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原創隨筆 《對郭沫若質疑《蘭亭序》真偽之再思考》 第五章

(2022-06-19 04:06:12) 下一個

             

               最後,筆者集過去眾多專家意見,對神龍本《蘭亭序》和王羲之其他唐代摹本作品做一比較闡述。啟功先生認為:“回來再看今傳的《蘭亭帖》,無論神龍本或定武本,一律純然是唐代風姿,不用拿《二爨碑》來衡量比較,即用《喪亂帖》、《姨母帖》、《奉橘帖》等等唐摹簡劄墨跡來看,風格也不相同。……從書法風格看,《蘭亭》既與《喪亂》、《姨母》等帖不同,而《喪亂》、《姨母》等帖既保存了一定分量的王羲之風格,那麽寫《蘭亭》的必定不是寫《喪亂》、《姨母》等帖的人,就是必定不出於王羲之之手,可以說是毫無疑問。”
       

              劉濤先生認為:將傳世的王羲之尺牘墨跡作綜合的比較,發現大多數作品如草書《初月》《寒切》《行穰》《遠宦》《妹至》《遊目》諸帖,行草書《衰亂》《二謝》《得示》《孔侍中》諸帖,行書《姨母》《快雪時晴》《平安》《何如》《奉橘》諸帖,雖然書體不一樣,書寫時間有先有後,寫法有些差異,但是筆體的共同特征也是顯而易見的:
                         用筆:按鋒直引,迅縈疾擎;     
                         筆勢:遒勁爽利,環轉紓結;
                         筆畫:銛銳方硬,沉穩厚重;
                         字態:勢巧形密,雄秀天然。
     

            劉濤先生同時認為:“由王羲之書法的筆畫特征來檢驗神龍本《蘭亭序》,的確有許多'失真’的疑點,過去和現在的一些學者懷疑這本《蘭亭序》並不是毫無道理。”
       

            總之,神龍本《蘭亭序》與可靠的王羲之唐摹善本書法在用筆、形態以及整體風格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是不可回避的事實。那麽,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麽呢?有的學者將其歸結為神龍本的摹寫“失真”,“帶入了過多的後人筆法”,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神龍本《蘭亭序》與其他一些王書唐摹善本一樣,摹寫技術都非常高超,“點畫位置、筆法使轉,以及墨色濃淡、破鋒賊毫,一一具備。”(啟功語)“下真跡一等”。因此,造成差異的原因隻能是它摹寫的母本與王羲之其他書法作品存在差異。證偽的人便藉此否定《蘭亭序》是王羲之所寫。其實這裏存在一個問題,即是人們用以與神龍本《蘭亭序》作比較的可靠的王羲之書法本就不多,且大多是草書作品,行書作品中,《姨母帖》是早期作品,《快雪時晴帖》可能是臨本的摹本,剩下的隻有《平安、何如、奉橘帖》等很少的幾帖了。筆者認為如此少量的對比是存在問題的,在這有限的比較中,當然看到的差別比相似點更多,嚴格說是神龍本《蘭亭序》與王羲之草書作品的差異性。這樣其實是誇大了差異性,而忽略了相似性。
 
   

 

     

 

                     其實,神龍本《蘭亭序》與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存在著內在的相似性,雖然在筆畫細節的粗細、字形的位置等方麵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王羲之是一個有著強烈創造性的書法家,他的作品中,很多相同的字在不同或同一作品中也要力求變化。因此,如果我們一味地誇大差異,而忽略其內在的相似性,就可能產生錯誤的結論。
     

                    懷仁在集《聖教序》時,既采用了神龍本《蘭亭序》的字,也采用了王羲之的其他行書作品中的字,但整篇書法總體是協調的,人們通常讚賞懷仁集字的功夫,卻忽略了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所集的字在整體風格上的協調和細部的用筆、結字的協調,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懷仁有再高的水平也做不到。那些隻看到神龍本《蘭亭序》與王羲之草書作品差異的人,為什麽就看不到《蘭亭序》與王羲之其他行書作品的協調性呢?此外,唐代的褚遂良等人,見到的王羲之行書書法遠比我們現在多,他在鑒別王羲之書法時應該更為準確,這並不是盲從古人,而是客觀條件使然,同時像褚遂良這樣的專家眼光非當今凡人所及。
       

              郭沫若提出《蘭亭序》是智永所寫之後,也有人將神龍本《蘭亭序》與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楷書作對比,其中肖政先生在比較後認為,神龍本《蘭亭序》更接近於智永的楷書。筆者認為這樣比較也存有疑點,《蘭亭序》是行書,而智永本就是學二王一係,因此它們具備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將神龍本《蘭亭序》與《真草千字文》中相對應字的楷書對比,既有很相似的字,也有差異較大的字。如果與《真草千字文》中的草書對比,其差異性並不比與王羲之草書的差異性小。可見在與智永《真草千字文》書法的比較中,我們不能隻看到相似性,卻忽略了差異性。
             
  

         

                 我們將流傳至今的王羲之的可靠的唐摹善本書法與神龍本《蘭亭序》進行對比的時候,首先就麵臨一個先天不足的缺陷,即用以比較的對象存在著先天的差異,因此對於比較的結果必然存在先天的缺陷,而按此存在缺陷的結論作出的判斷必然是不可靠的。同時,由於流傳至今的可靠的王羲之行書作品數量太少,無論從相似性還是差異性而論都是片麵的,筆者認為承認差異性但不能忽視相似性。
       

                此外,唐人的結論應予尊重,褚遂良《右軍書目》中將《蘭亭序》列在王羲之行書之首,說明他對《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是認可的;唐太宗對《蘭亭序》極度鍾愛,以至於死後用以殉葬;孫過庭在《書譜》中說:“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飛”。都充分肯定了作為王羲之書法的《蘭亭序》。而懷仁的集王《聖教序》則給予我們實物佐證。這些,都使我們不可輕易否定《蘭亭序》是王羲之所作。目前,那些懷疑或否定《蘭亭序》是王羲之所作的證據或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而認為神龍本《蘭亭序》是後世偽造的說法更是極其錯誤的。種種證據表明,啟功先生將神龍本《蘭亭序》定為唐摹善本是正確無疑的。
        

                                      全文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