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Leileim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身邊的風景

(2013-08-01 12:38:00) 下一個
<>< /><>
<>
訪古彝聖地、奢香故裏──大方

大方縣位於中國貴州省西北部、畢節地區中部,烏江上遊六衝河北岸古老的縣城大方座落在雲貴高原的烏蒙山上,有古彝聖地、奢香故裏
之美稱。

作為土生土長的大方人,對於奢香夫人雖然並不陌生,但卻從未有過真正的了解。其實我父母搬到北門現在居住的地方以後,奢香博物館離我家隻有幾步之遙,但每次回家卻從未進去過,倒是我的一對兒女,跟著外婆或是表兄妹們,幾乎把奢香博物館當成了自家的後花園,每天要跑裏麵好多回。 

今年冬天送母親回國,看著昔日雜亂的街道裝飾一新,大紅燈籠高掛,高低不平的爛泥路也清一色的鋪成了石板路,讓我產生了一種想真正去感受並了解就在我身邊的風景的衝動。 

我母親及兩個哥哥的家就在新建的步行街上,步行街是和奢香博物館及新建的貴州宣慰府連為一體的大方的一道亮麗的新風景。步行街從北門橋陡木閣附近,以一道高大的金門牌坊開始,沿著清一色的青石板路,兩邊是裝飾得古色古香的民居,民居前麵還種滿了桂花樹,我想如果是在金秋八月,漫步在開滿桂花的石板路上,一定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


身邊的風景

步行街上的牌坊

 

沿著步行街往北,在離第二道鐵門牌坊不遠處,便是貴州省有名的奢香博物館了,奢香博物館是在以原奢香陵墓為主體的基礎上,增加修建了一些有彝族傳統風格的仿古建築而共同組成。館內設有六個陳列室,收藏了大量的彝文古籍,彝族社會傳統文化、藝術、異俗等物品,尤其以彝文古籍和金石文物居多,集中反映了彝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西南地區第一個以民族曆史人物為名的博物館,於1994416日竣工落成。

 

身邊的風景

奢香博物館內彝族傳統建築

 

身邊的風景

彝族服飾

 

身邊的風景
 

驚喜地發現我家的譜書也館中有名啊


奢香夫人,彝族名字叫舍茲,公元1361年生於現在的四川藺州,是彝族恒部扯勒君長的女兒。公元1375年,十四歲的奢香,嫁給了貴州彝族默部水西(今大方)君長、貴州宣慰使靄翠做妻子。奢香的丈夫靄翠,彝名叫隴讚阿期,是貴州彝族默部德施氏勿阿納四十六世孫,元末襲任順元宣撫使,八番順元宣慰使加雲南行省左丞。
 

在明太祖朱元璋滅掉元朝以後,靄翠率領他的部落歸附了明王朝。朱元璋皆"予以原官世襲""賦稅聽其輸納"。因此靄翠還是貴州宣撫使。
 

公元1373年,朱元璋看到靄翠管轄的水西人口眾多,兵力強大,且水西部落英勇善戰,同時水西領地也很寬廣,是控製川滇黔邊境的戰略要地,對穩定西南的政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於是朱無璋下詔,"升貴州宣撫司為宣慰司,以靄翠為宣慰使,宋欽為宣慰同知,令靄翠位各宣慰之上,設治所於貴州城內(今貴陽)"

 

奢香自幼便聰明好學,而且特別喜歡漢文化。婚後經常跟丈夫一道,輔佐丈夫處理宣慰司的很多政事。奢香為人賢能,明事理,深受族人的愛戴,在與丈夫一同生活的過程中,攝政理事的政治才能也提高了不少。

 

公元1381年,靄翠不幸病逝。由於奢香的兒子還很年幼,不能承襲父親的職位,因此由奢香代襲貴州省宣慰使職。

 

在奢香執政期間,正是明朝想消滅故元梁王政權的時候,作為控製川滇黔邊境的戰略要地水西,奢香深明大意地讓明軍在水西境內安營紮寨,還主動提供戰馬、貢獻糧食、讓出通道,支持明軍經貴州進伐雲南。

