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7-12:zt:征服者的鐵蹄(5)1941.42--蘇聯:“絕不能後退一步”

(2009-05-18 12:15:56) 下一個
“巴巴羅薩”行動
戰爭狂人阿道夫·希特勒對於進攻蘇聯蓄謀已久。早在1939年8月閃擊波蘭的前夕,他就曾指出:“我已經把最精銳的部隊派往東方。波蘭作為一個國家已經滅亡,他們將和德國人共處……蘇聯的命運也將如出一轍。”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了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入侵行動——“巴巴羅薩”行動。從波羅的海到羅馬尼亞的漫長戰線上,以德國為首的300萬軸心國軍隊潮水般地越過蘇聯邊境。一時之間,蘇聯舉國上下被這場出其不意的猛烈進攻驚呆了。最初,斯大林一直竭盡全力地避免給德國人創造任何入侵的借口,以便爭取時間恢複和重組紅軍部隊。看到希特勒如此快速地撕毀蘇德之間的和平條約,一向剛愎自用的斯大林實在難以置信,因為直到希特勒進攻蘇聯的當天夜間,蘇聯方麵仍然在源源不斷地向德國輸送各種戰略物資。

  早在入侵之前的數個月裏,納粹德國空軍的飛機就一直不停地從蘇聯空軍基地的上空飛越,掌握了大量的軍事情報。隨著進攻的開始,他們在短短數天之內就將蘇聯空軍摧毀殆盡,取得了20世紀最為出色的戰果。當時,由於蘇聯空軍正在進行擴建,許多飛行團將他們的大批飛機停放在跑道上,這些擠在一起的飛機為敵人的進攻創造了最便利的條件,德軍往往隻需一枚炸彈就可以摧毀一個中隊的飛機。退而言之,即使蘇軍來得及升空作戰,也沒有可以和德軍的“梅塞施米特”Bf109戰鬥機相抗衡的飛行技術和飛機。因此,許多德軍飛行員在此期間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輝煌戰績,成為大名鼎鼎的王牌殺手。

  中央集團軍群

  在貴族出身的陸軍元帥費多爾·馮·博克的指揮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由2個步兵集團軍和2個裝甲集群組成。其中,2個裝甲集群實質上是2個坦克集團軍,指揮官分別是霍斯和古德裏安將軍。就是這幾支集團軍將重蹈129年前拿破侖軍隊兵敗莫斯科的曆史覆轍,其指揮官們的拙劣表現甚至令拿破侖相形見絀。然而,在戰爭爆發之初,他們一個個卻雄心勃勃,妄圖在8個星期之內推進到莫斯科,並在進軍途中殲滅蘇聯軍隊。

  在這方麵,他們深受希特勒的蠱惑,後者胸有成竹地告訴他們:“不出3個月,我們就可以看到蘇聯的崩潰,那樣的場麵將史無前例。我們隻需要在前門上踢上一腳,蘇聯這座破房子就會應聲坍塌下來。”對於手下指揮著4個裝甲師的裝甲集群司令官海因茨·古德裏安而言,這段日子是他的軍事生涯的巔峰時刻。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他和霍斯兩人指揮著整個作戰行動中最精銳、最重要的裝甲部隊,因此,極有可能取得那個世紀(20世紀)乃至整個曆史上最激動人心、最輝煌的軍事勝利。而最初階段的戰事進展也似乎驗證了這種預測。

  古德裏安的第一項任務是指揮他的裝甲部隊渡過布格河(蘇波界河),從兩翼進攻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要塞,而後直逼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屆時,他將從南翼進攻這座城市,與從北翼發起進攻的霍斯的部隊會合,形成合圍夾擊之勢。通過這種方式,將把蘇軍部隊分割包圍在一個巨大的“鍋爐”內,一旦蘇軍的補給消耗幹淨,除了投降之外他們將別無他法。

  截至6月24日,就在進攻發起後的第60個小時,第17裝甲師已經行程140公裏進入了斯洛尼姆,距離第一個目標僅剩下一半的路程。3天後的6月27日下午,第17裝甲師的先頭部隊進入明斯克,與霍斯的第3裝甲集群先頭部隊會合,後者在過去5天內行程達到350公裏。

  在他們的身後,留下了4個“口袋”,分別是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要塞、比亞利斯托克地區、沃爾科夫斯克和諾沃格魯多克至明斯克之間,裏麵是被包圍的蘇聯紅軍。但是,與一年前法國軍隊潰敗時的表現截然不同,這些被包圍的紅軍沒有流露出任何放下武器投降的意圖。在此情況下,德國第4和第9集團軍給步兵部隊下令,首先死死牽製住這些敵人,而後再逐個殲滅。

然而,德軍卻遭遇了一個難題,艱難跋涉的步兵部隊被裝甲部隊遠遠地甩到了後麵。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巴巴羅薩”行動地圖上標出的道路,實際上隻不過是一些車轍而已,而且很快又變成了小腿深的泥漿,很難在這樣的道路上達到每小時5公裏的行進速度。此外,另一個問題就是後勤補給。在50多萬輛卡車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1940年從法國戰場上繳獲的,原計劃用來向前線運送補給和人員。但是,其中的許多車輛無法在地形崎嶇的地帶進行載重運輸,零部件也很缺乏。更加糟糕的是,由於這些車輛幾乎走遍了半個歐洲,它們的有效行車裏程數差不多也用到頭了。

