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27幅天安門廣場的老照片

(2015-04-14 14:58:09) 下一個

天安門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廣場,源於1914年。而在此之前,天安門前隻是一塊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天安門前身叫承天門,落成於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是明清兩朝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布政令的重要場所,也代表著皇權的威嚴。晚清,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天安門廣場被當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圖為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在北京天安門前舉行皇宮占領式。新華社發(前門箭樓管理處提供)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在天安門城樓上以宣統皇帝(溥儀)名義發布退位詔書。1914年5月,北洋政府的朱啟鈐啟動了改造舊都城計劃。拆除天安門前千步廊、修築瀝青路、拆除甕城等,原本封閉的宮廷廣場變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開放空間,威嚴、神秘的皇權被消解。圖為1912年,北平天安門城樓高掛“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大幅標語。FOTOE

正因朱啟鈐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的第一次改造,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才可能在天安門廣場上展開。由於不滿北洋政府在一戰後“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1919年5月4日,數千學生雲集天安門廣場附近,打出“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等口號,要求政府作出回應。此後,遊行示威成為北京城再尋常不過的一件事情,而天安門廣場也幾乎成了必到之地。

1928年,蔣介石二次北伐勝利結束軍閥混戰,當年7月,北平軍政各界組織7萬人在天安門前舉行祝捷大會。同年8月24日,孫中山遺像被掛上了天安門城樓,這是天安門城樓首次掛個人畫像。圖為1929年,孫中山靈櫬送殯隊伍經過天安門。FOTOE

1937年,日偽政府統治下的北京,貼著“建設東亞新秩序”標語的天安門城樓。FOTOE

1945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的畫像也曾短暫地懸掛在天安門上。Roger Viollet/Getty Images

1949年後,天安門廣場的符號意義被進一步強化,成為新中國宣揚意識形態、舉辦大規模慶典、閱兵及開展外交的重要場所。而開國大典,隻是一個序幕。圖為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的裝甲部隊。新華社發

1953年3月5日,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逝世,50年代中國正掀起全民學習“蘇聯老大哥”浪潮 。3月9日下午5時,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門前舉行追悼斯大林同誌大會。圖為北京市的兒童在天安門前向斯大林遺像行禮誌哀。薑偉 攝

在1950年代,天安門廣場進行了一係列的擴建,狹窄的廣場從此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天安門大方塊(Tiananmen square)。而數次的改造擴建,無一不是以政治為核心。1950年,因廣場旗杆與天安門之間的距離不夠將來要過遊行隊伍的寬度,天安門前的華表和石獅子被移動了6米,這曾引起建築學家梁思成的不滿。畫麵遠處廣場上的中華門,曾是明清民國三朝的國門象征,分別叫大明門、大清門、中華門。1959為擴建天安門廣場,中華門被拆除。如今是毛主席紀念堂一帶。新華社記者 齊觀山 攝

為迎接十周年國慶,1958年天安門廣場開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建。拆除了中華門、棋盤街及廣場上的紅牆,最終達到寬500米,長880米,總麵積達44公頃,是俄羅斯紅場的9倍。建築師陶宗震曾建議把寬度壓縮以適應周邊道路的連貫,被告知:“不能動,這是毛主席定的。”同時,廣場上豎起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兩側建起的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和軍事博物館,奠定了廣場作為政治中心的基調。圖為在國慶10周年前夕的北京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記者 杜海振 攝

1966年10月5日,等待毛主席接見的紅衛兵在天安門前宣傳毛澤東思想。在“文革”初期,毛主席前後8次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衛兵,共1200萬餘人。翁乃強 攝

1976年4月4日,天安門廣場人民群眾悼念周總理聲討“四人幫”。4月5日清早,廣場上的悼念花圈全部被清空,宣傳車廣播著清場的通知。但天安門廣場人群越聚越多,喊著口號:“還我花圈,還我戰友”。幾個月後,這次事件被平反,定性為一次革命行動。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天安門廣場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改建——修建毛澤東紀念堂。這個曾在天安門城樓上接受眾人崇拜的領導人,最後來到廣場中央為自己的時代畫上了一個句號。圖為改建完成後的天安門全景。

