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曹老說的有道理,地產市場循環越來越緊跟信貸擴張及收縮循環了

(2011-06-09 03:49:01) 下一個

但條件是:信貸擴張不是在資產泡沫破裂後才實施,不然的話,因為大部分資產還在水下,利息再低也不能抵押借出錢來。隻能等待十幾年時間來慢慢償還水下資產的債務,才能爬出泥坑。

別人成功易 自己成功難(20110601)

六月 2nd, 2011 by 曹仁超
 
5月31日,周二。4月27日貝寧奇公開會議後至今,美股 回落2%、美匯指數上升4%、CRB商品指數回落12%。希臘股市已跌至十四年新低,十年期主權債券孳息升至16.37厘、四年期債券21.04厘、兩年期24.56厘。希臘政府所發行3300億歐羅債券目前市價每股0.55歐羅(即持有希臘政府債券者每股賬麵損失約1500歐羅)。

去年來自歐盟及IMF的1100億歐羅注資仍不夠,如歐盟及IMF 7月份不再注資,希臘將被逼退出歐羅區。希臘隻是歐豬五國其中一國,還有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等,看來歐債危機仍在擴大。歐債危機令金價每低於1500 美元便有支持,因為所有社會福利國家的財政一個接一個出問題。歐羅出現十年後的今天,已令德國有太多工廠、法國太多公務員、西班牙太多別墅、希臘太多懶人及福利國家太多負債。較美國2007年情況好一點是:歐羅區CDO不多,因此不會引發類似金融海嘯,隻會令歐洲經濟唔生唔死。


追隨趨勢勿逞英雄

利伯維爾場沒有適當監管好易走向「狂野」。自律已被證明不成功,受適度監管的市場才是最有效率市場,即中國人強調的中庸之道。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大則焦、火小則不熟,如何恰到好處才是學問。

去年4月至7月的跌市今年似乎在重複。去年引發跌市理由是QE結束及歐債危機,其後聯儲局宣布推出QE2才恢複升市。今年跌市原因是QE2快結束,同樣是歐債危機,是否7月翻身則木宰羊,因為未知是否有QE3。在投資市場不要扮演先知,亦不要逞英雄,做一個謙卑的趨勢追隨者。

2001年「九一一」事件導致聯儲局重新采納負利率政策。當麵對通脹上升壓力時,聯儲局曾重返正利率政策(2007年利率曾高至6.5厘,超過2007年CPI升幅),引發2007年10月開始的金融海嘯;2008年聯儲局雖然急急重返負利率政策,仍阻不了美國樓價回落。

上述情況對港人而言並不新鮮。1990年受聯匯製度影響,在CPI大幅上升之際,香港金管局仍宣布減息,1990年起香港進入負利率時代引致香港樓價狂升;1994年美國大幅加息令香港重返正利率,本港樓價曾回落20%,但墨西哥危機爆發美元又再減息,1995年香港重返負利率日子,樓價又再狂升。

在1997年美元再加息引發美元強勢,亞洲金融危機出現,金管局為捍衛聯匯製度宣布挾息政策,香港樓市泡沫因此爆破。直到2003年香港重返負利率時代,香港樓價又再止跌回升,但眼前美國問題較香港嚴重。

2008年起的負利率環境未能令美國樓價止跌回升,2009年3月美國隻有推出QE政策才令美股急升。

展望將來,美國明年第一季才會加息,反而擔心下半年美國CPI升幅減少後,支持不了美股再升,有機會出現二次探底(Double Deep)。5月份開始,我老曹已一再警告各位要小心。

投資成功之道最重要有兩大元素,缺一不可:一、對市場時機的把握(Market Timing);二、對投資證券的選擇(Stock Picking)。如果你在2007年10月入市、2008年11月離市便神仙難救。但大升同大跌日子隻占總交易日子五分一,其餘五分四日子都以上落市為主,即揀股唔炒市。

買當頭起贏麵較大

在這段日子精於揀股者便贏麵較大。守則:一、寧買當頭起、莫買當頭跌,隻投資有動力股份,即那些動力指數在「0」以上(RSI在50以上)股份;一旦動力指數低於「0」(RSI低於40)便少沾手為佳;二、溝上唔溝落。第一注賺錢才加碼,如第一注蝕本唔好再買,最好速速止蝕;三、買跑贏恒生指數的股份,不買升幅落後恒生指數股。

投資的結果許多時由你點睇呢個世界決定。1982年底已故投資界奇才香大俠名言:「香港財富將由唔信共產黨會改變的人手中,轉移到相信共產黨會改變的人手中。」由1983年到1997年情況的確如此。

1990 年1月我老曹相信日本開始十八年衰退期,2000年認為科網股泡沫爆破乃美國經濟繁榮結束的日子;至於2007年道指創新高,隻是聯儲局在玩財技,卻主導我老曹點睇呢個世界。2009年3月我老曹相信世界經濟進入「再平衡」期,到美國投資應以工業股為主、在內地投資應該是金融、房地產、消費股輪流炒。