 

不僅如此,奢香還利用自己與其他西南彝族部落的親戚關係,親自出訪烏撒(今威寧)、芒部(今雲南鎮雄)等地,開導並勸說其他土酋,使西南割據分裂的局麵得到緩和。為明軍順利進入雲南消滅元軍,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明王朝實現對西南地區的統一,奢香夫人作出了非常重要貢獻。

奢香夫人的另一個傑出貢獻還在於她廣主持開辟了九驛道,九驛道的出現,讓貴州與雲南、四川、湖南得到聯係,從而讓貴州更好地與中原聯係起來,促進了貴州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流。

 

因此在她於明洪武二十九年,即公無1936年病逝時(年僅35),明王朝遺使到水西奢香故裏,參加祭奠葬禮,加諡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並賜以朝衣錦帛。墓葬按正三品的規矩結合彝俗的墓建風格營造。

 

然而奢香夫人的陵墓卻幾度毀興。直到1988年,奢香夫人的陵墓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得到了重建。

 

跟當地墳墓的風格非常相似,奢香墓呈圓形,周圍用石頭封起來,頂上則是用土封起來。墓高大約有5米左右,直徑6米左右。墓的前麵還有一對華表,現在的奢香墓周圍還建有水池亭榭,石欄小橋,花樹草坪,環境相當幽雅。

 

身邊的風景

 

奢香夫人的墓

身邊的風景

墓前華表

身邊的風景

 

奢香博物館內奢香夫人銅像  

 

從奢香博物館出來,繼續沿著步行街向北行,穿過第三道銅門牌坊,便來到了新建的貴州宣慰府。


據說貴州宣慰府是為拍攝大型電視連續劇《奢香夫人》而恢複重建,有人說是建在蜀漢時期羅甸王府幕俄格城堡的原址上。“慕俄”者,大方也,“格”,都城也,慕俄格即是“大方彝族君長的都城”。但我不知道這一說法的真偽,記得小的時候,每當人們提起九層衙門都是說的東門,而且據我姐姐說,她小的時候就去過九層衙門遺址旁的村子,因為當時被錯劃為右派而沒了工作的父親就在那兒教名校,是在東門。


新建的九層衙門(即貴州宣慰府)背靠雲龍山,前臨螺絲塘。宣慰府前是一個用綿石鋪就的大廣場,廣場根據彝族的講究和用地的限製巧妙設計成一個葫蘆形,葫蘆則是來源於彝族人民的葫蘆崇拜。兩個圓相扣在一起,圓心圖案也是彝族特有的太陽曆和蘇蒂子圖案。

整座貴州宣慰府,可分為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兩個部分,主體建築即是人們所稱的一場八院九層”,采用中軸對稱,往上依次排列九間大殿,這九層大殿的職能分別是:第一層為正堂門廳及王府護衛部,第二層為放藏兵器的藏戈房,第三層為王府服役人員住所,第四層帳房,第五層接待廳,第六層議事廳,第七層宰相廳,第八層王殿,第九層為歌舞堂及王室祖先靈堂。八個院落還建有東西配廡16. 

身邊的風景

 

葫蘆形廣場

 

身邊的風景

霧彌漫的冬天看宣慰府全景


遊過了宣慰府,來到大方就不能不去看大方的水井,大方縣城始建於明崇禎年間,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曆史。縣城坐落在一片半山腰上,離最近的對江河少說也有十來裏,可大方卻從來不曾缺過水,原因則是得益於大方城內大量的古水井,大方城內能夠叫得出名的水井達99口之多,所以大方又有烏蒙井城之稱。沿著大方縣城南北貫通的大街上,就有汨汨清泉如流的楊柳井、桶桶井、龍王廟、小水井等躍入眼簾,讓人追尋一座城市的曆史。