  這時德軍內部發生了嚴重分歧。古德裏安和霍斯堅持認為,行進速度將在這場戰役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因此,裝甲部隊必須繼續快速推進,朝著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進軍。但是,上級指揮官們並不同意他們的看法。7月1日,這兩位裝甲部隊指揮官公然違抗命令,下令所屬部隊向著下一道障礙——別列津納河衝去。在此情況下,古德裏安和霍斯二人的頂頭上司馮·克魯格將軍向他們發出嚴重警告,威脅說將把他們送上軍事法庭。

  就在同一天,古德裏安的裝甲部隊第一次遇上了蘇聯的T-34型坦克。當時,一輛T-34坦克攔住了他們的推進步伐,雙方對峙時間竟達3個小時之久,並且德軍有5輛“豹”III型坦克被擊毀。最終,德軍用一門88毫米口徑的高射炮從背後進行攻擊,才總算是清除了這個龐然大物。讓德國人感到幸運的是,接下來沒有再碰上T-34型坦克。

  向前推進

  7月3日,德軍下達了下一階段的行動命令。古德裏安從位於別列津納河的橋頭堡陣地上派出第18裝甲師,向第聶伯河進發,於7月5日抵達目的地。在那裏,第18裝甲師擊退了蘇軍的一次反擊,並且一直等到裝甲集群的所有3個師沿著河岸連成一片為止。這個陣地非常不安全,兩翼全部暴露給蘇軍。與此同時,後勤補給正變得越來越脆弱,擔任支援任務的步兵部隊還遠遠落在後方,起碼需要2周時間才能趕到這裏。看到這種情況,克魯格幾乎暴跳如雷,下令嚴禁裝甲部隊再向前推進半步。

  然而,就在德軍裝甲部隊一天天地等待著步兵到來的同時,蘇軍防線正變得越來越堅固。倘若繼續等待下去,德軍將徹底喪失渡過第聶伯河的最佳戰機。最終,克魯格還是作出了讓步,“你們的行動太冒險了”,他一邊抱怨著古德裏安等人,一邊下達了進行下一階段攻擊的命令。在接下來的3個星期裏,德軍經曆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戰鬥。在最初10天,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需要實現3個目標:首先,需要阻擊已經被自己包抄了的蘇軍部隊,防止其向南或向東逃竄;其次,與從西北方向攻進的第3裝甲集群會合;最後,擴大德軍在斯摩棱斯克以東地區奪取的陣地,將其轉變為一個堅固的橋頭堡,為向莫斯科發起最後突擊做準備。

  7月16日,第29摩托化師的先頭部隊抵達了斯摩棱斯克,但是,仍然見不到霍斯的第3裝甲集群先頭部隊的影子。7月29日,希特勒的助手施蒙特上校抵達古德裏安的指揮部,給他帶來了希特勒的祝賀以及“橡葉騎士十字勳章”——古德裏安是第5位獲此殊榮的德國軍人。同時,他還首次帶來了希特勒要求古德裏安改變作戰計劃和戰略重點的指示。

  也許,莫斯科並不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烏克蘭,綿延千裏的豐饒麥田可以滿足數量不斷增長的軸心國軍隊的吃飯需要;再往前去就是儲量豐富的巴庫油田,將為納粹軍隊進行戰爭提供必需的燃料物資。相比而言,攻占莫斯科的目標可以稍晚實現,因此,古德裏安要停止向東推進。

  北方集團軍群

  就在中央集團軍群向著莫斯科推進的同時,北方集團軍群在馮·勒布陸軍元帥的指揮下,向著波羅的海諸國和列寧格勒前進。北方集團軍群下轄2個步兵集團軍,共有15個步兵師的兵力。負責提供裝甲突破支援的是第4裝甲集群,下轄3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步兵師和2個常規步兵師。另有3個步兵師也擔負支援任務。

與中央集團軍群相比,北方集團軍群的裝甲進攻力量薄弱許多。這讓馮·勒布的參謀班子大為光火,畢竟從地圖上看,他們有著更遠的路程需要跋涉,有著更深的縱深需要突破。然而兩個集團軍群之間的激烈爭論並沒有擴展到他們的最高指揮官那裏,有著貴族氣派的馮·勒布和馮·博克不屑於進行任何爭吵,但卻唆使自己的手下這樣做。

  6月22日午夜時分,北方集團軍群的所有部隊均已進入陣地。淩晨3時05分,開始向列寧格勒方向發起進攻。在最初的中路突破時,他們遇到蘇軍部隊非常微弱的抵抗,但很快就將其擊退了。第一天傍晚時分,裝甲部隊已經突入立陶宛境內縱深60公裏。

  第7裝甲師沿著德維納河沿岸的主幹公路,從考納斯向德文斯克推進。截至6月26日上午,他們已經奪取了德維納河上的兩座大橋。蘇軍的反擊被無情地擊退,德軍更多的裝甲部隊呼嘯而至。到當日夜間,這座城市已經被德國人牢牢地控製住了。在5天之內,北方集團軍群的第一個目標——在距離東普魯士300公裏的德維納河上建立寬大橋頭堡——已經實現。7月2日,第4裝甲集群長途奔襲250公裏,進入奧斯特羅夫和普斯科夫地區。7月4日,奧斯特羅夫被第1裝甲師攻克。同一天,第6裝甲師突破“斯大林防線”的北端延長線。該裝甲集團的另外3個摩托化師越過奧波奇卡對麵的拉脫維亞—俄羅斯的老邊界,向著普斯科夫推進。因此,當蘇軍集結大批坦克於7月5日從東部發起反擊時,德軍的裝甲力量已經得到了加強。第二天結束時,在德軍裝甲師駐地與普斯科夫之間的陣地上,橫七豎八地躺著140輛蘇軍坦克的殘骸。

