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中國“大齡”女青年在美國的人生感悟

(2008-06-29 13:47:56) 下一個
眼見著30歲的檻就要到了,現在還是一個要找家裏付學費的窮學生。

於是,老媽經常著急的問:你什麽時候才能工作呀?趕緊工作,生小孩子吧。還號稱她當年像我這把年紀,我都六七歲啦。對此,我也很鬱悶。但是,無計可施。我本科四年加研究生三年,再短暫工作一兩年,然後又跑到大洋彼岸來“充電”,整個過程算下來,我能不這把年紀嗎?

可以讓我阿Q一把的是,身邊像我這樣的一把一把呢。我的朋友們,大都是在國內經曆完三年研究生“洗禮”的同學們,然後,來到這邊繼續五年到七年博士的修煉,等到畢業那天,大家都會30歲左右了。

然而,30歲,我們當中的很多人,距離界定一個人完全獨立的幾個指標仍舊遙遙無期:結婚,工作,繁衍後代。而當年同齡的父輩們,早就光榮的完成了這些任務。

一直不怎麽明白這個現象?為什麽我的同齡人還在不停的上學,為什麽我的錢包還是那麽的“弱不禁風”?終於有一天,在翻看《紐約時報》舊報紙的時候,找到了這個答案。

原來,我在經曆奧德賽時期(The Odyssey Years)。

之前,一般有四個人生階段:童年時期,青少年時期,成年時期和老年時期。如今,根據社會學家的說法,人生的階段延長到了六個:童年時期,青少年時期,奧德賽時期,成年時期,活躍的退休時期和老年時期。

人,做為生理上的人,沒有變。沒想到,界定“人”的指標卻不一樣了。正如一百多年前,沒有“青少年時期”一樣。眼下,“奧德賽時期”開始流行起來了。

所謂奧德賽時期,指的是後20幾歲,30出頭的年輕人。他們大學之後,在工作與學校之間徘徊來徘徊去:時而工作,時而上學。對於他們來說,上學已不再是22歲之前的專利,而是如同男女朋友一般,可以換來換去。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經濟上還不能完全獨立,還要依賴父母的支持。他們推遲工作,推遲結婚,推遲生子。總之,從大學畢業到成年階段,這個檔期被拉長了五年,七年甚至更長。

據統計,1960年,大約70%的30歲美國年輕人經濟上完全獨立並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到了2000年,隻有不到40%的年輕人完成了同樣的目標。

和父輩相比,奧德賽時期的年輕人還有很多顯著的特點:中規中矩的“約會”讓位給了Facebook或者和朋友在一起“侃大山”;結婚變成了“同居”或者幹脆賴在父母家裏住;讀報紙的時間讓位給博客(1970年,49%的美國20幾歲的年輕人每天讀報,如今,這個數字下降到21%)。

奧德賽時期的年輕人還秉持了“性別革命”的大旗。今天,36%的美國20幾歲女性工作人員擁有大學學位,相比之下,隻有23%的男性同齡人持有大學學位。與之相匹配的是,女性工作人員的工資處也漲了不少,而男性工作人員的工資則處於停滯時期。

奧德賽時期這一現象不隻發生在美國,歐洲一些國家的年輕人在推遲婚姻,以及在學校和工作之間不停的轉換方麵比美國年輕人持續的時間還要長。看來,奧德賽時期是一個世界趨勢了。

仔細想來,奧德賽時期倒也沒有什麽不好,可以抓住青春的尾巴,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年輕的歲月。父輩們之所以擔心我們的奧德賽經曆,也是和他們的人生曆程息息相關。那個歲月,上大學並不普及,父輩們20出頭就早早的結婚,然後生子,養家。50出頭的時候,因為機構改革的緣故,不少人又早早的“內退”了。對於他們來說,30歲的老學生確實難以想象。因為,按照他們的經驗,實際的工作年齡也許隻有20多年了,和上學比起來,工作的時間居然比上學還短。

來到美國,發現事情並不是這樣。經常看到很多70多歲的教授還在工作,有些甚至還帶著助聽器。對於拿著穩定退休工資的他們來說,工作已經不再是生活的必要經濟條件,而是他們人生的樂趣。而支撐這些教授一把年紀還在工作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大家生活的好,保養的好。

那天,在電視上看到61歲的小布什總統戴著墨鏡,穿著緊身的運動衣在騎山地車。如果不是主持人提示的話,很難從他的那套行頭看出來那是一位61歲的人。因為他的身姿看上去非常的矯健,如同專業運動員一般。

又想起了清華大學東操的一條標語: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這句話是我最喜歡的。它給了信心,給了我力量,讓我從容的麵對漫長的奧德賽時期?

我學習,我鍛煉,我為祖國做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