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起名趣事

(2010-02-14 20:43:12) 下一個
起名趣事


結了婚,多半生子。要為人父母時,給孩子起名就成了大事。

中國人的傳統,這起名的重任常常是祖父母承擔的。不管是誰起名,嘔心瀝血、咬文嚼字之中,偶爾,留下笑料無數,記下一、二,搏大家一笑,讓新爸、新媽也學習一下。

話說一祖父,給新出生的孫女起名,翻書閱典無數,之乎者也一番,終於敲定小孫女名“之升”。聽上去真不辜負老人家的瀝瀝心血,很有文化底蘊。可惜的是老人忘了自家姓侯,這姓和名一起,叫“侯之升”,怎麽聽怎麽都象“猴子生”哈。兩年後,該家再添弄瓦之喜,又得一女,老祖父起名“宜升”,好聽典雅之餘,還是一個錯誤,這“侯宜升”聽著頗似“吼一聲”哈。可憐這家倆嬌嬌女,一個猴子生,讓人狐疑長相;一個吼一聲,下人一大跳。

另一個教訓,就是慎用偏字、僻字,千萬別覺得自己學問大,上去給娃起個少見之名,倒是避免重名了,但別人叫不出,或是叫錯了,這名字的功用先減了大半。更要命的是自己起的名,自己先叫白字,那就更貽笑大方了。別說,還真在生活中碰上過。一女名“菁”,家人都叫她“菁菁”,本是芳草茂盛之意,挺好的。可惜這父母也不查查字典,楞是管女兒叫了六年的“青青”之音,直到有人挺身而出糾正這一對粗心父母,這本該叫“睛睛”之音啊。還有一次,朋友打電話,告我她家親戚孩子出生,家譜中間這字是個“敬”字,父母給後邊加了個“玨”字,本意也很好,雙玉合一,美玉啊。但這對想當然的父母以為“玨”字念“玉”,沒想到是念“絕”字音。俺當時頗為躊躇了一下,還是請那位朋友轉告她的親戚“玨”字的正確發音。“敬”和“玨”連一起念恐怕不是大多數人喜歡的,後來聽朋友說她的親戚一聽如此,趕快給孩子改了個名。

起名這事還不得不慎。

再往深了說,就得避免孩子的名字輕易被別的小朋友起個外號。當年俺上的中學班上,外號盛行,“豆子”、“胖蘿卜”、“窩窩”、“蚊子”,等等,等等。同學六年,最後老師都是叫著外號和俺們溝通,還是挺親切的。兩年前,俺和先生回國,中學同學聚會,飯足盡歡,一同學好心開車送我們回家,先生夜裏指路。快到家時,先生張口就是“大媽,停這兒就成。”讓我紮紮實實地瞪了先生一眼,都這麽大年紀了,怎麽還叫外號?!不為別的,俺們這位威武高大之同學是個男生,外號“大媽”。好在俺們這個班,外號大家叫了六年,友誼未損,大約都是沒心沒肺,活潑外向,特開朗的一群。但這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的,所以家長起名時得特別地前後左右、字裏字外地好好琢磨推敲。

舉例來說,俺家的先生就是一個經常把人家名字想歪了的人,這種人不得不防。先生小時玩伴,名“李新源”,照俺怎麽想也想不出這名字能起出什麽邪門外號。先生那幫一起玩的壞小子楞是給人起個“離肝兒近”的外號!既然“離心遠”,那就離肝兒近了。在美國,朋友添女,俺琢磨著“愛瑪”(Emma)這名起得挺好,忍不住向先生那兒讚了一個。哪知,先生眼一瞪,回嘴就說:“好什麽好!Emma Hu, 胡挨罵。”俺當時真想立馬搧自己一嘴巴,怎麽結婚這麽多年,還沒長出這個歪心眼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熏陶多年,俺在把名字往歪處想也是有所“長進”的。中學同學到美後,詢問其英文名字,答:“Simon Yu.”,俺當時在電話這頭,笑得差點噴飯。這“Simon”雖在中文翻成“西蒙”,但在英文裏和三文魚的“Salmon”發音相近,偏偏俺這老友還姓俞!

先生“名聲”在外,鬧得俺發小生孩子時,她的美國老公在往出生證上落筆簽名前,特意從醫院千裏迢迢打電話谘詢先生,確定起的這名沒啥破綻,這才抖抖索索地在這一重要文件上簽了字。

您說,這起名能不慎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