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清水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正文

小讀梁啟超的《李鴻章傳》

(2008-09-28 12:28:28) 下一個
曆史的功過是非讓一人承擔是不合情的!

曆史人物的品評,一定要放在當時的曆史大背景下,才會有較為公正的評價! 滿清的失誤,所有喪權辱國之羞辱,幾乎都壓在李鴻章的肩上,為此梁啟超為李鴻章而鳴不平!秉筆書史,方可以裨益後世。梁啟超申明,作史必當以公平之心行之,並引用英人格林威爾的話說“畫我須像我(Paint me as I am)”。這是他對自己為李鴻章作傳的要求。

1901年,在李鴻章死後不久,梁啟超即寫了《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一名《李鴻章》)。傳記通篇文言,書中用字之淵博,不禁讓人為之歎止。讀此書,大開眼界,品嚼梁公的大家風範,厚實之國學,使人獲益匪淺。書之開章,梁啟超曰:“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之人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傑矣乎。…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願;誹謗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梁啟超的《李鴻章傳》,共有12章。
第一章《緒論》講評價李鴻章的心態,並給予一個總的評價: 西人有言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李鴻章,隻不過是時勢所造之“英雄”,而不是造時勢的英雄。
第二章《李鴻章之位置》論述李鴻章作為一個重臣,隻有置於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才能給他比較準確的評價。
第三章《李鴻章未達以前及其時中國之形勢》說的則是李鴻章的家世,以及當時的環境。
第四章、第五章《兵家之李鴻章》講的是李鴻章在協助曾國藩攻剿太平天國、撚軍過程中的崛起、淮軍的創建以及所立之“軍功”。
第六章《洋務時代之李鴻章》評述了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和治績。
第七章《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論析了中日甲午之戰的緣起,戰爭過程,失敗的原因。認為李鴻章對甲午戰爭的失敗結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八、第九兩章是《外交家之李鴻章》,李鴻章的為官生涯,半屬外交。“欲斷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為最大之公案”。簽訂馬關條約,中俄密約對中國權益的出賣以及引起他國的競相效尤,瓜分中國,李鴻章更是難辭其咎。
第十章《投閑時代之李鴻章》寫的是馬關條約簽訂後至八國聯軍侵華的幾年間,李鴻章除三年閑居外,又奉命治理黃河,旋授商務大臣,總督兩廣。
第十一章《李鴻章之末路》寫義和團之後,李鴻章與聯軍訂立辛醜和約,又為中俄滿洲條約所逼,在憂懼中病死。
第十二章《結論》則是把李鴻章與古今中外的著名曆史人物進行比較,意在多視角地審視李鴻章。

  梁啟超國學建樹頗高,領悟其所書之精彩,歎止其淵博之才華,用字之點睛,對李之客觀評價,都令人歎服!針對時人對李鴻章的貶諷,梁啟超用客觀的事實,客觀求實地定位李鴻章:

“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道,當此十九世紀競爭進化之世,而惟彌縫補苴,偷一時之安,不務擴養國民實力、置其國於威德完盛之域,而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挾小智小術,欲與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讓其大者,而爭其小者,非不盡瘁,庸有濟乎?”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要而論之,李鴻章有才氣而無學識之人,有閱曆而無血性之人也。彼非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心,後彼彌縫偷安以待死者也。彼於未死之前,當責任而不辭,然未嚐有立百年大計以遺後人之誌。”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