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火燒身和泰極否來:也來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說當年珍珠港的後果

(2008-11-17 10:14:23) 下一個
翻看地麵上的戰鬥人員在回憶抵抗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時候,有一種很明顯的正義感,讀者不管是看英文的或中文的翻譯都會被感染到,說羅斯福可謂是再聰明不過的了,把日本的迫不及待看得一清二楚,等到這鬼子真的自投羅網時,一舉反擊兼出兵太平洋,而當時的王者之軍的名也在那會打響了。珍珠港和後來的太平洋戰爭史明鑒了軍事政治績效,可謂一時無兩,羅斯福的地位六十多年也在美的國運亨泰時牢牢穩固,在他之後有阻止麥克阿瑟胡來的杜魯門和被迫同意全國汽車公路係統建設的艾森豪,還算是人物。(艾森豪畢竟有歐戰區總司令的餘威,可還是鎮不住大利益集團尤其是巨大汽車集團,無奈之下放棄了50年代全國公共交通,如大型地鐵,大規模鐵路發展的良機,因為那不合美國國情,公益交通,有“搞”社會主義之嫌,維持了大集團的經濟霸權,這是後話。) 世事往往是這樣,越是精密思維的人也越容易忘記機關算盡這幾個字,就像有人因為看準了人性的好逸惡勞,忘了拚命發展商品的借貸行業,會引火燒身,像今天的金融業巨頭。羅斯福和幕僚,軍方利用了日本急於稱霸不顧一切的心理,“成功”地把美政府的影響力推到了太平洋的彼岸,但也為日後1970年代的金元地位動搖埋下了伏筆,日本英國,一東一西,就像兩把火那樣,引美到了世界第一地位,可以想幹啥就幹啥,不受任何影響,為所欲為的放縱,引來了六十年後的金融風暴,火燒連營。當年羅斯福的聰明絕頂今天成為燒身之火的引子,再精算得機關也有Backfire的一天,而且在否極泰來之前,先要經過泰極否來這個過程,沒有了這個過程,也就不會有否極泰來的明天,為所欲為,想幹啥就幹啥,並不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誰是有責任的大國誰的心裏應該最清楚這一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