例如2009年起的蘋果,同內地的富士康(2038)股價表現便是最典型例子。蘋果公司透過向全球出口蘋果品牌產品,令股價升完再升;而中國因失去「三廉優勢」,令富士康股價跌完再跌。麥當勞亦向中國出口以它為品牌的服務。美國在重建出口,甚至歐洲的奢侈品牌亦大量向中國出口,世界經濟步入再平衡期。

此乃大趨勢,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引入利伯維爾場機製,引發中國經濟加快工業化、城市化。2002年中國加入WTO令中國資源不足應付出口需求,帶來十年全球性原材料漲價潮,相信原材料漲價潮在2011年見頂機會十分大。

雖然中國礦產資源十分大,但以人均資源計隻及世界平均數58%(因中國人口多),形成中國礦產對外依存度大。向外收購資源成為過去十年的國策,以2007年起至今向外收購項目多達800餘單,分布70多個國家,其中以鐵礦占最多,占總收購金額50%,銅20%,其他是鋁、鋅、鉛、煤炭、鈾礦等。最多被收購地區是澳洲,占總收購金額45%,南美洲占16%、亞洲13%、非洲12%、歐洲及北美洲11%。

資源價踏入穩定期

過去十年的中國外交政策就是「資源外交」,今天中東已成為中國石油第一來源(占中國總入口50%),第二是中亞細亞及俄羅斯,近年更打開非洲各國這個新來源。經過十年努力,中國漸建立資正常的資源供應來源,一如OECD國家建立資源來源後,原材料價格又回落。看來中國的資源供應來源問題將快解決,未來資源價格進入穩定期。

2008年11月中央推出4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即透過投資令中國GDP保持高增長,透過人民幣負利率政策刺激樓市興旺起來。過去一段日子中國GDP保持高增長來自擴大投資及市民買樓,「十二五」規劃目標是刺激消費取代投資及買樓熱潮,不然投資增長率減慢、樓市冷卻而消費不大幅上升,中國GDP增長率將快速下滑,將令中國經濟軟著陸失敗。

十九世紀是歐洲的,二十世紀是美國的,二十一世紀是東方的。此乃盛衰循環,沒有什麽特別。

1900年是歐洲全盛期,內部矛盾激化成兩場世界大戰,地位從此被美國取代。2000年是美國全盛期,其後房利美、房貸美、通用汽車、雷曼事件、AIG事件……整個美國根基被動搖了。

今天歐美已變成難兄難弟,中國同印度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育開始冒起,令人擔心是富國之後會否出現強兵(一如過去德國和日本的冒起)?印、巴之間會否最終一戰?中國比較令人放心,起碼至今仍強調和平崛起;加上日本進入衰落期,中、日矛盾不大。

內地實業家去年開始一如1981年後的香港廠商出現「逃離實業潮」,理由:一、招聘不到合適工人;二、客戶臨交貨前要求拖延情況;三、產品一旦加價,客戶立即更換供貨工廠;四、供貨商交貨期不準,令零部件供應不獲保證;五、原材料隨時漲價,形成不少內地中小工廠進入半停工狀態。

如今不少工業股市價遠低於每股資產淨值。由春秋戰國到成為六國、最後秦國一統天下正在內地製造業發生。

不懂周期如瞎子摸象

根據IMF今年公布的一項研究:1960年至2010年全球可確認金融周期(Financial Cycles)共480個,其中115個由信貸擴張及收縮造成,114個由樓價升降所造成,251個由股市升降所造成。換言之,信貸擴張與收縮、樓價升降及股市升降都是產生金融周期的背後原因。

1960年至1985年金融周期在不同地區出現,1986年起隨著經濟環球化,金融周期亦環球化。信貸膨脹及收縮與房地產升降關係在1985年前隻有30%時間不同步,1985年後更降至20%。股票市場與信貸關係在1985年前隻有41%時間不脗合,1985年後31%不脗合。

換言之,各國信貸膨脹與收縮,與房地產周期有莫大關係。一個信貸膨脹期平均可維持八季(約兩年),股市上升期平均可維持二十二季(五年半)。即一個股市上升期通常由一個信貸膨脹期、一個信貸收縮期及另一個信貸膨脹期所組成。

在1985年前股市上升期平均可達三十二季(約八年),1985年經濟環球化後股市上升期平均隻有十季(約兩年半)。即經濟環球化後,股市上升及回落周期愈來愈短。至於樓價在不同國家有不同表現,樓價上升期一般可達三十二季(八年),樓價回落期平均有十四季(三年半)。

樓價升降同信貸膨脹及收緊有68%時間是同步,主要受地方信貸擴張與收緊影響;反之,股市升降同當地信貸膨脹與收緊愈來愈不同步,主因是跨國資金影響力愈來愈大。

1985 年後IMF找到28次信貸膨脹及收緊、28次樓市起跌及61次股市大漲大跌的資料,證明經濟環球化後無論樓價及股市周期次數都在增加、波幅都在擴大。例如最近一次(2008至2009年)股市跌幅不但大而且環球化;2009年3月那次上升亦一樣。今時今日如不了解金融周期而盲目投資,有如瞎子摸象。

投資市場從來沒有合理價,隻有跟紅頂白。以黃金為例,睇淡之時252美元亦沒人要,睇好之時1500美元以上仍有人搶;香港樓價睇淡之時400元一呎沒人要,睇好之時12000元一呎仍有人爭。至於股份一旦下跌,跌幅可以由最高價回落90%或以上,上升時又隨時可上升10倍!

