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基督教對經濟的影響

(2012-10-31 05:46:41) 下一個

 「不可偷盜......不可貪戀人的房屋。」——出埃及記廿章 15、17 節 

  卡斯特羅偶爾會不情願地承認很欽慕許多在古巴的宣教士,因為他們是辛勤的工作者,他們準時地出現在工作中,他們不欺騙組織。簡而言之,雖然他強烈地不同意他們的世界觀,但這名獨裁者仍認識到他們在實踐基督徒工作倫理時所帶來的價值實利,而也正是這相同的道德幫助美國帶來了繁榮,隻是卡斯特羅常常詆毀這種繁榮。

  如果沒有耶穌,資本主義及自由企業係統是不可能發展出來的——它們已帶給數十億的人類空前的繁榮,如果沒有耶穌,這些不可能得到發展。在本章中,我將追溯在基督徒信仰與西方世界所享受的繁榮之間的關連,特別是在美國的情況。這如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在《資本主義之根》(The Roots of Capitalism)一書中寫道:「每當長期攻擊的情況不奏效時,基督教總趨向於創造一種生活的資本主義模式。」

當一個國家思量時

  為什麽美國——就多方麵而言,這個國家可以享受如此物質上的豐富?為什麽一些亞洲國家也可以在他們認領了從西方來的經濟觀念後便繁榮昌盛?假如你看看世上的一些貧窮國家,你會發現聖經所說的是真的:他們所相信的是什麽,他們也就成為那種人,「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23章 7節)看看印度,一個數千年來停滯在貧窮的國家,為什麽?因為人們所相信的,正如它的教義所教導的,世上沒有任何真實的事物是重要的,那些外在的、看得見的世界是不真實的。因此,你不用試著改正一個不真實的世界,而要試著從中逃脫,結果就是導致「進步」的死亡。這種相信輪回轉世的信仰便是造成這個國家貧窮的最大原因。想想北非,幾世紀以來一直沒人在貧窮、迷信與無知之中,為什麽?因為在其中的人們所相信的宿命論,是使得這些回教徒無法進步之因,他們認為反正人類的主動性絕對無法成就任何事,多作何益?所有的答案都是——阿拉已經注定了一切,因此,他們就被停留在永久的呆滯當中。再想想東方的許多國家(在西方的影響之前),他們的宗教是佛教,佛教教導信者以為生命是一種不能挽救的邪惡,同時也無法被改變,人類唯一的希望就是除去他所有想要在此生有所改善的欲望,目地不是為著過一個更豐盛的生活,而是一種滅絕——沒入到靈界裏——如此,社會進展的基本根源就被隔絕了。不像那些以基督徒為基礎的國家,特別是當他們已經應用了一個以聖經為主的解釋在經濟的模式上時,他們的經濟常是十分繁榮的。

聖經的基礎

  「基督徒財務觀念協會」(Christian Financial Concepts)的創辦人及負責人賴瑞柏奇(Larry Burkett),指出聖經中至少有超過七百處提到了金錢,其中說到經濟的部份比任何其它的主題還多。他寫道:

  金錢是如此重要的主題,基督所留給我們的比喻中接近三分之一都是提到金錢的使用及處理,光是這點就足以告訴我們:了解神的財務計劃對我們是何等的重要。

  關於經濟聖經說了些什麽?單隻在十誡裏,我們就看到對私人財產堅定的認可,私產也是所有良好經濟的一個基礎。「不可偷盜」(出20章15節)的訓令,如同二十個世紀以來每位神學家所宣稱的,是對私有財產的一個神聖保障。假如我對此物沒有所有權,我就不能從別人那兒偷走。在十誡中,我們更進一步的看到這樣的命令:「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並他一切所有的。」(出20章17節)再一次我們了解到關於私產的清楚教導。

  這是非常受到批評的一點,因為私產是資本主義的基礎,而私產常被定義為「生產工具的一種私人所有權」。張伯倫在書中解釋道:

  「不可偷盜」的意思指明聖經鼓勵私產——因為假如有某一樣的事物不屬於第一順位之人,它可能被偷竊;「不可貪戀」意指即使當一個人隻是有打算奪取他人之物的想法,都算是有罪的——對社會主義者們而言,不論基督徒與否,這些問題是他們從未圖謀辯解的。更進一步來看,禁止假見證及奸淫,意思是婚約應受到尊重,言行不一致更要遠離。至於十誡中的「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得以長久。」這乃是在暗示一個社會的建構要素及延續單位是家庭,而非政府。借著延伸或推論,洛克信條(Lockean Creed)全在這裏:生命的權利、自由及維持生活必需之財產的權力,以及讓這自由的家庭單位一透過它的愛和擁有一成為在上帝所賜的土地上得以「長久」的擔保者的重要性。那些閱讀聖經的拓殖者,並不需要十七世紀末政治科學的詭辯家,他們乃是古人的子女,是西方人士所熟知最古老智能的承繼者。

  有些人爭辯說,聖經中教導的是共有財產製——剛好與私有財產唱反調,他們找出一節經文以證明這點。在使徒行傳第五章中,亞拿尼亞和他的妻子賣了一塊地,並將所得金錢交給使徒,但他們也保存了一部份的錢留給自己。許多自由派的神學家及經濟學家就使用這個例子,及其它在新約中關於早期基督徒凡物共享的經文,暗示聖經在教導社會主義論。在此,私有財產究竟是被駁斥亦是被教導?請注意彼得對亞拿尼亞所說的話:「田地還沒有賣,不是你自己的麽?」(徒5章4節),對我而言,很難想象還有比這對私人財產權更清楚的敘述。當田地還在......在你賣掉之前......不是你自己的麽?你不是擁有它嗎?你不是可以拿它做任何你想要做的嗎?即使在你賣了之後,那還不是你的錢嗎?彼得如此告訴亞拿尼亞,讓他明白,甚至賣了之後,他還是可以掌控他從買賣中所賺得的金錢。

  另外一個對資本主義的興起有貢獻的聖經基礎,是勞動乃是神所賜的責任。工作既不是應當避免的詛咒,也不是隻有當需要時才追求的活動。相反地,神在人墮落之前乃是命令人要管理園子,甚至在犯罪之後(雖然因墮落及詛咒的結果變得更壞),工作仍在人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基督降世之前,古代國家中的人輕視那些誠實的工作,而將之交給奴隸來做,像我們在第二章中看到的,四分之三的雅典人及半數的羅馬帝國是由奴隸所組成的。使徒行傳第十七章中我們瞥見在古希臘時期的「紳士」是不必勞動的,當保羅訪問雅典人,並在那兒傳福音畤,「雅典人,和住在那裏的客人,都不顧別的事,隻將新聞說說聽聽。」(徒17章21節)

  但耶穌大舉革新勞動,借著拿起鋸子、斧頭及刨子,他賦予了勞動一種新的尊嚴。在過去的幾世紀中,凡福音進入的土地並使之行其道的,當地的奴隸及農奴就被改換為工作階層的普通人。沒有工作,任何人都無法完成神在今生所賜下的「實習階段」。

會計之父

  基督教在經濟上的另外一個貢獻,就是複式簿記及會計,這是由一位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籍的聖芳濟修會的修道士遺贈給後世的。帕修黎修士(FraLuca Pacioli)被認為是現代會計之父,1494年出版了一本名為 Summa de Arithmetica, Geometria, Proportioni et Proportionalita的書。這本書主要是處理數學上的問題,但其中一章是複式簿記,這複式簿記後來成為現代會計的基礎,歌德(Goethe)說這是「人類智能最好的發明之一」,經濟及社會學家桑巴特(Werner Sombart)說:「複式簿記與伽利略及牛頓係統是在相同的精神下出生的。」