記得小的時候,每家每戶的屋裏都會必不可少地有一對水桶,許多人家還會把水桶放得高一點,因為大方的很多水井,都是要用水桶直接扔到水井裏灌滿水的,當地人叫打瓦桶打瓦桶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確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不通過一定的操練,不一定打得了水,不過每一個大方人,都能把這一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至。以前每年的正月初一,每家每戶都會起大早去挑那一年的第一擔水,叫進財水,現在回想起來,當年大方人每天打水、挑水不失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大方人把大方的水井依據做出來的豆腐是否質優味美,分為大水小水
大水水井的水不僅能做美味的豆腐,還可以做酒及泡出美味的茶,據說即便是不怎麽樣的茶葉,隻要是用了大方好水井的水,也能泡出美味無比的茶。大方縣的豆製品生產曆史悠久,尤以豆豉、豆棒、豆腐幹最為出名,據說明、清時期曾為貢品。當然今天也是美名遠聲揚,據說就是與大方得天獨厚的好井水分不開的,即便是用同樣的工藝,離開了大方的好井水,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跟大方那樣原滋原味的豆腐類產品來的。與大水
不同,小水的水則隻能用來洗衣淘米了。

大方的99口井都是有名字的,有的根據形狀來命名,比如南門的雙水井,兩口水井緊靠在一起,一口是大水,而另一口卻是小水。有的根據水井周圍的環境特征來命名,比如北門的楊柳井,因為水井旁的楊柳樹而得名。


身邊的風景

大方眾多的水井,不僅帶給了大方人豐富的美食,還滋養著大方豐富的文華底蘊,在大方城南有一口叫翰泉的水井,據說民國29年的時候,大方有一個耆英詩社,詩社的文人雅士們,經常聚在井邊飲茶,吟詩作賦,因此今天都還可見他們留在井邊的碧水長天一色,勝跡大化勝光等美妙的詩句。大十字的桶桶井亭子的石質廊柱上用楷書刻上:一汪碎月半閑亭,百尺伏波千戶井。龍王廟井的牌坊上,則用文字記錄著它百年不枯竭的曆史。龍水井、楊柳井等則以龍頭吐水,體現出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文星街的皂角井前麵有一塊大理石,長約五市尺,寬約三市尺,每值天氣晴和,全城山川景色,均顯影在石上,傳為大定八景之一。

而大方人則把大方的水井形容成自己的眼睛,自發地向保護眼睛一樣的來保護古井。大方的老人們清晨都喜歡,拎個小桶去提井水,這估計是大方獨一無二的一道景。

 

領略過了大方的古井,再來看看大方的古塔,大方縣城的周圍有三座塔,分別是東門的聯璧塔,西門扶風塔和南門的奎峰塔。大方的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一直被保存到了現在。

位於城南玉文山的奎峰塔,小的時候我們隻要去南門便會去塔下玩,據說始建於明代,是七級六菱形石塔,修長挺拔。扶風塔位於城西牛頭坡,我們通常叫西門塔,是個圓錐形的,塔體為三級四菱形,因為旁邊有個落水洞,而關於落水洞當地又有一個可怕的傳說,所以小的時候,沒敢去過,不過站在城內高一點的位置,遠遠就能看得見。最為神奇的要算位於城東萬鬆山的聯璧塔,我們叫東門塔,我記得大概是在我讀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吧,當時縣廣播部門要建電視差轉台,地址選在了萬鬆山,因為那座山最高,然後不知怎麽了那塔,巧合的是,在動塔後不久,一場大火把東門燒了很多人家,於是隻好把塔基加固,重修石塔,並在石塔上再建鐵塔,發射電視信號,形成中西合璧,古今共存的石鐵混合塔;原大定知府普恩在聯璧塔序銘中說:風水家言,三塔皆居吉秀之地,大有裨於文風,理或然歟!

