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羅馬文明

(2008-11-02 16:24:00) 下一個


古羅馬文明

古羅馬文明與古希臘文明有聯係也有區別。人稱:“輝煌的希臘,偉大的羅馬”。羅馬人在希臘人那裏學到了許多東西,如字母、神話、宗教和藝術等,但在政治、法律和城市規劃與建設上超越了古希臘人,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在時間上是交錯的。遠在光彩熠熠的希臘開始衰微之前,羅馬文明就已開始在西方台伯河兩岸興起了。大致在亞曆山大大帝進行征服活動的同時,羅馬脫穎而出成為意大利半島的主宰。在其後五個世紀的時間裏,羅馬勢力不斷增大。到了公元前一世紀末期,羅馬不僅控製了西歐大部分地區,而且控製了大部分希臘化地區。在征服希臘化地區並毀滅北非的迦太基文明之後,羅馬得以把地中海變成"羅馬人的內湖"。

羅馬較為保守和傳統,但氣勢恢宏,其本身發展就是一部史詩。

一、古羅馬文明的時空背景


1、地理環境與羅馬城的建立

(1)地理環境。意大利是古代羅馬的中心地區,從地理上看,它活像一個皮靴形的半島。縱貫全境是亞平寧山脈。在北部有肥沃的波河平原。波河平原的西北麵是雄偉的阿爾卑斯山。意大利半島三麵臨海。與希臘半島周圍的情況相比,意大利半島三麵海域的島嶼很少,基本上是孤立存在的,給發展商業和航海業帶來不便。意大利有豐富的水係資源:北有波河,中有台伯河,在伊達拉裏亞地區還有亞諾河,古代羅馬國家正是以羅馬城為中心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意大利半島的地理特征對羅馬曆史的發展影響非常大。意大利沒有太多的礦產資源。它的海岸線雖然漫長,但可用作良港的地方不多。另一方麵,意大利的膏腴之地多於希臘。因此,羅馬人一直是以務農為主的民族。橫貫全境的亞平寧山脈也有利於政治的統一。此外,與希臘相比,意大利半島更易受到外族入侵。阿爾卑斯山脈無法有效地阻擋中歐民族的湧入,而許多地方海岸的低平又招來來自海上的征服。幾乎從定居意大利土壤伊始,羅馬人就熱衷於軍事活動,因為他們不得不保衛自己的征服成果,以防其他入侵者。

(2)羅馬城誕生前的居民。遠在石器時代意大利半島上就有人類居住了。到公元前2000年初,也就是希臘人南下愛琴海區域的時候,操印歐語的諸部落從東北方向的多瑙河沿岸,循著阿爾卑斯山的一些隘口進入意大利半島各地。其中在台伯河流域拉丁姆平原上定居下來的一些部落,稱作拉丁人。在拉丁人居住的地方曾出現了一些有圍牆的城寨,位於台伯河畔的羅馬城就是其中之一。

(3)伊達拉裏亞文化。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左右,有一支叫伊達拉裏亞人(Etruscans,又譯作埃特魯斯坎人)的東方部族,從小亞細亞進入意大利。地中海東部的先進文明被伊達拉裏亞人帶到了意大利。公元前6世紀,伊達拉裏亞已經建立了一個擴展到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的城市聯盟。這時候的伊達拉裏亞人有了較高的文化,掌握了一定的生產技術。他們已經能夠製造精巧的陶器和青銅器,工商業也發展繁榮起來,並且有了海軍和商船隊,對外貿易相當廣泛,藝術文化也比較發達(墓葬、壁畫、神廟、雕塑等)。

從公元前8世紀後半期開始,希臘人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島進行移民,並先後在這些地方建立了許多城邦,如他林敦和敘拉古等。約在公元前500年,伊達拉裏亞人被拉丁人打敗。

(4)羅馬城的起源。關於羅馬的起源和興起,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羅慕洛和雷慕斯的故事(希爾維亞與戰神馬爾斯之子)。傳統觀點總認為,羅馬建城的時間在公元前753年,並以此作為羅馬的紀元,類推建城以來某某年。據古羅馬作家瓦羅(前116一前27)推算,羅馬城奠基的日期當是公元前754-753年間。以後,古羅馬人習慣以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為紀元。

