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集

事來心始顯,事去心隨空
正文

我 家 後 院 的 舊 陽 台

(2008-07-26 21:34:39) 下一個
我的家,在華府郊外的一個老社區中。房子雖然陳舊,但是小區內樹木蔥鬱,疏密相生,綠意盎然。當年買房時,沒有經過太多的挑選,我就看上了這個房子。與其說是看上房子本身,倒不如說是看上了老社區周邊的環境和相對寬敞的綠地。也許是“男主外、女主內”的緣故吧,我的另一半很在意房子內在的布局,左看右查,總覺得房子結構有太多不盡合理和不盡如人意之處,就問我究竟喜歡這房子的哪一方麵。我過去學的是文科,量化分析和規範推算從來不是我的強項,於是我就用形而上的“氣場”來應對現實問題的“挑戰” - 聲稱自己喜歡的理由隻有一條,就是感覺這房子“氣順”,聽上去還頗帶有一點禪意,於是,我太太也就“從禪如流”,不再堅持另覓他窩了。

遷入老房我們的新居後,慢慢地才發現太太當初的許多論點確有其道理。我們的房子坐東朝西,除了早晨和下午外,室內光線嚴重不足,無奈之中,愛養花的太太隻能將一些需要充足陽光的室內盆栽植物送人“撫養”。雖然屋子“弊端”重重,但是我並不感到後悔,因為,隻要打開通向後院陽台的大門來到戶外,我便常常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隔著一片數十米的綠地,我們的後院陽台麵對的是一片靜謐的樹林,深不見底。樹林上鳥兒在輕鳴,樹林中則常有鹿隻和小動物出沒,大家倒也相安無事,一派田園景觀。雖然周圍綠樹成蔭,但是,陽台上光照充足,空氣清新,春天時鳥語花香,沁人肺腑,金秋季色彩斑斕,賞心悅目。經過多年的日曬雨淋,木陽台顯得相當的老舊,但是經過一番油漆塗抹,再安上個帶遮陽傘的台子和幾張椅子,卻也顯得從容自在,能夠縫縫補補又三年,我想那應是沒有問題的。

我家的舊陽台長約九米,三米見寬,雖算不上大,也無從談雅,但卻是我們一家人最愛去的地方。外婆來美國時常愛帶著家中的小狗豆豆在陽台上享受陽光的溫暖,外公則忙著在陽台上栽種蔬菜植物;爺爺說陽台上是讀書看報的最佳場地,奶奶則視這裏是練習太極氣功的樂土。爺爺奶奶回國前,我們問需要帶什麽東西回國,奶奶指著陽台和對麵的樹林說,“我最想要的東西可就是帶不走呀”。

聽媽媽說,習氣功者們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氣功是建立在生命整體觀的理論之上,人們通過“吹噓呼吸,吐故呐新”,以天地間的精華之氣來改造、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並達致“養天地正氣”之精神境界。我的悟性不夠,覺悟不高,對氣功始終半信半疑。但是,每當我來到我們後院的木陽台,或舉目望遠,或低頭靜思,內心總有一種心平氣遂的感覺,有時,竟會有刹那間的精神解脫之感。是物我兩忘,還是出神入化,事後回想起來則始終難解其妙。真所謂,此中有真義,欲辨已忘言。周末閑暇時,沏壺茶,坐於微風習習的陽台中,信手翻上幾頁愛讀的書報,有道是:晝長人靜渾無事,一盞清茶一卷書。隨著從杯中飄散的一縷茶煙放眼望去,此時便覺天更藍、雲更白、草更綠、茶更香,而一周來積存的煩心事也好似隨著清風飄散而去。

華府的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而在後院的陽台上,更能感受每個季節帶給我們的欣喜。在漫天大雪的冬季,萬物沉寂,自然就不能在外讀書品茶,或感受大自然的芳香和清新。但是,當女兒在陽台上興奮地堆起雪人,精心裝點打扮她的“白雪公主”時,我們在屋內隔著玻璃門、手中捧著熱茶欣賞女兒的“藝術傑作”,感念大自然萬裏雪飄、纖塵不染之玉壺冰心,更對木陽台在嚴冬的季節裏帶給我們的這份審美意境心存感激之情。

年前,曾與同事一起用 Google Earth 查看各自社區和房子的衛星照片。由於照片的清晰度不夠高,圖像顯得比較模糊。同事說,你的房子看上去好像還有點“規模”嘛。我告訴他,這是因為後院有一深色老陽台的緣故,陽台同屋頂連在一起來看,就顯得有些寬大。我對這位同事如是說:The deck is a big part of my home。是的,我家後院的那個老舊的木陽台,不僅構成了房子結構的很大一部分,也構成了我們家一年四季中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

初秋的一個清晨,薄霧靄靄,晨曦穿過樹林灑滿一地,我站在後院那帶著雨露的舊陽台上,眺望著遠飛的群鳥,不由地生出了這樣的感觸:此心安處是吾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嬰子 回複 悄悄話 的確!閱讀文字,半杯茶香悠然而至。人無後台卻有高台,聚仙氣,有蓬萊,此心安處非常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