新中國對天安門廣場的曆次擴建與修改,完成了對廣場政治含義的強化。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最有意義”的地方。但天安門廣場44萬平方米的空間沒有給遊客提供遮陰避暑的地方。圖為在天安門廣場上鄭重合影的小孩,右圖為坐在廣場欄杆上休息的遊客。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天安門廣場也經曆了逐步開放的過程。1976年以前,廣場上的人大多以集體身份出現,在1980年代之後,越來越多的人以個體和家庭的麵貌出現。即使是遊行,1984年的口號也帶著濃鬱的開放風味,隆重推出的不再是“鬥私批修”或者“反帝反修”,而是“聯產承包好”。

開放帶來的社會的變遷也在廣場上找到注腳。圖為1983年,天安門廣場,剛剛購買了洗衣機的市民。 穿過廣場應該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抄近路。

1984年,天安門廣場上的外地打工者。朱憲民/CFP

20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新聞記者在天安門廣場上采訪中國民眾,戰士(左一)雙手插兜的放鬆狀態表明了他不是一位執勤者,而是一位來到天安門的遊客,這個時候政府還會倡議普通群眾“不要圍觀外賓”,但使用攝像機的外賓,還是會引起人群的興趣。

1988年1月1日,北京國際旅遊年的第一天,天安門城樓正式開放。為保證天安門城樓準時開放,天安門管理處的同誌奮戰了數日,他們將大廳原來鋪設的純毛地毯換下,鋪上紅色的化纖地毯。圖為1988年,登上天安門城樓的遊客們模仿毛澤東向民眾致敬的姿勢,“人民萬歲”的“弗蘭”口音普通話不絕於耳。

1989年,中共中央對節日禮儀活動進行改革,天安門廣場作為中國政治中心的定位在當時也有爭議,有人提出將天安門廣場向文化型廣場轉型:國家大劇院的工程啟動後,與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遙相呼應。但公安部新大樓拔地而起,提醒大家天安門仍是一個部委環繞的政治中樞。圖為1986年,北京金水橋上的時裝秀。王文瀾/CFP

在90年代後的數十年裏, 中國完成了幾件“大事”,天安門廣場見證了諸多曆史時刻。圖為1997年,香港回歸倒計時牌豎立在天安門廣場。四年後,北京申奧成功,天安門廣場人山人海。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燃放焰火《曆史足跡》,焰火腳印,沿著北京的中軸線,經過天安門廣場,走向奧運會主會場。REUTERS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裏氏8.0級地震。5月21日,天安門廣場首次為普通民眾降半旗。

天安門廣場在近30年間沒有大變動,而新的改變體現在細微末節處,高科技從各個角落滲透進廣場。2009年為迎接國慶六十周年慶典,兩塊巨幕被安置在天安門廣場,屏幕上滾動播出城市的風光片和公益廣告。它們不接商業廣告,盡管每年維護費用達1600萬元。曾有江湖騙子向各地政府和企業許諾能接大屏幕廣告而被逮捕、起訴。圖為2013年,遊人在霧霾中觀看“藍天白雲”的宣傳片。李鋒/CFP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天安門廣場開始施行安檢製度,延續至今。近幾年來,隨著維穩形勢的嚴峻,天安門廣場更加大了管控。圖為2014年3月15日,北京天安門周邊安保安檢嚴格。CFP

早年,天安門廣場上還時常能看到有人溜冰、放風箏、踢球或兜售各色小商品,如今越來越像是一個有層層安保的遊客“拍照專區”。圖為在天安門廣場上謀生的人們也要負責維護廣場的秩序。尹夕遠 攝

天安門廣場是個充斥著高濃度公眾記憶的地方,44萬平方米的地麵上,鋪滿了曆史丟下的線頭。近幾十年間,天安門廣場上的變化緩慢而謹慎,而它的政治符號意味從未減弱。2014年9月27日淩晨,天安門城樓,為了迎接國慶,工作人員換上新的毛主席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