但現代考古發現和新近研究結果表明,羅馬建城可能在公元前6世紀,即伊達拉裏亞人統治羅馬初期。諸多史學家一致推論:伊達拉裏亞統治時期是羅馬建立並走向自身發展的起始。在這一過程中,伊達拉裏亞人把其先進的政治製度和文化傳統帶入羅馬。

2、古羅馬發展的曆史階段

古羅馬的曆史一般可劃分為三個時期:

王政時代(約公元前八世紀到六世紀);

共和時代(約公元前510年一公元前27年);

帝國時代(公元前27年一公元476年)。

王政時代,是羅馬由氏族製社會向國家政權過渡的時期。這時期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為王,音譯為“勒克斯”。自公元前八世紀中期到公元前六世紀末期,先後共有七個王統治,其中有拉丁人,有薩賓人,亦有伊達拉裏亞人。 “王” 指揮作戰,同時也負責主持祭司儀式或審理某些案件。最初的羅馬國家是把父權家長製家庭的觀念應用於整個國家,國王就像家長對家庭成員那樣對其臣民擁有司法權。王權也受到古老製度的限製;未經王國顯貴們的同意,國王無權改變這一製度。除王權之外,此時的羅馬政治體製還包括公民大會和元老院。

共和時期 一般認為羅馬“王政”於公元前500年結束,此後進入“共和時代”。由兩名選舉產生的稱為“執政官” (拉丁文叫做consul)的官員取代了國王,以及由於控製了公共資財並有權否決公民大會的所有措施,元老院的地位提高了。執政官本人通常都是元老院成員,並充當其階級的代理人。每位執政官據說都擁有從前由國王支配的全部行政權和司法權,僅僅受到彼此間都擁有的對對方措施的否決權的限製。如果兩位執政官之間發生爭執,就召開元老院會議作出決斷;或者,在特別緊急的非常時刻,就任命一位任期不超過六個月的獨裁官(dictator)。在其它方麵,共和時期的政治與王政時代相同。

在共和時期內,羅馬的平民與貴族矛盾愈益激烈,不斷爆發尖銳的鬥爭。經過兩個多世紀的鬥爭,結果是一部分富裕的“平民”開始插足於統治集團,強化了羅馬“共和政權”的統治。A、約公元前470年,他們迫使貴族同意遴選若幹叫做保民官的官員。保民官有權否決行政長官的不法行為,以此保衛平民。B、公元前450年,平民編纂成文法典的要求也實現了。其結果就是頒布了著名的十二表法。C、約公元前367年,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執政官被選舉出來。執政官任職期滿後可自動進入元老院,這樣貴族壟斷元老院席位的局麵也就被打破了。D、公元前287年,平民取得了最後一次勝利:是年通過了一項法律,規定不論元老院批準與否,公民大會頒布的法案對國家都具有約束力。

羅馬共和製的局限。就整體而言,國家的專製性質一如既往,因為它對公民的權威就連挑戰也未受到。確實,共和國早期的羅馬人“從未真地拋棄過人民不治人而是治於人的原則”。由於這一情況,授予公民大會全部立法權看來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元老院的統治依然如故。允許平民進入元老院,也沒有促成這一機構的開明。元老院的特權根深蒂固,同時羅馬人對權威頂禮膜拜,以致元老院的這些新成員很快就被老元老的保守主義吞噬了。此外,行政官員沒有薪俸,這就使得較貧窮的公民大多無法尋求公職。

羅馬的擴張。與此同時,經過幾百年的對外征戰,羅馬從台伯河上的一個城邦國家逐漸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帝國。可以說,共和國早期的曆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是一部從防守走向擴張的戰爭史。最早的時候,羅馬人處於守勢,早年還遭到過高盧人的襲擊:“鵝拯救了羅馬”。此後,羅馬人一直向意大利半島南端發展,並開始染指希臘人的殖民地。公元前282年,羅馬人開始進攻他林敦:“皮洛士勝利”。以後羅馬人又進行了三次曆史上十分著名的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是羅馬人與迦太基人進行的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為“布匿”)。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241年)迫使羅馬人第一次轉向海上。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201年) 。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146年) 。

