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蘭亭集序》真跡尋考 中篇

(2022-07-10 04:44:04) 下一個

            二,關於李世民駕崩時,《蘭亭集序》是否合葬於昭陵。首先按照唐何延之《蘭亭記》描述:
         

         “貞觀二十三年,聖躬不豫,幸玉華宮含風殿。臨崩,謂高宗曰:“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聽製命。太宗曰:“吾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及弓劍不遺,同軌畢至,隨仙駕入玄宮矣。今趙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錢數萬也。人間本亦稀少,代之珍寶,難可再見。”
     

            貞觀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身體不適,一直在玉華宮含風殿養病。臨死前,對高宗說,朕想從你那得一物,你真誠孝順,怎能違背朕的心意,你答應嗎?高宗哽咽流涕附耳聽命,太宗說,朕想得《蘭亭》和朕同去。駕崩入殮時,《蘭亭集序》和弓劍等隨葬品按法入昭陵玄宮。
     

            按照劉餗著《隋唐嘉話》描述,上文已經提到,是中書令褚遂良上奏“先帝太喜歡《蘭亭序》,此寶物不能留在世上。”高宗應許隨棺葬入昭陵。
     

            以上兩份史料無論描述不同,但最後的結果都是隨李世民入了昭陵。國內還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在李世民遺詔裏寫明了,要將《蘭亭》枕著帶入昭陵,筆者在網上詳細讀了李世民遺詔,確實沒有相關的文字。

              
     

           另一個版本是《蘭亭集序》入的不是昭陵,可能是乾陵。筆者研查的結果是,這種提法不存在於古代,倒是一九四九年建國以後,“始作俑者”竟又是郭沫若。上世紀六十年代,一支工程隊在陝西省鹹陽市乾縣城,城北六公裏的梁山進行工程建設時,發現了一座古墓。經過研究發現,這座古墓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陵墓,屬於陝西關中地區的唐十八陵之一乾陵。乾陵的發現引起了多位專家的關注,有專家認為古墓竟然已經現世,那就盡快挖掘,以免盜墓賊覬覦墓中文物。但也有專家認為,在考古技術現如今還不夠成熟貿然挖掘古墓前提下,倉促挖掘會對古墓造成巨大的傷害。郭沫若得知後興奮不已,他主張迅速挖掘,並寫信給總理周恩來表示,他有足夠的信心能夠挖掘這座古墓,並將墓的文物安全帶出。郭沫若同時也發布了他本人懷疑《蘭亭集序》葬於乾陵的推斷。當時周恩來總理的批示是,我國目前的考古技術並沒有達到能夠挖掘乾陵的要求,為了不讓悲劇重演,可以等時機成熟了再進行挖掘也不遲。周恩來的決定完全正確,這裏提到的“悲劇重演”指的是解放初期,文物部門在北京昌平區發現了明朝皇帝的墓葬群,郭沫若作為專家團隊領導了對定陵的挖掘,在挖掘時沒有做任何的保護措施,使大量的空氣湧入古墓內,很多珍貴的文物立即產生氧化反應,稍微脆弱的書畫文物直接灰飛煙滅,有的全部褪色,字跡脫落。墓中有一件原本明黃色的龍袍,接觸空氣後直接變成黑色,宛如一塊破布。關於郭沫若這位“禦用文人”在曆史上的真實地位,不是筆者在此論述的對象,但他提出的《蘭亭集序》不在昭陵可能在乾陵的提法,純屬沒有曆史史料支撐的無稽想象,這樣的信口開河至今影響到目前史學界。

          
     

 

              何延之為均州刺史完成《蘭亭記》是李世民去世後七十四年,何延之的具體仕途履曆已不得考,在《蘭亭記》裏記敘了其為完成此書,訪查會稽實地,拜訪辯才的弟子玄素和尚的經過,“吾嚐為左千牛時,隨牒適越。航巨海,登會稽,探禹穴,訪奇書。名僧處士,猶備諸郡,固知虞預之著《會稽典錄》,人物不絕,信而有征。其辨才弟子玄素,俗姓楊氏,華陰人也,漢太尉之後,六代祖佺期為桓玄所害,子孫避難,灒竄江東,後遂編貫山陰,即吾之外氏近屬,今殿中侍禦史瑒之族。長安二年,素師已年九十二,視聽不衰,猶居永欣寺永禪師之故房,親向吾說。”筆者認為何延之是為治史嚴謹者,絕不是郭沫若之流所比,他所記敘的《蘭亭集序》和葬昭陵是可信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俞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天寺' 的評論 : 謝謝留言,近期在忙著寫《京都散記》係列,對過去的文章沒有仔細確認,不好意思回複怠慢了。

若仔細讀我的文章,完全出自網上均能查閱的史料,至於您說的什麽推理小說,我沒讀過。史料擺在那裏就這些信息,至於怎麽解讀因人而異。其次,我不大同意真跡還在昭陵,理由是唐太宗書法非常棒,他酷愛書法所以視《蘭亭集序》以生命,而高宗就未必了。中國曆代沒有文物保存機製,都是個人收藏,沒有項元汴的收藏,乾清宮沒這麽肥。以上參考。
天寺 回複 悄悄話 我個人覺得還是應該在昭陵中
俞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牆大耳垂' 的評論 : 多謝留言。關於溫韜盜昭陵,我將在下篇依據史料客觀地以於分析。感謝關注。
牆大耳垂 回複 悄悄話 昭陵地宮還是有可能沒真正被盜,溫韜盜昭陵的記載,裏麵大量鍾王真跡不可能沒有被當世人所記載。感謝你的文章分享,繼續關注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