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基督教對音樂的貢獻

(2012-02-13 09:03:25) 下一個
甘.雅各 傑利.紐康

  為什麽西方世界的音樂和其它地區的音樂在發展方麵有所不同?耶穌基督就是答案!


  所有文化的音樂部和敬拜神有關。希臘和羅馬文化為西方世界的雕刻、繪畫、文學與戲劇奠定基礎,而猶太人則為西方的音樂打下基礎。雖然阿波羅神殿的敬拜有使用七弦豎琴,酒神戴奧尼塞斯的敬拜儀式(希臘的戲劇就是由此發展出來的)則有雙管笛,但卻沒有任何希臘和羅馬的音樂真跡存留下來,隻有文字上的描述,記錄有關表演、音樂理論與哲學。至於音樂,我們真的不知道它是怎樣的曲調。


早期的基督教音樂是猶太音樂


  早期教會音樂的根源、形式和傳統均可溯自猶太殿堂的敬拜,即希伯來猶太會堂中的頌詞和詩歌。根據聖經的記載,音樂有其重要的作用;哥林多後書五章12 至 14節讓我們看見在所羅門王的聖殿中,音樂占著極主要的部份。在撒母耳記上十六14至 23節中,我們看見大衛彈琴撫平掃羅緊張不安的心情。耶穌和門徒唱詩歌(馬太福音廿六章30節,據說內容是詩篇一一八篇)。


  音樂常被人用來背誦聖經的經文,主要有三種形式:


  直接的形式:一位獨唱者以吟唱的方式背誦經文。

  響應式:獨唱者與合唱團輪流吟唱經文。
  對唱式:由兩組合唱團輪流吟唱經文。

  這三種形式完全是因為基督教曾的緣故而存留至今,並且行之已有幾世紀之久,在貴格利聖詠(theGregorianchants)的無伴奏唱法中依舊可見。由於好幾百年以來,教會一直是歐洲唯一的約束力、組織和文化管道,因此西方的音樂很明顯的是始於教會。


貴格利的貢獻


  貴格利時代是西方音樂史的第一個「古典時期」,基督教的敬拜儀式是由羅馬教廷所訂定的,有一個形式被保存了下來:就是貴格利聖詠。敬拜儀式和唱法大部份是由貴格利一世——即590至 604年的教皇——所製訂。他重新整理敬拜儀式,並為教會年度中不同節慶的敬拜訂定個別的儀式,他同時也寫新曲。接著教會就把這款音樂風格變成了基督教世界的音樂文化。在中古世紀時期,大家公認貴格利對教會音樂的偉大貢獻乃是因其直接得到聖靈的啟示。


  在這時期,神學的音樂觀點是以功用取向的。音樂的好壞取決於它是否能提升人的靈魂歸向神;換句話說,音樂是為了服事神的道。


中古世紀的音樂:樂譜的誕生


  十一世紀阿雷佐的基道修士(Guido of Arezzo,大約995-1050)對於促進西方音樂的發展占有重要之地位。這一位本篤修會的修士是現代樂譜的鼻祖;他為了要學生背下c-d-e-f- g-a的音調,借用了一首大家熟悉的聖詩"Ut Queant Laxis"的歌詞來記誦——這首聖歌是歌頌聖約翰的,他編了一個記憶方法:


  UT queant laxis Resonare fibris

  MIre gestorum FAmuli tuorum
  SOLve pollutis LAbiis reatum
  Sancte Iohannes

  六個詞的前麵音節變成音調的名稱:"ut"、"re"、"mi"、"fa"、"sol"、"la"。到今天我們還是如此來學音樂,隻是我們唱"doh"取代"ut",並且在"la"之後加了"ti"。這位基道修士也對一個音調的高低音發明了更精確的記譜法,從此西方音樂不必再仰賴口口相傳的傳統。這樣的轉變對音樂的發展很重要,就如同文字對文學的影響一樣。


  雖然那時候在教會之外還是有其它的音樂,但是保存下來的音樂絕大多數是教會音樂;整個西方音樂的基礎是從教會音樂來的,所以我們可以說,今天西方的音樂大部份是教會的產物。因為基道修士的緣故,十一世紀變成西方音樂的轉折點,使它不同於世界其它的音樂。下麵三項發展值得強調:


  由於記譜法的出現使「作曲」成為可行,音樂可以獨立存在於演奏之外!並且可以寫下來,同時依總譜來教導。


  從記譜法衍生出音樂理論——音階、規則、邏輯。


  複調音樂(不隻一個旋律同時出現)被發展出來;和聲接著誕生。


  這些轉變是漸進的,不過都起始於這個時期;由於發展迅速,進入新發明的階段,到了十六世紀新的表達方式和新的技巧,為音樂語言開啟了新的世界。我們現在所處的音樂史階段仍是屬乎那個時期的延續,隻是有些音樂評論家認為那個時期已經結束。


