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特色曆史建築有立足之地

(2010-10-05 10:09:28) 下一個

特色曆史建築有立足之地 惹蘭勿刹另53建築獲保留

吳淑賢 蔡慧玲 (2010-10-05)

增建一棟有5個套房的建築後,教堂路25號於上個月出租。(鄔福梁攝)

  國家發展部長馬寶山昨午在市建局舊建築修複工程獎頒獎禮上致詞時說,隨著這批建築物保留下來,市建局在全國已保留超過7000個曆史建築,包括戰前店屋、橫跨新加坡河的橋以及戰後的現代化建築等。

  這些建築主要位於牛車水、小印度、甘榜格南及駁船碼頭一帶,它們除了見證我國的建國曆程,也是人民集體記憶的重要部分。

  市建局去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國人認為受保留建築是讓新加坡與眾不同的特色之一。一些受訪者認為,我國的城市景觀變化得太快,因此須要更努力保留文化及曆史遺產。

  馬寶山說,保留曆史建築固然重要,不過新加坡不可能停滯不前,而須繼續發展來保持競爭力。

  “在決定要保留什麽建築時,我們須要考慮整體的發展需要、保留的價值、多數人對保留建築的看法以及個別產業業主的權益等。”

  因此,市建局將繼續以協商方式進行保留建築的計劃,通過了解個別業主對保留建築的意願及看法後,才決定是否要保留建築。

  保留建築也不等於建築須十年不變,業主可以改造建築內部,讓建築師及工程師等發揮創意,在保留建築的同時賦予它們新生。

  李氏總會會長李滋長(68歲)受訪時說,總會是在1954年買下這座四層樓店屋,多年來一直保留建築外觀,以保存其曆史價值。

  “很多會員年輕時就到總會出席活動,如今他們一一老去,每次來到總會都會勾起許多回憶。”

  李滋長說,舊店屋的外觀須保留下來,不過總會希望擴建店屋並增設電梯,方便年長會員到會所出席活動。

  其他被保留的建築包括位於惹蘭勿刹路及愛倫比路的半圓形建築。通往惹蘭勿刹體育場的駕車者須經過這個簡約典雅的建築,而建築底層咖啡店所賣的蝦麵及釀豆腐也受老饕們歡迎。

  惹蘭勿刹自1991年以來便被市建局規劃為保留地區,至今已保留超過400個建築。這一帶早年多是馬來人及海峽華人居住,店屋風格主要根據建造時期而定。

  在1920至1930年左右興建的店屋通常采用較華麗的設計,門麵也會漆上花紋。介於1950至1960年建造的店屋則以簡約為主,線條簡單,樸實無華。

這裏有四代人的回憶 900萬元也不賣

  那是傅英(59歲,譯音)和傅玲(56歲,譯音)的祖父用血汗錢掙來的房子。房子雖小,隻有兩三個房間,但那裏有一家四代的成長回憶。

  以前,傅英和傅玲兩姐妹喜歡在晚餐後和家人搬出小凳子到前院納涼,鄰居們也常這麽做,睦鄰關係融洽。由於住家離東海岸海灘隻有100公尺,兩姐妹小時候總喜歡到海邊去挖一大桶一大桶的蛤,帶回家和蒜頭辣椒一起炒,為晚餐加菜……

  雖然自年輕留洋後就在英國落地生根,但兩姐妹每年會回新探親。兩年前,她們的父親去世後,位於教堂路25號(Chapel Road)的百年老屋多數時候空置。雖然有發展商出價900萬元要買下屋子,但傅家姐妹不為所動。她們隻打算把它出租。

  Richardho建築公司的何剛發前年初接獲傅家姐妹的電話,詢問應該如何處理建築。

  上門後,何剛發驚豔道:“天啊!這是一棟非常漂亮的房子,在東海岸已經找不到第二間了。這是一棟典型的東海岸屋。”

  他建議她們保留屋子,在原址修複並增建一棟有5個房間的建築。

  一年後,這棟老房子多了個“偏廂”和泳池,比以往更亮麗。

  今年有8個建築獲頒舊建築修複工程獎(Architectural Heritage Award)的建築,其中兩個是業主主動申請成為保留建築的。傅家姐妹的家是其中之一。另一棟是亞米尼亞街36和38號。

  至今隻有約20棟建築在“私人業主主動保留建築計劃”下獲得重建。

  市建局保留與發展服務署長呂成安說,主要是因為當局一直留意有保留價值的舊建築,積極同業主、發展商、建築師和承包商對話的緣故,所以總是會快一步。

  市建局表示,當局不時會接到熱心公眾來電,建議保留某些建築,但不是所有提議都適合。由業主或發展商主動提議的情況較少。

Grand Duchess

不願申請保留 費用是原因之一

  呂成安注意到,一些業主可能不太願意為建築申請保留資格。原因各異,包括擔心建築獲保留後,日後要整修會很困難、修複費用高等。他表示若須整修,當局會給予專業意見;但對修複費用,他沒有正麵回應。

  雖然如此,受訪業主認為,費用是個問題。

  亞米尼亞街36和38號業主煌孝投資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張德榮說:“雖然可以為保留計劃申請津貼,但保留建築的修複成本一般比較高(比新建高多達20%),需時較長,而且過程中可能出現很多突發狀況。”

  他說:“有太多原本可以是本地建築遺產且富曆史意義的建築被拆除了。無論新建築的設計有多漂亮,建得有多好,都無法取代曆史和事件所帶來的‘時代感’和‘地方感’。”

  何剛發同意:“利益是新加坡建築保留工作的主要絆腳石。人是貪心的。就算是被保留的店屋也會被改成購物中心或辦公室用途,新加坡到處可見。為什麽?因為收租比自住更賺錢……他們忘了自己正在摧毀曆史,這些是金錢沒法買回來的。”

