的望遠鏡裏,察看人類前所未見的銀河係,令人歎為觀止的星雲,尚未標示的星星。當他放下望遠鏡的時候,他說:「人類巧奪天工的心智是多麽偉大、璀璨和奇妙啊!」我的朋友,這樣的心態正是不折不扣的人本中心思想。

??但是早期的現代科學家可不是這個樣子(並且,在可能做一個調查的前提之下,相信當今許多科學家也是一樣)。早期獻身研究自然的科學家相信神和聖經。他們在一種驅動之下,試圖發現創造者在自然界所設立的定律。如同培根這位「科學方法之父」所講的,「有兩本書做我們指導的指南針,以免我們誤入歧途。第一本書是啟示神旨意的聖經,第二本書則是展現神能力的自然界。」

??尤其,現代科學真正成長的時代是十七世紀。這是受到清教徒的影響,他們相信聖經可以應用到人生各種景況。不隻是屬靈的事務。曆史學家弗蘭克(Robert Frank Jr.)指出:「在英國清教徒時期,其主要科學活動形式乃是直接源自清教徒的思想。」

??現在我們來研究現代科學領域裏幾個重要的先驅。中古世紀神奇的煉金術是化學的前身,但是誰奠立了現代化學基礎,研究出這麽許多藥物以對抗許多疾病?那是誕生於 1627 年的波義耳(Robert Boyle)。波義耳是個謙遜的基督徒,他是一名勤讀聖經的人。他寫過也翻譯過有關福音的書,並且寫過有關啟示錄的文章,也是傳揚基督教信仰的人。在他的遺囑裏,他提供一筆錢成立了「波義耳講座」,專供人們證實基督教信仰。

??在物理界當中。法拉第爵士(Sir Michael Faraday)是被公認有史以來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他有科學實驗的恩賜,他發現了重要的電磁感應。若不是他,我們就沒有馬達和引擎。他還發明了發電機。他的發現使我們得以開車,使用各式各樣改善我們生活的設備。

??法拉第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我們從他對聖經和信仰所寫的告白中得知:「聖經,而且隻需要聖經,沒有經過人手增添、刪減的聖經,就適足以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指引人類......對聖工和基督的信心是從神而來的禮物,而且信心的證據是對基督誡命的順服。」

??開爾文(Lord Kelvin)是曆代以來偉大科學家之一,也是一個信仰虔誠的人。他發明了一種新的以其之名命名的溫度計量。這種溫度計算是從絕對零度開始,現代科學在各種領域中廣泛地應用他所建立的熱力學。他給了我們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包括「熵」的觀念。開爾文是第一個使用能量觀念的科學家。他擁有廿一個榮譽學位,被冊封為貴族,領有屬地。他是他那個時代裏最偉大的科學家,然而他還是說:「就生命起源而論,科學......正麵地驗證了創造的能力。」

??提起李施得靈(Listerine),大多數的人隻能想到一種叫李施得靈的藥水。他是一名英國醫師,對於消毒外科的發展,使用化學消毒劑這項至今仍然拯救人類性命的革新上貢獻卓著。他同時也是倫敦皇家科學院和大英科學院院長,李施得靈說:「我是一名相信基督教基本教義的人」。

??這些都是信仰虔誠的人。當你進入車子,發動引擎,打開車燈,開車到醫院去,接受麻醉處理,然後在無菌手術間進行剖腹生產時,請記住你當感謝基督,「祂的祝福遍及所有受咒詛之地。」

??讓我們再挖掘更多的基督徒科學家。聖經改變了他們的生命......以及他們的科學。

 

克卜勒

??偉大的天文學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O)是一個篤信神和聖經的人。如同其它偉人一般,聖經在他的生命和思想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位天體力學的創始者曾經說過:「我的願望是,我能夠在我裏麵察覺到我在天空中所到處發現的神。」

    作家韓默(Carles Hummel)表達了克卜勒的重要性:

??一位偉大超凡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在行星軌道、物體運動和科學方法上做出革命性的貫獻。克卜勒的成就建立了現代理論天文學的基礎。他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對神堅定的信仰支配了他的生命,以及鼓勵了他的研究。

??科茲罕特丹教授(Job Kozhamthadam)對克卜勒的工作和偉大作成以下的結論:

??克卜勒偉大的野心是要建立一個異於天體形而上學,甚至異於天體數學的真正天體物理。當然,前二者在他的研究上自有特定的地位,但是他的企圖心顯然更大,他要建立一個可以解釋天體現象的係統。他要明白行星到底為什麽那樣轉動,以及它們運動的定律。

??根據威爾(Will)和杜蘭特(Ariel Durant)的研究,克卜勒是在 1604 年的時候「獲得他的基本和劃時代的發現--火星環繞太陽的軌道是橢圓的,不是像柏拉圖以降,包括哥白尼等天文學家所假設的那種圓形。」

??克卜勒強調,宗教一如科學一般地需要理性。科茲罕特丹將克卜勒的意思加以闡明:「若不是如此,則會發生矛盾。神是完全的理性,人類按照神的樣式和形像被造也是出於理性。因此,做為表達神人之間深入關係的宗教勢必也是理性的。」

??聖經是克卜勒智能的基礎要件。科茲罕特丹指出,對克卜勒而言有兩個聖經重點是很關鍵的:

??神是光和生命的來源。這個古老的王題,在新奮約裏都清楚地出現過。詩人說:「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詩廿七 1)再者,他又說:「因為在你那裏,有生命的源頭。」(詩卅六 9)新約,特別是約翰福音中有許多處提到相同的主題。聖經不隻提到神是光和生命的來源,甚且還把神和它們視為一體......克卜勒也同樣接受這種觀念,並且常常寫相關的文章。他說基督是「神的兒子......照亮世上每一個人。」

??克卜勒將天文學視為上帝榮耀的一線光芒。布萊克威爾俄(Richard Blackwell)寫到克卜勒時說:「天文學提供了第二個觀看神的能力和榮耀之途徑,因此它是宗教目的之一種補強。另外,宗教的真理是建立在神的話語之上,而自然科學的真理乃是建立在證據和理性之上。」

??克卜勒視科學為人類一種「跟隨著神思索神的思想」之企圖。克卜勒是現代人造衛星和太空旅行之父。他的想法刷新了這個世界的外貌。如果沒有聖經,我懷疑他會有這些思想。

 

伽利略

??另外一名科學先驅和改革者是伽利略(1594-1642)。現代人往往並不把他想成是一個基督徒,然而這是不正確的。關於這一點,我們馬上就可以看到。韓默曾對伽利略的成就作了一些評語:

??當別人在談論需要一種新的科學方法時,伽利略正從事一項運動科學所表達的發現。他不是哲學家,而是科學家。他並沒有提出一個新的科學理論,而是一種新的科學,那是他為現代數學物理所立下的基礎。然而,就這樣他首創了一條最後通往科學帝國的新理念之路。

??伽利略的發現和主張對科學和人類而言衝擊甚大。伽利略完成了數百種發現。威爾和杜蘭特特別強調了幾種他的新發現,包括:

??* 確認了「物質不滅」。

??* 完成了「杠杆和滑輪定律」。

??* 發現「動者恒以相同速度和方向運動,除非有外力存在」。我們叫它慣性原理。

??杜蘭特綜合伽利略的發現說:「自從阿基米德以後,無人對物理界的貫獻能出其右。」

??除了這些龐大的貢獻外,伽利略還宣稱地球並非太陽係的中心。地球乃是圍繞太陽而轉。羅馬天主教基於伽利略的說法違反聖經,而將他以異端的罪名起訴和審判。最後,伽利略「被宗教法庭處以牢刑」,並且他的「對話錄」也成了禁書。伽利略並沒有否定聖經,也沒有提出一個與聖經相左的觀念,但是羅馬天主教卻仍然相信他犯了異端的罪行。一位思想敏銳的旁觀者說:「這場悲劇係出自維護教會權威的私心,非關科學。」(自從審判以後,當然天主教同意了伽利略的看法。十幾年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還追還伽利略之清白。)

??伽利略並不是對聖經有意見,他質疑天主教自認為合乎聖經的宇宙觀。事實上,教會的觀點與其說是聖經的,無寧說是亞理斯多德派的觀點。讀伽利略的話,你會發現他的答辯居然是「聖經不容妥協」。在一封解釋他的科學、宗教觀點的信上,他寫道:

??聖經並不說謊,或者有誤,它的道理是絕對和不可侵犯的真理。我隻能說,即使聖經無誤,但有些解經學家和解釋的人在許多地方時有誤解。當他們往往隻是擷取文字表麵意義時,有些錯誤就顯得非常嚴重,而且經常一誤再誤。

??因此,伽利略是一個篤信神和聖經的人,這個發現準叫許多人跌破眼鏡。聖經對他的工作影響深遠,聖經是科學家準確度的衡量。當然,更是伽利略的準則。

 

牛頓

??誰是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牛頓的名字必然躍進許多人的心裏。牛頓,這位微積分、力學和幾何科學領域之父,是一位第一流的科學天才。他發現自然光有七個顏色。他在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上做出驚人的貢獻。他也是一位勤奮研讀聖經的人。關於牛頓和聖經的關係,吉爾斯坦(Derek Gjersten)作了這樣的腳注:

??牛頓對於聖經和相關文獻的嫻熟度讓最高水平的學者詫異......證據顯出,他精於啟示錄不同版本和其中的校對,這令穆勒(John Mill)之輩的大學者讚賞有加。他的個人圖書館更是一項鐵證,他擁有卅種聖經......倆套劍橋聖經索引(1672 1698 ),和瓦爾頓(Walton)的多種語文聖經(Biblia Sacra polyglotta1655-7)六大冊。

??牛頓是屬神的偉人之一,更是偉大科學家之一。許多人認為知識有兩大來源:其一,聖經所啟示的;其二,自然界所啟示的。這樣的觀念也烙印在牛頓的思想裏。克利斯辛森(Gail Christianson)將牛頓的觀點加以推廣:

??當宇宙的秩序越來越顯明,有形有色地顯示出神性時,一個神雙重啟示的觀念於焉誕生:其一,透過聖經祂的話語;其二,透過自然界一般之法則。

??克利斯辛森教授說,牛頓相信為了「若要真正明白造物者,一個人必須學習自然事務--物質原始的秩序,以及統管物質組成和物質運動的定律。」這就是牛頓終其一生所奉獻的領域--認識神和自然。因其一生對科學和聖經的奉獻,牛頓帶給了世界一些祝福。

 

林奈氏

??聖經往往啟示人類去開啟一扇新的窗戶--有時,甚至因而建立了一門完全嶄新的研究、思想領域和學派。這正是林奈氏(Carl von Linnaeus1707-1778)的例子。他為自然科學創立了命名法--個他自聖經所獲得的啟示。每一個生命體都有一個拉丁文名字,這個名字分成兩個部份,屬名和種名。例如,canis familiaris 是家犬的名字。你必也識出 homo erectus homo sapiens 是從他的「二名法」而來的。這個分類法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我們幾乎無法意識到「二名法」所具有的革命性。

??杜蘭特寫道,林奈氏「以科學聖徒的細心和奉獻精神,將世上芸芸生物探勘了一遍。」作家兼研究者泰勒(Ian Taylor)解釋道:

