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國發展機會多 科研海歸:要具備獨當一麵能力

(2008-06-29 13:47:56) 下一個
曾留德5年的葉豐,一直在海外關注著中國科研領域的發展狀況。“適逢國家鼓勵科技創新,國內科研領域的發展空間很大,對於科研人才來說,回國發展的機會非常多。”葉豐談道,德國的材料研究以基礎性研究為主體,而國內材料科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則是走向直接應用。“我所認識的從事金屬材料研究的留學人員,現在大部分都回來了。在這種大環境下,我覺得自己應該回來為國家貢獻點力量。”

  海外經曆能給海歸帶來什麽?葉豐認為,首先是思維方式的改變。“海外的研究經曆給了我更廣闊的視野,對於科學研究的思考也達到了更高的層次。”他指出,一個科研人員的學術水平不僅體現在實驗方麵,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問題的看法和思維方式上。因此,有誌於回國從事科研工作的海歸,一方麵要在專業技能上過硬,另一方麵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我們的團隊在高矽鋼研製項目啟動前做了很多工作,我隻是踢了臨門一腳,後麵有整支‘球隊’在給我傳球。”葉豐教授談到冷軋高矽鋼製備技術突破時說。高性能高矽鋼研製項目由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院士陳國良牽頭,從1996年開始一直延續到2006年。“如果沒有這10年的基礎工作,就不可能有我最後的臨門一腳,真可謂是十年磨一劍啊!”葉豐教授感慨道。

  矽鋼廣泛應用於各種機電設備,由於用量巨大,在矽鋼鐵芯上消耗的能量也很大,特別是當使用頻率超過400Hz時,普通矽鋼的鐵損會迅速增加。采用高頻鐵損值低的高矽鋼材料,比采用普通矽鋼材料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佳的節能特性。目前,國內外還沒有一條利用傳統軋製技術製備矽含量為6.5%薄板的商業生產線,而高性能高矽鋼研製項目恰好解決了高矽鋼的脆性問題,從而突破了冷軋這個關鍵環節,這在世界上都是處於領先水平的。

  葉豐介紹說,我國以前含矽量為6.5%的高矽鋼薄板完全依靠進口,目前世界上已有很多高矽鋼生產技術專利,但我國各大鋼鐵企業仍不易購買到相關的先進專利技術。葉豐說道,得益於這項研究取得的突破,目前,中國的高矽鋼研究成果在最具潛力、產品質量最佳、生產成本最低的傳統軋製生產工藝方麵,已處於世界前列。目前,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與寶鋼進行戰略合作,將在短時間內建成冷軋高矽鋼薄板的生產線,這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條用冷軋工藝生產的高矽鋼薄板生產線。“到那個時候,中國的高矽鋼薄板就不用再依賴進口了!”葉豐教授激動地說。

  人物簡介:

  葉豐,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199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材料係。1999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9年10月至2004年8月先後在德國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德國馬普學會金屬研究所從事納米晶體材料和非晶態合金的研究。2007年在金屬玻璃的玻璃轉變這一凝聚態物理上的難點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