帝國時期 帝國建立的原因:A、領土的極度擴張。羅馬人迅速地接連蹂躪、並吞了馬其頓、希臘、小亞細亞的帕加馬、比希尼亞和西利西亞,然後是塞琉西王朝的敘利亞,最後,於公元前31年並吞埃及。羅馬人還以這一方式接管了東方諸後起的希臘化國家。當時,尤裏馬斯·凱撒有很高的聲威,他(於公元前58一49年)征服整個高盧。最後,公元1世紀時,羅馬開始長期占領不列顛。最終,羅馬統治者已經成為整個地中海的霸主,勢力向西延伸到大西洋岸,向東延伸到小亞細亞地區。 B、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矛盾、貧民和富豪之間的矛盾、以及羅馬統治者與被征服民族之間的矛盾都越來越惡化。開始時,提比留·格拉古和他的兄弟蓋約·格拉古勇敢地進行了一場改革運動。奴隸起義連綿不斷,最後,終於爆發了斯巴達克起義。

帝國建立的過程。在羅馬由共和向帝製轉變的過程中,中間有一種過渡形態。這就是前後兩次“三頭政治”(triumvirate)。前三頭同盟:龐培(Pompey)、克拉蘇(Crassus)、凱撒(Caesar)。兩頭並立。凱撒獨裁。後三頭同盟:安東尼(Antony)、雷比達(Lepidus)、屋大維(Octavius)。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和'大元帥"的尊號。他直接控製行省的總督,規定稅收標準,嚴密控製軍隊。通過中央集權製度的建設,屋大維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體係,確保了200多年的穩定。

帝國的曆程。屋大維之後的4 個皇帝被後人認為是暴政的象征:提比留(公元前14-公元37年)、卡裏古拉(公元37-41年)、克勞狄(公元41-54年)和尼祿(公元54-68年)。但後來又出了所謂的“五賢帝”:涅爾瓦(公元96-98年)、圖拉真(公元98-117年)、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安東尼·庇護(公元138-161年)和馬可·奧勒利烏斯(公元161-180年)。在“五賢帝”統治期間,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最大範圍,其文化處於極盛時期。

其後,帝國走向衰落。公元3世紀,危機四伏,最後終於在民眾起義和外族不斷侵犯的衝擊下,羅馬帝國的整座大廈倒塌了。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正式滅亡了。

帝國衰亡的原因。政治性的:元首製時期羅馬憲政方麵最明顯的政治缺陷是缺乏明確的繼承法。尤其是在一位統治者突然去世之時,無法確定由誰繼承他的職位。 隨後隻能是內戰。帝國時代羅馬的最大政治缺陷最終可能在於沒有讓足夠的人民參與政府工作。經濟問題:羅馬最嚴重的經濟問題肇源於奴隸製度和勞動力短缺。文化上的解釋:最簡單地說,3世紀的羅馬帝國無法依靠人們共同擁有的公民理想。倘若為數眾多的羅馬人作出巨大的努力和奉獻,羅馬也許會得救,但願意為公益事業努力工作的人微乎其微。

1、拉丁文 

古代羅馬使用的文字稱為拉丁文,這是利用、繼承希臘字母並加以發展而形成的拚音文字。拉丁字母大約出現於公元前7世紀,最初隻有21個字母符號,以後增添到26個,有輔音和元音,字作簡單清楚,筆劃勻稱美觀,便於閱讀和書寫。拉丁文是羅馬的通用語文,遺留下來的許多銘文、文學作品、法典法令、曆史著作、自然科學著作等大多是用拉丁文寫的。隨著羅馬的不斷擴張,拉丁文也逐漸傳播到歐洲的許多地區。