  張德榮因此認為,市建局必須持續領導地位,確認哪些建築有保留價值。這麽一來,無論業主願意與否,都受強製保留建築結構。

  市建局署長(舊屋保留與發展服務)符來葉指出,許多人以為修複舊建築是不明智的投資,但事實並非如此。今年得獎項目之一Grand Duchess便是個佳例。

  發展商原本計劃拆除位於加東一帶聖巴特力路的兩棟洋房興建5層樓高公寓,但在市建局建議下,保留洋房,並圍繞洋房打造新公寓。由於發展商妥協,市建局也在條件允許下讓它把公寓增建到8層。

  結果Grand Duchess在推出短短36個小時內,所有121個單位都被預購。

  其建築師鄭傳翰說:“保留計劃不隻讓住戶擁有曆史的一部分,該曆史回憶也會流傳給他們的下一代。可以為人們創造這麽一個富有回憶價值的住所,發展商和建築師也獲益良多。”

市建局將專注評估獨立建築

  市區重建局往後將專注於獨立建築的評估,以便確定其保留價值。

  市建局署長(舊屋保留與發展服務)符來葉說:“整個新加坡的重要曆史區,二級保護區(secondary settlement)和主要街道都已經獲得保留。我們還沒有單獨去保留獨立建築。例如如切區內的住屋……當我們征詢業主是否想要保留產業時,他們非常高興。但我們也要小心掌握獲保留建築的多寡。因為必須平衡土地用途。”

  市建局沒有回答有多少獨立建築在當局的關注名單上,也沒有舉例說明所說的獨立建築有哪些。

  在“私人業主主動保留建築計劃”下,業主若認為其建築有保留價值,並具有曆史意義,可建議保留該建築。若申請獲準,業主在重新發展或修複建築時可獲得一些優惠,如無需支付發展費,無需遵守停車位規定等。

2010年 舊建築修複工程獎得獎建築

55號史波蒂斯兀園 (Spottiswoode Park)

  建築師為這棟三層樓高的戰前店屋進行了相當程度的修複工作,讓門窗獲得保留;天井的部分加入水景裝置,玄關添置一個螺旋狀梯子,結合屋主從各地搜羅的藝術品,營造出回到過去的感覺。

慕裏台 (Murray Terrace)

  14間三層樓高的店屋年久失修,在細心修複後成為辦公樓,賦予建築新生命。舊建築內的木材已嚴重腐爛,建築師複製出原木材一樣的感覺;原有的木門框還結實,隻需清理上漆並裝上新的鉸鏈。建築屋頂較高,窗口較多,兩者被善加利用創造出現代辦公室所要營造的采光效果。

聖占姆士發電廠 (St James Power Station)

聖占姆士發電廠 (St James Power Station)

  新加坡的第一座發電廠,建於1927年。在空置多年後,這個曾經為附近船廠、工廠和吉寶碼頭提供電力的發電廠重獲新生,成為今天的夜間場所。廠內寬敞的空間和鋼鐵支柱,還有被保留的煙囪,加上修複的外牆,讓夜店的顧客在富有殖民地氣息的環境放鬆身心。

68號經禧路 (Cairnhill Road)

  於1930年代的兩層樓排屋結構獨特,屋子呈楔形,一端以尖角收尾。結合原本在屋外五腳基的多餘麵積後,屋子成功擴建,使屋內更寬敞。由於排屋年久失修,狀況不佳,但修複團隊仍然盡所能地修葺並保留原有的建築材料如木材窗戶、門等,修複工程可說是一個典範。

55布萊路 (Blair Road)

  站在屋外,這個兩層樓高的戰前店屋修複後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推開式的窗戶和撐高的屋頂保留了戰前樓房的感覺。但在大門後,猶如回到一個全白的現代家居。雖然保留了天井,但建築師卻拆除了天井後方一般會有的,連接戰前店屋前端和後端的有蓋走道。修複團隊對空間的擺玩在保留店屋風格的同時,營造了一種清新的視覺效果。

36和38號亞米尼亞街 (Armenian Street)

  年久失修的店屋建築原被胡亂修飾,並增添了不自然的設計。所幸業主細心修複,破舊的店屋披上了潔白的新裝內部保留並增設的庭院,和舊建築的天井相呼應。此外,室內的寬敞空間改做SOHO辦公室用途,呼應增建的多層建築,也讓新舊達到另一層麵的融合。

Grand Duchess

  Grand Duchess位於加東聖巴特力路(St. Patrick's Rd),原是富商陳金聲家族的舊居。發展商在2005年以6500萬元買下地段發展為豪華公寓。

  市區重建局發現發展商的發展藍圖漏了具維多利亞風格的兩座分別建於1914年和1925年的洋房。該局意識到發展商似乎有意將舊建築拆除,就向發展商詢問。

  基於地段麵積相當大,約1萬2000多平方公尺,因此市建局要求發展商保留這兩棟舊洋房,同時允許發展商將一些公寓的樓高從5樓增加到8樓。

  建築師在修複洋房時保留並修複了很多細節,包括窗戶玻璃、獨特的生鐵扶手、舊式門把、花樣地磚,新和舊融合無間。洋房現用做公寓會所。

25號教堂路(Chapel Road)

  建於1900年代的洋房站在高佇的磚腳上,富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的外貌,是難得一見的建築。在建築師的巧思下,這個傳承四代人的家多了一棟有5個房間的建築和泳池後,滿足業主所需的更大居住空間的同時,仍然保留原有的建築風格。

  為了不喧賓奪主,建築師刻意把新建築蓋得比瞭望前院的八角露台低,新建築的油漆也采用與原建築同一色係,以便保留原貌。

《聯合早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