  中古世紀教會繼續領導音樂的發展,巴黎聖母院的合唱團指揮是主導者。記譜法在節拍和音高方麵變得更精確。從聖母院學校產生了讚美詩,而讚美詩是四部合聲——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的開始。讚美詩在十三世紀傳遍歐洲,往往是二部、三部,或四部合聲。


  剛開始,所有複調音樂或多部音樂鄐是屬於教會音樂,但漸漸地,世俗音樂也使用之。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音樂風格有了極大的變化。十三世紀之後,世俗音樂開始盛行,歐洲的宮廷和城堡成為其展現之所。新的音樂形式出現,例如牧歌和回旋曲;後來又有更複雜的形式繼續從它們衍生出來。


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


  在印刷術之前,手抄樂譜和書籍已很普遍,但在古騰堡發明印刷術之後,的確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樂譜,然而一般大眾仍尚未有此機會。在文藝複興時期,音樂變得愈來愈獨立於文字之外;樂器廣泛的被使用,世俗音樂日漸成形,國家音樂風格於焉誕生。在這段時期,音樂和教會不再彼此依附,不過音樂的係統已奠基在教會之中。同時間的許多編曲,例如帕萊斯特裏納(Palestrina)的作品,亦都是以基督教為其主題。


  宗教改革使更多的音樂進入教會。馬丁路德喜歡歌曲和音樂,他會作曲和彈古琵琶(吉他的前身),他要會眾都能參與在教會的音樂事奉中。德國的讚美詩歌變得非常重要;馬丁路德自己也寫了一些曲子,最著名的是「千古保障」(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


  他甚至把一些世俗歌曲帶進教會,自己再配上神聖的歌詞。例如,哈斯勒(Hans Leo Hassler)的一首情歌被改寫成聖歌「噢,聖額今受傷」(O Sacred Head Now Wounded)。從宗教改革時期留傳下來的音樂數量很可觀,馬丁路德為會眾作曲,以使他們容易吟唱;他利用讚美詩和聖詩來教導會眾——因為當時有許多人是不識字的,看不懂有關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巴哈(1685-1750)和韓德爾(1685-1759)是最頂尖的代表。他們兩位都是基督徒,其偉大作品都是為了榮耀耶穌基督。韓德爾用聖樂向萬民傳福音,最著名的是「彌賽亞」(寫於1741年,首次演出在 1742年);韓德爾寫這首曲子隻花了 25天,他覺得自己是在聖靈的帶領之下創作出來的。下文會再多談巴哈。在巴洛克時期,大調小調的係統經過千錘百煉,已成為西方昔樂的基石,巴哈的曲子「平均率鍵盤樂曲集」(Well Tempered Clavier)是最重要的代表。


  神父韋瓦第(大約是1680-1741)是意大利的巴洛克大師。韋瓦第人稱「紅神父」(因他頭發是紅色的),由於嚴重氣踹而離開神職;以後便全心投入音樂,既是指揮,又兼作曲,還當教師,對當代的影響非常之大。他為弦樂團所寫的作品具有革命性,協奏曲搭配獨奏或獨唱正是其重要貢獻。韋瓦第清晰的形式、節奏、邏輯、音樂理念等,均很直接地對巴哈有所影響;巴哈將韋瓦第的協奏曲改寫以不同的樂器演奏。經由協奏曲,他的風格在後來的幾世紀十分流行。


巴哈的偉大貢獻


  許多音樂評論家認為巴哈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他的才華無人可超越。巴哈有廿三個孩子,不但如此,他還是另一類的父親——現代音樂之父,也就是過去幾個世紀的現代音樂之父。有一位評論家說,凡巴哈所接觸過的音樂,形式都會有所改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每一種音樂形式經過他的手就能變得完美無缺。巴哈首創「賦格曲」——於是就出現了「對位」音樂——成為今日所謂之「古典音樂」的根基;以此為基礎,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甚至於交響樂曲都得以因此發展。巴哈的教學筆記和小提琴手冊成為音樂理論和實用的基本教材;他兒子之中的四個幫助他完成了這些著作。


  毫無疑問,巴哈是位基督徒;他的生命在在顯示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事實上,他是道地的路德會信徒;他死的時候,人們在他的圖書館內找到八十三本純宗教書籍,其中包括馬丁路德的全部著作以及其它德文宗教作品。巴哈相信基督教的基要真理;其實,在他的音樂和寫作中可以看出他有一股欲望,想離開人世與基督同在——正如保羅所說,那種情境真是好得無比。他的清唱劇140號(Cantata#140)「昏睡者,起來」就是個例子,本書另一作者傑利紐康記得他在杜蘭大學的教授曾告訴他,巴哈的每一個音符都是為要獻上,成為耶穌基督的榮耀!