??透過發明一種分類方法,使人類可以辨識各種動植物,並將其置於生物家族關係表裏,林奈氏替自然曆史奠定了一項基礎。他引介了一種命名的方法,替所有生物,或是曾經生存過的生物加以命名。這項方法是今天國際通用方法的基礎。在林奈氏之前,一切家常的動植物在不同的語言文化裏,都各自有其不同的名字,甚至在同一個國家裏亦然。

??林奈氏創造了一個世界通用語言,使得所有的科學家可以彼此交流想法和發現。哈佛教授古爾德(Stephen Gould)是一位當今進化論的領導人。他清晰地說道:「林奈氏發明了一種解開自然界麵紗的二名法--首先,透過標示出種名做為基礎,並建立它們統一的定義和命名方式。其次,透過組合相關的種類,形成以自然界秩序為基礎的分類,而不再以人類偏好為導向。」

??我說過,林奈氏曆史性的創新是受了聖經的啟示。1729 年林奈氏碰到了一個幫助發展日後工作的機會。迪金遜(Alice Dickinson)在她《林奈氏:現代植物學先驅》(Carl Linnaeus :Pioneer of Modern Botany)一書中解釋林奈氏和神學教授塞爾西爾斯(OIaf Celcius)意外會麵之後的情形:

??這時,塞爾西爾斯正在準備寫一本《聖經中的植物》(Hierobotanican)。林奈氏正好可以襄助一臂之力。他以在植物方麵的嫻熟知識和年輕的熱忱投入了這個計畫。與塞爾西爾斯一同寫書是年輕林奈氏最好的經驗。在計畫當中,他學到如何預備一個植物學文獻--林奈氏隨後用上了。

??他也學到聖經和植物學相關的知識。泰勒在追蹤林奈氏分類法的時候,寫道:「以希伯來文所寫的創世記用了一個字 min,意思是『類』。林奈氏熟悉羅馬天主教所使用的拉丁文聖經,他在他的拉丁分類法裏使用了等價於 min 的拉丁字 species()。」

??古爾德相信林奈氏的「定義破解了人類以需求和使用為導向的自我迷思。」古爾德繼續解釋,林奈氏「宣稱『種』是神在創造的時候,存放在自然界裏最基本的單元。這些基本單元屬於神的--不是屬於我們的,並且這些單元就是這樣簡單地存在著,他們的存在和我們的想法無關。」甚且,杜蘭特指出,因為林奈氏感覺到任何「種」的改變都會使他偏離對創世記的了解,於是「他提出所有的『種』都是直接由神創造而來,而後一成不變地存在於世界之中。」

??正因為林奈氏在植物和聖經知識上是一位飽學之士,他變成了翻譯聖經的絕佳人選。迪金遜指出,林奈訪問斯德哥爾摩期間,「瑞典皇家聖經協會正在從事翻譯更精準的聖經。他對聖經植物的知識有如百科全書一般,他的幫助有著無比的價值。」

??聖經提供他從事先進科學工作的基礎。今天,林奈氏的工作已經有人加以推廣。但是他的分類法仍是一種科學經典和基礎。迪金遜辯稱:「1736 年出版的《植物基礎》和 1737 年《植物觀點》兩書裏,林奈氏建立的一個法則。令人驚訝的是,其中有許多觀點至今仍被推崇和沿用。」迪金遜在他寫林奈氏的書裏總結道:「因此,即便在今日,林奈氏是傑出的......他的貢獻無價」

??林奈氏看到了他劃世紀的《自然係統》一書出了十刷。在第十刷裏完全使用二分法。這件事的意義在於,1758 年是科學命名的新年代。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所有 1758 年前動物的命名都沒有一個合格的。由此可見,林奈氏這位篤信聖經的人立下了所有科學命名的基礎。至今仍然為科學家所使用。

 

計算機:巴貝奇和巴斯卡

??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一般都被認作是現代計算機之父。《美國百科全書》告訴我們說,1822 年「他公開了一個小巧的計算器雛形,可以正確、迅速地處理精細的算數演算。」他也是一個篤信神和聖經的人。

??巴貝奇寫了一本名為《論第九座水橋》(Ninth Bridgewater Treatise)的書,書上他解釋了計算器的原始動機。奈特教授(David Knight)寫道,奇妙的是「在他的書裏,他想象這個世界是一個超大計算機,我們試圖在破解這部超大計算機的程序,希望運行中的神秘事務能夠以程序的方式,同人吐露真相。」

??巴貝奇自己寫道:「縱使我們集合了人類最高和最佳的智能,讓他們無窮無盡地運用想象力來研究萬事萬物。結果,對神在我們周遭的事務上所施加之永無止盡之能力,也隻能一知半解。」

??海曼(Anthony Hyman)編纂過巴貝奇的作品。他說:「1837 年當巴貝奇撰寫《論第九座水橋》的時候,他把神比作一個程序設計師。」在《紀念巴貝奇其人其事》(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Charles Babbage)一書裏,布克斯頓(H. W. Buxton)告訴我們,巴貝奇深怕他的觀點會變成一種宿命論:

??巴貝奇看到他的想法可能被誤解成宿命論,彷佛是說一種「必然」在掌管物質世界。然而,他並不喜歡這樣的觀點,並且堅信當人類無法理解神的作為時,那是因為錯誤加上無知的緣故。把偶然發生及自然界並無創造論的這種觀點當作不科學的觀點而予以除去,我們對因果關係的無知可以如此表達:宇宙的穩定性必須用「必然」或「伴隨而來」予以解釋。換言之,宇宙一定是出自必然的結果,或者是經過全能者的設計,兩者必居其一。

??「巴貝奇先生是宇宙萬物的現象為直接緣起於神聖智能永恒的作為。」布克斯頓接著說:

??基本上巴貝奇是一個數學家,並且認為數學是人類一切除了神學之外的知識之母。因為他相信,對自然加以正確的科學研究是對了解神聖作者其智能和美善的一個必要和不可少的準備。

??另外 ,巴斯卡(Blaise Pascal1623-l662)對於數學和發展計算器相關的技術也有不少的貢獻。巴斯卡發明了第一部加法器,它是計算器的前身。巴斯卡把他的基督教信仰記載得很完善。他甚至還寫過一些現在仍然為人所閱讀的重要偉大屬靈書籍--《思想》(Pensees)。現行的計算機語言當中 ,有一種是以他的名字為名( Pascal語言)。由此可知,這位計算器之父從基督教的信仰裏獲得了許多的啟示和觀念。

 

摩爾斯

??電報和摩爾斯電碼是通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如果聖經沒有印出來供人類閱讀的話,就沒有摩爾斯電碼,讓我慢慢解釋這一句話。摩爾斯(Samuel Morse1791-1872)是現代電報和摩爾斯電碼的重要關鍵人物。他篤信神和聖經。摩爾斯傳記的執筆人史戴提(Paul Staiti)寫道:「摩爾斯偉大的生命和成就受到他出生環境的影響甚钜......自幼他的身上深深地留著家族正統的加爾文派血液,以至於他在成年時,能夠自由地加以運用。」

??摩爾斯在 1832 年開始研究電報。這不是一件簡易的工作。「為了使這個機器完美起見,投入數年的心血研究是必要的。」最後,「1844 5 24 曰他把民數記廿三章 23 節經文『神為他行了何等的大事』拍進電報裏,因而震驚了聚在最高法院會議廳裏的國會議員。」那一天,「世界上第一架市內電纜」傳遞著聖經這一段經文。這不是一個小成就,而一切的榮耀都是神的。

??雖然那一段經文不是摩爾斯本人選的(是他的助手),但是經過他首肯的。提起摩爾斯這個人,克洛斯(William Kloss)說:「對摩爾斯而言。這段民數記廿三章 23 節的話是名至實歸的。那是先知答辯中的一部份,並且這句話必然給予摩爾斯大大的安慰。」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將他的工作視為對神的服事,並且他將神的話拍發在電報裏其實並非偶然。摩爾斯寫道:「這句話是神所寫的,因為它日夜都在我的心裏。『神為他行了何等的大事!』這是他的工作,並且直到今日他仍然帶領我,幫助我脫離試煉,使我克服身體和道德的障礙,突破一切反對我的因素。」他並說:「我知道,在強大試煉的挑戰之下,因著一心一意喜樂地順服神,我獲得隨時的幫助和支持。」在一封信裏,摩爾斯說明他的信心如何幫助他在紛擾的思緒中保有清澈的頭腦:「忿怒隻在心裏頑抗的時候出現。然而『願你的旨意實現』這份真誠無偽的心,可以平息摧殘靈魂的暴風雨。」他的基督教信仰幫助他得到自由,使他得以專心於科學的研究。

??今天電報已然不再重要,但無疑地它是現代通訊上的一大進步。摩爾斯是第一位建立通訊電纜的人。史戴提解釋道:「電報是十九世紀最了不起的技術,對摩爾斯而言。電報見證了神為人類未來所做的設計。」正如《美國傳記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Biography)所指出的,「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把電報視為機械發明之中的傑作。」感謝摩爾斯,人類建立第一座電報電纜網絡,讓人得以實時通訊聯係(這是現代電話電纜的前身)。「神為他行了何等的大事!」所言不虛矣!

 

莫裏

??莫裏(Matthew Fontaine Maury1806-1873)是另一個影響世界的人。他是一名篤信聖經的人。莫裏被稱為「現代海洋地質學之父」,並以水文學名聞一方。待會我們可以看到聖經如何向他啟示。

??他發跡於美國海軍部。服役的時候,他有機會參與「環繞世界一周」的壯舉。由於受了傷,他被迫離開航行,轉職於地圖儀器部門。在這個職務的任期裏,他開始「從船隻戰艦送來的信息裏,檢索和收集有關洋流、天候、風和其它有用的資料」。從這些資料中,莫裏是第一位繪出世界航海路線的人。根據《真相檔案:海洋學字典》(Facts on File: Dictionary of Marine Science),「根據有利的風向,找到了最短的航行『海道』」。這些「海道」提供了最安全和最省時的路徑。莫裏也在大西洋海洋電纜的工程裏貢獻卓越。蘇爾(Gardner Soule)在他《挑戰海洋的人:古代水手的海洋曆險》(Men Who Dared the Sea :The Ocean Adventure of the Ancient Mariners)一書中寫道,「為了架設纜線,莫裏測量了大西洋海底的情況。這一條海底電纜縮短了通訊時間,從數個星期降低為幾分鍾。」

??這一切當歸功於聖經。威廉(Francis William)在他的《莫裏,一位海洋科學家》(Matthew Fontaine Maury, Scientist of the Sea)一書中解釋,「身為科學家,他把自己的宗教信仰當成理解自然的基礎。」深海之中有「海道」和洋流是莫裏從聖經中所得到的啟示。詩篇八章 8 節說:「海裏的魚,凡經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在南方大學破土儀式上,莫裏演講的時候說:

??我引用聖經對「海道」的明證,卻遭到來自美國本土和英國的責難。他們說,聖經並不是為科學而寫的,因此聖經沒有科學權威性。請原諒我說,聖經是一切的權威。如果曆史學家拒絕聖經的理由是,聖經不是為曆史而寫的,閣下作如何感想?聖經是真的,科學也是真的......當你們這些草率的科學家在兩者之間找到衝突的時候,錯誤的不是聖經,而是在那些不知真相的詮釋者......身為海洋物理學的學生,我認為地球、海洋、空氣和水並不是人手所造的器物,而是天上所賦予的一種自然管理。找出這一種管理是對人類有益的,也是明智的......當我經過耐心地研究之後,發現了其中一項奧秘時,我的心充滿著老天文學家克卜勒的情懷,「思考著神的思想」,並且渾身打顫。因此,當我們的科學進步時,神便容許我們到處俯拾祂這位偉大建築師的傑作。

??現代的學生可能聽到類似這樣的一番話嗎?莫裏的貢獻至今仍然在幫助世界,他的工作確實起源於神的話語。

 

辛普森

??發明氯仿的科學家建立了現代麻醉學。辛普森(James Simposon1811-1870)是一位深受聖經滋養的蘇格蘭人,也是婦科醫學的創始者之一。他是愛丁堡大學婦產科醫學教授。

??在辛普森之前,乙醚是止痛的革命劑。馬可它(Roberto Margotta)在《醫學史話》(The Story of Medicine)一書中指出,「現代手術麻醉醫學隨著氯仿的發明肇始於 1842 年。」麥可格羅教授(Roderick McGrew)寫道:「愛丁堡大學手術醫學主席辛普森在產房進行乙醚實驗,但是他要一個更妤的替代品。」在找到氯仿之前,他進行過不少實驗。1831 年叔本蘭(Eugene Soubeiran)。李濟格(Justus von Liegig)兩人也分別發現氯仿。美國的葛瑟理(Samuel Gutherie)也在 1832 年發現了這個寶貝。

??有趣的是辛普森循線找到氯仿的根據。馬可它是這樣寫的:

??1847 年十一月,他將發現通知他的愛丁堡手術助手。因而引起蘇格蘭教會的震怒。加爾文教派仍然維持創世記所言:「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辛普森提醒他的對手說,神在取出亞當的肋骨前,讓他沉睡了。質言之,神先將他「麻醉」。

??因此我們又再一次看到聖經啟示了一項發明,幫助消除了這份「咒詛」。

 

卡弗

??正如許多發明家和改革者一樣,卡弗(George Washington Carver1864-1943)成就了許多造福人類的大事。卡弗是一個偉大的美國人,為人謙衝,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篤信聖經。他的貢獻和生命感動了不少的人。美國傳記百科全書總結他的貢獻時,說道:

??卡弗立誌從土地著手,改善南方窮苦農民的生活,尤其是農奴的生計。他強調土壤改良和作物多元化耕種,並且在農作物合成品上,他是一名先驅。當象鼻蟲肆虐南方棉花田,使此一經濟作物遭受重挫時,他極力主張改種能使土壤肥沃的花生和蕃薯。從這兩種作物中,他發展出超過四百多種的再製品,包括染料、肥皂、起司和牛乳替代品......他研究出一種新的棉花品種,叫做「卡弗」,可以長出肥厚的圓莢,萊苞修爹長得足以防止雨泥的戕害。

??利用蕃薯,他可以做出超過一百種的製品,「包括樹藷粉、太白粉、醋、糖漿、漿糊和橡膠。而美洲薄殼胡桃可以生產六十種有用的產品。」美國百科全書給卡弗的評語是:「他大方地將他的發明讓渡給人類,回絕了商業的利益。」從卡弗無私的改革中,我們又再一次欠聖經一份「情」。

??他寫了一封給西雅圖牧師的信。信上他肯定了自己的信仰。他說:「在我一生從事自然界多采多姿的研究當中,我更篤定地相信創世記一章 27 節有關人類創造的記載:「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卡弗相信他的發明工作是一個他可以更接近神的方式。他寫道:「當我們更熟悉和懷著了解的心情與神所造之物為伍的時候,我們就能更接近造物主。我不知道有什麽比對造物主本身有了新的發現還要啟發人心的事。」

??傳記作家何得(Rackham Holt)稱卡弗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他敘述卡弗是在「思考神的思想」傳統下的科學家。何得寫道:

??一個追求真理的人所做的並不多,他隻是把神的麵紗掀開,並且思考著神的思想。「我並沒有在我的實驗室裏發現新的東西,」卡弗教授說。「如果我一個人進到這裏,我會迷失。但透過基督,我什麽都可以作。我是神的仆人,是祂的器皿,在這裏我和神單獨相處。我隻是祂說話的器皿。我若踉祂靠得更近,我可以作更多的事。我把禱告和工作調在一起,有時候神喜悅了我,便賜給我結果做為祝福。

??卡弗同時也是一名深受歡迎和成功的教授。麥穆理(Linda McMurry)說那是他對事物的洞察力使然:

??對卡弗而言,偉大的宇宙創造力是神聖的,而一個把自己和這份創造力協調妥善的人可以駕馭這個能力,成為創造神跡的代言人。研究農業乃是研究一種駕馭這份造福人類能力的方式。卡弗在課堂上傳授即便是最世俗的知識也變作是宗教性的,一如教育的經驗。

??在他教導那些貧困的黑人佃農時,他最喜歡講的例子是從聖經而來的。麥穆理說他喜歡的經句如:「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地上有糧給窮苦的人,但沒有給伸冤的。」還有,神說:「看哪!我在全地把種子給了花草......作為你們的食物。」

??卡弗也積極地鑽研聖經。麥穆理說,卡弗是一個「喜樂地懷著宗教熱誠的愛之化身,其工作觀超出基督教工作倫理標準,並且對神的審判懷著深深的敬畏。」結果,原本遠離信仰的學生跟著卡弗讀起聖經。在查經班裏,「他以自然界、啟示性宗教和地質學真理的光照之下闡明神的創造。」

??對南方那些在掙紮邊緣的家庭而言,卡弗的發明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借著栽種對土地有利的農作物,他幫助了南方的農夫經營多元化的種植事業。」他那花生革命的故事至今仍然是一個傳奇。他顯示出一個小小的創造如何帶給人類無比的祝福。和許多其它偉大的科學家一樣,他為著神的榮耀工作著。

 

其它科學領域

??我們可以繼續探索其它科學家的工作,證明聖經在科學真理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個世界因為這等知識而蒙福;如果沒有聖經,我強烈質疑現代科學誕生的可能性。正如我們在《如果沒有耶穌?》書中所指出的。每一個科學領域都是由篤信聖經的科學家所建立的。(詳細請看《如果沒有耶穌》書中第 102 頁明細表)

 

一個著名外科醫生的觀察

??美國外科醫生凱利(Howard Kelly)是本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他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1889 年到 1919 年的麻醉學教授。在他那個世代裏,凱利是備受人敬仰的科學家。請聽聽這位大科學家在他書中《科學家和聖經》(A Scientific Man and the Bible)談論聖經和科學的關連:

??我接受聖經是神的話語,因為它展現出神奇的特質,以及聖經成書於幾個不同的世代裏,卻顯示極高的一致性。沒有聖經,自然界裏神所蘊藏的寶貴隱喻,也就是他的另類書籍都將遺失,甚且,自然將會在財富和驕傲的剝削之下,蕩然無存和毀滅。我願作證聖經是神的話語,因為它是我們靈命的糧食,正如麵包、肉類是我們身體的食物。對於我,聖經好象一位醫生一樣,它的藥效是如此的神奇,可以治好每一個嚴肅的追求者......不同於其它假科學和假宗教,它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在一個特定人的身上(即撒但)終結了罪的根源,以及罪所帶來的中斷......隻要人類還有文明,那麽把這個文明建立在聖經的道理上是值得的,而且所到之處,聖經的教導永遠是神話語的權威表征。

??如是我信!

 

結論

??在科學界裏,聖經是不是有很大的助益?聖經事實上建立了科學。聖經所誕生的科學修改了罪的咒詛。然而,不管進步如何神速,也不管進步了多少,我們將永遠無法到達除去罪的地步。也許今天我們可以延緩人類的死亡,我們卻無法永遠地延緩下去。我們可以處理疼痛,但是我們無法永遠根絕痛苦。同時,基督徒都知道,當我們進了天堂之後,我們將有一股無以名之的喜樂在那裏等待著: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 21 4 )

??到那日,罪的咒詛將永遠消除!普世必將歡騰!

 

 

第八章:聖經和文學

??「他(耶穌)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 ——馬太福音十三章 3

??夏綠蒂(Charlotte Bronte)著名的古典小說《簡愛》(Jane Eyre)在結束時,主角之一說了一段讀者都不會陌生的禱告。他說:

??「我的主人......」他說:「已預先警告過我,每過一天祂就說得更為明確--『我很快就會再來!』『阿們,來罷,主耶穌,』我更熱切地響應著。」

??這是古典文學--小說、戲劇或詩歌--裏千萬個直接或間接使用聖經的例子之一。(《簡愛》的電影版本裏把這一段禱告刪去,但這並不意外,不是嗎?)

??在聖經裏我們讀到一些重要的故事,從該隱和亞伯到挪亞方舟,從大衛和歌利亞到主耶穌基督熟情的受難和複活。除了這些活生生的真實故事以外,耶穌基督說了許多比喻--屬靈故事。借著這些比喻他向大眾表達了神的真理。聖經包含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故事。

??幾個世紀以來,西方文學從聖經裏接受了豐富的遺產。其它的書能像聖經一樣更影響文學嗎?教授兼作家葛雷司比(Terry Glaspey)在他《基督教經典之作》(Great Books of Christian Tradition)一書中說:

??我們文化裏偉大的文學著作充滿了聖經的使用和暗示。如同一位偉大的論家所說的,如果你不熟悉聖經和莎士比亞的話,你便不能欣賞我們文化裏最偉大的作品。聖經的思想、觀念、人物和用語是文學界裏通行的「貨幣」。

??然而現在是一個蔑視基督教的時代,這是一個多麽重要的課題啊!關於這個課題,我們整整寫了一本書,書名叫《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對基督教的攻擊,以及你必須知道的反擊之道》(The Gates of Hell Shall Not Prevail: The Attack on Christianity and What You Should Know To Combat It)。因為今日對基督教信仰敵視的態度,有些人把基督徒視為「反文化的」。然而,葛雷司比指出:「若將喜愛巴哈、杜斯妥也夫斯基、林布蘭、齊克果、魯奧(Rouault)、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多恩(Donne)、韓德爾、但丁和巴斯卡的人譏之為膚淺、沒有成就和缺乏創造動力,對他們是不公平的。」

??事實上你幾乎無法在談論偉大古典文學時不觸及聖經。從但丁到杜斯妥也夫斯基,從本仁約翰到魯益師,聖經的影響觸目皆是。在文學的發展裏,有些甚且可以直接溯源自聖經。

??聖經六十六卷書中並沒有錯失對人性的檢證。這一口充滿著人類經驗豐盛的水井滋潤了所有偉大的作家。在艾略特「宗教和文學」的論文裏,他寫道:「聖經之所以影響英國文學如此深遠,其原因並不隻在於聖經木身是一個文學作品,更在於聖經是記錄神的話語。」如果沒有聖經,西方文學的風華自然就無法同日而語。