上述情況是資金流造成。一如流水,平常可能連碎石亦衝不走,一旦山洪暴發,幾十噸重的巨石亦可衝走。觀察資金流可用動力指數;上升動力來源可以是企業純利上升、銀行利率下降或人心傾向,令動力減少理由可以是企業純利下降、銀行利率上升或人心背馳。

市價可以是每股資產淨值10倍,亦可以是每股資產淨值四分一甚至更低。換言之股價升降同每股資產淨值關係不大,而是由大趨勢所主導,許多時與政治有關,例如 1984年7月起的每年賣地五十公頃到1997年7月的八萬五房屋政策以及2003年9月勾地表。如佛家所說:一切「果」皆由「因」造成,明白個中原因便可預知結果。

例如1980年起美元利率高於CPI升幅,引發黃金熊市;2001年「九一一」事件後美元重返負利率時代,令黃金牛市重臨;2009年3月美股上升理由是來自QE政策麵對QE2快結束,今年5月起美股回落。2009年8月人行逐步抽緊銀根亦形成內地樓價高企但股市不振局麵。

香港有59%家庭正在或曾經進行投資理財(房地產以外)、18%沒有投資理財、23%則拒絕理財。

家庭收入愈低、愈少進行理財;收入愈高、愈傾向進行投資理財。其次是隨著年齡增加、加入投資理財者愈多。

理財守則:一、你能否每天花30分鍾研究個別股份分析上,而不做任何投資;二、每年隻買賣個別股份兩到三次;三、隻投資低負債及高回報率公司(例如做100 萬元生意賺25萬元),不投資高負債低回報率公司(例如做100萬元生意隻賺5萬元。);四、不時不食,股票合理P/E是15到20倍,高出此水平除非有特別原因,不然少沾手,而低於現水平反映該公司前景可能幾差。

長期持有不切實際

對懂得投資理財的家庭而言,麵對如今的通脹環境,問題是找出這次到底是黃金漲得快、樓市漲得快、還是股票漲得快(過去十年的大贏家是摣金者)?但對不懂理財的家庭而言,麵對的卻是物價上升、租金上升、生活水平下降,上述亦是形成社會上貧富差距拉闊的理由。

隨著近年理財知識漸普及,反令投資成功機會率遞減,因為任何社會皆逃不出20/80鐵律(因為社會財富不會因為更多人投資而增加,隻在於如何分配,結果永遠隻有20%是成功投資者)。許多人隻會計算短期賺多少,忘記1997年後樓價曾跌多少、2000年起科網股跌多少、2007年10月起股市一度跌多少。

管好你的蝕錢項目,少理賺錢項目是理財第一步。經過2009年及2010年企業純利急升後,今年企業純利進入低增長期,令P/E下降,亦令股市進入整固期。不少二線股由2010年高價至今跌幅已超過50%。

任何投資長期持有皆不切實際,投資已變成何時「In and out」的遊戲。當趨勢形成時加入、當趨勢結束後退出,說來容易做到難。根據太極圖象,任何趨勢皆有時盡,沒有永遠的繁榮,亦沒有永遠的衰退。

金價進入亢龍有悔

1999 年至2001年的金價上升是潛龍勿用,2002年至2007年是見龍在田,2008年到2010年是飛龍在天,2011年進入亢龍有悔,是否見頂則沒有人事先知道;不過,當醒目資金如索羅斯等都退出,便是必須留意的時候,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未形。在事物未萌芽之前,明者已見到,在大趨勢形態未改變之前,智者已先離開。

看不到問題所在才是最大的問題,找不出毛病的原因才是最大的毛病。事不避難、難難亦不難;臨陣退縮、易易亦不易。別人成功易(事非經過不知難),自己成功難(每遇挫折臨陣退縮)。

香港大部分人在35歲前買入第一個住宅,在45歲前完成樓換樓,在60歲後開始大屋搬細屋,甚至返內地居住。踏入七十年代港人出生率急跌,香港最高出生率是 1951年,到1961年即最多人置業的日子;1986年到1996年來自戰後嬰兒的首次買樓及換樓潮,刺激香港樓價在這段日子內狂升,亦是1997年後本港樓價急跌的部分理由。

2003年起另一樓價上升潮出現,主要由內地人來港置業;加上部分戰後嬰兒利用2003年起的低價進行樓換樓所引發,結果令八十後今天隻有望樓價興歎!日本因為不接受移民,1990年起賣樓人數超過買樓人數,令房地產一蹶不振。

2006年起同樣情況在美國及歐洲出現,至於香港什麽時候出現?相信由內地人停止來港買樓開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