2、文學

共和國時期的文學 古羅馬文學誕生時,希臘文學已臻於繁榮,古羅馬文學受希臘文學的影響很深。羅馬作家在吸收、摹仿希臘文學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的特點和現實需要,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

普勞圖斯(Plautus,公元前254一前184)是著名的喜劇作家 ,代表作:《孿生兄弟》、《一壇黃金》、《吹牛的軍官》。戲劇作家泰倫斯(Tetence,公元前190一前159),代表作《婆母》、《兩兄弟》 。最著名的演講家和散文作家是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6一前 4 3)文學上的成就是他的演說辭和書信 。愷撒的《高盧戰記》 。

帝國時期的文學 帝國初期是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曾一度繁榮的散文逐漸衰落,在君主專製製度下,演說、政論等文體已失去原來的地位和作用,演說學、修辭學成了文字遊戲。在君主的庇蔭下,歌功頌德的詩歌成了首要的文學體裁,湧現出了維吉爾(《牧歌》、《農事詩》和《埃涅阿斯記》 )、賀拉斯(《頌歌集》 )、奧維德(《戀歌》、《變形記》 )三大詩人。

3、羅馬的史學 

羅馬的史學師承希臘的傳統,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共和時代最重要的史學家是波裏比阿(公元前204一前122)。著有《通史》,波裏比阿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史學理論和方法,視野開闊,對曆史事件能以世界曆史為背景加以分折 。羅馬帝國時期著名的曆史學家有李維(《羅馬史》 )、塔西佗(《曆史》、《編年史》、《日耳曼尼亞誌》 )、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 )和阿庇安(《羅馬史》 )。

4、哲學

羅馬人向希臘人學習哲學。兩個哲學流派在羅馬世界占支配地位。一個是伊壁鳩盧學派(Epicureanism),另一個是斯多葛學派(Stoicism)。這兩個哲學流派均來自希臘。如前所述,伊壁鳩盧學派的創始人是伊壁鳩盧,這是一位在雅典執教的希臘哲學家。他最為關心的問題是人類的幸福。他認為,當人的肉體脫離了痛苦,精神上擺脫了憂慮和恐懼的時候,他就可以獲得幸福。他告訴他的信徒,幸福其實是很容易得到的,比如和好朋友聊天,比如斜躺在大樹下小溪旁的草地上,得到簡單的享受,就是幸福。人一直擔心死亡的話,那是不會有幸福的。一些羅馬人忠實地聽從他的教導,而另一些,特別是一些上層階級則曲解了這一學說的意義,認為獲得幸福,就是要縱情享樂,及時行樂,因此整天沉緬於聲色犬馬之中,狂飲暴食,揮霍無度。

比伊壁鳩盧派更有市場的是斯多葛派。斯多葛派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兄弟情誼。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善待對方。斯多葛派的哲學家看重人的尊嚴。人本身是寶貴的。誰者無權對他人進行侮辱和虐待。斯多葛派是禁欲主義者,要求人們擺脫奢侈的陋習,控製自己的情感,知足常樂。羅馬的皇帝馬可·奧列略也是一個斯多葛哲學的信徒。

此外還有盧克萊修的唯物論哲學。對盧克萊修(約公元前98一前54)的生平,我們知之甚少。他留下了一部用敘事詩體裁寫的長詩《物性論》,這是存世的唯一較完整地闡述古代原子論的著作 。他認為人的靈魂和精神都是由最精細的原子構成的,它們與肉體同生死,堅決反對靈魂不死的輪回的謬說.他激烈反對神和宗教,認為神與宗教是從人們對自然現象不能理解而產生的恐懼心理中形成的。

5、政治思想 

古代羅馬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混合政體論。這種政治思想的代表是波裏比阿和西塞羅。波利比阿不但是曆史學家也是政治思想家,在他的著作《通史》中論述了他的政治思想。他認為理想的政體是結合君主製、貴族製和民主製三種政體形式的優點的混合政體,而羅馬的政治製度就是這種政體的典型。西塞羅是羅馬元老院貴族派政治家和思想家,曾任執政官,著有《共和國》、《法律篇》等著作,針對羅馬共和末年社會矛盾尖銳、內戰頻繁的局麵,他認為國家是享有共同權利、有共同利益的人們的聯合,主張國家內部各種政治勢力應協調和平衡。