??本章我們將提出五位深受聖經影響的西方偉大作家。他們分別是但丁、莎士比亞、米爾頓、本仁約翰和杜斯妥也夫斯基。此外,我們也會對其它作家,如斯威福特(Swift)、狄更斯,和魯益師作一番簡介,並闡明聖經對他們的影響力。

 

聖經和但丁

??但丁(1265-1321)寫了古典名作《神曲》(The Divine Comedy)。出生於意大利弗羅倫斯的但丁是舉世公認為影響世界最為深遠的詩人。他一生都住在弗羅倫斯,直到被人咬定他挪用公款而流落他。根據希金斯(David Higgins)認為,這項控訴是「但丁政敵的一場勝局」。流亡期間但丁完成了這部巨著。根據耶魯教授布魯姆(Harold Bloom)的研究,「除了莎士比亞之外,一般鹹信但丁沒有對手。」

??如同本仁約翰在《天路曆程》中所寫的一樣,《神曲》敘述了但丁個人的心路曆程。懷特腓爾德(John Humphrey Whitfied)在他的《意大利文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Italian Literature)中寫道:「它是一個人在一個非人性的世界裏所走過的曆程。」這首成於 1307 1321 年的長詩領著讀者走過地獄、苦難以及天堂。因此,這首詩包括了三個頌歌:地獄、苦難和天堂。在但丁之前沒有人像他這樣寫詩。《基督教幻想曲:從公元 1200 年到現代》(Christianity Fantasy: From 1200 to the Present)一書作者曼諾夫(Colin Manlove)指出:「但丁是第一個使用這個方式在基督教世界冒險的人,這不免有些奇特。」然後,他補充:「在但丁之前已經出現了許多有關地獄、苦難和天堂的傳奇曆險,但是......沒有一個像但丁這樣將此處理得那麽完整和纖細。」令人詫異的是 ,它不隻是一首偉大的詩篇而已,意大利文學學者威爾金斯(Ernest Wilkins)說道:「神曲是一篇最偉大的詩,然而做為一首詩僅是它的第二個重點;身為救恩的工具才是第一重點。」

??羅馬的偉大古典作品亦影響了但丁。舉例而言,維吉爾(Virgil)是但丁人生旅途的導師。然而更重要的是聖經影響著《神曲》。牛津的摩爾(Edward Moore)寫道,但丁摘錄拉丁版聖經高達五百次之多。摩爾還說:

??但丁的語言是聖經的用語。他對聖經的尊崇是不言自喻的。他筆下直接,或是經過他獨特隱喻式詮釋和應用過程所升華而被確信的經文,都是明證。

??神曲裏還有多處凸顯了聖經的世界觀。例如針對世俗本質和繁華有如過往雲煙一事,但丁寫道:「世俗的名聲如噪音,不過是一陣風,起自八方,不斷轉化它的名稱,再從別處吹起。」世俗的名聲並沒有永恒的價值:永恒的價值和永恒的靈魂有關。如同耶穌說過:「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麽益處呢?」(可八 36)

??神曲反映出但丁所相信的真理,然而他卻無意讓其作品搶走聖經的光彩。曼拉夫告訴我們:「他一麵維護,並也部份相信神曲是神賜予他的真理圖像。即便如此,除了死亡之外,他並不打算用他筆下的幻像世界取代聖經的絕對性。」換言之,雖然他受了啟示著寫成書,然而這份啟示仍然無法和神所直接啟示的聖經可以比擬(提後三 16)

??神曲反複地強調人需要選擇正確的路,也就是選擇神的旨意,而非自己的心意:也就是選擇天堂,而非地獄。詩中但丁的開場白是:

??人生路上我們必須走著,

??我卻眛於一片大森林之黑暗,

??知道已然迷途於道中。

??寫了幾行之後,他繼續著墨道:

??我不知道如何抵達此境,

??一路之上我昏昏欲眠,

??因此落入歧路。

??活在世界上我們有一些重要的選擇。我們若不是轉向神,追尋祂所指示的道路,就是偏離祂的旨意--直奔我們原本的地獄終結站。紐曼(Francis Newman)相信這個選擇,一如但丁在他地獄篇裏所陳述的。他說:「在地獄篇裏,但丁使用鮮活的景象呈現這項事實:罪人咒詛他們自己活在一個他們原本可以勝過的物質世界裏。」

??但丁用文學處理地獄,讀者看到了地獄篇裏一項著名的標記:「闖入者,放下你一切的盼望。」地獄的火坑裏有兩種永遠為撒但吞噬的人--猶大和布魯圖(Brutus)。他們兩人分別出賣耶穌和凱撒(Julius Caesar,)。一個插科打諢的人指著地獄的深淵,隻見猶大、布魯圖和撒但三人的光景並非徜徉在地中海的小島上,而是身處 「在吞滅人的深淵」。我們所做的選擇會帶來永恒的結局。

??下一站是靈魂等待救贖的地方。然而,他的罪必須先透過禱告,以及在對所愛的人所做的善事裏得到潔淨。當然在改革宗裏並沒有這個叫做苦難的地方,因為耶穌已經一次為眾人的罪獻上了自己(來九 28)。他對向他悔改並且相信他的那位盜賊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廿三 43)

??雖然整個天國之旅是個感人至上的經驗,但第三幕屬靈的冒險卻是最精彩的。但丁在天堂篇裏開宗明義地說:

??轉動萬物者的榮耀穿越宇宙大地,

??並且它在某一處閃耀著,

??卻在某一處黯淡。

??隨後但丁寫道:

??有一種語言適合給你的心靈,

??因為心靈隻能從它所能感應的

??事務中學習,它更適合有學問的人。

??職是之故,聖經屈尊降卑以符合

??你的心智,並且它乃是神的手和腳。

??他要告訴我們的是,神用我們能懂得的方式向我們溝通。

??整首詩最顯著之處是在最後一段,他看到一道「簡單的光芒」:

??在那道光芒裏,人的目光不可能離開它,

??而去就別的東西。

??至此我看到了一個新的景象,

??……一道閃光把我的心懾住,

??我心向往之。

??此時一切的幻想無能為力;

??我的渴求和意誌

??彷佛如出一轍的火輪。

??被轉動日月星辰的愛所驅。

??但丁之所以無法形容他在天上所看到的一切,乃是由於它的偉大性使然。我們可以在聖經裏閱讀到弦外之音:「從古以來人未曾聽見。未曾耳聞,未曾眼見,在你以外有什麽神為等候祂的人行事。」(賽六十四 4)當然在我們的經驗裏,我們也常常淹沒在無以名之的情況下,試著拿它們和在天上的神來作比較。賈拉格(Susan Gallagher)和倫丁(Roger Lundin)在他們合著的《信心眼睛之下的文學》(Litera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Faith)一書中闡述道:「天上世界之美是如此地令人浩歎,詩人但丁甚至無法用語言描述。神和他的創造比詩人所創造的還要富麗堂皇,也比任何他所能想象的還要震撼人心。」他們在結語中說:「在但丁的世界裏,設若詩人有任何的差錯,那是因為他的筆下不及他所想描寫的榮耀。」

??曼拉夫說得好:「但丁的旅程顯示了宇宙豐富的和諧性,那是人除了他的罪性和肉體之外所向往的家。」

??魯益師曾經說過:「但丁是一位蒙福出眾的詩人。他沒有對手,其它詩人均望塵莫及。」魯益師又說:「大體而言,我認為但丁的詩是我所讀過之中最偉大的。」

 

聖經和吟遊詩人:莎士比亞

??在英語的文學世界裏,莎士比亞(1564-1616)是佼佼者,無人可敵。曆代以來的讀者無不受莎翁筆下的善惡所感動。學者觀察到在他的文學裏,大約有八千個聖經的出處:若是沒有聖經,他的作品還會是那麽樣的偉大嗎?

??莎翁的生辰無人知曉,但他「可能是在 1564 年四月 26 日受洗日之前數日」誕生在史特拉佛德。(數世紀以來教會保存著人類受洗的精確記錄,鹹信是芸芸眾生出生日期的可靠參考。)在莎翁五十二個歲月的生涯裏,他創作了卅七出戲(喜劇、曆史劇、悲劇)、六首詩,外加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數以百萬的人看過他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Othello)、麥克白和威尼斯商人。

??芝加哥大學已故教授布魯姆(Allan Bloom)在談到莎翁的時候說:「我們有一堆基本的人類問題。我認為莎翁企圖把它們挖掘出來。我也相信那些了解他所有戲劇的人可以看出,人生所有重要選擇的結局,並且完全明白各式各樣良善靈魂的特質。」這份分析低估了莎翁筆下的人類景況。莎翁普遍的觀點來自其普遍的參考:聖經。任何具有粗略聖經知識的人,都會在讀他的喜劇、曆史劇、悲劇、詩和十四行詩時,強烈地發覺他引述了數百次的聖經。英文係教授米耳瓦德(Peter Milward)宣稱:「聖經裏幾乎沒有一卷書不被莎翁在戲劇裏用上一個字,或者一句話的。」亞利山大(Peter Alexander)在《莎士比亞生活和藝術》(Shakespeare's Life and Art)一書的結尾處說道:「無庸置疑地,他嫻熟改革宗所通行的聖經譯本。他並且獨鍾聖公會祈禱書。」

??在莎翁那個時代,英國有十一種聖經譯本。學者們都同意,要想知道那一種版本是莎翁的最愛,其實是很困難的。英國文學係教授莎英(Naseeb Shaheen)說:「莎翁大量的使用聖經,其所使用的版本已不可考。」他把這個現象歸結為:「都鐸王朝的聖經譯本彼此相距不大,其中的差異看不太出來。」但是經過小心翼翼、逐行地比對莎翁作品和聖經譯本之後,米耳瓦德和莎英兩個人下結論說,莎翁用得最多的是日內瓦版本。我發現有趣的是,伊莉莎白一世和詹姆士一世曾下令禁止日內瓦聖經之流傳。雖然詹姆士一世最為人所知的事跡是翻譯《欽定本聖經》,但是他個人卻厭惡基督教。曆史家沃爾夫(Dr.Charles Hull Wolfe)解釋了這個矛盾點:欽定本乃是為了對抗日內瓦版本。

??除了日內瓦版本之外,米耳瓦德相信主教版本(Bishops')和萊姆版本(Rheims)也影響著莎翁。在他的喜劇裏,莎英判斷他「引用詩篇基於其它之書卷,而且當他抄錄詩篇某一詩句的時候,他用的是詩篇集(Psalter),而非日內瓦版本。」可以說,莎翁引用的聖經不下三、四種之多。

??莎翁不是漫不經心地引用聖經:他的戲劇經常充斥著聖經的主旨。雖然我們對莎翁的教育知之不詳,但有些作者感覺到聖經對他發展階段具有影響。在探究他的教育背景時,愛德華(Philip Edward)判斷(日內瓦版本,或主教版本)「聖經是莎士比亞英文教育的底於」。因此聖經不僅在他的戲劇裏扮演重要角色,在他的教育裏也是重要的。