  一次斷斷續續的進攻

  支援第4裝甲集群作戰的步兵部隊無法與其保持同步。俄羅斯境內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地形條件,即使摩托化步兵也無法保持正常推進速度,他們在清理完畢陶格夫匹爾斯的蘇軍之後,已經落後裝甲突擊部隊100多公裏了。然而,形勢很快向著有利於德國人的一方發生了轉變。與俄羅斯相比,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境內的道路狀況非常好,在此情況下,德國第18集團軍的推進速度幾乎與裝甲部隊不相上下。截至7月7日,有12個蘇軍師被殲滅,塔林和納爾瓦已經處於德軍的炮火攻擊之下,另外4個德軍師正向著佩普西湖的南端快速進逼。

  對於在德國後方的指揮官們而言,尤其對於希特勒而言,整個“巴巴羅薩”行動的戰場態勢正變得越來越危險:不僅裝甲部隊和步兵部隊之間的“縫隙”越拉越大,就連各個集團軍群之間的“縫隙”也愈發明顯。在這些“縫隙”中間,最初在德軍打擊下陷入懵懂和混亂狀態的蘇軍部隊正逐漸恢複過來。這些由不計其數的勇士們組成的部隊,已經能夠判斷出德軍什麽時候將會對自己發起進攻。

  盡管裝甲指揮官萊因哈特和曼施泰因不斷地懇求和抱怨,但是,立即向列寧格勒心髒地帶發起突擊的想法必須暫時擱置下來。在他們身後,步履艱難的步兵部隊一邊戰鬥,一邊前進,就這樣一路下來,他們的有生力量逐漸消耗殆盡。德軍在戰鬥中遭受了難以避免的傷亡,大量的步兵營、步兵團甚至步兵師不得不停下來,全力對付包圍圈中的蘇軍。結果,到了7月中旬,德軍高層下達命令,決定從中央集團軍群北翼抽調部隊,填補其與北方集團軍之間的不斷惡化的“縫隙”。德軍的這個延誤為蘇軍守備部隊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他們抓緊一切時間大力加固己方陣地。隨後,德軍向北發起了一次進攻,但在伊爾門湖以西受阻。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麵,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戰爭中的一個永遠不變的因素:經過長達一個多月的連續作戰和強行軍(很多時候是在炎炎烈日下進行),德軍步兵已經筋疲力盡,很難再保持初期的進攻銳勢了。

  這次進攻遭到了蘇軍的頑強反擊。雙方進行了異常激烈的交鋒,喊殺聲、槍炮聲震耳欲聾,場麵恐怖。然而,德國人平素的訓練和戰鬥力發揮了功效,4個裝甲師最終突破了蘇軍陣地。到了8月11日,他們已經清除了所有的殘餘蘇軍,進攻矛頭再次指向列寧格勒——但是,在那裏,他們最終將被蘇聯人的頑強抵抗所擊退。

此時,希特勒向中央集團軍群親自下達命令,要求從霍斯將軍的裝甲集群中抽調出一個裝甲軍增援北方集團軍群。接下來,根據希特勒的指示,霍斯派出的先頭裝甲部隊沿著沃爾霍夫河西岸向前推進,很快就抵達了伊肖拉,這裏距離列寧格勒中心區隻有17公裏。與此同時,摩托化步兵掉頭向東,朝著涅瓦河和拉多加湖前進。列寧格勒,這座以前的俄國首都被包圍了。

  但是,包圍並不等於占領。德軍這兩支先頭部隊很快便陷入了迷宮般的反坦克壕和零散不堪的土木工事之中。這些障礙物是當德軍中途停下來重組隊伍時,幾乎陷入絕望之中的列寧格勒人布設下的。截至9月10日傍晚時分,德軍部隊已經抵達位於列寧格勒西南10公裏處的杜戈爾多夫高地。然而,由於大量坦克被擊中和擊毀,德軍裝甲部隊基本上已經喪失了進攻的動力。第二天,德軍步兵悄悄地從裝甲部隊左翼經過,進入列寧格勒的郊區斯魯茨克和普希金小鎮,當天晚上攻占了位於克拉斯諾耶塞羅的俄國沙皇的夏宮。但是,德軍繼續進攻列寧格勒的推動力卻徹底消失了,因為就在這時,烏克蘭的千裏麥田和儲量豐富的巴庫油田的強大誘惑力徹底控製了希特勒的大腦。就像進攻莫斯科一樣,進攻列寧格勒的事情也必須擱置一邊。

  南方集團軍群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直到1941年8月,希特勒才斷定“巴巴羅薩”行動的南部戰線最為重要。但在此之前,希特勒派往這個方向的兵力——南方集團軍群 ——卻是三個集團軍群之中最薄弱的。希特勒隨即對其進行了加強,並且派遣陸軍元帥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擔任司令官。接下來,龍德施泰特將最強大的兵力放在北翼,它們分別是:賴歇瑙指揮的第6集團軍、克萊斯特指揮的第1裝甲集群、施蒂爾普納格爾指揮的第17集團軍。在南翼,德軍的兵力相對薄弱,從摩爾達維亞出發的德軍隻有1個集團軍,協同他們作戰的有2個羅馬尼亞集團軍、1個匈牙利軍和1個意大利軍,使用的都是老舊過時的裝備,火炮和車輛少得可憐。

