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在中國沒大,在美國沒小-沒大沒小(二)

(2009-09-15 18:35:24) 下一個
在中國沒大,在美國沒小-沒大沒小

      等自己有了孩子,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度,這平等的意識那是與生俱來的。在中國時咱就沒啥“大”的概念,在美國那就更不用在孩子麵前端個架子了。

      於是,和孩子打鬧成一團。

      可能孩子還沒到青春期,和我們現在還能做做朋友。有喜歡的同學或是不喜歡的,有時會說給我們聽,我記住了一個兒子特別不喜歡的女孩,“啃特嫩”。偏偏這女孩在我每次去接兒子時都特別有禮貌,特別熱情地和兒子打招呼,我看兒子帶答不理的樣子心裏覺得對那女孩有歉意,兒子卻和我說千萬可別上她的當!這女孩是人前一麵人後一麵的,他們好些男孩都吃過她翻臉告狀的苦頭。我聽了,默然。這女孩一定成長於一個不太好的環境,小小年紀心靈竟然這樣的扭曲。隻好告訴兒子盡量不要招惹她,但在可能的基礎上多體諒理解她。兒子嘴上應著心裏是不以為然的,當媽的這是一眼就看穿的。我嘴角露出不易察覺的微笑,這下有了!

以後隻要我想“挑釁”逗弄兒子,這女孩是一定搬出來做武器的。我和嘰嘰喳喳的女兒會開玩笑地說“啃特嫩”可以做兒子的女朋友,她有多好多可愛,弄得兒子煩不勝煩。

      平時,兒子、女兒會把一些在學校學來的“小兒科”的笑話、遊戲說給我們聽,要我們一起玩。因為我們不是這邊長大的,聽聽也很新鮮。比如他們會問:“為什麽蜜蜂要過馬路(Why did the bees cross the road)?”然後答:“因為他們要去BP加油站(Because they need to go to BP station)。”笑料在BP,意思是Bee Pee(蜜蜂撒尿)!這種不登大雅之堂的笑話能讓上小學的孩子樂半天。對孩子尊重,就應該認認真真地聽孩子講這些事給你聽,不要敷衍,孩子是很敏感的。一次,兩次,等他們不願意和你講了,那是悔青了腸子都沒用的,這一點我自己也做的不好,記在這裏也提醒自己。

我和孩子都喜歡德國的甲殼蟲車,設計別致,顏色清雅獨特,開車時我們常一起欣賞過路的“甲殼蟲”。不久,兒子就和我玩上了打“甲殼蟲”(Punch Buggy)的遊戲。就是在路上誰先看見“甲殼蟲”車,誰就先喊:“拳打‘甲殼蟲’,不能還手(Punch buggy, no punching back)! ”真正玩應該出手打對方一下,但開車時這是萬萬不可的,所以我們隻是喊一聲。剛開始玩我連這句話都說不太利落(誰叫咱的英語是第二語言呢),玩了幾次,我卻成了“獨孤求敗”,兒子招募了朋友、爸爸、妹妹幫忙,卻還是屢屢敗給老媽,可貴的是他倒是屢敗屢試,不肯服輸。

和孩子玩這些,我是寸土必爭的,一點兒也不假裝出錯讓給他們。如果他們賴皮,我就使出“殺手鐧”,不玩了,回回他們得回頭求我一起再玩。也許正是因為我的真誠投入,孩子們才覺得有意思。兒子的朋友暑假大半是我一起開車接送夏令營,覺得坐我的車好玩。

不過,有次我和兒子玩笑開大發了。

教兒子認中文字,這個“教”怎麽也記不住。給他寫了貼在臥室門上、床頭上,一星期後還是沒記住。我一生氣,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兒子說中國古代有黥刑,就是往犯人臉上刻字。我隨手就在兒子額頭上寫下這個“教”字,兒子當時沒怎麽樣,過了一會兒發現他是眼淚汪汪的,我這才意識到玩笑開大了,傷了兒子的自尊了,在先生的冷眼下趕緊道歉陪不是,幫兒子把臉洗幹淨,請他原諒媽媽,心裏是很灰溜溜的。

周末的早上,孩子們都願意跑到爸爸媽媽的床上來賴一會兒,大約是還留戀小時在爸媽懷裏的溫暖。爸爸媽媽也願意趁此親親兩個寶貝,常常卻是親著親著一家人滾作一團,互相攻擊撓癢,在嘻嘻哈哈中開始了寶貴的周末。

是為在美國“沒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