??聖經的故事中影響莎翁最钜的是該隱和亞伯的事跡。在哈姆雷特中,主角的父親被他的親兄弟克羅底亞斯所弒,而米耳瓦德將此事和「該隱殺亞伯」的故事相比。在另外兩出悲劇麥克白和李爾王裏,米耳瓦德評論說,在莎翁曆史劇的開端之處「有一個線索引出這些悲劇,而在麥克白和李爾王兩戲裏達到高潮......顯而易見地這是聖經的聲音。首先,這裏有隨著該隱殺害兄弟亞伯而來的一連串重要係列。這個故事出於創世記第四章。」旬堡爾(S. S. Schoenbaum)寫道,「該隱的故事」對莎翁之影響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他在他的作品裏提到了至少廿五次之多。

??哈姆雷特裏有兩個著名的出處可以說明莎翁作品和聖經的相似之處。在第一幕的第三場裏,波羅尼亞斯對他的兒子說了這段名聞遐邇的句子:

??最要緊的乃是:忠於自己,

??日夜記住這句話,

??別人就不能欺騙你。

??米耳瓦德在逐行對照之後,解釋說莎翁的句子「忠於自己」和《便西拉智訓》(Ecclesiasticus)卅七章 13 節:「征詢你良知之心,因沒有人會比你的心更加忠實於你。」便西拉智訓是聖經旁經之一,相對於舊約而言,它的份量少了許多,卻被羅馬天主教視為也是神的話語。(新教徒卻不同意這個看法。)對莎翁而言,這句話是和神聖經典互相呼應的。

??另外一個出於哈姆雷特著名的句子是哈姆雷特在第三幕第一場的演說:

??是或不是,此乃關鍵。

??如同上述,米耳瓦德相信哈姆雷特的獨白深深地源於約伯記,就其深層的觀點而言,哈姆雷特的問題正與約伯的問題不謀而合。」

??亞利山大在寫有關理查二世時,他說:「從聖經的暗示裏,我們明白莎翁的心裏充滿了仁愛和慈悲的問題。和宗教一樣,這個問題以及其處理的方式也是文學的中心思想。」在亨利六世的第三部份裏,亨利王的兒子理查說道:

??不,神不許我希望他們悲慘。

??他們乃是神所配的。

??悲慘啊!一旦剪斷他們共負的軛梁。

??這些話出自耶穌有關婚姻的談話:「神所配合的,人不能分開。」(太十九 6)

??《以牙還牙》(Measure for Measure)是莎翁的喜劇之一。我們可以發現「劇名乃出自耶穌在馬太福音七章 2 節所說的話,『你們用什麽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麽量器量給你們。』」莎英解釋,在莎翁的時代「以牙還牙」是一句流行的成語。弗雷澤(Russell Fraser)在《莎士比亞的晚年》(Shakespeare: The Later Year)一書中提到「如你所願」(As You Like It)時說:「聖經這一部永遠啟蒙的書可以說明這一出戲,並且給了莎翁一個世界的立足點。」

??這裏幾乎有數百個例子來說明莎翁如何引用聖經,以及聖經如何地影響著他。好多書是以全本的篇幅在講論這個主題;在此我引用幾個例子。米耳瓦德說:「可以說的是,莎翁的人生觀簡直就是聖經的人生觀,他用新約裏基督的教導來補足舊約的不足。」

??悲哀的是,莎翁在美國的教育界裏日漸沒落了。「國家校友論壇」(National Alumni Forum)報導:

??根據國家校友論壇的調查,六十七所大學中有三分之二的學校把莎翁和其它偉大的作家摒除在英文必修課程之外。這份調查的主要對象是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所評比的前五十所大學和其它學校,以做為平衡。

??這是一個悲哀的潮流。亞德雷(Johathan Yardley)在華盛頓郵報中評論這份調查時說:「瘋人治理大學瘋人院的最後左證終於出爐了。」多數大學摒除了莎士比亞,而將一些肥皂劇甚或幫派的電影反倒放進了大學的課程表裏。我相信這是文化菁英反基督(也是反西方)的另外一個例證。現代的學院顯然要和聖經所鎔鑄的文化一刀兩斷。

 

聖經和失明的先知:米爾頓

??米爾頓(1608-1674)永遠是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聖經是他寫作,尤其是他出版於 1667 年傑出作品《失樂園》的題材來源。他的看法超過同一個時代的人,並且他們無法洞悉他的看法。可以說他是一名先知式的作家。

??「有些人站在他那個時代的外麵,」作家包利罕(F. W. Boreham)說:「他們的天分帶來擾亂、駭人,以及莊嚴。同一個世代對他們冷漠,他們卻屬於所有世代的公民,而不隻是那一個世代。所有的世代將會立即發現他們,同他們喝采,讚美他們,給他們冠冕。在這些純潔、不朽的靈魂當中,米爾頓是個中翹楚、蓋世無雙的代表。」

??加內特博士(Edward Garnett)說:「英國曆史的舞台上從未有過,將來也不會再有如此閃耀的人物。」作家兼教授葛拉斯比(Terry Glaspey)把《失樂園》描寫作「曆史上最重要的詩篇,並且影響我們大眾文化對神和邪惡的認知。」

??米爾頓生長在十七世紀一個動蕩不安的英國。他七歲時,莎士比亞逝世;十歲時,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上了斷頭台,十二歲時,「五月花號」正航向蠻荒的美洲。這位年輕的詩人曾為英國的共和體製效力,並看到了共和的來臨。米爾頓是一位偉大的政治自由先驅,並於英國內戰期間,效命於克倫威爾,且為清教徒立言請命。他在政治和宗教自由上獲得勝利。他有一個強烈的念頭:他向往聖經模式的政府(純潔的政府、教會和生活),並盼望它降臨英國。當王朝被推翻而共和國建立的時候,他看到他的願望在克倫威爾的手裏實現了。然而等到克倫威爾死去,共和國被推翻,王朝複辟,英國又跌入穀底和粗淺之地。米爾頓也鋃鐺入獄,其作品均被付諸一炬,並且他大部份的財產也遭到沒收。

??英國陷入罪惡的泥沼之中,眼看著樂園已失。經過這一場艱難之後,米爾頓終於明白地上的樂園僅僅是天上樂園的一個蹩腳之翻版。這個天上樂園才是他心之所望。雖然他為英國之自由付出了長期的勞苦,以及一隻眼睛視力的代價,但這時他又麵臨了另外一個左右為難的窘境。他被委以重任,撰寫冗長且艱巨的論文,替政府應有的自由作辯護。然而醫生囑咐他,如果他接受這項任務,他另一隻眼睛勢必也將失去。米爾頓卻選擇瞎眼,絕不推縮。他努力從事新的工作,直到他的視力消退,陷入完全的黑暗裏。

??他完全把自己奉獻給他的工作。明白了他的使命之後,他勤奮地研究,而這也是另一個他失明的原因。自從他十二歲到四十四歲瞎眼的這段期間,他每天隻是不間斷地研究。他的博學多聞使得他的詩作深奧難測,成為閱讀的障礙。原因無他,在於我們之中隻有少數人像米爾頓一樣,皓首鑽研汗牛充棟的古典著作。他認為鑽研的主要目的在於良善:

??於是乎,學習的目的乃是透過對神正確的認知,以彌補我們始祖的墮落,並從認知當中來愛他,效法他,更像他,使我們的靈魂緊緊地擁抱美德,讓美德借著來自天上信心的恩典使我們完美無瑕。

??即使希臘人有他們的倫理和英雄--他們的奧德賽(Odyssey)和伊裏(Iliad)--但米爾頓筆下仍然無人可比。《失樂園》不是針對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而寫的,它的對象乃是整個人類,而且其中所牽涉的不隻是人類而已,還有天使、撒拉弗、魔鬼、神和祂的愛子。包利罕說,沒有人投身在這樣龐大的工作當中,並且稟著一息尚存,永矢弗諼的精神,不顧身體的殘障而完成一切。雖然他失明了,米爾頓向神求告,求祂打開他內在的眼睛,並讓他的靈魂遍布眼睛,使之能看見不可見的事物,把這些事物寫給那些有眼睛卻看不到永恒的人。因此,米爾頓是一個看不見的詩人,他把自己撒在從永恒到永恒的世界曆史畫布之上。他看到的是人從沒有看到的事物,並且透過那個內在的眼睛,他打開了許多人的眼睛。他的詩有一種宏偉豪邁的感覺,「米爾頓式的」(Miltonic)已然成為標準的「教會詞匯」。這是一項「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創舉。

??任何接觸米爾頓生命和作品的人,第一個被攫住的印象是單一的啟示來源--不僅指揮著他的作品,也指揮著他這個人。這個來源是聖經。無疑地他把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視為永在之神絕對無誤的啟示,並認為所有人的現在、過去和將來的景況都在聖經裏。他被稱為「清教徒派」裏的最高典範--一個從聖經中發掘異象的人。

??這一個米爾頓一生的誌業,以及對世界所做的貢獻,卻在他的靈魂深處安靜地醞釀了卅年之久。米爾頓看到罪的權勢和詭騙來到了世間,並且在世上造成浩劫和災難。他看清了罪的微妙之處,並且明白罪乃是從撒但而來。這本書以地獄做為開場,正是撒但和魔鬼(三分之一的天使)敗在神和祂忠心天使的手裏之時:

??陰沉的景況到處是曠野和荒地:

??地牢可怖,四麵八方亦然。

??一場大火爐熱騰騰地焚燒著,然而火中

??卻看不見光,隻有漆黑一片,

??火勢憑添悲慘的光景、

??哀傷的範疇、憂鬱的陰影,其中和平與

??安息不再,而盼望永遠飛去。

??所有的隻是無止息的折磨

??咄咄逼人,熊熊的烈火吞噬,

??燒著永遠無法燒盡的硫磺。

??永恒公義為他們準備一地。

??為反叛者預備著,他們的監獄鎖上

??徹底的黑暗,他們將命定

??遠離神以及天上的光芒,

??如同三倍中心至最遠極處之距離。

??啊!這和他們墮落之時是多麽的不可同日而語!

??這時撒但用著相同的苦痛向他的同路人說:

??一樣的廢墟:跌入你們所看到的地洞,

??從萬丈高處跌落,可知他能力之所及,

??與他的雷電,可是誰真正清楚

??他可怕膀臂的力量?

??並非有失落了所有:無法擊敗的意誌、

??報複的演練、肉體的憤恨、

??以及永不屈服或退縮的勇氣。

??還有什麽沒有投降的?

