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Leileim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所知道的英特爾科學獎

(2015-01-26 06:02:26) 下一個

《世界周刊》世界周刊1610期
2015年1/25-2015年1/31(發表時有刪節)

每年的元月七日,是美國英特爾科學獎(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公布半決賽名單的曰子,英特爾科學獎的前身是西屋科學獎(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Search),創辦於1942年,1998年後改為英特爾科學獎(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

在這項有著幾十年曆史的比賽中取得過冠軍或優秀成績的選手們,後來獲得了7次諾貝爾化學或物理學獎,2次菲爾茲獎,以及6個國家科學獎和技術獎,還有一長串的麥克阿瑟基金會基金。故英特爾科學獎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

同時即使隻是進入半決賽,這個獎項的獲得也足以成為獲獎選手們進入美國名校的有力通行證了。

 

 

每年都有來自全美各州的將近一千七、八百名高中十一年級學生申請報名角逐這一獎項。

大賽由各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擔任評委,半決賽是從所有申請人中選出前三百名入圍,每名入圍者及入圍者所在的高中都會獲得1千美元的獎勵,稍後再從這入圍的三百人中選出40名進入決賽,進入決賽的選手每人不僅會獲得5千美元的獎勵外,還有一個為期一個星期的全免費華盛頓之旅,最後再從這四十名決賽選手中選出當年的前十名,第一名將獲得10萬美元的獎勵,餘下九人也將獲得不同數目的獎金。

 

從今年公布名單的姓氏來看,入圍半決賽的華裔學生逾

80人,超過總數的四分之一。這個消息頓時在各大中文網站上鬧開了花,說什麽的都有:有人說華裔真牛,一下子就占了這麽多的比例;而有人卻不以為然,指出既然華裔學生在高中時代已經這麽厲害了,可後來怎麽不見他們在科學研究上有建樹呢?有人指出很多在這種比賽中拿過獎的人,到了大學後卻很是一般;還有人甚至不惜花費經曆去找出了一些得獎孩子的得獎課題和父母從事的工作,發現有些得獎孩子的課題與父母從事工作的內容很相近,因此認為一些得獎孩子的成績有假,是父母幫忙做的。罵中國人愛動歪腦精,鑽空子。把中國人在國內拚爹的現象也帶來了美國。

我先生工作的研究所每年夏天都有一筆經費,專門用來組織針對當地高中學生的summer high school program。每年的三月份開始,研究所麵向當地二十多所高中的所有十一年級的高中學生們接收申請。學生的申請內容包括:一篇作文、學校老師的推薦信、還有高中各學科成績。

研究所會由專們的人來負責這個summer high school program,包括從大概八十多名申請人中挑選出十六個人入圍,以及夏天高中生們在研究所為期兩個月的具體學習。

研究所根據每個學生的意願及成績情況,比如物理成績突出還是數學成績更好一類的,再結合指導老師當年的課題內容,給每個學生都安排一個相對應的指導老師,由指導老師帶著度過這為期兩個月的高中學生研究生活。

課題的內容是由指導老師事先就準備好的,學生來後,將會在各自老師的指導下,工作八個星期。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要求,八個星期活動結束後,研究所通常會有一個學生研究成果情況報告會,參加活動的學生各自匯報這八個星期以來自己的課題進展情況。

然後再由指導老師和學生根據自己課題完全的情況來決定送或是不送課題結果參加英特爾科學獎的評選。

我先生目前為止總共帶過三個高中學生,而且更為有趣的是這三個學生都是華裔學生,大家都知道,華裔家庭重視教育,華裔學生的成績在學校普遍都好,因此每年挑選出來的16個學生華裔學生就占了很高的比例,就拿我先生帶過的這三個學生來說,平均成績都在九十五分以上,而且AP課程都已經上了不少。

先生自己本來就是個科學狂熱者,帶第一個學生的時候,簡直就是滿腔的熱忱,學生一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問人家以後是不是想要從事科研工作,結果學生的回答說自己想做的是工程師,並不想搞科學,先生心裏頗感失望,但依然熱情不減。