  然而,進攻從一開始便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當時,為了躲避德軍的鋒芒,蘇軍指揮官基爾波諾斯(西南方麵軍司令員)將部隊化整為零,卻被德軍各個擊破。在第一次強大突擊中,德軍第1裝甲集群將蘇軍第5集團軍擊退。蘇軍隨即退入普裏皮特沼澤地區,在這裏,德軍裝甲車輛和摩托化車輛無法繼續跟進,隻有望洋興歎。接下來,蘇軍第5集團軍很快進行了重組,並於7月中旬從科羅斯堅向西南方向發起了反擊,與從別爾季切夫方向對進的蘇軍第6集團軍共同夾擊德軍。這時,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德軍部隊巧妙地將88毫米高射炮用作反坦克火炮,挫敗了蘇軍的進攻勢頭。蘇軍第5集團軍再次退入沼澤地帶。在隨後的6個星期內,這種局麵使得克萊斯特和賴歇瑙始終覺得如鯁在喉、如芒在背。

  德軍繼續向著布格河到德涅斯特河的中間地帶推進。蘇軍主力部隊在德高望重但能力平庸的布瓊尼元帥及其政治委員尼基塔·赫魯曉夫的指揮下,集中部署在基輔和烏曼周邊的兩個地區。為了分割和消滅這些蘇軍,克萊斯特的裝甲集群和第6集團軍密切配合,向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之間的陸橋地帶進攻。同時,賴歇瑙的部分兵力掉頭西進。在那裏,他們先後與從摩爾達維亞出發的斯蒂爾普納格爾和舒伯特的部隊會合。

  與北段戰場相比,這裏的地麵路況相對堅硬許多,德軍步兵部隊得以向前快速推進。很快地,蘇軍第6、第12集團軍和第18集團軍的部分兵力便被優勢的敵人孤立起來。截至8月3日,他們與外界的聯係完全中斷。到了8月8日,他們已經處於來自所有方向的德軍炮火的攻擊之下。兩天後,蘇軍停止了抵抗。大約20 個師被殲滅,10.3萬人成為戰俘。

  與此同時,兩個羅馬尼亞集團軍沿著海岸線向前推進,開始對敖德薩進行包圍。盡管羅馬尼亞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對於敖德薩長達64天的圍困,防止了駐守該要塞的蘇軍部隊在烏克蘭腹地的戰鬥中發揮重要作用。在這裏,蘇軍將最大規模的一支部隊集結在基輔及其北部地區。於是,希特勒下達命令,要求古德裏安的裝甲集群立即從中央集團軍群脫離出來,與克萊斯特的部隊會合,將蘇軍3個整編集團軍和至少2個集團軍部分部隊徹底切斷。

實際上,古德裏安並沒有立即執行元首的命令,他仍然把自己的目光和雄心放在莫斯科方向上。8月4日,希特勒親自到新博羅索前線視察,並與他的高級指揮官們進行了交談。博克和古德裏安向希特勒極力進言,懇求他不要放棄進攻莫斯科。希特勒當時曾被深深地打動了,然而,在隨後的三個星期裏,他的態度卻逐漸堅決起來,並於8月24日單獨接見了古德裏安,命令他立即率領整個裝甲集群協助攻占烏克蘭。於是,在接下來的兩天裏,“古德裏安裝甲集團”(這一改名是為了撫慰古德裏安的個人心情)來了一個90度的大轉向,揮師南下。

  蘇軍恢複元氣

  有一段時間,戰無不勝的納粹國防軍似乎看起來就要重蹈拿破侖大軍的覆轍,消失在俄羅斯的冰天雪地裏了。然而,由於希特勒鋼鐵般堅強的意誌,製止了這場輕率的撤退,避免了希望的破滅。

  然而,即使是希特勒的魔鬼般的魅力也無法改變不可抗拒的曆史命運。盡管德軍占領了數量驚人的蘇聯國土,但其在1941年夏季製定的雄心勃勃的進攻計劃幾乎再也無法實現。蘇聯紅軍遭受了極大的挫折,但是已經從逆境中站了起來。到了1942年,數量更龐大、裝備更優良、指揮更出色的蘇聯紅軍將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對手。對於德軍而言,莫斯科沒有被攻占,列寧格勒同樣也沒有,高加索地區的油田仍然可望而不可及。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第一次被徹底打破。當時,盡管很少有人能夠明白這一點,但是,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潰敗動搖了希特勒“千年帝國”的最根本的基石。

從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
1942年,納粹國防軍的起步並不順。對於蘇聯的入侵使得德軍戰線拉得過長,其推進步伐在1941年的最後一個月被首次遏製住。

  從列寧格勒到克裏米亞半島的廣大戰線上,德軍遭到了蘇軍全麵的猛烈反擊,希特勒的戰爭機器開始逐漸趨於停頓。在被蘇軍從莫斯科的大門口趕走之後,希特勒解除了大部分曾為“閃電戰”的成功實施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們的職務。這位前陸軍下士已經開始直接向海陸空三軍發號施令。希特勒絕不願意僅僅固守1941 年所占領的大片土地。他向德國人民許諾,德國將在1942年取得勝利。

  改變作戰優先次序

  莫斯科不再是進攻的關鍵。德軍大規模的裝甲車輛及步兵編隊開始揮師南下,準備奪取斯大林格勒。這是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城市,但在希特勒看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這個城市是以他最痛恨的對手——約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占領了斯大林格勒,德國人將處於攻擊高加索重要油田的有效距離之內,可以撈取到真正的實惠。