??那個榮耀從未以忿怒或能力加諸在我身上

??要我屈膝和懇求恩典……

??換言之,撒但即使吃了敗仗,被放置在可想象之中最悲慘的地方,牠仍然堅守牠的「無法擊敗的意誌」。並繼續說:「寧在地獄為王,勝過服事在天。」

??撒但和牠的爪牙們在此計謀對神施以報複。牠們的計畫是要敗壞神新的創造,也就是人類。撒但使人犯罪,然後罪帶來死亡。

??米爾頓明白耶穌基督就是那位末後的亞當。他的曠世巨著《失樂園》和《複樂園》是有關兩個主角:先前的亞當因為犯罪,使得人類被圈在罪、死和悲慘之中;而末後的亞當,即耶穌基督,乃是一整個新造之人的開端。因此,耶穌拆毀魔鬼的作為。對那些接受祂恩典的人而言,祂用天上的愛撥正了地獄式的仇恨。基督的仆人米爾頓把這個以及其它相關的聖經真理告訴了世人。

??如果你尚未讀過《失樂園》和《複樂園》。我特別建議你去閱讀。然而,我可要事先給你一份預警,這兩本書很難讀懂。閱讀這些書的好處是,可以明白有關地上生活的真相。按照這古老的語匯,我想作一個大膽,但或許也是備受爭議的建議:我想那些熟悉「米爾頓式」英語的基督徒教授們,或許可以將米爾頓偉大的史詩「翻譯」成現代英文。這樣會使這兩本名著重新回到世界矚目的焦點,那原是它們應在的位置。無論如何,如果沒有聖經,這位作家中的作家就不可留給世人學者稱之為「英文語係之中最偉大的史詩」了。

 

聖經和本仁約翰

??這是一本世界曆史上最著名、擁有閱眾人口最多、印刷版數最高的書籍之一。它的開場白是:

??我走過這個世界的曠野,看見了一個洞口。於是我走進洞口,在那裏睡了。當我熟睡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夢。夢裏我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男人站著,眼睛望著(或是背著)他的家。他手上有一本書,肩頭上挑了一個重擔。他打開書本。讀了好一會。他一邊讀,一邊流著眼淚,並且發抖,直到他再也無法忍下去的時候,他放聲大哭說:「我該怎麽辦?」

??在這痛苦之間,他回家去了。站在妻子和孩子麵前,他強自鎮定,因此他們看不出他的痛苦。然而痛苦加深了,他無法繼續沉默下去。終於他給妻子和孩子吐露出胸中的悶氣,苦訴他們:「啊!我親愛的妻子,」他說:「還有我的孩子,我的骨肉,我是你們親密的朋友!現在有一個重擔壓著我叫我不安。更明白地說,有人通知我,我們這個城市會被從天上來的火燒滅,這是多麽可怕啊!當城市覆滅的時候,不管是我、你,我的妻子,還有你,我甜蜜的寶貝都會死去,除非(現在我還看不出來)我們能找到一條生路,救救我們自己。

??貝德郡(Bedford)那位錫鍋匠本仁約翰所寫的不朽之《天路曆程》就是這樣開始的。這本書刷了超過三百版,被譯成一百一十二種語言,供給無數的世人閱讀。作家兼學者拉克爾(Herbert Lockyer)寫道,雖然本仁約翰已經死了數百年之久,「他仍然用他獨特的筆調在說話,其中最著名的是《天路曆程》。這一本屬靈古典作品將它的作者推入不朽的領域之中。」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彷佛是和《天路曆程》的力量一起出現的。本書改變了英國的命運,並且神也使用本書來更新人心。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項大悲劇就是,許多人從來沒有讀過這一本書。如果你還沒讀過,我勸你快找一本來讀讀。

??本仁約翰(1628-1688)是一位錫鍋匠,換句話說,修補鍋子水壺是他的工作。當時這是一件極為普通的職業。另外,他是一個非常貧窮的人,沒有受過什麽教育。他的寫字和閱讀能力大概跟當時的窮人不相上下。令人吃驚的是,他竟能寫書,並且寫出曆史上最偉大、最著名的書之一。

??本仁有三本著名的書是:()《天路曆程》:內容是描寫一位基督徒從毀滅之城走向天城的曆程;()《聖戰》(Holy War)則是一本寓言,寫的是一個人落人迪奧波羅斯(Diabolos),即魔鬼手裏,後來為「以馬內利」,即神的兒子救回(這是一部佳作)()他的自傳《罪魁身上的恩典》(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Sinner)

??根據他的見證,本仁年輕時是一個非常荒唐的人。隻是後來他明白自己是一個罪人,並且知道神會懲罰罪。然而他雖然參加教會的活動,卻照樣犯罪--他相當清楚他是一個偽善者。他喜歡別人說他是一個虔誠的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想要得到別人對他外表公義的讚美。

??他感覺到自己一點指望也沒有。但是有一次在讀經時,他讀著約翰福音六章。當他讀到第 37 節:「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人,我總不丟棄他。」這節經文深深地祝福著本仁約翰。「到我這裏來的人,我總不丟棄他。」神向他說話,開了他的心眼,使他歸入主的名下。

??同時他描寫自己的經驗,其實就是寓言《天路曆程》的寫實版。你還記得小說裏的主角「基督徒」離開「毀滅之城」,去尋找救恩的過程嗎?他馬上發現自己有一個罪的重擔,就好象背上扛了一個背包。這個沉甸甸的重擔,幾乎讓他的每一步皆痛苦不堪,但他就是找不到什麽方法可以除去這重擔。然而當他最後來到加利利山上;他發現那裏有三副十字架,他來到了耶穌前麵。這時這位基督徒跪在正中央這個十字架前。剎那間,他的重擔從他的背上脫落了,並且從山上一直滾到一個墓穴裏,從此就再也沒有見到這個重擔了。本仁所描寫的是他自己的生命,他終於明白他有了永生!他嚐到神恩典的滋味。

??在《天路曆程》裏,他敘述每一個渴望這個旅程的人都可以找到確據和憑證,和遭遇到的危險。在這個寓言裏本仁借用人性的特點,向故事中的角色一一吹了一口氣,使他們栩栩如生。突然,他們從書中站了起來,用兩腿走路,並且還說話,吹牛皮--他們說大話,他們哭,他們哀傷。這些都是令人難以磨滅的的印象,誰能忘記他們?他們之中包括:「柔順」、「固執」、「世俗聰明者」,他們都給了年輕胡塗的基督徒一些睿智的忠告:「良善」、「單純」、「傲慢」、「拘謹」、「偽善」、「耍嘴皮」、「善惡法官」、「魔王」、「失望巨人」、「守法」(他隻是照著律法所說的去做,並想由此得救。那是一個根本不可能的假設)。事實上天路客在路上遇見許多人物--這些人幾乎也在日常生活當中,和我們一一打過照麵。他們之中有許多人走錯了第一步,並且來到錯誤的終點,隻有那些循著神的直路和窄路,並且聽從「傳道人」(福音)的人才會完成這個天路曆程。

??盡管這本書已有三百年的曆史,《天路曆程》仍然曆久彌新,享有屬靈的清晰之氣。由於我們這個時代充滿強烈的世俗主義,這本書的知名度不如我們上一代來得響亮。道格拉斯(J. D. Douglas)說:「幾乎每一個維多利亞時代的家庭必讀這一本書」。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最暢銷的一本書!如果沒有聖經,就不可能有這一本《天路曆程》的文學佳作。

 

聖經和杜斯妥也夫斯基

??杜斯妥也夫斯基(1821-1881)是深具洞察力,且又是虔誠基督徒小說家當中的一人。根據寇克斯教授(Roger Cox)所言:「在後文藝複興時代的作家裏,其中可以做為莎士比亞接班者,當上基督教悲劇代言人的首推杜斯妥也夫斯基。」杜斯妥也夫斯基誕生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撰寫他傳記的克耶斯沙(Geir Kjestsaa)寫道:「順理成章地聖經是這一個家庭最重要的讀物。」然而,他那位醫生父親最後酗酒,無怪乎杜斯妥也夫斯基後來也離開了信仰。他的父親因為虐待農奴,以至於死在他們的手裏。

??年輕的時候,杜氏進了聖彼得堡的軍事工程學校。那時參加了一群熱衷學習法國社會主義人士的集會,因此遭受逮捕,並以政治罪名被官方起訴。不久之後被收押在聖彼得堡的「彼得和保羅」(Peter-and-Paul)監獄。服刑時,杜氏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兄弟米凱爾,問他:「你不是要寄給我曆史書籍嗎?也好,但若是你能寄聖經(新舊約)來的話最好,我正需要它。」他收到新約,並且一讀再讀。杜氏因而接受耶穌基督,成為一個基督徒。

??不久之後他死罪定讞,並被判定交付執行。當行刑時,克耶斯沙轉述道,他轉過身去跟旁邊一起受刑的夥伴說:「我們將會與基督同在。」然而他們並沒有執行槍決,杜氏獲準減刑,改判前往西伯利亞勞動營接受苦役改造,並且還恢複他的軍階服役。在歐姆斯克(Omsk)服刑期間,杜氏有機會再重溫聖經。根據克耶斯沙的研究,監獄裏並沒有什麽和藹可親的人。然而杜氏卻結交了一位朋友阿裏(Ali),「杜斯妥也夫斯基用他的新約當教材,教他閱讀。」數年後,杜氏在回複一個母親如何撫養孩子的問題上,寫下了這樣的一篇忠告:

??你的孩子已經十三歲了!讓他熟悉福音書,教導他相信神,但態度務要嚴格,如同一個人嚴格地遵守法律。這是絕對必要的,因為沒有這些,他不會成為一個好人。往好的來看,充其量他頂多變成一個受苦的人;往壞的來看,他會變成一個平庸的蠢蛋,或者會更壞。要想在基督之外改進是不可能的,相信我。

??直到死前杜氏仍然秉持對聖經和基督的信念。這點對我們在此的目的而言,更重要的是,聖經影響著他的小說。

??他的經典之作《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勾畫著上述之這項事實。論到宋妮雅(Sonia)這位小說中的靈魂人物,阿摩亞(Alba Amoia)就說:「杜斯妥也夫斯基創造了這位沒有上過學、沒有受過教育,以及粗俗的宋妮雅,用她與生俱來的才能激起菁英份子的敏感度。」阿摩亞繼續說:「福音以宋妮雅為中間人來傳播神的心意,把拉斯可尼可夫(Raskolnikov)帶到了基督麵前。」小說結束時,宋妮雅送給拉斯可尼可夫一本新約,但是拉斯可尼可夫並不願意讀它。然而杜氏卻有言外之音,不但引涉拉斯可尼可夫讀了新約,新約甚且改變了他。小說的結尾是這樣的:

??然而這卻是一個新的開端--一個人漸漸更新的故事,一個他漸漸重生的故事,從一個世界到另外一個世界,開啟了一個未知的新生命。那可能是新故事的內容,而舊的故事就在此打住。

??這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最後以接受基督教做為總結。

??在杜氏《白癡》(The Idiot)一書中我們彷佛也看出聖經深遠的影像。克耶斯沙在《杜斯妥也夫斯基:一個作家的一生》(Fyodor Dostoevsky: A Writer's Life)一書中解釋了小說《白癡》的張力。他說杜氏一心想要創造一個「絕對的好人」,然而他卻完全明白隻有基督才是這樣的一個人。因此,杜氏如何把這位「基督的角色移植到地球上」,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員?杜氏在一封給他侄女的信中作了下麵的解釋:

??這一部小說的中心思想乃是刻畫出這位絕對的好人。世上沒有一件差事比這個還難,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裏......整個世界裏隻有一個絕對的好人:基督。因此這個無限良善的好人之所以存在,是一個難以言喻的神跡。整本約翰福音建立在這一位好人,這一位道成肉身的人身上。約翰目睹了整個神跡。

??克耶斯沙相信杜氏是成功的:「如果我們把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的基督版本,和密施金王子(The Prince Myshkin)這位所謂的『絕對好人』放在一起,我們不會看不出其中相似之處。」