6、法學

 古代羅馬在文學、哲學上的成就很平庸,但在法學上卻是出類拔萃的。羅馬法學思想的奠基者是西塞羅,他著有《共和國》、《法律篇》、《職務篇》等。西塞羅有一句名言;“依照自然而生活是最好的”。他是基於這種觀念提出他的法律思想的。關於自然法的理論和人類自然平等的思想 。他說:“法律是最高的理性,從自然生出來的,指導應做的事,禁止不應做的事。”西塞羅還以永恒的、普遍的自然法則為前提推導出人類自然平等的法律觀。

羅馬帝國時期,羅馬的法學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蓋尤斯(著有《法學階梯》,即私法的簡明教程)、烏爾班、伯比危安、毛特思丁等法學家。他們在法律思想上的觀點主要表現在下麵幾個方麵:

第一,關於法律的定義,認為法律就是正義、道德。由法律的定義引伸到法學的定義,法學是“正與不正的學問”,“是神事及人事的知識”。

第二,關於法律體係的分類,他們把法分為公法和私法兩大類。他們又把法律分為市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三類(有的法學家認為萬民法與自然法是一回事,因此主張隻分二類)。 第三,關於政治權力和法律效力的來源問題。

羅馬法對以後歐洲的法學思想、法律製度有很大影響。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羅馬法是歐洲法製的基礎。法國1804年頒布的反映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的法國民法典——-《拿破侖法典》是以羅馬法(主要是《法學階梯》)為藍本製定的。近代西方的許多法律製度,如陪審製度、律師製度、訴訟程序、甚至政治製度的某些方麵都導源於羅馬法。羅馬法中的某些理論,如自然法中抽象的平等正義等,成了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從中發展出了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天賦人權”、“權利平等”等口號。總之,羅馬的法律製度和法學思想,以後被西方資產階級利用、發展,對反封建鬥爭。鞏固資本主義製度起了重要作用。

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是在猶太人中產生的,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基督教興起之時的猶太人的情況:

在古羅馬時代,大多數猶太人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區,還有很大一部分住在埃及的亞曆山大裏亞。在羅馬城裏也有一小部分猶太人居住。猶太教是一神教,所以猶太人不尊奉古羅馬的神祗,也不承認羅馬皇帝的"神"性。但前期的一些皇帝比較寬容,允許猶太人信奉自己的宗教,特別是愷撒、屋大維和克勞狄等,猶太人在自己的聖殿裏也為羅馬皇帝祈禱。到了公元前60年代,巴勒斯坦成了羅馬的一個行省。它由羅馬皇帝指定的猶太國王統治,這些國王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公元前4年,羅馬總督開始對巴勒斯坦實行直接統治。

在巴勒斯坦的許多猶太人希望他們能夠再次獨立,他們希望出現像大衛一樣的國王,希望能夠出一個彌賽亞解放他們。許多猶太人的起義被羅馬人殘酷鎮壓。公元66年至70年的大起義被鎮壓以後,羅馬人洗劫了耶路撒冷,摧毀了第二聖殿。第二聖殿被摧毀在猶太人曆史上是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以後,祭司不再成為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他們的作用被懂得書寫和懂得法律的學者(rabbis)代替。之後,雖然還有猶太人的起義,但成不了氣候,最後一次猶太人的起義發生在公元135年。基督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猶太人中出現。