  這時的德國國防軍的裝甲部隊正麵臨著油料短缺的困擾。實際上,在“巴巴羅薩”行動中的輕率冒進使納粹德軍的消耗過甚,在激烈的冬季作戰行動中遭受的損失也遠未得到補償。斯大林也並非易與之輩。1942年1月,德軍12個集團軍被蘇軍22個集團軍死死拖住,陷於苦戰。在從克裏米亞到芬蘭灣的漫長戰線上,德軍141個師,包括11個軸心盟國的師團,與蘇軍300多個師展開了對峙。

  戰爭區域的廣泛性有利於德軍。斯大林的圖謀不僅是要減輕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壓力,而且還要消滅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紅軍將領們都很清楚,一旦失敗後果將非常嚴重。紅軍在整個戰線上全麵展開攻勢,但是這個戰線實在是太長了。盡管襤褸的軍裝裏塞滿了稻草和報紙,北極圈內的低溫天氣影響了武器裝備的使用,而且嚴重缺乏坦克和飛機,但德軍還是以非凡的勇氣和職業精神進行著防禦。作戰條件極其惡劣,令人心寒,這種條件卻對蘇軍有利,他們已經習慣了俄羅斯冬季的嚴寒。油箱裏的燃油經常凍結,德軍開始更多地依靠馬車運輸。盡管如此,隨著冬天的臨近,他們仍成功地阻止了蘇軍的進攻。德軍頑強的防禦暴露了紅軍缺乏作戰經驗的問題,同時,其他各方麵的缺陷使紅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惡化。到了3月份,就連斯大林自己也不得不承認蘇軍的總攻結束了。

  斯大林解圍行動的失敗似乎預示了列寧格勒注定要被德軍攻占。希特勒已經下令德軍摧毀列寧格勒這個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發源地,它的失守似乎也隻是一個時間問題。隨著難民潮水般地湧入,列寧格勒的人口超過了300萬。列寧格勒南去的通道已被德軍切斷,而北去的通道也被急於為冬季戰爭複仇的芬蘭軍隊封鎖。

  共產黨的領袖們為食物儲備焦急萬分。11月1日,他們意識到列寧格勒的食品儲備僅能維持一周的時間。而冬季日益逼近,城內嚴重缺乏燃料,房屋無法供暖 ——電力每天隻能配給供應一小時。緊隨而來的是曆史上最駭人聽聞的長期圍困。在這次圍困中,有將近100萬人死於寒冷和長期的饑餓,這個數字相當於英國或美國在整個二戰中死亡人數的3倍。少得可憐的補給隻能提供給戰鬥在第一線的人們。整個冬季及初春,德軍一直保持著對列寧格勒的嚴密封鎖,蘇軍任何突圍的嚐試都遭到阻擊。

  春季解凍

  1942年初期,蘇軍以流暢的作戰行動將入侵的德軍分割成了許多孤立的小塊。蘇聯西北方麵軍在瓦爾代高地突破了德軍防線,並相繼包圍了德軍幾個師。陷入包圍的德軍都聚集在機場周圍。憑借德國空軍的空中補給,被圍德軍堅守著他們的環形防線,等待即將到來的援救,或是——在馮·澤德利茨將軍的6個師陷入傑米揚斯克包圍的情況下——實施突圍。澤德利茨的部隊奮戰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安全地穿過厚厚的積雪。支撐德軍此次大規模脫困行動的是空中補給和鐵一般不許投降的命令。

春季來臨,大地解凍,雙方的軍事行動都因此而陷入停頓。地麵解凍後,原本鐵一樣堅硬的地麵變成了難以通行的泥濘,寸步難行,德軍再一次獲得喘息之機。由於德軍距莫斯科隻有不到300公裏的距離——這個距離德軍裝甲師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可穿越,因此,蘇軍將部隊集中於莫斯科周圍。這是顯而易見的軍事策略,但它是錯誤的。

  根據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統計,在蘇軍的冬季攻勢中,德軍在東線戰場的傷亡人數達37.6萬人,另有將近兩倍於此的人數死於凍傷和疾病。到了1942年4月初,東線的德軍僅有62.5萬人。

  不過,德軍也造成了紅軍40多萬人的傷亡,許多德國將士都在考慮紅軍是否具有承受如此打擊的能力。在德軍看來,蘇軍在軍事技能上的欠缺似乎隻能用盲目但常常是無用的勇敢來彌補。戈培爾諷刺蘇軍就像一台毫無頭腦的機器。在1945年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印象一直留在人們心中。

  在反攻行動中,紅軍對其對手的殘暴本質有了真正的了解。在退卻過程中,德軍實行了極其殘酷的焦土政策。在被蘇軍解放的各個村莊裏,都留下了德軍暴行的證據。房屋全被燒光,牲畜被宰殺,婦女和兒童被驅趕到雪地裏凍死或就地槍決。

  在德軍入侵蘇聯初期,將其視為解放者的一些普通的蘇聯農民,在德軍更加殘暴的行徑麵前,曾經的由衷欣喜變為了刻骨的仇恨。大批蘇聯人都躲到森林裏和西伯利亞大草原上避難,並在那裏參加了遊擊隊,和德國占領軍展開了遊擊戰。

