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書名:著名軍事著作--絕對武器 :簡介:美國篇

(2009-05-21 11:48:35) 下一個
書名:著名軍事著作--絕對武器


http://0.book.baidu.com/weilan/m0/w27/h24/4004b82c5b.1.html

ISBN:750654700

作者:伯納德﹒布羅迪

出版社:解放軍出版社(長虹出版公司)

定價:14

頁數:0

出版日期:2005-1-1

版次:
開本:32開
包裝:平裝

簡介:《絕對武器》主要闡述了相互威懾理論的原則。後來,這一理論曾一度被作為美國的核戰略原則。該書認為,核武器是一種無法防禦的;絕對武器;,它的出現,將使戰爭從人類世界上完全消失,或至少必須消失。該書還認為,在核攻擊麵前,不存在任何防禦手段,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必將在核報複打擊下同歸於盡。因此,發動核戰爭已不再是一種符合理智的政策選擇了。

布羅迪寫道:迄今為止,我們的軍事機構主要目的都是贏得戰爭。

而從今以後,它的主要目的必須是避免戰爭。它大概不可能有其他什麽有益的目的了。他在解釋其上述思想時,對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論斷,作了抽象的肯定和具體的否定。

他一方麵聲稱,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論斷,是考慮一切核威懾問題的基礎。另一方麵,又把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斷的意思解釋為:;戰爭如果不是為了追求某種正當的政治目的的話,隻能是毫無意義的破壞。

並認為:;正是由於我們難於找到一個正當的政治目的來證明核戰略交戰中的不可避免的破壞是正確的,才使核威懾的整個概念可信。當時,美國雖然有了原子武器,但是,一方麵,還處在少量生產階段;另一方麵,美國估計蘇聯在短期內不會擁有原子武器,即使擁有,其投擲手段與生產貯備數量等也難以與美國相匹敵,美國將在相當時期內保持;原子優勢。

所以,他們奉行的是以常規實力為主,以核訛詐為補充手段,對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核訛詐和大規模常規戰爭的;遏製戰略;。美國的政治學家亨利·基辛格在回顧這段曆史時曾寫道:;我們在戰後剛開始的時期所製定的戰略並不是依靠核武器的,而隻是把核武器;作為摧毀敵人的工業中心的一種更有效力的爆炸物;。因此,;我們不僅要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還要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武器,增加原子彈僅僅是為了增加我們戰略武器庫中的威力。


在這段時間裏,由於美國的軍事戰略,是準備同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打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式的常規戰爭,隻把原子彈作為一種訛詐手段,因而,似乎並未對克勞塞維茨的有關論斷作出較為明確的否定。然而,四年後,蘇聯就於1949年8月23日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又於1953年8月12日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它意味著美國核壟斷曆史的結束。上述情況使美國早期借助少量核武器的;訛詐;戰略開始發生動搖。

不少著名的美國軍事活動家和國務活動家不禁流露出這樣的想法:原子武器和熱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發展已達到這樣的水平,以致使用這種武器的任何戰爭,無論對於勝利者或失敗者,按其後果來看都將是毀滅性的戰爭。其中有人寫道:;原子戰略是我們美國的壟斷品。但是隨著我們對原子武器壟斷的結束,原子炸彈就從美國戰略上最巨大的積極因素一變而為對合眾國的威脅。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1953年12月8日向聯合國作的一篇演說中也不得不承認:原子武器的重大秘密和驚人威力已不僅僅是屬於我們的了。並公開宣稱,由於核武器是無法防禦的,因而兩個;原子大國;之間的戰爭不會有勝利者,並且這種戰爭有可能毀滅文明。
由於這時蘇聯的核力量還不具備直接打到美國本土的能力,而美國在核武器和運載工具方麵仍占有;絕對優勢;,因此,美國試圖改變已在實踐中破產了的;遏製戰略。