關於耶穌的傳說。耶穌出生於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利恒(Bethlehem)。羅馬的史書上沒有關於耶穌的任何記載。應該說,他在生前並不出名。他的事跡主要來自《福音書》,即《新約聖經》的前四卷。關於他的童年,我們知之甚少,長大後就開始救助生病和不幸的人,在猶太同胞中散布愛的信息,他挑選了十二聖徒幫助他傳教。不久就有了不少的信徒。耶穌言必稱"我天上的父親",他的信徒相信他就是彌賽亞,上帝之子。據福音書,耶穌創造了許多奇跡,使人們更相信他(如手到病除,能使又瞎又啞的人看得到和能說話;用五個餅和兩條魚給5000人分食,吃飽後還有的多;能在大海上自由行走等等)。
從耶穌最早的學說年,耶穌接受了猶太教的十誡,把它作為行為的準則,但他賦予十誡以新的含義。他簡化為兩點:大家都必須熱愛上帝;大家也應該如愛自己一樣愛他人。他主要的教義還可歸納為:
(1)上帝對人的關心更甚於對法律的關心。上帝要求在他仁愛的基礎上建立上帝和人類的新關係,人回報的是對他的信仰。
(2)耶穌把自己當作建立這種關係的紐帶。他稱這種新關係為"天國"(Kingdom of God)。"天國"存在於地球人間,也存在於這個世界之外。
(3)上帝將赦免人類的罪行,隻要他們承認錯誤,並請求寬恕。人一旦承認上帝已經做了後,也應該互相寬恕。

基督教是羅馬的奴隸社會各種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的產生是有曆史、社會和思想根源的。

(1)基督教產生於猶太民族,有它的曆史原因;

(2)基督教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最初代表下層群眾利益,有社會原因;

(3)思想根源:猶太教教義和哲學上的斯多噶派。

2、原始基督教的教義 

原始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教義,但基督教的教義又有新的發展,它信仰耶穌基督是上帝之子,受上帝派遣降臨人世來拯救人類。這是基督教不同於猶太教的特點之一。原始基督教的教義有以下三點:

(1)一神與選民。基督教信奉耶和華是宇宙唯一的真神,是宇宙與人類的創造者和主宰,但選民的內容與猶太教不同。這裏的選民意為耶和華的"特選子民"。猶太教認為隻有猶太民族才是上帝特選的子民,而排除猶太民族之外的任何人。這種思想表明,基督教打破了民族宗教的狹隘勝。這為它以後戰勝其它民族宗教成為世界宗教奠定了基礎。

(2)信仰基督降臨與因信得救。基督教認為上帝已派他的兒子耶穌基督降臨人世,拯救人類,隻要信仰上帝與耶穌基督,必將得到拯救和上帝的賜福。

(3)簡化儀禮。 原始基督教廢除了猶太教的各種獻祭與繁瑣的儀式,打破了猶太教的排它性、孤立性和保守性,儀式僅有洗禮與聖餐,洗禮是入教的儀式。

3、原始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原始基督教的政治思想具有強烈的反對羅馬統治、仇視富人的色彩,甚至主張用武力推翻羅馬的統治,在現實世界上建立理想的“天國”。但後期有所變化,特別是大量富人加入之後。基督教認為社會不合理,人們受苦的根源在於各人自己,是人內心的墮落,這就抹煞了階級壓迫是痛苦的根源。它還反對用鬥爭去爭取解放,宣揚馴服、博愛、忍受,原始基督教還宣揚君權神授,要人們服從神授的政權,要奴隸服從主人。

4、基督教的經典——《聖經·新約》 

基督教興起後,以猶太教的經典《聖經》作為它經典之一,稱為《舊約全書》或《聖經·舊約》,同時又形成了新的宗教經典,稱為《新約全書》,或《聖經·新約》。《新約全書》共27卷,分福音書、使徒行傳、使徒書信、啟示錄四部分。《新約》成書年代不一,最初可能是口頭相傳,到公元1世紀下半葉至公元2世紀下半葉陸續用文字記載下來,以後又經多次刪改,至4世紀才最終定型。現存的抄本和殘篇中最古者都不早於4世紀。 

5、基督教的蛻變 

早期基督教反對羅馬的暴虐統治,具有樸素的平等思想。最初,羅馬把基督教看作是一種敵對的力量加以鎮壓,以殘暴、昏庸著稱的羅馬皇帝尼祿曾以羅馬城大火為借口大規模迫害、屠殺基督教徒。