 
 
作為一座古城,大方曾經有過許多的古跡,城內曾有孔子廟、城隍廟,萬壽宮等許多古寺廟,有傳說稱城北麵陡木閣也就是現在的北門橋邊上的有上千年的樹齡的兩棵古老銀杏樹(當地叫百果樹),曾經去京城中過舉,因此當地居民將之奉為神樹,逢年過節,特別是每年農曆二、六、九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的時候,人們都會在樹下燃香燒紙,許願還願。而另一株古老神奇的桂花樹,則每片葉子上麵都有一個菜籽大的點繪成的一個“貴”字。 

大方不僅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大方的自然風光也是相當迷人,九洞天風景區位於大方縣城西南,長約23公裏,景區內的懸崖河穀長13公裏,兩岸自然植被非常豐富,有著眾多野生群猴。坐船而下,可觀賞到千姿百態、氣勢磅礴的自然景觀。下遊約2公裏處,有九個伏流洞口,稱九洞天,每個洞口周圍都有奇特的熔岩景觀,形成了風格迥異的伏流洞口風光。大方的高原湖泊支嘎阿魯湖,是在洪家渡水電站蓄水後人工形成的,卻也風光旖旎,而且在遊湖的同時,還可以品到大方人用獨特的方式做出來的農家支嘎阿魯湖魚。被譽為世界大花園的百裏杜鵑也在大方境內,百裏杜鵑連綿百裏,我小時候曾去遊玩過,與別的地方的杜鵑花大不一樣,那兒的杜鵑花都是長得象樹一樣,而且色彩很多,我第一次在那看了了黑色的杜鵑花。大方神秘幽遠的油杉河原始自然風光,肯定可與九寨溝比美。

當然遊大方肯定不能錯過大方當地的特色美食,大方臭豆幹,煽雞點豆腐,豆豉炒油渣。關於大方美食,我在網上看到的這一段介紹,可以說是把大方美食的精髓刻畫得入木三分,是介紹再貼切不過的了。。

 

滿城盡是臭豆幹:大方的特色飲食首推豆家係列豆棒、豆豉粑遠近聞名,臭豆腐幹更是臭名遠揚而且還出現了夾沙豆幹、糍粑豆幹等新品種,三五朋友圍著一個熱氣騰騰的油煙烙鍋吃著噴香的烙豆幹,喝著大碗的水花酒,再仔細聆聽豆幹在烙鍋上發出的滋滋聲,那絕對是一種享受,待到十幾塊臭豆幹三五碗水花酒下肚,一臉通紅滿身暖和的站起來時,你簡直就會以為自己是神仙啦!

煽雞點豆花奇葩:大方人喜吃豆花,一鍋豆花一碗蘸水便湯菜全齊,簡單實惠好吃而且營養還挺豐富,大方的豆花品種頗多,白豆花、菜豆花、蓮渣鬧、花生豆花等層出不窮,但最具特色的恐還算煽雞豆花,在豆花點囟時加入上好的煽雞肉絲,湯鮮味美,堪稱湯菜之中的奇葩。

豆豉炒油渣:大方人家家都喜歡自己做些幹豆豉顆貯存起來食用,炒回鍋肉炒臘肉等加入少許便會味道更佳更合口味,油渣本來不算菜,但加上豆豉顆、幹辣椒和春蒜苗一炒,便成了人人喜歡的下飯菜,人人會炒,家家都吃,豆豉顆炒油渣幾乎成了大方家居飲食中一道不可或缺的特色佳肴。又因此菜味厚香辣,極為送飯,故又稱其為飯霸 


蹄花粉麵:蹄花粉麵到處都有,但最具吸引力的還算大方所出,蹄花膠質蛋白多,在烹飪中欲使其入味並不容易。故不少地方的蹄花都讓人感覺淡而無味,大方的蹄花由於烹製手段特別,入口軟爛,味道濃鬱,加上湯色清鮮,份量又足,故而成了大方人早餐的首選,甚至有十年大方人,萬塊蹄花胃之說。

 

身為貴州人,我甚至連著名的果樹瀑布都沒有去過,我時常跟先生自嘲,我在國外去過的地方比我在中國去過的地方多好多,很多時候,不是身邊沒有風景,確實正如羅丹說過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真得認真思考思考這句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