  帕修黎的工作榮耀了神,他的目標是寫下科學與數學神學,他要將此類學問「帶出圖書館」,應用在實際的市場經濟上。他在書中寫到人應該以「奉神的名」開始他們所有的經濟交易,他發展出的方法學永久地改變了商業的未來,也引導出商業欣欣向榮的發展。他的天才會計等式——資產﹦負債﹢資本,今日已被廣泛地使用,這位耶穌基督謙卑的仆人已經對這世界提供了一項重要的商業工具,並將之獻綸神以彰顯更大的榮耀。

自由企業的根

  新教的工作倫理幫助並促進了大繁榮,大部份是透過加爾文及他的跟隨者所產生的,所以我們也追溯自由企業的根源到這位「日內瓦之父」的身上。曆史學家理查唐恩(Richard Dunn)寫道:

  大部份精力充沛的商人都可以在荷蘭的基督徒中找到,而大部份有朝氣的工業都在英國的基督徒間得到成長,難道這些都隻是巧合嗎?二者都隻剛好強烈帶有加爾文主義的意味嗎?為什麽法國新教徒在天主教的法國商業社會是如此地突出?又為什麽在加爾文教徒大諸侯之下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基督徒,在十七世紀時被德國人描述為幾乎是唯一展現出加增繁榮的一群?

  如曆史學家所周知的,加爾文常被譽為是資本主義的創始者,他在經濟領域的影響是如此地钜大,以致遭到敵人的指控(例如韋伯的聞名工作)。他們最常指責資本主義的不平等,完全曲解了對它的認識。

韋伯的理論

  關於這個主題韋伯(Max Weber)寫了一本很出名的書,在1904至1905年間他首次出版了《基督徒新教倫理及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一書。他以觀察到商業領導者、或是那些接受較高訓練的工人以及資本所有者都是清一色的基督徒為開始,然後他繼續追蹤到兩者之間的關連,但他對加爾文主義幾乎沒有任何正麵的評論。譬如,韋伯指出「持續自製的動機並因此發展出審慎的自我生命規條」是「加爾文陰暗的教義」所造成的自然結果。韋伯也寫道:「加爾文主義與虔信派主義比較起來,顯得較接近堅硬的律法主義及中產階級資本主義企業家的活躍商業。」正由於加爾文派實行了韋伯所謂的「世俗的禁欲主義」,於此而拉起了資本主義革命的舞台序幕,普魯士人及加爾文派的跟隨者視財富為「在一個勞動呼召之下的結果」或「神祝福的記號」。韋伯繼續說道:

  在世俗的召喚下,這種無止息而有係統的宗教評價工作,被視為是達到禁欲主義的最高方法,並同時也是最能確定及最能證明其重生及對信仰真誠的方式;更是擴展那種對生命態度的最強而有力的層次,我們在此稱之為資本主義精神。

  德國學者特爾慈(Ernst Troeltsch)也歸咎所有的資本主義的禍害全來自加爾文的身上,這些曆史學家,無論是韋伯或特爾慈,一直都是資本主義及加爾文主義的敵對者,他們皆認為加爾文的確是賌本主義的主要推進者。

  資本主義開始之際,是在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及德國南部的城市,事實上是在加爾文時期之前,但加爾文是第一位看到事情核心之處,同時願意將這種數世紀以來被羅馬天主教教會所持控的觀點分離出來的神學家。羅馬天主教教會則是深受阿奎那教導的影響,而阿奎那一直是試蓍以亞裏斯多德的觀點使基督徒達到和諧。

  大約在公元四百年前,當亞裏斯多德教導說,金錢是不能製造也不能生產他物的工具時,這正與羅馬天主教教會的觀點不謀而合。但加爾文認為這一點並不正確,事實上金錢可以是非常具有生產力的,而羅馬天主教教會卻已經為高利貸一詞下了定義,使得幾世紀以來教會對金錢的觀點一直沒變。