從2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羅馬社會的激烈變動,基督教的性質和地位發生了變化。原始基督教那種反對羅馬統治、仇視富人、平等博愛的思想逐漸泯滅,而勸人順從、希冀來世的消極思想占了上風。羅馬當局對基督教的政策也由鎮壓變為寬猛相兼、恩威並用。最後,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於313年頒布了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25年尼西亞宗教會議統一教義。392年,狄奧多西皇帝定基督教為國教。

6、早期基督教神學

從3世紀起,一些基督教的神學家把基督教義和古希臘羅馬的唯心主義哲學,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結合起來,建了一套宗教理論,也就是神學。神學一詞源於希臘文,意為“論述神的學科”。基督教神學是指對所信上帝(我國天主教界習稱為天主)之存在、本體、本性及其同世界、人際關係進行研究、論述的理論體係。最著名的神學家是奧古斯丁(354-430),他出生於北非,曾任希波(今阿爾及利亞安納巴)主教,著有《懺悔錄》、《論上帝之城》、《三位一體論》等著作。

奧古斯丁的主要理論:(1)“三位一體論”;(2)創世說;(3)原罪說 ;(4)天國報應說和“預定論”;(5)教權至上論。在當時眾多的神學家中,奧古斯丁是影響最大的一個,他被尊為“教父”。所謂“教父”是基督教會對 2至 11世紀在製定和解釋教義、鞏固教會組織等方麵作出較大貢獻,為後世基督教奠定理論基礎的神學家的尊稱。他們的這套神學理論也因此稱為“教父學”。



1、羅馬的建築 

古代羅馬的建築吸收古代伊達拉裏亞、希臘和埃及等地的一些建築成就和風格。共和末年和帝國初年(公元紀元前後)是羅馬建築的黃金時代。羅馬的第一個皇帝屋大維自詡把泥磚的羅馬變成了大理石的羅馬城。在建築風格上,吸收起源於西亞的樣式,出現了帶有穹窿式半圓屋頂的建築。建於公元前27年的萬神殿是其典型代表。弗拉維王朝時修建了稱為科洛西姆鬥獸場的大圓形劇場,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羅馬的城市規劃與道路建設也堪稱經典(羅馬和北非城市,廣場,道路鋪設,浴室等)。還修建了水道、橋梁等。羅馬帝國時期另一種頗具特色的建築是凱旋門、祭壇和紀功柱。

2、羅馬的雕刻 

羅馬的雕刻藝術是師承希臘的,但與希臘相比又有其特點。一、羅馬雕刻藝術帶有貴族氣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貴族、帝王為主。二、人物形象不及希臘生動、秀麗、而更多嚴竣、矜持的神情,但強調真實和個性。三、缺乏希臘雕刻中那種豐富的想象力,對力量和動態美的刻劃,人物大多陷於凝神沉思中。 代表性作品:屋大維像、《馬克·奧裏略騎馬銅像》 、佛拉維貴夫人像等。還有和平祭壇、紀功柱和凱旋門上的浮雕等。

3、羅馬的繪畫 

對於羅馬的繪畫我們隻能從考古發掘出土的羅馬、龐培等城市古建築的壁畫上略知一二。古羅馬的繪畫也是師承希臘的,許多作品是希臘作品的摹製品或取材於希臘神話。嵌石畫《亞曆山大伊蘇之戰圖》描寫了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率大軍在伊蘇打敗波斯王大流上三世的戰役。發現於龐培城的壁畫 《秘儀圖》最為著名。羅馬繪畫有多種風格,有房屋、風景、靜物、神話等。

4、古羅馬的自然科學

與希臘相比,古代羅馬的自然科學有兩個顯著的特點。-,與崇尚理性和大膽推測的希臘人不同,羅馬的自然科學比較注重實際的應用而不是抽象的理論框架的構造。二、羅馬在自然科學方麵雖無重大創新,但由於它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廣大地區,接觸到了許多文明古國創造的優秀成果,因此它的主要貢獻在於對前人科學成就的總結與綜合。