  巴哈知道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基督徒。事實上,許多史學家都注意到,在巴哈的手稿裏常發現不是音符的字眼,例如"S.D.G.",意思就是「全然獻給神的榮耀」;你也會看見"J.J."的字母,意思是「耶穌,救我」。巴哈把許多書籍和合唱曲標且"I.N.J."的字母,意思是「以耶穌之名」或是寫上「獻給至高的神」等字。這些拉丁字在他的手稿裏處處可見。巴哈告訴他的學生,若沒有把才華獻給耶穌基督,絕不可能成為偉大的音樂家;因為根據巴哈的說法,音樂就是一種敬拜行為。


  由於巴哈的影響力實在太普遍了,所以貝多芬仔細地深入研究他的所有作品,並深受其影響。此外,海頓、孟德爾頌、莫紮特、蕭邦、華格納、布拉姆斯以及其它許多音樂家都受巴哈的影響甚大,巴哈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高峰,也為日後的音樂奠定了基礎。他是第一位用五根手指彈鍵盤樂器的人;在他之前的人隻用三根手指呢,你能想象嗎?巴哈把姆指和小指頭也加以運用,效果竟然這麽好呢!


  不僅如此,巴哈還發明了所謂的「平均律」音階,不管你從鋼琴或風琴的任何一個鍵(即任何一個音)都可以開始一個音階,這在過去是不可能做到的。有一位評論家說,「巴哈對音樂的貢獻就好比莎士比亞對文學的貢獻一樣,他們都是最偉大的。」有趣的是,他們兩人都是基督徒。


  盡管巴哈的影響力很大,但是他本人所做的曲子竟有一世紀之久沒有人彈奏。一直到另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孟德爾頌(1809-1847)於1829年在柏林演奏巴哈的「聖馬太受難曲」,他的音樂才開始再度流行全世界。


巴哈之後的西方音樂


  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隻有一小部份大師是基督徒;大部份的大師則非基督徒。不過這並不影響整個音樂曆史,因為西方音樂的奠基和隨後的發展都是基督教會的貢獻;是教會使我們今日得以擁有如此多的古典音樂寶藏——包含簡單的歌曲和複雜的交響樂曲都有,這些均以教會音樂的音階和音樂規則為基礎。


  到了二十世紀,調性係統開始局部打破,為 12音階體係所取代。史特拉汶斯基、荀白克(Schonberg)、巴爾托克(Bartok)等人創造新的音樂,而基督教音樂的千年曆史也告一段落。主觀而言,史特拉汶斯基的一些音樂聽了會讓人胃疼,而另外兩人的音樂則像是到牙醫診所走了一趟。這些新音樂很多是以異教和原始的節奏以及無音調理論為基礎。這些改變擺脫了教會音樂的基礎,一般門外漢根本聽不懂。一些吵雜的搖滾樂中有些反映出這種曲調,但是大部份的流行音樂(風行的、鄉村的、現代的)則不然。這些無調曲子最常出現於二十世紀的一些所謂「古典音樂」流派裏。音樂的轉變是緩慢的,有時甚至要曆經幾個世紀;然而耶穌基督的教會已經給了世界一個豐盛的音樂遺產。


  如果沒有耶穌,我們所聽到的音樂必是全然不同的。如果祂沒有誕生,我們今天的音樂可能會類似中東或遠東的音樂,根本不可能發展出清唱劇、協奏曲和交響樂。


甚至好萊塢也常常讚美祂!


  一般說來,電影是非常世俗的,但是有時候它還是會直接或間接地高舉耶穌——唯祂是偉大藝術的啟發者。有些高水平的好電影有強烈的基督教主題及人物,並且是十分正麵的演出。例如「賓漢」(Ben-Hur,有史以來贏得最多奧斯卡獎項的影片)、「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良相佐國」(A Man for All Seasons)等。「賓漢」的主線故事之一是賓漢的母親和妹妹的麻瘋病被耶穌基督醫治了;他們的可怕惡疾因著耶穌被釘十字架而痊愈。


  影評家麥可梅迪(Michael Medvid)——他也主持公共電視台的「洞見」(Sneak Previews)的節目——在他的著書《好萊塢與美國》(Hollywood vs. America)中寫道,好萊塢拍了許多反宗教的電影,結果票房都是一塌糊塗;反之,如果他們以正麵的角度來拍宗教片的話,則常常有驚人的票房記錄。


結論


  不管作者是基督徒與否,其最偉大的藝術作品的靈感都是來自耶穌的一生。我們以基督對文學的影響來作收尾,這也可以用在基督對藝術的一般性影響。下麵這段文字是八年前作家葛林所寫的:


  有一則奇特的傳說,世界將在一夕之間失去色彩。天空沒有顏色;海水變得慘白,靜止、不再波動;青草不再翠綠,花兒全然失色;鑽石沒有光彩,珍珠失去光澤。大自然穿上喪服,人們憂傷害怕。世界沒有生命和亮光。如果今天晚上,你手臂一揮把文學中有關基督的部份——關於祂的生平、祂的事跡、祂的精神、祂所堅守的原則——全部除去,那麽你會使世界——文字的世界——在一夕之間失去色彩,因為耶穌正是那色彩所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