在艾森豪威爾發表講話的一個月後,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提出了通過

大量使用核武器消滅世界社會主義體係和恢複世界霸權的所謂;大規模報複戰略;。杜

勒斯宣稱,美國已決定;主要依賴一種巨大的力量在我們自己選擇的地點、用我們自己

選擇的手段迅速進行報複;。這一戰略被艾森豪威爾政府所采納。

這種堪稱;全麵核大戰;的戰略,與當時蘇聯提出的;火箭核戰略;恰好形成針鋒相對

的態勢。鑒於這種對抗所帶來的製約作用,在美國軍界曾圍繞未來戰爭是否使用核武

器,以及未來戰爭是核戰爭還是常規戰爭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其中大多數都傾向

於未來戰爭是核戰爭的觀點。美國參謀學院的教員喬治·萊因哈特上校和金特納中校在

《使用原子武器條件下的陸軍戰鬥行動》一書中,援引了艾森豪威爾的言論:;原子武

器實際上已成為常規武器了;。並由此作出結論:;這個聲明可以結束關於未來戰爭中

使用原子武器可能性的爭論了……在未來戰爭中使用原子武器或熱核武器乃是不可避免

的事。還認為,現在的問題不是在戰爭中使用不使用核武器,而是如何更好和更有效地

使用這種威力無比的武器。美國的泰勒將軍等許多其他軍事領導人也都持有這種觀點。
在此同時,西方的資產階級軍事家也開始意識到核戰爭可能產生的嚴重後果,聲

稱原子武器將從根本上改變戰爭的性質。美國將軍李奇微在《軍事因素和國家政策》一

文中寫道:;在近十年中,人類找到了具有可怕的破壞力的武器,其破壞力之大甚至超

過了過去最大膽的幻想。可以預計,如此全新的潛在能力必將完全改變戰爭的進程。;

英國的蒙哥馬利也宣稱:;我們在原子武器和熱核武器、導彈以及彈道火箭的改進道路

上前進得愈遠,就愈加清楚地表明了熱戰將是競爭者雙方的彼此自殺。;他還於1954年

在加利福尼亞工學院做報告時提出:;毫無疑問,原子武器和熱核武器的使用,對作

戰、戰略觀點和戰術觀點,乃至對武裝力量的組織都將發生巨大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接二連三的出現了令美國震驚的事件:1955年11月,攜帶

氫彈的蘇聯遠程轟炸機圖-16、圖-19上天,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核力量;1957年8月24

日,蘇聯的洲際彈道導彈全程發射實驗成功,飛行距離8000公裏,命中精度3.7公裏,

它比美國領先1年左右;1957年10 月,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又走在了美國的前頭;1960年1月,蘇聯宣布成立戰略火箭軍,等等。這些都是對美國

核力量的嚴重挑戰,它表明,美、蘇雙方都可以用核武器互相襲擊對方的本土,

美國的國土也直接暴露在蘇聯的核力量麵前,從而致使美國的核優勢崩潰了。

在有可能爆發核大戰的現實威脅下,一種巨大的核恐怖感又一次籠罩了美國朝野。

美國國防部長威爾遜宣稱:;在原子戰爭中,誰也不要指望獲得真正的勝利。

也可能有勝利者,但留給他的隻是一堆瓦礫廢墟。

其他一些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哀歎道:;蘇聯在抵消我們的原子威力的道路

上已大大前進了一步。我們的原子威力現在恐怕也未必能安慰我們自己了。

當時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顧問、哈佛大學國防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的基辛格,也在

其所著的反映由當時美國一些著名國務活動家和軍事家組成的小組全體成員研究美國的

戰略和外交政策成果的名為《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一書中,表述了類似的觀點,

同時摻雜了某些避免和遏製核大戰爆發的思想

基辛格認為,隨著美、蘇兩國核武器的發展,使雙方陷入了核僵局。

而核僵局不同於核均勢。核僵局的出現,是由於核武器的發展在達到某一點之後,

毀滅力量的優勢已不再可能得到戰略方麵的好處。

基辛格寫道:;核僵局的本質是兩個最大的強國由於雙方都能迫使對方為勝利付出過高

的代價……因此,現代武器的速度和威力就帶來一個荒謬的後果:

今後全麵戰爭的結局,隻能是交戰國雙方兩敗俱傷。

他還斷言,從核武器在廣島和長崎所造成的災難來看,;戰爭的性質顯然已經改變;。

並由此間接對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論斷提出了責難。

他寫道,在核時代,;關於戰爭的概念需要有一個大的改變。重要的是我們的領袖應該

了解,全麵的勝利已經不再可能;我們的民眾也應該認識到追求全麵勝利的危險性;。

他說:;核武器的破壞性已經使得任何負責任的政治家都不至於輕易地發動一場大

戰。;;全麵戰爭的後果越淒涼,負責任的政治領導人越不願應用武力。;又說:;一

場全麵戰爭很可能很快就見勝負--如果這種戰爭還有勝負可言的話--同時它所帶來的災

害也極為巨大,以致淹沒了對政策的細微分歧。;;熱核戰爭必須避免,除非作為最後

一個手段。;他還設問說:;麵對核戰爭的災禍,除了有關國家生死存亡最露骨的問題

以外,大概不能再以武力作為推進政策的工具了吧?;繼而,

他還明確提出:;隨著我們的原子壟斷的結束,全麵戰爭,除了作為最後的手段以外,

已經不再是執行政策的工具。;又說,由於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同可能應用核武器的目的

之間的不相稱等原因,;全麵戰爭就不再是執行政策的一個有意義的工具;。

繼後,明確否定;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言論便紛紛出籠。

美國軍事作家加爾特霍弗曾寫道:;威力達幾百萬噸的雙方對射將造成極端危險的局

麵,因而人們不得不重新考慮建立在使用這種武器基礎之上的任何戰略……'大規模報

複'政策……已成了虛張聲勢的同義語……盡管離奇,但事實是把它作為國家政策的工

具已越來越令人不能接受了。;


20世紀60年代,基辛格在其《選擇的必要》一書中寫道:;戰爭的猛烈程度已經發展到

同它所要實現的目的完全不相稱的地步,任何爭端都沒有解決,

這正是我們的時代所麵臨的矛盾問題。;他還由此公開宣告了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是

政治的繼續;論斷的終結,他說:;軍事上的傳統看法認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不過這種繼續是借助戰爭自己的適當手段實現的。這種觀點已經不再適用了。;

他還在以後寫的《白宮歲月》一書中闡述道:;在核時代開始以前,不可設想,一個國

家擁有的軍事力量在政治上有效地使用是太多了……核時代摧毀了這種傳統的衡量方

法,一個國家可以強大到足以摧毀它的對手,但卻不再能夠保護它的人民不受攻擊。;

美國將軍鮑弗爾聲稱:;核戰爭不可能成為某種政策的手段--按克勞塞維茨的說法,是'
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它完全是一種自殺行為。;

美國社會學家Th.W.沃爾夫認為:;核武器動搖了馬列主義在戰爭與政治的關係問題

上向來堅持的原則。在導彈核武器時代,使用核武器或用它來進行政治威脅,是一件使

人非常頭痛的事情。;

美國的理論工作者彼得·爾·小穆迪也認為,由於人們在戰爭中使用手段的改變,克勞

塞維茨所說的一切已不起作用,戰爭已不再有任何價值。另一個美國的理論工作者

G.A.克雷格也強調說,現代戰爭具有;絕對的麵貌;

因而;再不能看作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了;。

美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約翰·柯林斯在他於1973年撰寫的《大戰略》一書中寫

道:;全麵戰爭這個詞通常指美國和蘇聯之間一次滅絕種族的攤牌,由於廣泛使用大規

模毀滅性武器,它可能危及整個地球的安全;,對此,;有人深信,武力已不再是達到

政治目的的一種適當的手段了。他們反映了一九五五年簽署梅瑙宣言的五十二位諾貝爾

獎金獲得者所發表的意見:'所有國家必須決心摒棄以武力作為政策的最後手段。

如果他們不準備這樣做,他們將自亡。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派普斯也在美國1983年出版的《軍事戰略》一書中寫道:;

