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曾聽說,或許你已淡忘,或許你還太年輕而不曾經曆過那一次又一次的排華、反華。1882年國會通過的 “Chinese Exclusion Act” 及舊金山地區的 “The Chinese Must Go” Movement,許多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從50年代興起的麥卡錫主義到李文和事件,對華裔學者進行無端指控,使用政治迫害排斥異族。
我們固然繼承著忍讓的美德,但我們自古就是驕傲的民族。誰說我們能忍受種族歧視,願意接受種族隔離?誰說我們不該做國家的主人,不能登上政治的舞台?我們這一代新移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萬不可辜負眾望。重溫曆史,讀一讀那字裏行間華僑的辛酸和受到的侮辱, 聽一聽為社區服務、熱心捐助的組織人語重心長的勸導,看一看其他少數民族前赴後繼的不懈努力,想一想馬丁路德金為此理想所付出的一切和他那日趨漸近的夢想。衝破種族隔離這道無形的束縛,融入主流社會,享受主人的權益。一次受過中西文化教育的宋美齡訪美,一場震撼世界的奧運開幕式,給主流社會的美國人予以認識中華的機會,也為改善華裔在美國的地位提供了條件,成為曆史的轉折點。
然而,我們身上也帶有許多惡習和不足之處。一些惡習來源於被稱為“民族劣根性”的處事之道,比如所謂“自掃門前雪”的心態,缺乏社會責任感,過於計較得失。其中還有一些惡習,並非我們民族的傳統,而是由於貧困或敵意的經曆引起的,比如對其他少數民族的歧視。我們首先需要有勇氣來麵對自身的弱點,才能排除擋在我們麵前的路障。
就拿美籍非裔這個有代表性的族裔來說吧,我們最先同是作為勞工輸入,同樣飽受奴役、久經磨難、被拋為社會底層,我們卻用全然不同的方式來生存、來抗爭、來振興。一個浪漫的民族和一個理性的民族,我們各自都有成功和不成功的地方,相互排斥或敵意都沒有出路,隻會被人利用。取長補短、攜手共進才是唯一的希望。
調查統計的結果顯示出亞裔投票率甚低,而華裔據六族亞裔之最低。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弱點,改變這種狀況,關心選票上和我們切身權益息息相關的每一提案,關心地方到全國的主要論題和候選人。最重要的是去投票,這是成為主人的第一步。用我們的標準來衡量,用我們的智慧和判斷力為美國選擇未來,為世界和平作決策。
許多網友,如此熱情地投入這一場有意義的討論,說明我們不僅在關注,也已經積極參與主流政治。我懇切希望大家保持這股熱情,並把它帶給周圍的人們,用行動改變投票率低的狀況。
文章背景:Norman Matloff 是 UC Davis 計算機係軟件工程的教授,是一位中國通,也是中國及移民問題的活動家,中美關係委員會成員。Matloff 經常在各大報紙上發表排亞裔,或者說批評亞裔社區一些現象的文章。1994年發表在 National Review 上,指責亞裔老年移民普遍申請SSI的文章 “Easy Money, Lost Traditions”,曾引起申請SSI的條件從綠卡修改為公民。1998年,微軟向移民局提出放寬對中國籍軟件人才申請H-1簽證的限製,以緩解軟件人才奇缺的現象。Matloff 以軟件工程教授的身份在國會聽證, 並提供論據和證據材料 “Debunking the Myth of a Desperate Software Labor Shortage”,以拒絕微軟的提議。1997年5月20日,Matloff 在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發表文章 “Asians, Blacks and Intolerance”,指責亞裔社區歧視黑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並指責亞裔對社會不盡責。
有人將Matloff 的立場和活動視為 “The Chinese Must Go” Movement 某種意義上的繼續。然而,Matloff 所提出的,對我們來說也是挑戰,也需要引起我們的反思。
華人權益服務社,不僅為華裔社區組織活動、提供服務,也對華裔以外的社會盡義務。在華人受到外界指責的情況下,華益社作為社區代言人,提出申辯和反駁,保護社區利益(下文)。與此同時,也苦口婆心地提醒社區成員多為社會盡義務,對子女言傳身教,提高社區普遍素質,改善聲譽(參閱:“回顧曆史- 華裔社區也須自我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