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大華人聚居城市舊金山、洛杉磯、紐約均有曆史性的華埠(中國城),其中以舊金山的規模最大;由於當地離中國最近,是早年華人移民首站,所以曆史也最悠久。
除了舊金山、沙加緬度、士德頓等以淘金為主的北加地區以外,洛杉磯是早期華人移民的第二站。照說洛杉磯華埠絕不僅今天規模而已,主要原因是曆經數次搬遷,如今在洛杉磯市以北的百老匯街華埠,其實是四○年代才形成,並非最早華埠發源地。
洛杉磯早期移民主要從北加遷徙而來,19世紀中葉北加州修建南太平洋鐵路,許多來自中國的鐵路工人隨著工程來到南加州,一些人不願繼續當工人,就在洛杉磯留下另尋生計。也有的是遇到各種災難逃到此地,聚居形成華埠。
不過根據曆史記載,最早來到洛杉磯定居的華人與鐵路工人並無關係,1850年全國人口普查當時洛杉磯隻有兩名華人阿盧斯(Alluce)與阿富(AhFou),都在一個名叫哈利的商人家中當傭人。
另一書記載,1854年約瑟帶來一名蒙古人打工,認為這名蒙古人才是洛杉磯市的第一位華人移民。
1879年至1880這兩年,華人人數倍增,主要因為北加四處暴動騷亂,華人遭到驅逐,許多人逃到洛杉磯避難。
1870年起,南加州幾乎每一個市鎮都能見到華人蹤跡,在各地形成小型華埠。
洛杉磯華埠與多數其他華埠一樣,都與墨西哥社區為鄰。最早期的洛杉磯華埠是在墨裔社區的市中心九街與SanPedro街一帶的“黑人巷”(NiggerAl-ley)。當時是1860年至1870年間,有約半數,也就是約三百名華人住在這條長約五百呎、寬40呎的小巷子裏(也有橫巷)。
華人未遷進“黑人巷”之前,那裏是洛杉磯的賭博、酗酒與娼妓的大本營。不知為何華人會選擇在此聚集,一種說法是,華人移民生活單調,又好酒色財氣,所以愛在該區留連忘返;也因為那裏找工作及做生意容易,後來就融入其中。
不在“黑人巷”討生活的人很多以種果菜為生,洛杉磯的果菜市場一度被華人包辦,田園就在現今的華盛頓街一帶。
1882年,華埠有華人商店41家,其中在“黑人巷”有15家,洛杉磯街有五家,Spring街、Main街、Coml街各四家,Aliso街及第一街各一家。以職業區分,早期的華埠以洗衣店為主,有18家;其次是雜貨辦莊,有11家;也有成衣店、肉鋪、鞋店。有些華人開始在太平洋沿海大量捕魚,也有些人當廚師,或在橙園工作。
1887年7月24日,老華埠忽然被一把無名火給燒個精光、夷為平地。當時明顯是有人放火,最匪夷所思是火災前一星期,似乎保險公司已先獲得消息,將華埠所有的保險全部取消,而且消防員不是遲到就是站在一旁觀看不救火。
這種情況與當年的排華暴動不無關係,由於加州四處掀起反華情緒,即使北加華人難民來到南加,同樣受到歧視。
由於華人失去生活重心的華埠,一度生活在不安裏。1896年至1906年,華人在現今聯合車站一帶的五、六條馬路範圍重建華埠,人口一度達到七千人,為另一段華埠的繁華史。
這個華埠增加很多新興行業,如戲院、電話站、當鋪、酒樓、工作介紹所、醫館、藥材店、油米雜貨店,以及三座廟宇和一家華文周報《華美申報》。
進入20世紀,華埠也踏入一個新紀元。華埠與其他都會區一樣,哪裏有金錢哪裏就有罪惡。洛杉磯華埠自然不例外,當年華人黑幫興起,四處招兵買馬、無惡不作,其不法行為曾令主流認為華人是道德欠佳的族裔。洛警開始掃蕩華埠犯罪,華埠惡名也開始遠播。
那個年代不少華人染上抽鴉片惡習,當時抽一天的鴉片要1.5元,相當昂貴。那時的硬幣以純銀製造,一個月不過幾元至幾十元薪資,再富裕人家也會因吸鴉片而傾家蕩產。
由於排華法案嚴格執行,使得華人移民減少、華埠麵積縮水。至1926年,華埠僅剩洛杉磯街與阿拉米達街一帶還有幾家商店。
三○年代開始,華埠剩下很小一部分,被視為貧民區的陋巷。後來華埠被洛杉磯市政府看中、計劃建設聯合車站,加州最高法院判決將華埠鏟平,另在百老匯街興建新華埠,也就是今日所見到的新華埠。
舊華埠僅存居民不願搬走,經多年抗爭,最後在洛杉磯市政府斷水斷電及人為破壞下,被迫搬遷。
20世紀初,洛杉磯華埠一度熱鬧起來,緣由孫中山進行推翻滿清的國民革命,為籌措經費,遊走各地僑社,當然也包括洛杉磯華埠,獲得普遍支持,與華埠僑胞建立良好關係。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國,洛杉磯華埠與中華民國國的關係更見濃厚。這種熱愛祖國、崇尚中山思想的傳統,至今依然存在。
1938年6月25日新華埠開市,當時有18家商店與一家豆腐廠,白人經營的商店隻有一家銅材廠。同年洛杉磯市政府在Ord街與Spring街興建旅遊景點“中國城”,為市府賺進大把鈔票。四○年代的好萊塢電影有關唐人街的背景,很多是在那裏拍攝。 來源:美國《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