絕對武器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使傳統的軍事機器變成了多餘的東西,使傳統的戰略思想變得過時。;;如果有誰肯定核武器與過去戰爭中使用過的一切武器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那麽他當然可以說,過去的戰爭經驗以及以這種經驗為基礎的軍事理論已失去了意義。這種看法實際上認為,克勞塞維茨及其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名言已經過時。;;目前盛行的美國核戰略認為,擁有大量核武器國家之間發生的全麵核戰爭破壞性非常之大,以致不會有什麽勝利者,因此,訴諸武力已不再是這種相互敵對的國家的政治領導人可采取的一種合理抉擇了。廣島和長崎遭受原子彈襲擊後,美國普遍認為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是用另一種手段進行的政治的格言已經過時。;

聯邦德國的克勞斯-迪特爾·施瓦茨也在《談談今天的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一文中寫道;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與政治關係的定義已不適用於今天的情況;超級大國的核均勢,自五十年代以來就已經使克勞塞維茨“戰爭是政治交往通過其他手段的繼續”的論斷失效了。
聯邦德國退役中將伊爾塞曼在1984年寫的《對今後30年軍事形勢的展望》一文中也提出:;人類已掌握的核毀滅能力,在時間的快速性和空間範圍上已超過了一般可以理解的限度,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不屬於適用的政治工具的範疇;,;隻有在'核門檻'以下,戰爭才依然是國家間政治衝突的工具。;

二、異軍突起的;複活;論

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家一方麵看到了全麵核大戰的危險,並公然宣稱克勞塞維茨關於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論斷,在核時代已經過時了,
無限製地使用核武器的全麵戰爭已不再是推行政策的工具了,借助這種戰爭解決政治任務已不可能了。另一方麵,又設法尋求出路,亦即尋找一種所謂繼續稱霸世界的軍事手段。為此,基辛格等美國著名的國務活動家和軍事家提出了有限戰爭的戰略,並聲稱,有限戰爭是;核時代的一種推行政策的可能手段;。

在基辛格看來,用核武器進行的全麵戰爭的實際效果是毀滅性的,它已經剝奪了全麵戰爭獲致勝利的實際意義。甚至於比對方能造成更大破壞的一方,可能也無法保留足夠的力量使對方屈服於自己的意誌。並由此認為,全麵核戰爭決不是正常的衝突形式,而隻是一種在絕望和失策等極端特殊的情況下的最後措施。基辛格寫道:;隨著現代武器威力的增強,全麵戰爭的威脅已失掉它的可信性,因而也失掉了它在政治上的效力。我們的大規模報複的能力並未能防止朝鮮戰爭,北印度支那的喪失,蘇聯和埃及的軍火交易或蘇伊士運河的危險。在敵人向你挑戰時你所不敢使用的一種威懾力量就已經不再成為威懾力量了。

由於把全麵戰爭作為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將意味著國家的毀滅,其代價太大,

因而在核時代,全麵戰爭已經不可能是政治繼續的工具或手段。為了尋求一種可以達到

某種政治目的的戰爭手段,基辛格提出:;擁有核武器國家間的戰爭,必須在可能是核

戰爭的假定上加以計劃。核戰爭應當以小於全麵戰爭的規模進行。與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作戰或與能夠以人力代替科學技術的大國作戰,有限核戰爭是我們最有效的戰略。;

基辛格在論述有限戰爭的效用問題時寫道:;有限核戰爭政策的目的不是代替全麵戰

爭,而是創造一個選擇的範圍,在這個範圍內反應能力與挑釁取得平衡,

並且在這個範圍以內,軍事能力和使用這種能力的意誌,

可以比在全麵戰爭是我們對挑戰的唯一反應這種絕對情況下,更加協調。

他還接著寫道:;既然防止一場由於對我們的意圖的錯誤估計或由於對核戰爭性質的誤解而成為全麵戰爭是可能的,我們的外交應該設法使人對於核時代戰略選擇的範圍有更好的理解。……在致力於指出一條另外的出路,從避免全麵戰爭的恐怖方麵,在作出一種堅定和節製相結合的有限範圍的藍圖方麵,就是在核時代,外交工作也能與武力再一次建立聯係。;
在此看法的基礎上,基辛格在有限戰爭的概念中,重新注入了政治的因素,他寫道:;有限戰爭是為了具體的政治目的而進行的。這些政治目的的存在就會在使用武力和企圖達到的目的之間建立一種關係。;他在論述有限戰爭的特點時明確指出:;有限戰爭的特點則是它有一些規定軍事目的和政治目的之間的關係的基本規則。

