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周處除三害》:罪人陳桂林最後的解脫

(2024-03-31 12:55:37) 下一個

這時還是陰暗的,懷疑的。

來源:醜故事    作者:林煜

01 最後

電影的最後。是人生的最後。

在一扇高大的窗戶下,陳桂林俯臥在白色臨刑墊上。那是一張柔軟的、潔白的墊子,陳桂林腦袋舒服地埋著,全身一動不動,仿佛等待他的,是一次放鬆的入眠。

一群穿製服的人或遠或近站立著,都很肅穆,但現場沒有緊張、森嚴的法場氣氛。不像是在準備行刑,倒像是一次莊重的觀禮。

一位醫生模樣的人走過去,用粉筆在陳桂林的後背對應心髒的部位,畫了一個雞蛋大小的白色圓圈,然後退下。

接著一位穿警察製服的劊子手走上墊子,把槍口抵在那個白色圓圈上。

這時,陳桂林抬起了他那倔強的腦袋。整張臉充滿了銀幕。

這張臉不同於以前我們看到的任何一次。沒有凶狠,沒有冷漠,沒有玩世不恭,沒有傷痕累累。

他的臉已經刮得幹幹淨淨。他神情平靜,沒有一絲恐懼,透著孩子氣。他抬頭,臉對著那扇窗戶,從那裏透過來的一道光把他照亮了。

一聲槍響。砰。屏幕黑了。

02 罪犯

電影名字《周處除三害》,典出《晉書·周處傳》和《世說新語》。

周處(242-297年),江蘇陽羨人,少孤,膂力過人,不修細行,縱情肆欲,被鄉人與南山猛虎、西氿蛟龍合稱為“三害”。

周處於是入山射殺猛虎。又下水博蛟,經三日三夜。鄉人以為他死了,皆相慶賀。周處殺蛟而返,才知道鄉人這麽討厭自己,從此改過,學文學武,終為"忠臣孝子"。

電影《周處除三害》,當代台灣電影,導演黃精甫,黑幫敘事。在電影中,陳桂林(阮經天飾)和香港仔、林祿和是警方的三大通緝犯,罪行累累。

知道自己來日無多,陳桂林決定在死之前再幹票大的。他先後除掉了二號通緝犯香港仔,頭號通緝犯林祿和。之後他自投羅網,受領死刑。

陳桂林設法除掉的第三害,是他自己。但那隻是作為罪犯的陳桂林。

還有一個解脫的陳桂林。

03 屠殺

電影《周處除三害》,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改過自新、揚善除惡的故事。它是一則關於救贖與解脫的當代寓言。

陳桂林是個亡命之徒。

他追殺香港仔和林祿和,也不是出於什麽高大上的正義感、使命感。隻是因為自己快要死了,不想再折騰了,想自首,可又不想像其他平頭百姓那樣,默默無名到連自首都要排長隊。

於是,他想死前揚名,一心一意要幹掉更加臭名昭著的兩大通緝犯。

他綁架了藥店女老板張貴卿的孩子,逼迫她吐露通緝犯的線索。

在宰殺香港仔的時候,他順便把香港仔的三個跟班也幹掉了。

在澎湖,射殺頭號通緝犯林祿和之後,他又重返現場,凶殘地展開了一場大屠殺。他把一群被洗腦但手無寸鐵、毫無反抗之力的“靈修者”像羔羊一樣一一殺害。人命,在他手下如同螻蟻。

事後,陳桂林麵帶勝利的笑容,在碼頭上束手待縛。他伸手迎向手銬,就像在接受一枚名至實歸的軍功章。他已成功幹掉頭號、二號通緝犯,現在把第三號通緝犯——他自己,主動交給警方。

碼頭上,媒體記者雲集。在被押進警車前,陳桂林高舉戴著手銬的雙手,高聲回應他們:“我叫陳桂林。”