  教會如此做是為了幫助人們免於被剝削,張伯倫寫道:

  作為中世紀政治及經濟組織的源頭及保護者,教會乃為保護個人抵擋時代潮流之緩衝物,以免信徒被世俗所吞噬。很自然地,教會采取抵擋高利貸的立場,在金錢尚未有機會發展成使借貸雙方都受益的時期,便很快地被中世紀有限的借款者「用盡」。因此,對阿奎那及其它的天主教哲學家而言,強迫人們付已不存在的金錢利息,的確是很怪異的。

  但今日人類居住的環境卻不斷地在改變。

  加爾文看到,將高利貸歸類於普通的利息既不正確也不符合聖經,他再一次地將高利貸下了定義,那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高利貸是收取過多利息的一種貸款。加爾文也感到不應該向窮人收取利息,總而言之,「金科玉律」(goldenrule)是經濟如何交易的一個指導標準,加爾文寫道:

  理性讓我們不難承認所有的高利貸都應毫無例外地被定罪......但我強調,此問題(當高利貸被禁止)隻是針對窮人。結果是,假如我們要處理與富人的關係,高利貸則應是自由而被允許的......高利貸現在並不是沒有法律上的規範,除非它抵觸到平等並與弟兄之間的和諧畤,它才不被適用。求神讓每一個人來到祂審判的寶座前,都能秉持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來對待他的鄰居,如此我們相信一個肯定而可靠的定奪就會出現。

  托尼(R. H Tawney)在他優秀的《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一書中寫到關於加爾文的部份:

  他假設在社會生活中信譽是一件正常而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他摒除了常常被引用到的舊約經文,認為並不相關,因為當時的情況已不複存在。爭議的部份是,支付資本的利息就像支付土地租金是一樣合理的,而個人的良知被賦予要藉蓍自然的判斷及黃金定律來監視不能超過口授之量的義務。

  加爾文使得數個世紀以來被羈束的金錢得到了自由,他解開了資本主義所能產生的能量。這種能量是什麽?無疑地,自從世界被創造以來,美國的自由企業體係已創造出無懈可擊的最高生活水準。在一個工業化的國家裏,即使是窮人也比第三世界國家的一般人過得還好,在福利製度下的美國與世界其它國家相比是富有的,隻是大多數的人都沒有體會到這點。

  加爾文擁護私有財產的權利,他也教導聖經中關於金錢管家的觀點,他說我們隻是神托付的金錢管家,有一天我們都要向神交帳。

新教的工作倫理

  當我還未重生得救時,我在學院頭二年的成績都很差,直到信主之後,成績才突飛猛進。對商業而言這也是一樣,很多人在成為基督徒之後往往才開始富裕起來,為什麽?

  第一,我們不再憂慮、焦急,這些因素都會挫敗及限製人們的能力。聖經告訴我們:「應當一無掛慮。」(腓4章6節),基督會供應我們一切所需。

  第二,我們得到神的幫助及支持,祂給我們額外的能力來完成我們的任務。

  第三,我們得到從神而來的新智能及新點子,「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能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的神。」(雅1章5節)

  第四,我們這群蒙救贖的人得到了保護及繼續前進的力量。即使在遭遇失敗的時候。

  第五,我們對所做之事情上有一個目的,無論是什麽樣的工作,都是為榮耀神而做。「在任何事上都要做的好,做任何事都要為神的榮耀而做。」這是很多信徒的座右銘。

  現在,對於我剛才提到的五點有一個詞句可以形容。我稱之為「新教的工作倫理」,或簡單稱之為「基督徒的工作倫理」。

  就是由於這群蒙救贖的百姓已經被賜予了前進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生產更多,因此,他們能夠給的也就更多,其能省下的也多,以致能夠投資在生產的工具上。這是為什麽在美國建國一百年之後,美國人能夠比其它各國的人都省下更多的原因。美國能夠投資在更多的生產工具上麵,使得工廠裏的工人及農民在平均分配上擁有更多更好的工具,並且比任何其它國家的人更能有效率地使用這些工具,因此,他們能享受到世界最高的生活水平。