  為了打贏即將到來的戰役,希特勒需要補充其作戰損失,為此他要求仆從國補足所缺兵員。羅馬尼亞和意大利在1942年向德國提供了50萬軍隊。但是按照德軍的標準,這些仆從國的軍隊不僅裝備落後,而且嚴重缺乏訓練,因此主要用於守護無戰事的地區,擔負進攻任務的主要是德軍部隊。此外,德國還通過各種方法增加東線兵力,包括用從東歐抓獲的勞工代替德國民間勞力,從駐守西歐的各師級部隊中抽調所屬營級部隊,提前一年征召下年度兵役等,使德軍在蘇聯前線的兵力急增至270萬人。諸如此類的兵源增加是不可能有第二次的,希特勒此舉可謂是孤注一擲。

  在武器裝備方麵,德國人也正在取得相當可觀的成就,雖然德國的國內經濟當時並沒有處於完全的戰爭軌道上。輕型坦克的生產已經停止,中型坦克加裝了厚裝甲和大口徑火炮。德軍“豹”Ⅳ型坦克裝備了被證實具有很強的反坦克能力的75毫米口徑長身管火炮。通過這種改進,德軍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在蘇軍性能優異的T-34型坦克投入戰場後所麵臨的被動局麵。與此同時,德軍還投入使用了更多數量的越野車,使裝甲擲彈兵能夠更緊密地跟在坦克後麵,提高他們的成功幾率。由於其搭乘的半履帶車輛上裝有輕型裝甲和加農炮,因此,這些士兵無須下車即可進行某種程度的戰鬥。盡管如此,德軍仍然對於馬車運輸寄予了極大的信任,這一點是不應忽視的。

  德軍的夏季攻勢

  在4月5日簽署的第41號指令裏,希特勒宣稱:“敵人人力和物力都已遭受了巨大損失。在取得了表麵上的初期勝利後,敵人為了擴大戰果,在冬季攻勢中已經耗盡了計劃用於稍後軍事行動的大部分後備力量。”基於這種錯誤的觀念,希特勒製定了德軍在即將開始的代號為“藍色行動”的夏季攻勢中的目標。他要求經過調整現已達215個師的德軍一舉殲滅蘇軍最後的殘存部隊,並盡可能多地奪取德國戰爭經濟賴以生存的重要原材料資源。

  德軍所有可用的力量將集中用於南部地區。其任務首先是殲滅頓河沿岸的蘇軍,之後揮師北上奪取斯大林格勒。然後再以聯合攻擊行動征服高加索主要產油區。最後,德軍將奪取穿越高加索山脈的各個關口,控製通往中東的道路。

  希特勒的對手——斯大林也正在製定對德軍實施致命一擊的計劃。天氣的回暖是蘇軍發動另一場攻勢的信號,然而,蘇軍奪回哈爾科夫的努力不幸失敗了。兩軍在野外進行了十晝夜的進攻與反攻的較量,使“閃電戰”進入了新的階段。蘇軍的進攻在德軍高度協同的地空部隊麵前失敗了。德國空軍艦隊在裏特·馮·格萊姆的率領下,完全占據了空中優勢。德軍大批“容克”88型、“斯圖卡”式和“海因克爾”111型轟炸機,在世界上最有經驗的戰鬥機飛行員的操縱下,在德國軸心盟國軍隊的支援下,對蘇軍陣地進行了狂轟濫炸。

蘇軍3個集團軍遭到德軍圍殲。鐵木辛哥元帥被召回莫斯科解釋再度損失20萬部隊的原因。在德國第6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粉碎了蘇軍在哈爾科夫的攻勢的同時,第11集團軍也在曼施泰因將軍的帶領下突破了蘇軍在刻赤半島高度築壘的防禦陣地。至1942年4月,蘇軍已向克裏米亞運送了25萬部隊和相當數量的坦克及火炮等支援裝備。在此前的一年內,蘇軍每次派往前線與德軍對抗的部隊從來沒有如此龐大的規模。

  5月8日拂曉時分,曼施泰因穿越卡緬斯科耶地峽,準備對刻赤地區的蘇軍陣地發起攻擊。德軍共有9個師的兵力,在數量上隻相當於蘇軍的一半,但德軍指揮官像通常一樣,用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來攻擊敵軍前線最薄弱的環節。在德軍強大裝甲部隊麵前,蘇軍被迫從費多西亞撤退。隨後,德軍裝甲部隊在大批“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的支援下,穿過半島中部直撲刻赤。5月15~20日,高加索防線被突破,蘇軍被迫撤往黑海。此役,蘇軍共損失17萬人、1 138門火炮和 258輛坦克。

  塞瓦斯托波爾

  針對蘇軍的部署不利、反應遲鈍以及海空軍缺乏溝通等問題,蘇聯最高統帥部進行了嚴厲批評。由於不希望別人輕視他的勝利,曼施泰因在他的備忘錄裏描述其對手的言辭則要比蘇聯統帥部溫和得多。

  在側翼得到保護的情況下,德軍第11集團軍以兩倍的兵力向塞瓦斯托波爾——蘇聯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發起了進攻。曼施泰因得到了強有力的增援。為了對付駐守塞瓦斯托波爾的106 000名蘇聯水兵、陸軍士兵及陸戰隊員,他可以調派204 000人的部隊、720輛坦克、600架飛機、670門火炮和 450門迫擊炮,包括德軍全部的攻城炮兵預備隊。