身體上,他徹底失去了自由;精神上,他開始走上自由之路。

殺掉頭號和二號通緝犯的專注念頭和雷霆行動,淨化了陳桂林的心意,為他的解脫預備了一條道路。

04 一念善

陳桂林從小由奶奶養大——電影沒有交代他的父母哪去了。他身在黑道,心係奶奶,時不時給奶奶轉寄些錢。奶奶用這筆錢買過一隻廉價的電子表,其他的沒動用過。

奶奶死後,這筆錢,一共一百萬,還有這隻粉色的手表,回到了陳桂林的手裏。

在澎湖的“靈修中心”,為了贖罪向善,陳桂林決定加入“靈修”隊伍。他豪不猶豫地“舍”掉了那一百萬元——他亡命一輩子的全部積蓄。

當林祿和要求他把手表也“舍”掉的時候,他猶豫了片刻。

奶奶是陳桂林世上唯一的牽掛。現在奶奶走了,這隻手表成了陳桂林愛的寄托。

這一念猶豫,源於陳桂林本性中尚未泯滅的一念良善,是他內在的一星火種。

借由這一念,過去他能感知奶奶的愛,現在他能下定決心棄惡修善,明天他能從蛛絲馬跡中發現“靈修中心”隱藏的罪惡。

從香港仔手中救下倫為性奴的小美,不求任何回報,也是因為有這一念善。

05 撫慰

張貴卿來探監。她說:我騙了你,患肺癌晚期的不是你,是我自己。

騙人者和受騙者此刻都略感欣慰。騙局帶來了超額的回報:一騙除三害。

陳桂林已經準備就死。死亡之箭已經飛出,正準確地射向他。

小美來監獄看他,為他刮臉。刀片受管製不能帶進監獄,小美用的是電動圓頭剃須刀。

小美在他臉上均勻塗上白色泡沫,安靜地為他刮臉。剃須刀轉動的聲音又細又密,剃須刀在臉上輕柔地滑動。

生命的真相竟如此平常。陳桂林全身顫抖,眼裏淌下兩行熱淚。

這是陳桂林人生中的冰雪消融時刻。所有內在的衝突和纏縛就此煙消雲散。

小美用手輕輕地為他擦去眼淚。這是此生最後的撫慰。

陳桂林把手表送給了小美。從此,他心中了無牽掛。

06 迎上去

觀看《周處除三害》的第二天,我正好讀完印度近代思想家——斯瓦米·辨喜的著作《千島語錄》(聞中 江小敏 譯)。辨喜在美國千島公園的最後一天(1895年8月6日),對追隨他的學生說:

“善與惡,盤根錯節,難解難分,既相克又相生……在人的生命中,善惡與苦樂總是勢均力敵。”

陳桂林的行為是屠殺?還是除奸?

他是惡魔?還是天使?

都是,又都不是。

善與惡的內在鬥爭,把陳桂林拖向了生存的地獄,又引向解脫的天堂。

是與非、善與惡都隻是臨時性的社會標簽。今天是,明天又非了。這個人說善,那個人說惡。朝朝暮暮,無有定時。

辨喜又說:

“那個惡魔其實也是身體的一部分,就像是一個傷口或烙印,所以我必須看顧、關心我的身體,讓它恢複,讓它好起來。”

在自我身上,善與惡同根同源,甚至,他根本就是同一樣東西的兩種幻象,就像太陽照在棱鏡上,折射出不同的光芒。

在生命的最後,陳桂林知道自己的死是罪有應得。他說:“我有罪,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大家。”

但他已經與自我和解,餘下的每一分鍾都不再空過。臨刑前,他專注地吃了最後一頓飯。

醫生問他要不要打麻藥。他說,不要。

不麻醉自己了。那最後的痛苦全都屬於自己。不拒絕,不逃避。全心全意地迎上去。

07 樂園

《聖經·路加福音》這樣記載十字架上耶穌的最後時刻:

兩個跟他(耶穌)同釘(在十字架上)的囚犯,有一個開口侮辱他說:“你不是基督嗎?救救你自己,也救救我們吧!”

另外一個卻責備那囚犯說:“你同樣受刑,你就不怕上帝嗎?我們受刑是活該;我們所受的不正是我們該得的報應嗎?但是這人並沒有做過一件壞事。”

於是他對耶穌說:“耶穌啊,你作王臨到的時候,求你記得我!”

耶穌對他說:“我告訴你,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裏。”

兩個囚犯與耶穌同時受刑。其中一個誤以為,既然是基督,就有能力把自己、把他們從十字架上救下來。這是對“得救”的狹隘理解。

另一個囚犯相信報應,但他以為“得救”隻能發生在來世。他請求耶穌來世降臨作王的時候,還記得今天他們一起受刑,而拯救來世的自己。

可是耶穌對他說,不用等來世,今天,在這裏,你就可以得救,我現在就是王,你可以跟我一起在“樂園”裏。

第二個囚犯和耶穌一樣獲得了最後的自由。

電影的最後,殺人如麻的陳桂林來到了他的最後一秒鍾。他抬頭,看到了從高處的窗戶透過來的那道光。

他已經不再為過去的愛和恨、罪惡和傷痛而糾結。他已了悟。生命沒有昨天。也沒有明天。也沒有下一秒。

隻有無善無惡、無悲無喜又無比珍貴的此刻。

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