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紅線女:《昭君出塞》是紅腔的代表作

(2013-05-16 09:22:03) 下一個


紅線女(1924年12月27日-),生於廣州西關,現居廣州環市路華僑新村,是中國享譽海內外的粵劇表演藝術家,眾人皆稱為“女姐”。代表作《荔枝頌》、《珠江禮讚》、《昭君出塞》更被視為粵劇唱腔的經典,並開創了獨樹一幟的紅腔。

藝術生涯

家族被譽為粵劇世家,外祖父是名鬚生聲架南,舅父是名武生靚少佳,舅母是著名花旦何芙蓮,堂伯父是同治年間創建粵劇行會“八和會館”的著名武生鄺新華。

從小就受到粵劇藝術熏陶的紅線女,八、九歲便跟留聲機學唱粵曲。抗日戰爭前,家住廣州西關,1938年因日軍侵華而輟學,同年7、8月間,隨母親 經澳門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蓮為師,正式踏入藝術生涯,取藝名「小燕紅」。1939年春節,在勝壽年班首次登台演出。自此便常在戲班中練功,並於夜場扮演丫 環、宮女的配角,在勝壽年劇團任第三花旦。1940年,她隨何芙蓮臨時於粵劇名伶靚少鳳的金星劇團演出,靚少鳳為女姐正式改名為“紅線女”。1941年到 上海登台演出,年底日軍占領香港,紅線女遷居於靚少鳳家,並於15歲加入馬師曾劇團。1943年,廣東肇慶演出,在內地第一次用“紅線女”藝名,成為“師 曾劇團”的正印花旦。其後不停到抗戰後方巡演,包括廣西在內多處戰地留下女姐等馬派劇目的身影,如《苦鳳鶯憐》、《鬥氣姑爺》、《軟皮蛇招郡馬》等。

抗日戰爭勝利後,她回到香港,並學習京劇三年,後來得到港澳富商何賢贊助成立了“真、善、美粵劇團”,且先後與馬師曾、薛覺先合演《蝴蝶夫人》、 《清宮恨史》等劇。1946年在香港連續一個月每天不停演出粵劇戲目《我為卿狂》轟動全港,次年以《我為卿狂》為題材拍攝了第一部電影。到1950年代 初,又組建了紅星粵劇團,與馬師曾領銜到廣州演出現代戲《珠江淚》。1952年,她又一並演出了《一代天驕》、《王昭君》,並且嚐試改編《蝴蝶夫人》和莎 翁名著作為粵劇素材。女姐在傳統旦角的基礎上,融入京腔、昆腔及西洋美聲技法,創造出著名的粵劇唱腔“紅腔”,使粵劇旦角唱腔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1955年,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邀請,她放棄了在香港演藝界的事業,回到內地。1956年藉回內地參加國慶7周年觀禮活動,受到周恩來接 見,是年底參與廣東省粵劇團演出。及至1957年正式以個人身份加入廣東粵劇團(今廣東粵劇院)。此後,她先拜京劇梅蘭芳為師;請程硯秋設計身段、水袖; 請俞振飛指點《桂芝告狀》;請周小燕改進《思凡》的唱腔;並且研究將昆曲名家朱傳茗、歌唱家郭蘭英、王昆等唱腔技巧融入粵劇發聲,先後演出《搜書院》、 《昭君出塞》、《苦鳳駕憐》、《打神》、《李香君》、《關漢卿》、《山鄉風雲》等劇目,最終完成紅派藝術的創造。

1980年代紅綫女重回藝術舞台。1980年,紅線女在藝術上進行大膽嘗試,與秦中英合作改寫《王昭君》,扭轉悲劇情節成為《昭君公主》。當時與 陳笑風等人合演。1984年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粵劇戲曲小調的獨唱音樂會,這是女姐文革後首次登台演出,1988年國慶前夕,紅線女率廣州粵劇團到北京 舉行了“紅線女專場”;1994年,紅線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並創辦了紅豆粵劇團,培養粵劇接班人。

2012年5月21日,香港新光戲院重新裝修後,舉行開幕禮,紅線女(女姐)專程由廣州來港,聯同候任特首梁振英等官商名人剪綵。隨後應邀上台表演,以一曲《荔枝頌》作賀,妙韻繞樑,全場肅立致敬拍爛手掌。

藝術作品

在60多年的表演生涯中,曾參演70多部電影作品,主演了近200個粵劇劇目。其中包括有 1947年,涉足影壇,所主演影片除粵劇《關漢卿》(1960年)、《搜書院》(1956年)、《沙家浜》、《李香君》、《刁蠻公主戇駙馬》、《打神》 外,還有故事片《慈母淚》、《胭脂虎》(1955年)、《秋》(1953年)、《愛》(1955年)、《山鄉風雲》(1955年)、《我是一個女人》 (1955年)、《昭君出塞》、《拾玉鐲》、《人海萬花筒》、喜劇《審死官》、寫實片《天堂春夢》等。
藝術成就

家庭

1944年與馬師曾結婚,有兩子一女,他們的小兒子馬鼎盛是香港著名的“民間軍事評論家”,曾任職香港多家媒體,現為鳳凰衛視軍事評論員。其女兒紅虹為著名粵劇花旦,但於80年代初被大陸官方稱為“潛逃到台灣”,震驚中外,後作為移民身份入藉加拿大。

女姐在香港後期已與馬師曾離婚,回中國後,女姐曾再婚,最後一任丈夫是作家華山。馬師曾亦再婚,其妻子姓王,是護士。

Wiki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