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蘇聯衛國戰爭:1941-1945:三個作戰階段 的 簡介
(2009-05-20 09:31:06)
下一個
【專題】第二次世界大戰 【專題】蘇聯·俄羅斯
作者: 東方之劍 :蘇聯衛國戰爭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6b05e950dc97e95c1138c224.html
1941年6月~1945年5月蘇聯反對法西斯德國侵略的正義戰爭。蘇聯稱之為偉大
衛國戰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41年春,德國軍隊席卷了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
幹半島,控製了歐洲16國的人力、物力資源。6 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
然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為首的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展開了保衛社會主
義祖國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階段。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
擊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把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
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
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戰爭開始時,德國總兵力約730萬人,侵蘇兵力為550萬人
(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計陸軍190個師(內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
化師),坦克約4300輛,火炮4.72萬門;空軍作戰飛機4980架;海軍作戰艦艇192艘。德軍
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分別向列寧格勒、莫斯科、
基輔3個方向實施突擊,另以德軍“挪威”集團軍和芬蘭兩個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和
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1941年6月,蘇軍總兵力為537.3萬人,部署在西部各邊境軍區
的兵力共268萬人,計陸軍170個師另2個旅,火炮(50毫米以上)3.75萬門,新型坦克
1475輛和大量舊式坦克;空軍新型作戰飛機1540架及大量舊式飛機;海軍作戰艦艇 396
艘。蘇聯最初的作戰計劃是,以邊境掩護部隊抗擊德軍的突擊,保障蘇軍主力的集中和
展開,以進攻消滅突入的德軍,並將戰爭推進到敵國領土。戰爭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1.6.22~1942.11.18)德國發動戰略進攻,蘇軍實施戰略防禦。
戰爭初期,
德軍利用暫時有利因素(突然進攻、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軍隊早已動員和集中並有作戰
經驗)和蘇聯判斷失誤、戒備不足的弱點,一舉突破蘇軍防禦,長驅直入,迅速占領立
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並於9月封鎖列寧格勒,攻占
基輔。蘇軍最初企圖以進攻對付德軍進攻,但一開始就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陷入極端
困難的處境,被迫轉入戰略防禦。9月底,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蘇軍在敵後廣泛遊擊戰
爭的配合下,以積極防禦疲憊和消耗德軍,於12月初轉入反攻,消滅和擊潰德軍大量兵
力,翌年4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擊破了德國的“閃擊戰
”計劃。 1942年5、6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和克裏木的進攻作戰失利,德軍隨即向斯
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展開進攻,企圖從東南方向迂回莫斯科,並攻占外高加索的蘇石油
產地,切斷蘇南部地區與莫斯科的聯係。蘇軍節節後退,被迫再次轉入防禦,經激烈而
頑強的戰鬥,至11月中旬守住斯大林格勒,為集結兵力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1942.11.19~1943年底)蘇軍展開戰略反攻,蘇德戰爭發生根本轉折。
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已經恢複並有一定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新
式武器裝備逐漸增多,敵後遊擊運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同時蘇聯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
武器裝備的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和鉗製了日本陸軍主力,減輕了蘇聯的後顧之
憂。在這種形勢下,蘇軍於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大規模反攻,至1943年2月2
日合圍並殲滅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主力,從而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斯大林格
勒會戰的勝利,使蘇德戰爭出現了曆史性轉折。爾後蘇軍繼續向頓河上遊、庫爾斯克方
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解放了庫爾斯克等地。同年1月,蘇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
的封鎖。同時,在高加索方向轉入進攻,至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7、8月間,蘇
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又取得重大勝利。從此,蘇軍完全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轉入全
麵防禦。8月,蘇軍在大盧基到黑海長達2000多公裏的戰線上展開進攻,到11月為止,
收複近一半失地,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等城市。
第三階段(1944.1~1945.5.9)蘇軍展開全麵戰略進攻,法西斯德國徹底失敗1943年
美英等國軍隊在意大利南部登陸並計劃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歐洲各國人民抵抗運動和
人民起義風起雲湧。在這種形勢下,德國企圖以戰略防禦拖延對蘇戰爭,同美英單獨媾
和。蘇軍在巴倫支海到黑海的整個蘇德戰場上發起戰略進攻,連續進行解放第聶伯河右
岸烏克蘭地區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等一係列大規模進攻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收複全部失
地,占領芬蘭和挪威的部分領土,並攻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
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國領土。上述東歐各國和阿爾巴尼亞人民抗德武裝力量,在蘇軍支援
下解放本國全境或部分領土,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獲得解放。
1945年春,蘇軍在波羅的海至多瑙河全線發起進攻,先後進行維斯瓦河-奧得河戰
役、東普魯士戰役等進攻戰役,並於4月16日對柏林發起總攻(見柏林戰役),消滅蘇德
戰場殘存的德軍,占領德國東部和奧地利東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獲得徹底
解放。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參見彩圖1945年5 月8日,
德國代表在柏林近郊簽字投降)
在長達4年的戰爭期間,蘇軍消滅和擊潰德國及其盟國軍隊共607個師,占德軍及其
盟軍在整個戰爭中所損失的全部師數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約占其第二
次世界大戰中全部損失的80%。德軍75%以上的武器裝備亦被蘇軍擊毀或繳獲。蘇軍在
戰爭中戰鬥減員約1600萬人。蘇聯人民戰勝法西斯德國,對勝利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作
出了重大貢獻。中、美、英等各國人民對蘇聯戰勝法西斯德國給予了巨大支援。
蘇德戰爭表明:戰爭初期突然襲擊和防突然襲擊,是戰略指導的重大問題,德國利用突
然襲擊,在初期獲得重大勝利;蘇聯缺乏準備,初期遭受嚴重損失,但在形勢不利時能
及時轉入戰略防禦,從而贏得時間使國家迅速轉入戰時體製,粉碎了德國的“閃擊戰”
計劃。由於戰爭中武器裝備和物資的巨大消耗,軍隊對後方和後勤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經濟因素和科學技術對戰爭進程影響很大。正確選擇主攻方向十分重要。德國在初期突
擊獲勝的情況下,多次不適當地改變主攻方向,失去了有利戰機;而蘇聯在反攻和戰略
進攻中,能正確選定主攻方向,不給德軍以喘息機會,並集中主力連續實施一係列戰略性
進攻戰役。隨著戰爭規模空前增大,必須依靠巨大的軍隊集團才能完成戰略性任務。蘇
軍的方麵軍群戰役和德軍的集團軍群戰役已成為戰略性戰役的基本樣式。及時組建強大
的戰略預備隊並在關鍵時刻將其使用在主要方向上,以及在敵後開展大規模的遊擊運動
都對戰爭有重大影響,蘇聯在這方麵做得比較成功。
【相關鏈接】
斯大林格勒戰役
莫斯科保衛戰中的10個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