(1)、農學與醫學。保存下來的重要農學著作有加圖的《農業誌》、瓦羅的《論農業》、科路美拉的《論農業》等。這些著作不僅綜述了農業、園藝業、畜牧業、釀造業等各種生產技術,也論述了經營管理方法。羅馬人比較重視醫學。14年羅馬建立了第一所公立的醫科學校,許多大城市裏設有公立醫院,軍隊裏有醫官。1世紀中,一位植物學家兼軍醫第奧斯科理德寫了一部藥物學著作,記載了六百多種植物及其藥性。羅馬最著名的醫學家是蓋倫(或譯伽倫,約130一200)。他著有《解剖過程》、《身體各部的機能》等著作 。

(2)、天文與地理學 羅馬天文學方麵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托勒密(約90—168),他是希臘人,生於埃及,長期在亞曆山大裏亞從事研究,著有《大綜合論》,書中主要論述地心體係,這種理論被稱為托勒密體係。古羅馬在天文學方麵的另一重要貢獻是製定了曆法。原來羅馬的曆法很混亂,愷撒當政時,從埃及聘請希臘天文學家改訂曆法,以古埃及的太陽曆為基礎,定一年為365日,四年一閏,於公元前45年元旦起實行。這種曆法以愷撒之名得名為儒略曆。儒略曆是現在各國通用的公曆的先驅。地理學方麵作出傑出貢獻的是斯特拉波(約公元前63一公元20) ,著有《地理學》一書 。

(3)、老普林尼及其《自然史》 。在羅馬自然科學著作中以老普林尼( 27—79)的《自然史》最為重要,這是一部以總結、綜合前人科學研究成果為主、結合作者本人科學考察和研究新成果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他的主要著作《自然史》分別敘述了人文、地理、曆史、民族誌、動物學、植物學、藥物學、礦物學、冶金、化學等方麵的知識。值得指出的是,老普林尼的著作中有一些關於中國的記載,他把中國稱為“絲之國”,他還說中國出產的鋼很堅硬,質地優良。他的主要功績在於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綜合匯編,使古代的自然科學得以傳諸後世。

結語:古羅馬文明對西方文明的貢獻。古代羅馬文化是在吸收豐富的東方文明古國和希臘文化成就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希臘在南意大利和西西裏島建立的殖民城邦把希臘的社會政治製度、工藝技術、精神文化傳播手意大利,使羅馬在文化傳統上成為希臘的後繼者。盡管羅馬文化受外界影響深遠,但羅馬在長期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成為希臘——羅馬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羅馬文明從公元前六世紀末建立共和國開始,到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時間長達一千年之久。

由於政治鬥爭和辯論的需要,羅馬的散文更發達,這是有別於希臘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文學中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成為前期羅馬帝國文學領域主流,維吉爾是對帝製歌頌最力的詩人,他與賀拉斯、奧維德並列為帝國初期的三位詩壇泰鬥,繼這三位之後,羅馬文壇再未產生出著名的詩人。在哲學方麵,羅馬對希臘各學派多取折衷兼容態度,注重倫理與治國之道。至帝國時期,皇帝的專製統治影響到文化領域,在哲學方麵,各種各樣的唯心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占了主導地位,宿命論思想盛行。

羅馬文化注重治國之道,偏於實用,缺乏理論上的創新。

古羅馬文化中值得大書一筆的是法學,羅馬法學思想的奠基者是西塞羅,至帝國時期,羅馬法學界出現了蓋尤斯、烏爾班等法學家,整理,編纂了許多法學著作,為羅馬法的係統化做出了貢獻。羅馬法是歐洲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

基督教在羅馬的傳播是羅馬文化思想領域中的一件大事,它改變了羅馬人的原有宗教信仰,其宗教文化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日。

羅馬在歐洲文化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它一方麵繼承了古希臘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麵又把這種文化傳統傳播到了歐洲其它地區。中世紀早期希臘羅馬文化傳統曾一度衰落。到文藝複興時代,重新被人們認識,並且成了文藝複興的思想淵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