……有限戰爭基本上卻是一個政治行為。它的顯著特點就是不能用'純'軍事的方法解決。因此,政治領導有必要首先製定一個總的方針,而軍事家則在這個方針之下製定他們的計劃和發揮他們的能力。……製定有限戰爭政策的先決條件是把政治因素重新注入我們對於戰爭的概念和放棄下麵的看法:戰爭一開始政策的任務便結束,或戰爭能夠具有與國家政策的目的不相同的目的。;對此,他還反複強調說:;有限戰爭的結果決不單單決定於軍事方麵的考慮;它代表著一種把政治目的和軍事目的協調起來的本領。;;有限戰爭必須找到製止最極端的暴力的方法……它必須力求減低現代戰爭的進行速度,以免作戰行動接連得太快因而妨礙在政治目標與軍事目標之間建立聯係。……嚴格說來,戰爭的目標不可能再是軍事上的勝利了,而是為了獲得某些對方所充分了解的特殊政治條件。;;有限戰爭戰略的價值正是在於它能夠打開政治解決的途徑。

有限戰爭……嚴格的要求政治領導上的修養和機智以及社會對於政治領導的信任。

上述論述實際上使已被否定的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的經典公式在有限戰爭的戰略中得到了 複活。
鑒於;大規模報複戰略;在當時已不完全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有限戰爭的戰略曾受到了一些人的讚同,尤其肯定了有限戰爭的政治目的對於全麵戰爭所具有的遏製作用。一些美國的軍事著作家們認為,有限戰爭的成果,並不取決於軍事上的設想,而是取決於政治目的與軍事目的一致的程度。其間,政治目的比軍事目的看得更重要。他們還說:;如果戰爭依然作為達成外交政策目的的手段,那末它在進行過程中必將嚴格遵守一定的限製。為此,所規定的目的,應當不致引起一方將衝突擴大為全麵戰爭。;一位美國著名的政論家也宣稱,有限戰爭;使得我們有可能避免在退卻和全麵原子大屠殺之間作選擇。此外,這種戰爭能使我們免遭大戰必然帶來的革命震蕩和其他震蕩,以及使軍事目的和政治目的取得比以往更加完全的一致;

事實上,有限戰爭觀念於60年代初正式得到美國官方的首肯,

成為取代;大規模報複戰略;的新戰略--;靈活反應戰略;的基本組成部分。

例如,;靈活反應戰略;的鼓吹者、美國將軍馬克斯威爾.D.泰勒在他的《不定的號角》一書中寫道:;我建議用;靈活反應的戰略;來代替大規模報複戰略,這種戰略要求,我們能夠應付各種各樣的、各種規模的挑戰,要求我們能夠應付各種各樣的戰爭,從核大戰到諸如1955年威脅老撾和柏林的滲透和侵略。這項新的戰略承認,遏製或迅速贏得有限戰爭和遏製大戰一樣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對克勞塞維茨的經典公式的複活是極其有限的,它僅僅是在有限戰爭基礎上的複活,並且,其前提條件又是對全麵核大戰作為推行政治(或政策)的手段的否定。60年代中期,美國又開始實行;相互確保摧毀;的核戰略,主張側重打擊蘇聯的城市目標,試圖把蘇聯的大城市作為抵押品及核人質,以遏製蘇聯的戰略核攻擊。並且,整個70年代,美國的戰略基本上都沒有超出這一範圍,而蘇聯從60年代初直到70年代後期,一直奉行;核戰爭製勝;的戰略,強調要打贏核戰爭。

這樣,美國的;相互確保摧毀;即相互威懾的核戰略,基本上失去了其原來的意義,成為美國單方麵的自我威懾,它致使美國麵對蘇聯咄咄逼人的攻勢,陷入被動防守的不利地位。為使美國戰略思想擺脫麵臨的困境,美國華盛頓斯坦福研究所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福斯特於1978年至1980年間,連續發表了一係列有創見的論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由此不同凡響的複活了戰後被美國作為陳腐概念加以拋棄的克勞塞維茨的戰爭理論,並把它作為自己的思想基礎。