  如今這穜經驗在拉丁美洲的國家中亦被重複使用。在與他們的美國鄰居相比之下,他們也沿用同樣的方法以使自己變得富有,這些人在成為基督徒或是以基督為中心的天主教徒之後,就不再酗酒或賭掉他們的金錢。往往在得救之後,他們才開始第一次為他們的未來存款,這種相同的潮流在整個的教會曆史中可說不斷地在重演。

  然而,聖經申命記中的一段記載,難免使我們想到它可能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當人們變得富有之後,就很容易忘記神是他們財富的源頭(參申6 章 1O~12 節),約翰衛斯理對此警告說:

  我害怕,當財富在那裏加增時,宗教的基礎就會在相同的地方減弱。因此我看不出在事情的本質上,任何真實宗教的複興能持續多久。因為宗教複興必會帶來勤勞與節儉,而這二樣可以產生財富,但當財富加增時,人的驕傲、憤怒及愛世界的心也會隨之而來。

  偉大的清教徒領袖馬塞特頓(Cotton Mather)說得更為簡潔:「宗教為財富之母,而女兒正在毀滅她的母親!」

國家的財富

  亞當斯密於 1776年寫了他著名的作品《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那同時也是美國誕生的一年。就某方麵而言,它們是同時出生的,雖然聖經為應該建立的自由體係模式設立了一些原則,人們卻從未將這兩者聯在一起。改革宗,特別是加爾文,是幫助將他們帶入光明的第一位。在此基礎上,格拉斯哥(Glasgow)大學的基督徒道德哲學教授亞當斯密,才終於把這些拚圖收進了《國富論》一書中。這點強迫學者認明現代資本主義的開始大約是在1780年左右。史密斯主要的爭議之一,可以在他出名的《看不見的手》之評論中找到:

  每個個人的必要勞動都會對每年的社會收入有著極大之貢獻......他的原動機是為尋找個人的益處,而在這過程中,就像其它許多的情況一樣,是由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帶領著,使得最終的結果並不是為了他個人的益處而已。對社會而言,最糟的是他根本沒有任何貢獻,但藉蓍追求他自己的益處,使得他在無形中更有效地促進了社會利益,雖然他可能自己並不真正想這麽做。反倒那些假裝要為公眾謀取福利的人,我反而看不到他們真正做到了什麽謀公眾之益的好事。

  簡而言之,市場經濟要比計劃經濟好得多,這是從二十世紀而來的優勢觀點所做出的結論。由於我們有經濟上的利益,以致對史密斯所觀察到的真理有所感激。計劃經濟是沒有作用的,因為它們沒有將人類的罪性計算進去。私人財產及自由企業的權利本身並不是終點,雖然今日許多人的看法是認為它們本身就是終點,然而沒有任何一個人在他自由地使用財產時,可以忽略掉創造主的角色,無論是他所省下的每一分錢,及他所給出的,神都是其中最大的原因。

自由企業的果實

  幾世紀以前,五分之四的法國人將他們收入的百分之九十花費在食物上,而隻能給侍者極微薄的小費,不僅如此,他們還得想辦法供應自己所有其它的需要。在歐洲這種情形已經持續了幾千年,這與大部份僅靠微薄工資的現代非洲沒有什麽差別。他們每日僅能糊口維生,甚至在1780年的德國,僅僅不到一千人能每年收入一千美元以上,一直到聖經的原則經由改革宗人士的再宣告及史密斯的明言,才正式進入並發揮效用。

  最大的成長是在 1776 年以後,從 1800 年到 1850年,不再有通貨膨脹,工資也真正地漲了四倍,從1850 年到 1900年,在通貨膨脹之後,工資又漲了四倍。所以到了十九世紀,真正的財富及工資增加了十六倍之多,世界從未經曆過像這樣的事!不但在英國發生了!在美國更是親眼目睹了,自由企業擁有最自由的天空。

