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再現《棋王》

(2010-08-21 00:09:10) 下一個

      中國文壇曾經出現過這樣一位奇才,高二後失學,便全副武裝加入了龐大的知青行列,一支畫筆流連於祖國西域,一部處女作《棋王》猶如一聲驚雷曾響遍大地。他叫阿城,雖早已封筆,但留給我們的這部中篇足以濃墨重彩般地留在中國文學史裏。

       
        
我有為阿城為《棋王》寫些東西的念頭已有很久,但以怎樣的形式來寫至今還沒有定論,我不想把它寫成什麽讀後感,因為這樣的大作後麵已有非常精辟的評論,我再來畫蛇添足隻圖無趣。《棋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作品,那個曾經將國家機器摧毀成廢銅爛鐵的年代不是當代年輕人靠說說就能夠理解的,小說裏的棋王王一生始終對白米飯的渴望也和現在的“豐衣足食”奢侈生活格格不入的,那麽《棋王》剝去時代的畫皮,留下來的還剩什麽呢?

         
        
或許文學需要這樣的時間洗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學才是好文學。偉大的“文壇旗手”魯迅的名字漸漸淡出學校教科書時,取而代之的是曾被他視為糟粕的林語堂,梁實秋的文章,同時網絡文學崛起的鐵蹄踏破整個出版界時,我們是否要擔心它蹂躪我們的漢文學和語言,或許這樣的擔心已經遲也,亦如核彈已經起爆而無法去控製住它。在這樣一個財富致上,道德倫理敗落的年代來談那些無人掛齒的所謂文學已經沒有市場和看頭,但是好文學不會因為上述的原因而褪色,它能夠經得起時間的篩選,它會耐心地等待人們的回歸,即使已經被封存至地平線下,人們總會有一天將它恭敬地請進博物館。慶幸的是這樣現狀嚴格的說隻是出現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地球的其他地方還是有更多的人熱衷於他們認為的好文學,網絡的高產寫手隻是我們的一種個別現象,大作家托爾斯泰,雨果的猶如詞典般厚的大作還是有人孜孜閱讀,這是文學的希望所在。

       
     
重溫《棋王》,上世紀那個陽關燦爛的年代,伴隨著大煉鋼鐵,老三屆,上山下鄉,紅寶書和“忠”字舞,我們祖國的年輕人除了需要了解這段曆史以外,已不會對他產生感情上的聯係。那麽《棋王》婉拒你的情感回憶之後還有什麽呢?我認為是“美”,一種傳承於中國古代詩文化論的美學傳統和現代世界小說潮流的敘述方式的高度統一的美。關於中國古代詩文化美學,大師王國維在他的經典《人間詞話》中已經下了完美的定義。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製。然其寫至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製之處。”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阿城在塑造人物方麵借助於敏銳的視覺感知,刻畫簡潔明快,舉重若輕。同時這些筆下的人物又為他個人的人生體驗和境界所服務,一支妙筆把話天下大事於方寸棋盤的故事講得惟妙惟肖,那些自嘲反諷的語言,灰色而富有力度的色調,生動傳神的人物對話,將那些存在於曾經那個瘋狂的大時代大氣候下的各個小人物的人性給予高度地提升和頌揚。阿城對景物的描寫也是略去陳言,簡明而感覺新鮮。比如:

      “太陽垂在兩山之間。。。”

      “江麵上金子般地滾動,”

      “岸邊的石頭也如熱鐵般紅了起來,

      “靜靜地像一塊鐵。”

       
      
畫麵構圖井然有序,又注重感覺造成的意境,堪比盛唐右丞王摩潔“詩中有畫”的真趣。或許作者本來就是長於線描的畫家,對線條有著敏銳地捕捉能力。比如對棋王的形體描述上,突出一個精瘦:

       “肋骨一條條動著,”

       “竟是青筋的瘦腿,”

       “衣裳晃來晃去,褲管前後蕩著,像是沒有屁股。”

        有了這些視覺效果的鋪墊,加上人物語言的渲染,不難使讀者感受到王一生徹頭徹尾和他那時代的不合拍。

        
       
小說的陳述方式也頗具匠心。比較它以前的中國小說,舍去了多餘的鋪墊,有張有弛,簡約而緊湊。類同於西方現代文學中普遍應用的低調敘述,且夾敘夾議的模式,使這部作品結構均衡沉穩而凝重卻又不乏空靈。

       
           
歐洲的某著名文學期刊有過這樣的觀點:百分之九十的小說將在問世後一年被擱置。百分之九十九的將在二十年後被徹底遺忘。我想《棋王》是百選一的佼佼者,而且他所背負的那個時代也是中國文學史或者是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裏程碑,那就是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九年中國新時代文學,它是知識分子精英意識和五四文化精神的凝聚和寫照。在那個時代裏,無論是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或先鋒文學,甚至“新長征的搖滾”,“鄧麗君的月亮”,“張導的紅高粱”還有“王朔的無知者無畏”雖然都有彼此的瑕癍,但至少是一個自由思潮下的迷狂狀態,亦如尼采戲說的酒神精神的演繹。隻有在這樣一個自由土壤之中,《棋王》的誕生也是在情在理的。

         
        
為《棋王》立“傳”,也是期盼在這片土地上迎來本世紀的新文化時代,那個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又不失去無限想象空間的時代;那個陳寅恪先生所倡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時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weibao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Thanks you.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