  大決戰開始了,德軍對蘇軍的防禦要塞發起了攻擊。首先是連續5天的彈幕射擊,這使許多老兵不禁想起了25年前的凡爾登戰役,當時德軍參謀部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展開進攻的。曼施泰因的射手們動用了所有能夠使用的大炮,向蘇軍陣地發起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在使用的重型火炮中,包括60厘米口徑的“卡爾”巨型攻城炮和當時最大的83厘米口徑的“古斯塔夫”鐵道炮。德國空軍也參加了戰鬥,在三周內向塞瓦斯托波爾投擲了2萬多噸的炸彈——超過了德國空軍在不列顛空戰中向英國境內投擲的炸彈總量。

  彈幕射擊結束後,德國第54軍向蘇軍防禦陣地發起攻擊。在6月份的第一周內,蘇軍頑強地守衛著每一寸土地,不屈不撓,蘇軍這種頑強作戰的精神在一年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再一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到了第三周,曼施泰因非常憂慮,他不僅要投入他的最後儲備,而且要懇求第17集團軍的增援。蘇聯海軍繼續上演著從黑海向塞瓦斯托波爾提供再補給的奇跡。德國空軍和海軍為攔截這些至關重要的運輸船隊,在這條補給線上忙得疲憊不堪。在幾近絕望的情況下,德軍調來了增援部隊,針對蘇軍防禦調來的重炮也逐漸產生了效果。

  6月28~29日的夜間,德軍終於突破了蘇軍防禦。在隨後的3天內,蘇聯組織了一場敦刻爾克式的大撤退行動,以盡可能多地將在包圍圈中堅持了250天之久的男女老幼救援出來。德軍勝利了,但占領的隻是一座死城,城內所有的建築都被摧毀了。

  曼施泰因雖然因占領塞瓦斯托波爾而被晉升為陸軍元帥,但是,他的第11集團軍卻傷亡慘重,不得不將向斯大林格勒推進的任務讓給了刻板而又野心勃勃的保盧斯將軍。保盧斯參謀軍官出身,毫無實戰指揮經驗,而現在,他清楚地知道揚名天下的時機就要到了,那就是在斯大林格勒。

  頓河和伏爾加河

  為了便於監控戰役的下一階段進程,希特勒將他的司令部搬到了烏克蘭的文尼察。南方集團軍群被重新命名為B集團軍群,包括第2、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匈牙利第3集團軍。他們將奉命向頓河大彎曲部進軍,然後進攻伏爾加河沿岸的斯大林格勒。
德軍鉗形機動的另一支部隊是新組建的A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由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第17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組成。

  兩個集團軍群將在伏爾加河西部的西伯利亞幹草原實現會合。通過此次機動,德軍希望再次對蘇軍實施大圍殲。在消滅了蘇聯集團軍主力後,A集團軍群將迅速向東南挺進,搶占蘇聯油田。

  6月28日,德軍大規模的夏季攻勢開始了。B集團軍群在被召回的博克陸軍元帥的率領下,從150公裏的寬大正麵上發起了攻擊,擔任先頭部隊的是霍斯將軍率領的第3裝甲集團軍。保盧斯率領的第6集團軍也在南部發起進攻,從而使戰線向南延伸了約80公裏。兩天以後,A集團軍群在李斯特將軍的率領下突破頓涅茨盆地彎曲處,並向南推進到普羅裏塔斯卡亞和高加索。攻擊行動十分成功。7月3日,霍斯已經占領了沃羅涅日。但是,這樣的進展速度還不能使希特勒滿意,他用馮·魏克斯取代了博克來指揮作戰。隨後,B集團軍群沿著頓涅茨河走廊向下行進,與向羅斯托夫推進的李斯特的裝甲部隊會合。德軍輕易取得勝利的時代似乎又回來了。

  蘇軍被輕蔑地掃到一邊。幾個月來第一次,地麵開始適宜於德軍進行規模宏大、勢不可擋的機動行動。數百英裏開闊的莊稼地和西伯利亞草原為德軍大規模的裝甲軍團提供了極好的發揮空間。人們從數英裏之外就可以看到德軍的推進:燃燒的村莊上冒起的煙霧,數以千計的重型車輛揚起的塵土,似乎預示著強大德軍的推進不可抗拒。

  然而,此時希特勒的野心變得過於膨脹。他認為蘇聯氣數將盡,隻須再來一次更為徹底的勝利就可使大廈傾覆。7月13日,希特勒命令霍斯的裝甲部隊向東南方向迂回,與正在羅斯托夫進行激烈巷戰的A集團軍群的坦克部隊會合,以期再次對蘇軍實施大包圍。7月23日,羅斯托夫失陷,但德軍並未獲得所希望的戰利品。斯大林最終懂得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道理,他允許元帥們回撤部隊,以免被包圍。

  在同一天,希特勒下達了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指令。有人認為,正是這一指令斷送了德國東線的作戰,也成為希特勒帝國命運的轉折點。由於完全低估了蘇聯紅隊的實力,希特勒改變了德軍兩個集團軍群的作戰計劃。一反原定的先取斯大林格勒後取高加索的計劃,他選擇了同時奪取這兩個戰略目標。更進一步的錯誤是他災難性地減少了進行這兩次軍事行動所需的部隊。他將戰略預備隊分派到四個方向上:第9和第11裝甲師配屬馮·克魯格將軍,“大德意誌”師被派往中央集團軍群,黨衛隊警衛旗隊被派往法國,而原定參加挺進高加索行動的第11集團軍也停步不前。