福斯特在他的《蘇聯關於保存國家實體的思想》等三篇主要論文中,曾把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到的7條原則作為自己考慮戰略問題的依據。其中第一條,;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第七條則是,;政治的目標是集中和協調內政的一切利益--精神價值以及傳統。

這樣,政治就把戰爭這個摧毀一切的要素變成單純的工具(即政治目的無論戰時還是平時都應始終如一的原則)。;他認為,美國;確保相互摧毀;戰略的弱點之一,就是割裂了核戰爭與政治之間的聯係,看不到核戰爭與局部戰爭、常規戰爭的內在聯係,致使戰時與平時的政策缺乏連貫性。他提出,決定核戰爭甚至局部核戰爭,以及平時外交鬥爭勝負的,不是武器和技術,而是戰略的正確與否。

並分析說,美國的戰略決策者們總是把核武器視為;終極武器;,總是從軍事技術的角度看待核戰爭問題,一味想要遏製核戰爭,而把集中反映克勞塞維茨戰爭理論的某些重要原則作為陳舊的觀念加以否定。那些主張;確保相互摧毀;戰略的人認為,非打一場核戰爭不可的政治目的是沒有的,在軍事上;贏得勝利;不可能達到目的。
並把;誰也不可能取勝;的思想作為他們的戰略基礎。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們的戰略目的隻是避免發生核戰爭,即;威懾至上;,而不去考慮核戰爭後會出現一個什麽樣的世界,那些主張這種戰略的人還認為,保持戰略上的均勢就意味著穩定,而蘇聯即使保持有限的優勢,也不會取得特別的政治效果。其結果,致使美國否定了自己事實上曾一度靠戰略優勢所取得的政治效果。

而與之相反,蘇聯的戰略家則通過列寧的思想繼承了在曆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克勞塞維茨的戰爭理論,認為核戰爭無非是常規戰爭的繼續。

蘇聯的戰略目標既不是;相互威懾;,也不是;誰也不可能取勝;
而始終是;打贏一場核戰爭;,並最終試圖在戰略核力量和常規兵力的各個方麵取得對美國的優勢。

據此,福斯特曾寫道:美蘇戰略原則和戰略目的有本質上的區別,

這不僅使蘇聯的戰略高出一籌,而且使它在戰略上占了優勢。

蘇聯講的是生存和勝利,而美國人卻隻以核戰爭中相互確保摧毀,隻講核僵局。

因此,蘇聯是在竭力爭取自己的生存,而美國卻在謀求自己的毀滅或者說投降。;

鑒於這種情況,福斯特主張美國必須改變自己的戰略思想,應該針鋒相對,

決心采取與蘇聯相同的戰略,用;相互確保生存和安全;取代;相互確保摧毀;。

他寫道:;遏製戰爭的基本條件是,讓敵人對戰爭的結局更加失去信心,

使蘇聯意識到,城市雖可免遭摧毀,但軍事上卻要冒失敗的危險,

而不是象聖經的《啟示錄》那樣,描繪一幅'世界毀滅'的可怕前景。;

福斯特還建議,美國戰略報複力量的打擊目標應該從打擊城市改為打擊軍事力量。然

而,他並沒有把對軍事力量的打擊僅僅限製在列舉軍事目標上,

而是同時明確闡述了美國進行核戰爭的政治目標。

他說:;美國的報複力量都是些準備用來最大限度地消滅蘇聯人口和摧毀其經濟資源的'
確保摧毀'的武器,而今後應成為解放各東歐附屬國人民和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力量。