  在埃及,如同我們在其它第三世界國家中所發現的,經濟大部份是以動物為基礎——驢、騾以及水牛,由它們拉載著裝有各式的貨物以彼此交易。有趣的是,這些動物當中有一種每隻價值約85美元左右,而在埃及一般人的年平均收入大約是一百美元。因此,當動物死亡時對他們而言會是一件極度痛苦之事。誰叫這是一處非資本主義化的土地,假如某人能省下足夠的錢購買一輛卡車,他將能賺得比一百美元多得多,可以賺到十倍、五十倍,甚至一百倍,因為他辦得到。

  將積聚的資金或利益改變成為工具或農具,是使得工業化的廿世紀與貧窮的中世紀,或現在存在於印度這種非資本主義化國家情形的不同之處。任何非資本主義化的國家都會退步到像印度的情形,她的百姓仍像中世紀時的人一樣,拉著犁耕田,以此糊口維生。

  耶穌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太20章26節),在才幹的比喻中,耶穌說神已賜給我們某些數量的財富,是在祂主權的旨意下看為合適的,而如何使用這些金錢,責任更是在我們身上。對我而言,美國已成就了這世界所知道的最偉大的物質主義及經濟文明,甚至在不景氣的當中,她也遠比世界許多國家的,情況好得多,為什麽還有人願意拿這種成就去交換或建立社會主義的體係呢?這是十分令人不可思議的事,畢竟社會主義是很明顯地,一次又一次地在降低著人們的生活水平。

福利:基督徒的異端邪說

  從本世紀開始,美國政府借著強迫實踐基督徒幫助窮人的理念,而吃掉了人們一部份的財產。我們相信這是一種被誤導的作法,這麽叫故不僅妨礙了經濟繁榮,也因著傷害生產力而使得窮人亦遭波及。因為美國州政府讚助的福利並沒有考慮到聖經所說關於人類天性的罪惡及關於經濟的問題,使得這些救濟項目已然倏忽成為一個深不可見的失敗。如今美國窮人的數字比資本主義剛開始時還多!因為這種「救世主」的情結,今天美國政府搶先代替了教會的工作,而試著藉政府補助項目來解決貧窮的問題,結果「偉大的社會」產生了「偉大的債務」,而這個項目是極端地昂貴及沒有效率的。但是他們在當中卻以耶穌基督的精神來試圖幫助窮人及有需要的人,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稱福利是「基督徒的異端邪說」之原因了。

  許多人寧願由政府製定法律,從別人那裏拿出錢來使用在一些需要上,而不願奉獻他們自己的金錢或為眾人作更多的犧牲。羅賓漢就是一個在基督教界中出現的神話人物,他的行為——偷取富有之人的錢財來救濟窮人——也可說是一個基督教的異端邪說。福利製度下的州政府就是一個膨脹而無效率的羅賓漢。大部份為窮人預備的福利基金根本從來沒有離開過聯邦政府,或是州政府及本地官僚等那些執行福利項目者之手!

  我們難道不應該關心窮人嗎?當然要,本地教會、私人慈善、家庭關懷、社會慈善機構等,這些都是美國近三百年來解決問題的方法。今日美國仍在嚐試用別的方法,甚至已經決定透過政府幹涉的社會方法來幫助窮人,而這種方法在其它地方是從未曾試過的。

  當聖經鼓勵人應該對有需要之人慷慨解囊時,它是指自願地在教會內拿出奉獻,而不是透過稅收來強迫別人「奉獻」。有一次主日講道時,我提到聖經並沒有教導社會主義,會後一名女士跑來跟我說:「我完全不同意你的說法。」