??在小說《惡魔者》(The Devil)裏。我們讀到跟拉斯可尼可夫在《罪與罰》中所經曆到的相似轉變。阿摩亞寫道:「在『惡魔者』裏,弗克赫文斯基(Stephan Verkhovensky)借著閱讀福音一掃信奉神的終生障礙。」

??杜氏最重要的小說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小說裏聖經也一樣扮演重要的角色。寇克斯在《天地之間:莎士比亞,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基督教悲劇的意義》(Between Earth and Heaven: Shakespeare, Dostoevsky, and the Meaning of Christian Tragedy)一書中寫道:「在見證『道成肉身』的事跡上,《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比任何一本文學作品更偉大......小說中完整地呈現了人類的經驗,使得阿利歐沙(Alyosha)最後對男孩們所講得話顯得十分具有意義:『當然我們將會複活。』」

??這本書被公認為杜氏最好的一部小說,並且它有很明顯的自傳意味,當莫丘斯基(Konstantin Mochulsky)評論《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時候,他寫道:「他所經驗到的、思想過的以及自創的悉數交織在這一龐大的結構體裏,」莫丘爾斯基稍後補充說:「『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不但是仕氏原創性的綜合產物,也是他生命之中的高潮......這本小說......所展開的是作者屬靈的自傳,以及他藝術式的告白。」

??小說的焦點在於「父親和他孩子們之間掙紮的悲劇」。掙紮的結果賠上丁費歐得卡拉馬助夫的性命。本書凸顯了卡拉馬助夫兄弟之間巨大的差異,尤其在他們對基督教的信仰。在一個沒有偏見的閱讀之下,你會發現相對於伊凡(Ivan)而言,信奉基督教的阿裏歐沙是整本書中的英雄。寇克斯指出:「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一書裏,我們不可以忽略伊凡表現在反抗神背後的無神論,最後他殺死了老卡拉馬助夫,則純然是他反抗神的結果。」

??杜氏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一書的引言,是以約翰福音十二章 24 節做為主體:「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以聖經為小說的開端自然將這一部作品設立了一個明顯的基調。根據哥倫比亞大學貝克納普(Robert Belknap)的意見來說,小說裏所引述的聖經內容可以用來說明,杜氏自幼學習聖經的過程和對聖經的崇敬態度:

??杜斯妥也夫斯基第一個閱讀記憶是聖經故事。這可能是從他虔誠的母親那裏而來的,或者是她帶他去的那所教會學來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第六篇第二章的第二節裏,佐西瑪神父(Zossima)憶起有這麽一本書,充滿了神聖的曆史,裏麵有美麗的圖畫,書名為《舊約一百零四個故事》。他所讀的書就是這一本。

??論到這本小說裏的正麵人物,自然非佐西瑪神父莫屬。他是一個樂善好施的虔敬基督徒。他和另外一兩個愛唱反調、壞心眼的修士形成對比。底下節錄一處有關佐西瑪神父以及他喜悅聖經的描寫:

??在佐西瑪神父即將臨終之際,他和一些訪客談話的記錄是這樣的:「我憶起我的家鄉,也記得聖經......哪是我在家鄉時期盼能閱讀到的書。」稍後當提到約伯(Job)的時候,他說:「我的天啊!這是一本多麽崇高的書,其中的教訓是多麽的寶貴!聖經實在是一本彌足珍貴的書,其中給人帶來多少的神跡和力量啊!

??我們很清楚作者借著這一位人物所想要表達的是什麽。杜氏在給流賓諾夫(Lyubinov)的信上寫道:「我會逼他們承認,純潔和理想的基督教不是抽象的,而是人手可以觸及的,是一個人的眼睛可以真正看得見的。」

??不管杜氏個人的缺陷--包括他曾一度是個賭徒,他的生命和作品裏到處充滿了聖經影響的蛛絲馬跡。如果沒有聖經,我們就沒有杜氏留給世人這一部充滿深沉心靈波動的小說。

 

    其它受聖經影響的作家選錄

    塞萬提斯

??塞萬提斯(Miguell De Cervantes1547-1616)創造了《唐吉軻德》,使之成為文學史上最風靡的人物之一。耶魯大學的布魯姆把塞萬提斯描寫成「不可輕視的少數西方作家之一」。甚且這本小說製造了一個名詞「吉軻德的」(quixotic),意思是單純,又是高貴、富冒險精神的。美國語言學家兼哲學家史匹哲(Leo Spitzer)在「論唐古軻德」一文中說:「對他而言,重點不是用詞匯、禮儀、裝束或者身體,而是一切身外之物的背後:靈魂。」阿伐利阿契(Juan Bautista Avalle-Arce)說塞萬提斯「給他的主角許多不同的名字......這種賦予不同名字的習俗是從猶太--基督教的傳統而來的。當舊約裏雅各和神的使者摔跤之後,神就將之易名為以色列。新約裏一位憎惡基督教的掃羅,在大馬色的路上遇見異象而後信奉了基督,耶穌就把他的名字換成保羅。」

??曆史學家威爾和杜蘭的解釋是,「在塑造他的風格上塞萬提斯建立了現代小說。並且......在用風格來啟示和說明人類全部的道德上,他成功地帶動了新的哲學。」他們也說明到,塞萬提斯並且援用他自己獨特之「吉軻德的」語言,預言了他的書將會賣出三千萬冊,事實也果真如此。

??在《唐吉軻德》裏,整個曆程是被一個熟讀大小書籍的小人物所搧起的。因為他是如此地沉迷在閱讀之中,有人說他「賣了幾畝良田,好去買有關騎士精神的書籍。」稍後我們讀到:「他如此耽溺在那些浪漫情懷之中,日以繼夜地閱讀書籍,以至於......他失去了理智。」這裏塞萬提斯引用一個聖經的看法:「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十二 12)

??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唐吉軻德選擇旅行。這無疑是模仿耶穌謙遜的行徑。這位先生騎著一匹名叫羅辛南德(Rozinante)的瘦馬走天涯,這又是比照基督在第一個棕櫚主日騎驢的故事。耐人尋味的還有那位具有忠心耿耿、順服素質的基督徒仆人桑喬(Sancho)。杜蘭把他描寫成「心腸好、宅心仁厚、聰明、目不識丁,對主人忠心有加」。

??底下節錄小說中的片片段段,用來說明聖經對它的影響:

??* 「『沒有報複的理由,』桑喬回答說。『因為一個好基督徒不會作壞事,除此之外。我會叫那做錯事的驢子順服在我良善的意思裏,也就是平安地活著,就好象上天給我生命一樣。』」

??* 「『既然如此,』森林說,『我們就放棄流浪吧!既然我們有麵包,就別讓我們去尋找水果蛋糕,並且把我們的小屋還給我們,因為神如果願意的話,祂會在那裏找著我們的。』」

??* 「在他接受一切莊嚴事務,以及厭倦了騎士武俠的小說之後,最後唐吉軻德的即將離世的日子來了!一名在場的公證人說,他從未讀過哪一個騎士像好基督徒唐吉軻德那樣安詳地死在他自己的床上。」

 

多恩

??用杜蘭的話說,多恩(John Donne1572-1631)是「曆史上最好的詩人......在他那個時代裏,除了莎士比亞之外,沒有其它詩人可以與之齊名。」雖然他早年的詩所呈現的,是一個年輕失去支柱的流浪者之告白。但他晚年的詩作卻反映出一個發現神是可敬畏之人。多恩渡過了一個充實和熱情的人生,並且他把這個人生升華在他的寫作之中--表達出對他的信仰一個敏銳又富於關懷的認同。

??多恩的筆下寫過不少優美的基督教詩篇。他在一首詩裏把死亡擬人化。他具備了聖經的世界觀,知道死亡對基督徒而言並不是終點:

??死亡,請不要驕傲,雖然有人稱呼你

??力大無窮和令人生怖,可是你並非確實如此。

??那些你所想到的人,你就把他們撂倒,

??可憐的死亡,你不會逝去,但你也不能滅了我……

??隻消一寢的功夫,我們就會永恒地複活,

??那時死亡將不再。死亡,那時就是你死亡的一刻。

??1623 年在他一場大病初愈之後,他在日記上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佳句:「任何人的死亡都在貶損我,因為我也是人類之一。因此,請不要差人打聽鍾聲為誰而響,它是為你而響的。」再者,多恩是英國教會的牧師,今天人們依舊印行他的講道集。最重要的是,多恩的作品充滿著聖經的主旨。

 

斯威夫特

??作品反映出受到聖經影響的另一個例子,是斯威夫特牧師(Jonathan Swift1667-1745),雖然這個影響是比較間接式的。他是《小人國曆險記》(Gulliver's Travel)的作者。這位出生於愛爾蘭本土的斯威夫特是一個神職人員兼諷刺作家。他的一生痛苦,心中充滿著挖苦社會的智能,這些都多少反映在他的作品裏。他最早期的作品中包括一本諷刺意味相當高的書,叫《一個澡盆的故事》(Tale of a Tub)。故事裏有三個人泡在一個大澡盆裏,喋喋不休地賣弄他們的學問,進行著一場宗教的辯論。許多人質疑其中他所揭櫫的教義之純正性。

??斯威夫特這本家喻戶曉的大作,是他原先以匿名出版的。反諷的是,斯威夫特寫這本書的原意是在諷刺當時的英國政治,沒想到本書卻變成童話書中之經典名作。葛拉斯比在《傳統童話名著》(The Great Books of the Children Tradition)一書中指出,「小人國曆險記」顯示了斯威夫特「不信任人類天性裏的完美」。聖經警告我們人是不可靠的:「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那人有禍了!」(耶十七 5)斯威夫特喜歡用他獨特的幽默筆觸來強調人類的弱點。

 

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的《聖誕鍾聲》(Christmas Carol)可能是他最名聞遐邇的作品。這本書是有關一個人信了基督的故事。從《孤雛淚》(Oliver Twist)到《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從《匹克威克外傳》(Pickwick Papers)到《艱難時世》(Hard Times),他的小說對生活在冷冰冰世界裏的低下階層人物無不寄予深厚的同情。在工業革命初期,他用這個方式來諷刺自鳴得意的基督教社會,旨在讓他們明白,他們對待窮困潦倒者的作法是不合乎社會倫理的。在愛克羅伊(Peter Ackroy)寫的狄更斯傳記裏,引述了狄更斯對自己作品的看法:「我最關切的事以及我最擅長的事情是,喚起我可愛的同胞一點我們主的教導......我最強烈的例子都是從新約而來的。而所有社會傷害的例子都來自遠離新約的精神。」愛克羅伊解釋說,狄更斯「繼續率直地將他的書和新約結合:『每一本書都有一個明確的聖經經句的教訓,而這經句乃是從基督的口中直接發出來的。』」

??在狄更斯著名的《聖誕鍾聲》裏,可憐的司克盧奇(Scrooge)見到已經作古的事業夥伴馬利(Marley)。雖然他光怪陸離的身體上了屍鎖,但其鬼魂卻不得安息,而在地上到處遊蕩。果然,惡者不得安息。「我有禍了!」馬利借用聖經的話說了這麽一句。這裏節錄了他們之間的對話:

??「你上了腳鐐,」司克盧奇說。「舌訴我為什麽?」「我戴上我在世鑄造的枷鎖,」這個幽靈回答說:「這條鏈子是我自己一個接一個、一吋又一吋做出來的。是我自作自受。整件事情讓你覺得奇怪嗎?」