蘇聯帝國的解體應成為西方盟國共同的戰略目標。

美國一向認為,應當按照各國人民的民族自決權建立多種多樣的世界秩序。

如果讓美國的軍事力量來承擔實現這個願望的任務,美國戰略報複力量將會發揮積極的作用。;
他認為,即使集中打擊蘇聯的軍事目標,也還有一個目標選擇的問題,

應該打擊那些對蘇聯整個國家來說是要害的,或者對進行戰爭具有重要意義的目標,

原則是使蘇聯不再作為一個國家實體存在下去。

受福斯特論點的影響,1979年卡特政府的國防部長布朗,鑒於蘇聯當時的核戰略不僅主

張打擊美國的城市,而且大力發展遠程、高精度的戰略武器打擊美國的軍事目標的情

況,提出了以;打擊軍事目標為主;的;抵消戰略;。

這一戰略既要求具有打擊蘇聯城市的能力,又要求具有打擊軍事軟目標(機場、兵

工廠、坦克及部隊集中地域等麵積目標)和硬目標(導彈地下發射井、指揮中心等堅固點

狀目標)的能力,進而通過與蘇聯在打擊目標能力上的均等來遏製蘇聯。盡管;抵消戰

略;看到並承認;相互確保摧毀戰略;具有片麵性,並開始從;確保摧毀至上;的思想

中擺脫出來。但是,;抵消戰略;的最終目標仍然是;誰也不可能取勝;和;威懾至上;,

在觀念上仍然是把核戰爭看成是一種與傳統的戰爭概念不相幹的的特種戰爭,

就是說,;美國在核戰爭問題上沒有政治眼光;,;

新的'抵消戰略'仍然缺少克勞塞維茨戰爭理論那種哲學深度;。

1981年以後,裏根政府為逐步改變美蘇軍事力量對比和戰略格局已呈現的蘇攻美守的不

利局麵,對核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改變了建立在;恐怖平衡;基

礎上的;相互確保摧毀;理論,確立了通過加強實戰準備,增強核威懾有效性的方針。

尤其是明確提出,美國;必須有能力對核戰爭作出反應,並打贏核戰爭;。為此,裏根

政府於1983年3月23日提出了;戰略防禦計劃;(SDI)的新倡議,即所謂的;星球大戰;

計劃。企圖建立一個以天基定向能武器為主的多層次、多手段的戰略防禦體係,奪取空

間的控製權,進而削弱蘇聯的進攻性戰略核力量,突破均勢,掌握優勢,以重建美國的

世界霸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打贏核戰爭;及重建美國世界霸主戰略地位的企

圖,可以看作是對;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論斷的複活,並且是在核戰爭自身問題上的不

自覺的複活。

美國陸軍戰史研究中心的首席曆史學家莫裏斯·馬特洛夫博士,在論述核時代的

軍事戰略問題時直截了當地說:;今天,幾乎每一個軍事問題都伴隨著政治和經濟問

題。製定戰略再不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那樣隻是製定軍事計劃就行了。;

並詰問道:;軍事戰略脫離國家戰略、國家戰略又脫離全球戰略的現象還能繼續下去

嗎?戰略和政治還能截然分開嗎?同時,他還認為:;在核時代,按照在政治上對戰爭

的新看法,'勝利'和'打贏'已經有了與傳統概念不同的含義。

人們不得不有節製地使用武力。克勞塞維茨的如下觀點又重新得到了印證:

一場戰爭的政治目標(發動這場戰爭就是為了實現這些政治目標)如果是通過適當的手段

並以適當的代價取得的,那麽這場戰爭便是成功的戰爭。;

美軍1986年版的《作戰綱要》也明確提出,一切軍事行動均謀求達到政治目的,

並受政治目的的支配。今天,將戰鬥的勝利轉化為所期望的政治結局,

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複雜。

此外,聯邦德國克勞塞維茨協會,於1980年在會長,聯邦國防軍前總監察長梅齊埃

退役上將的主持下,專門召開了一次題為;戰爭與政治;的學術討論會,40 多名與會

者一致認為:;事實上,在今天,戰爭仍然是一切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對象、一個組成

部分或一種工具。;他們還從政治的角度把戰爭定義為:;戰爭是政治衝突的暴力解

決,目的是迫使他人屈服於己方的政治意誌或者維護己方的行動自由。;

美國及西方國家對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經典論斷,從開始普遍的責

難、否定,到後來萌發的複活、肯定的趨向的演變過程,不能不說是耐人尋味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