  推遲前進

  到了此時,所有的事情似乎仍在按照希特勒預計的路線進行著。在此次穿越開闊平原向伏爾加河推進的輕率行動中,充當先頭部隊的是第6集團軍。這是一支經驗豐富的部隊,曾在馮·賴歇瑙將軍的領導下參加了波蘭和法國戰役。馮·賴歇瑙是希特勒在德國國防軍裏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猶分子,他認為屠殺“亞洲劣等民族”是德國士兵的“曆史使命”,這些好戰的言論深得希特勒的賞識。1941年12月,希特勒在解除了馮·龍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的指揮權後,便將南方集團軍群交給了馮·賴歇瑙指揮。然而,賴歇瑙在升任陸軍元帥後不久便突發疾病死亡,但他的影響卻已深深地留在他領導了兩年的第6集團軍中:在向東推進的途中,第6集團軍所到之處全部淪為廢墟。

  在馮·克萊斯特和霍斯兩支裝甲部隊同時到達了頓涅茨盆地的交叉口後,道路開始擁擠,德軍在交通管製方麵出現了混亂。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克萊斯特認為根本沒有向高加索地區派遣另外一支裝甲集團軍的必要。為了證明這一點,在渡河之後他加快了本部推進的速度,並迅速奪取了普羅裏塔斯卡亞。

  但是在北部,德軍已經停止了推進的步伐。馮·魏克斯率領的部隊中隻有第6集團軍突破了守衛斯大林格勒道路的蘇軍部隊。他被迫推遲前進,等待意大利第8 集團軍的到來,況且油料的缺乏也使他無法在一次行動中將全部裝甲部隊投入使用。希特勒變得寬厚起來,並意識到霍斯的裝甲部隊在頓河南部過於擁擠的道路上弊多利少,於是,在7月30日將這些部隊重新劃歸B集團軍群。

此時,霍斯的部隊已推進到了齊姆良斯克以南140公裏處,蘇軍也派出強大兵力阻止他與保盧斯會合。北上途中,霍斯的裝甲部隊在艱苦的消耗戰中損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銳氣大挫。

  蘇軍停止退卻




  8月23日,德軍第6集團軍抵達伏爾加河沿岸。盡管遭到了蘇軍的猛烈反擊,德軍還是在斯大林格勒上遊建立起了防線。當晚,斯大林格勒遭到了德軍的狂轟濫炸,使人不禁再次想起了倫敦大轟炸。德軍投下了大量燃燒彈,城內木製建築物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場麵十分悲壯。德軍開始謀劃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但事實證明,蘇聯守衛軍的防禦準備充分,要奪取斯大林格勒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

  A集團軍群的推進一直非常順利。德軍士兵們在忍受了6個月的-30℃的冬季低溫之後,此時身處庫班幹草原,而這裏的氣溫即使是在陰影下也高達40℃。在第1裝甲集團軍的坦克內部,溫度高得簡直讓人無法忍受。

  李斯特最為擔憂的還是補給問題。在前線進攻的26個師前進方向不一,有的向西南推進,有的向南,還有的向東南,要全部滿足其需要是不可能的。進攻方向太多,以至於克萊斯特大將開玩笑說,“我們前無敵人,後無補給!”Ju52運輸機空投的簡便油桶必須要靠駱駝才能運送到裝甲部隊手裏。

  不良的地形不僅減緩了作戰部隊推進的速度,也為補給帶來了困難。道路就像是盛滿塵土的河流,而且寬得無邊無際。然而,納粹黨衛隊“維京師”(也稱為“ 海盜師”)還是於8月初在蘇軍的頑強抵抗之下逼近了庫班河。8月9日,羅夫集團軍群,即由理查德·羅夫將軍指揮的第17集團軍和第3羅馬尼亞集團軍,同時占領了亞速海沿岸的葉伊斯克港口、庫班河上的克拉斯諾瓦及正在被燒毀的石油城邁科普。邁科普的油井遭到了徹底的破壞,直到大戰結束4年以後才恢複使用。

  也是在8月9日這一天,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占領了位於北高加索山脈丘陵地帶底部的城鎮佩第戈斯卡,並開始向阿斯特拉罕方向派出前哨部隊。8月21日,德軍精銳的第1和第4山地步兵團派出的小分隊將納粹黨黨旗插到了5 642米高的厄爾布魯士山頂峰,第49山地軍的其他部隊則繼續向前,進入了環繞格魯吉亞蘇呼米地區的亞熱帶森林。在高加索山脈東側,克萊斯特裝甲集群前進道路上隻剩下捷列克河這最後一道障礙了。

  終於,德軍的攻勢達到了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所謂的“下降點”。克勞塞維茨認為,自下降點後,部隊損耗將逐漸超過最初的動力和能量。蘇聯人的抵抗越來越猛烈,而此時的德軍距最近的軍需站也已達數百公裏。兩軍展開了殊死競賽,雙方都在加速輸送彈藥、油料、零部件和更多的士兵——前線總是需要更多的士兵——以便在因天氣原因導致戰役自然中止之前,為最後一次決戰作準備。

  希特勒對德軍進展緩慢大為光火,他解除了李斯特的指揮權並親自指揮作戰。然而,希特勒引以為豪的天才和活力並不能使情況有什麽改觀。事後看來,似乎希特勒是在企圖做不可能的事情。與此同時,斯大林也因刻赤失利後一係列的後退而極為震驚,於7月28日發布了一道著名的命令:“我們每退讓一寸土地,敵人便增強一分,我們的國家防禦則削弱一分。如果我們不能停止退卻,我們將失去我們的糧食、油料、金屬、作坊、工廠和鐵路。因此,是該停止退卻的時候了:絕不能後退一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