??當然馬利所受的懲罰(穿戴枷鎖下到陰間)並不一定是從聖經而來的,但是重點--對窮困之人吝於伸出援手的富人必然遭受審判--卻是符合聖經的。(舉例而言,路加福音第十六章裏拉撒路和富人的比喻。)再如加拉太書六章 7 節:「人種的是什麽,收的也是什麽。」

    馬利對司克盧奇說:

??「身係枷鎖,受鐵鐐捆綁的人,」幽靈呼喊著,「對殘敗之人所驅策的無休止之苦役絲毫不知情。因為世界會在美好事物來臨之前消逝。吾人也永遠不懂,任何在這一席局促之地廣施善事的基督徒--不管那些事情是什麽,將會發現其一生和生命的無限性作一個相比,竟是那麽樣的倉促。」

??狄更斯用不朽的《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揭露了慘無人道的法國革命。他寫下了這一段著名的楔子:「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最聰明的時代。也是一個最愚昧的時代;這是一個相信的時代,也是一個懷疑的時代,這是一個光明的時代,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這是主後一千七百七十五年的時代。」在描寫一間擁擠不堪的房間時(裏麵的人即將消逝),狄更斯寫道:「一批人發現了對付任何微小邪惡的計謀......除了叫人努力為善,將罪消除的妙方之外,他們也鼓起不爛之舌,向著每一對他們能夠抓到的耳朵說教......那群不相信基督的哲學家,想用語言重新塑造這個世界,並且意欲蓋造一座齊天的巴別塔。」

??故事結尾之處,主角之一的卡頓(Sidney Carton)挺身代替別人接受死刑。雖然卡頓並不是基督,但他的作為卻點出基督教的主旨:「人為朋友舍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更大。」(約十五 13)。當他前往斷頭台的時候,他安慰著同一個要上斷頭台的女子,他用天堂一詞激勵這位女子。狄更斯引用耶穌的應許慰藉卡頓和那位女子:「主說:複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複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狄更斯出版的最後一本書叫《我們主的一生》(The Life of Our Lord)。他把耶穌重要的故事寫給他的孩子。狄更斯的作品再度顯示,古典文學名著裏常常可以找到聖經的影子。

 

魯益師

??魯益師(C. S. Lewis1898-1963)是廿世紀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也是他那個世代裏最偉大的基督教作家。年輕的時候他是一名無神論者,但在他卅歲左右,變成了一名基督徒。基督教文學--尤其是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和麥唐納(George MacDonald)的作品對他改信基督教貢獻甚钜。他說麥唐納所寫的《幻想》(Phantastes)可以說就是「替他的想象力施洗」。

??魯益師原木是牛津大學的英國文學教授,後來轉任劍橋擔任同一教席。他以《如此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神跡》(Mriacles)和《痛苦的奧秘》(The Problem of Pains)等護教書籍名聞於世。他也寫過精彩的小說,包括風靡全球的《那裏亞故事集》(Chronicles of Narnia)。這個故事裏有一頭名叫「亞斯蘭」(Aslan)的獅子,它的角色隱射耶穌,因為他是「猶大支派的獅子」(啟五 5)。魯益師也寫過一係列一個老惡魔(史克盧台波叔叔,Screwtape)寫給一個小惡魔(他的外甥汪姆伍德,Wormwood)的信劄,說明如何使用他新發明的信仰來阻撓一個人接受基督教的洗禮。這一係列充滿雕蟲小技的教訓收錄在魯益師《地獄來鴻》(The Screwtape Letters)一書中。魯益師也出過太空三部曲係列,包括《來自寂靜的星球》(Out of Silent Planet)、《太白金星》(Perelandra)和《猙獰暴力》(That Hideous Strength)。這些令人神魂顛倒的小說闡述了許多屬靈的真理。

??在他的小說和非小說裏,魯益師聰明地運用簡單的方式解釋著名的真理,令人耳目一新。在《那裏亞故事集》係列裏一個主角把道成肉身作如此解釋:「在我們的世界裏也是一樣的,一個馬廄裏麵曾經包含著比我們整個世界還大的東西。」為了重生我們必須向著自己一死,對此他寫道:「在你死前死吧,死了之後就沒有機會了!」關於相信基督,他寫道:「就我們所知,神造世界上美好的事物並不費吹灰之力,但是引領罪人悔改卻讓祂的兒子死在十字架上。」

??今天魯益師的作品仍擁有廣大的讀者,它們都深受聖經的影響。

 

奧康納

??美國短篇小說作家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1925-1964)是聖經影響文學的另一個鐵證。奧康納寫過兩篇小說和兩本短篇故事集。她是一位根深蒂固的天主教徒,其作品大量地反映出她個人的信仰。諷刺的是,她「全神貫注在怪誕的風格裏」,這個風格所要呈現的卻是人類反叛神的自然產物。她的故事著重在「人類靈魂的扭曲」,以及「人類想掙脫神的枉然結果」。她的作品並不是包著糖衣的,信仰在她奇幻的劇情裏閃爍著,而生活往往一如這樣奇幻的感覺。

??在一篇「小說家和不信者」(Novelist and Unbeliever)論文中,奧康納指出她和廿世紀懷疑論作家分道揚鑣的經過:

??如果我以小說家之流如海明威、卡夫卡、紀德和卡繆等人的口吻說話,我可能隻消說一句話就夠了。然而我個人的經驗是和那些相信巴斯卡(Pascal)的話,相信「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不是哲學家、學者」的作家一樣。這是那一位無限的神,以及那一位曾經明白地啟示給我們的神,也是那一位降世為人,死裏複活的神。他是混淆感覺和感情那位,並且也是稍早被人視為絆腳石的那位。想要掩飾他的說明,或者想要讓現代思潮更轉易來接受他。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一位神是有一個終極關懷的宗旨,並且他有一個名字。

??在同一篇論文裏她寫道:「我們的救恩是一出和惡魔同台演出的戲碼。這名惡魔並不隻是抽象的惡魔,而是一個聰明、自封為至高無上的惡魔。」

??這裏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聖經對她作品的影響。在《河流》(The River)這一篇故事裏,有一個場景。其中有兩個主角,康妮太太(Mrs. Connin)和畢佛(Bevel)碰到站在河流之中的牧師。在對岸上之人的談話裏(隱射施洗約翰),牧師說:「你們聽好我要向你們說的話。世界上隻有一條生命之河,是耶穌的血。你必須把你的痛苦流到這條河裏麵,也就是這一條信心之河,生命之河,愛之河。在這一條蘊藏著耶穌豐富的朱紅實血之河。」稍後,奧康納繼續寫道:「『聽好!』他唱起歌來,『我在馬可福音看到一個不潔之人,我在路加福音裏遇上一個瞎眼之人,我在約翰福音裏碰見了一個垂死之人!......你們這些有問題的人,』他高聲大喊。『躺入這條血河,躺入這條痛苦之河,且看著它流向基督的國度裏吧!』」

??雖然他的故事常常充滿著並不動人的角色,甚至還帶著嚴重的靈魂缺陷,但奧康納是一個絕對深受聖經影響的人。

 

更多聖經影響文學的例子

??由於篇幅的因素,我無法一一舉出每一位受聖經影響的重要作家。有些書甚至整本都是有關這個主題的。然而許多偉大作家其作品反映出聖經之重要性,值得在此簡介:

??*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一位十九世紀的美國作家。他對罪以及人性的墮落有深入的觀察。他的《紅字》(The Scarlet Letter)斥責清教徒自以為義的問題,而《天國鐵路》(The Celestial Railroad)嚴厲地控訴當時的現代主義思潮。

??* 托爾斯泰(Leo Tolstoy)乃是十九世紀俄國大文豪。他寫過《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和《戰爭與和平》。這兩本書都包含了許多聖經的主旨。雖然他本人拒絕正統的教義,但他的筆下卻充滿著基督教悲天憫人的情懷。

??* 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是十九世紀到廿世紀的英國作家,一生寫了不少的小說和非小說。他創造了人人喜愛的偵探《布朗神父》(Father Brown)。此君乃是一位矮胖的天主教神父,看起來大智若愚,怎麽也不像是會辦案的人,但到後來找到凶手的都是他。

??* 艾略特(T. S. Eliot)是廿世紀美國作家和詩人(後來歸入英國籍)。他寫過《荒原》(The Waste Land),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大地變成焦土的慘狀。艾略特是一位「英國天主教基督徒」(Anglo-Catholic Christian)。另外他也寫了《教堂謀殺者》(Murder In the Cathedral)。那是一本有關貝克特(Thomas Becket)殉道的故事。以及《灰色的星期三》(Ash Wednesday)和詩作《東方博士之旅》(Journey of the Magi)

??* 約翰遜(James Weldon Johnson)是一名廿世紀的非洲詩人。他寫過非官方之黑人國歌「揚聲高唱」(Lift Every Voice and Sing)。約翰遜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一本詩集《神的伸縮號》(God's Trombones)。這本書收錄了「創世記」和一篇令人動容的安魂證道「死亡,退去吧!」。

??* 塞耶斯(Dorothy Sayers)是一名廿世紀英國作家和神秘故事小說家。她寫過一係列有關基督生平的廣播劇,這出戲曾在英國國家廣播電台播放,後來也結集成書,名為《生而為王》(The Man Born to Be King)。她並且把但丁的神曲從拉丁文翻成英文。

??* 托爾金(J. R. R. Tolkien)是廿世紀英國作家。他寫過《哈伯特人》(The Hobbit)以及《上帝和鍾聲》(The Lord and the Ring)一係列抒發聖經世界觀的故事。後者享譽世界,是一本有關「善惡星際大戰」的故事。托爾金是魯益師的朋友,他們常和其它文人往來,切磋文筆。

??《英國文學之聖經傳統字典》(A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是一本令人讚賞的好書。書中的索引提供了一堆受聖經影響的重要作家。我現在就節錄一些名單,做為讀者參考之用。貝克特(Samuel Becket)、布萊克(William Blake)、拜倫、喬叟、康拉德、克萊恩(Stephan Crane)、狄更生(Emily Dickson)、福克納、弗羅斯特(Robert Frost)、海明威、愛倫坡、史坦貝克、但尼生、馬克吐溫,以及懷特曼。這本書的總編喬佛瑞(David Jeffrey)指出,盡管世俗主義當道於廿世紀,聖經依舊影響著廿世紀的文學:「聖經在廿世紀英語係文學裏所扮演的角色並不亞於在十九世紀的作為;事實上,沒有一本書比聖經更影響文學。」

 

有偉大真理才有偉大的文學

??今天一些自命聰明的人惡意中傷聖經,令人震驚又遺憾。他們說那一堆啟迪杜斯妥也夫斯基和莎士比亞的書籍是由一群傻蛋所寫出來的。這是一個最不可思議的循環邏輯。這一本帶著永恒結果和影響世界的書居然被打入了神話和民間故事之流,在在顯出這些人將會誤入到什麽歧途上。(無怪乎他們會肥皂據取代莎翁。)

??令人費解的是,一個人怎麽可能一麵讚美但丁、米爾頓的天才,一麵又同時把聖經視作糞土?我要再說,聖經確是書中之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