  我問她:「你不同意的部份是什麽?」

  她說:「我相信我們是能互相管理的。」

  我說:「我完全同意這點,也相信我們是,我們之間的差別是,我相信我們可以互相管理,而你卻隻相信政府才是我們的管理者。」

  她張大嘴巴,不說一句話地離開了,那就是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的不同觀念。

  更進一步地,保羅對我們的現代福利觀念說了一些聽起來很前衛又嚴厲的話:「我們在你們那裏的時候,曾吩咐你們說,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帖後3
  章 10節)在聽到這段話之前,你可能已耳聞一段很長的時間了。使徒知道人類有罪惡的天性,因此人們容易傾向於無所事事及懶惰,假如可以的話,有些人會盡其可能地避免掉所有工作的機會,但使徒說得很清楚,假如有人不工作,他就不可吃飯。待會兒我們將會看到,若以嚴肅的心看待這句經文,一個社區將會如何地由貧窮導致成富裕的狀況。

  這節經文不是指一個人不「能」工作的情形。聖經中曾談及許多關於照顧跛子、盲人、生病者、殘疾者、年老者以及年幼者的問題,但假如有人不工作,那就不可讓他吃飯。

  因為「罪惡政治」的流行,大部份的人在聽到這句話時會感到一種罪惡的痛苦,好象這句話是不帶憐憫心的。但其實它是曾經做過關於經濟的主題上最有憐憫心的描述,若不是這樣的話,極大的饑荒及饑餓會充斥這整個的世界。因此,讓我們勇敢地宣告並一再強調之:「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

社會主義經驗

  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一項事實,在美國我們已經看到完美而幾乎是實驗室經驗的社會主義。諷刺的是,美國——這塊自由企業的樂土,竟是從社會主義開始的。

  根據布雷德福州長的報告,在 1620年清教徒首次到達殖民地時,當時的領袖都肩負著跟隨探險商人的義務,而這些人所設計的即是一種社會主義的策略。雖然他們的想法很仁慈,但這些想法卻對社區造成毀滅性的傷害。他們當時保持凡物公用的作法,認為人們工作是為了大眾的利益,而那應該會創造極大的快樂、滿足與繁榮才是。

  結果第一年的成績是極大的農作物欠收,許多人挨餓。而在人們極度的需要及多人餓死及病死的狀況下,接續的一年情況仍然繼續發生,在那時,半數的殖民地人口都已死亡。因此,在1623年布雷德福宣告自此以後,這種凡物公用的實驗,即社會主義的實驗,將正式放棄,每個人都會得到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可在其上耕耘並照顧自已的家人。如此,他們實踐了帖撒羅尼迦後書三章1O節所說的:「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結果是人們快活地工作,那些裝病的男人現在亦積極地回到田野中工作,甚至女人也迫不及待地去工作。在此之前,女人在田野中工作被認為是一項暴行,而現在她們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快樂地為家庭付出勞力。結果是接下來的一年迎接了一次極大的豐收,一場盛大的感恩節在美國全地展開了慶祝。假如當時這些人沒有走上私人企業之路,清教徒最後的命運似乎就是死亡。請注意:當社書主義被放棄之時,感恩節就被建立!當社會主義在美國死灰複燃,感恩節也就自然遭到淘汰!這是美國的曆史——也是我們最容易忘記的一課。

結論


  今天,數百萬計的人正在享受這不可思議的財富,卻不知道最初是在基督徒的體係下所鋪的路,如果沒有耶穌,我們恐怕也隻有一天過一天地糊口度日了。

  關於基督教對經濟上的正麵貢獻,諾布克(Wilhelm Roepke)還有最後的一些話要說:

  自養及舍己的教義,是政治經濟的基礎,在新約及《國家的財富》一書中都很清楚地寫到這點。這是著名的英國曆史學家阿克頓(Lord Acton)大膽地告訴我們的事情,他還補充說,人類是一直到今日的世代才認識到這點。


譯自 《
WHAT IF JESUS HAD NEVER BEEN BORN?》 by Dr. James Kennedy and Jerry Newcomb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