趕緊張羅著教他編程,模擬計算。

還好第一個學生還算聽話,老師安排下來的東西盡量認真的做,不會做也會主動來問老師,但據先生自己說,學生沒有什麽主動性,完全就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安排。八個星期的時間,根本就做不了什麽東西,不過第一個學生在他的指導下,還是算出了點結果,於是先生又安排叫他寫文章,但說實話一個高中學生,又隻是短短的兩個星期的時間,能做成什麽呢?所以大部分的東西其實主要還都是先生在做。因為有了文章於是就拿去申請參評英特爾科學獎,先生定的課題內容本來就不錯,再加上有文章,所以自然而然就進了當年的半決賽。

第一個學生在沒有得到入圍這個半決賽以前,盡管成績不錯但隻是被一所還算不錯的大學錄取,但不是藤校,後來有了這個半決賽入圍獎,順利地被哥侖比亞大學錄取,不過這個學生後來並沒有在科研的道路上發展。

學生研究成果報告會的時候,第一個學生的家長來跟先生見了個麵,抱怨說孩子還不知道自己主動努力,家長推他一下他動一下,現在孩子大了,也慢慢無法插手。

據第二個學生說他之所以申請來個這summer high school program,原因是他哥哥以前曾經參加過。他在作文中寫道他哥哥各方麵都很優秀,父母要他向哥哥學習。

先生說第二個學生的哥哥社會活動能力確實很強,盡管不是他帶的學生,但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通常的華裔孩子在外麵都不是特別的活躍,但這個孩子卻很活躍,組織領導能力也比較強,還作為當年的學生代表在研究報告會上講話。他沒有申請拿到英特的獎,但是是被一所注重領導才能的藤校錄取的。

與他的哥哥非常不同,這第二個學生不僅不愛說話,更不會主動來找老師交流什麽,大多時候都得是老師去找他,安排他做事情,許多時候都發現他在打遊戲,想著他是華裔孩子,先生還說過他,搞得他還很是不高興的樣子,最後索性是啥都沒有完成,自然也沒有參與英特的申請。

第二個去了個一般的學校。

第三個學生的特點是:陽光燦爛。一問以後要做什麽也是想當工程師。先生很是失落。心想咋就沒有個想搞科研的呢?第三個學生的學校成績也很好,老師的話也聽,布置的東西也做,前五個星期工作得也比較認真,後三個星期,因為要參加體育比賽,經常忙都忙不過來。這孩子家長給安排的活動太多,他媽媽也很主動,經常跟先生聯係,感覺媽媽比兒子更著急,恨不得都給兒子把事情全做好了。安排給他算的東西也沒有算出什麽結果,這一次因為已經知道如何才是帶學生了,所以先生沒有把什麽事兒都自己做了。原原本本地按照他自己做的程度來申請,自然沒有進入半決賽,其實他的課題內容是很好,如果他能做出點結果,再加上寫上篇文章的話,進入半決賽應該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我還知道另外一個進入決賽的中國孩子,他的課題也是老師定的,但他課題內容跟他自己父親做的東西是一樣的,他後來被哈佛錄取了,也沒有繼續從事科研。

而另外一個美國學生,據先生說你能看到他那種對科學的熱情絕對是自發的,他會如饑似渴地尋找他感興趣的東西來看,不管是不是他的指導老師,隻要是聽你講的東西他有興趣,他就會來找你。結束的時候帶他的老師建議他也申請英特獎,他說不想把時間浪費在上麵,所以沒有申請,他第一批就被自己喜歡的加州的一個好學校錄取了。

作為家長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好前程,尤其是把教育看得很重的中國家長,所以中國家長總是盡力地為自己的孩子努力地創造這樣那樣的條件,哪怕隻是一點點的成功機會。別人說的那種替孩子做或是想方設法找別人替孩子做的家長有沒有呢?我想也不能完全排除這樣的可能性,但是這樣就一定能保證孩子將來成功了嗎?我看其實未必。

不過有一點極功盡利地做某件事,甚至由家長出麵直接幫孩子做,那這樣的行為就應該受到唾棄了。

就我所知的情況,一般的指導老師應該都是不會直接給這些孩子們做什麽的,但你如果運氣好碰上過特別熱心的老師,加上孩子自己本身也愛去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多幫忙一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這也是屬於正常的指導範圍。其實一個人的一生有很多的機緣和偶然性,誰都說不清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